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杨坚-初堪大任终失晚节的隋朝宰相苏威生平 苏威结局 苏威子女 苏威政绩

  • 杨坚,隋朝,苏威,历史,唐朝
  • 中国历史人物-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4-03-28 12:32
  • 小虎历史故事网

杨坚-初堪大任终失晚节的隋朝宰相苏威生平 苏威结局 苏威子女 苏威政绩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杨坚-初堪大任终失晚节的隋朝宰相苏威生平 苏威结局 苏威子女 苏威政绩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初堪大任终失晚节的隋朝宰相苏威生平 苏威结局 苏威子女 苏威政绩

苏威,字无畏,京都附近武功(今陕西武功)人。他出身名门,饱读诗书,少有盛名,被北周大冢宰宇文护招为女婿后步入政坛,平步青云。杨坚篡周后,经高颖推荐,苏威出任隋宰相(尚书右仆射),与高颖共掌朝政。高颖被杀、文帝驾崩后,苏威复出又辅佐炀帝。他仕隋二朝,在辅政立法、劝谏等方面确有不少功绩,但其晚年随波逐流,不保前志,亦给世人留下讥笑的话柄。

杨坚-初堪大任终失晚节的隋朝宰相苏威生平 苏威结局 苏威子女 苏威政绩
杨坚-初堪大任终失晚节的隋朝宰相苏威生平 苏威结局 苏威子女 苏威政绩

少年老成 因妻而荣
  苏威的父亲苏绰,曾任度支尚书。出生于这样的官宦家庭,使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不幸的是在他5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使他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创伤。他感慨天道不公,非常伤心,像成年人那样为父亲出丧守孝,显示出他少年老成的性格。家道的不幸,使苏威变得谨慎、内向,更加老成持重。他珍惜光阴,饱读诗书,很快就成为名震一方的青年俊杰。作为西魏重臣之后,加上官宦家族的关系,苏威受到了统治集团的青睐和刻意栽培。与其父交好的西魏权臣宇文泰特地向皇帝申请,让他承袭了美阳县公的爵位,担任仕郡功曹之职。
  北周建立后,大冢宰、皇叔宇文护执掌朝政。他非常欣赏有才有德、老成持重的苏威,要把亲生女儿嫁给他。但宇文护独断专权,从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与这样的家庭联姻,即使能带来荣华富贵,也并不是一向稳重的苏威所愿意接受的。为了逃避婚姻,他躲入山中,栖身古寺,专心读书,倒也显得逍遥自在。但宇文护是得罪不起的,苏威的叔叔派人四处寻找,要他不要因为个人的好恶而损害家族的利益。无奈之下,苏威只好接受这门亲事,成了宇文护的乘龙快婿。他也因攀龙附凤很快得到了升迁,被封为使持节、车骑大将军,怀道县公,又按三司级别给他配备了仪仗,给了他很高的待遇。周武帝杀宇文护亲政后,赐封他为稍伯下大夫。所有的这些赐封,他都以身体有病为由,全部推辞不受。
  苏威有一堂妹,嫁给了元氏家族的元雄。元雄一家以前曾和突厥发生过冲突,使突厥在侵扰中受到了不少的挫折。突厥派使者到北周,声称只要将元雄一家送到突厥为人质就愿意臣服北周。北周当权者居然同意了这一无理要求。苏威知道后,对别人说:“蛮夷之人贪图利益,可以用钱财贿赂他们,让他们改变主意。”当即标卖自己的田产房屋,准备倾家荡产赎回元雄一家。此举一时被传为美谈,人人都称赞他的义举。
择主杨坚 施展抱负
  苏威一直有官

有关中国历史人物的纪录片

不做,有爵不就,而是隐居山林,以吟诗作画、讽议时事为乐。但他并不是一个甘于清贫的隐士,而是在择明主,待机而动。有一天,机会终于来了。大丞相杨坚图谋大业,正在四方招揽人才,心腹干将高颖多次向杨坚推荐苏威,称赞苏威是个贤德之人,杨坚也早有耳闻,于是私下召见苏威。二人一见如故,交谈十分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苏威觉得找到了明主,心情十分舒畅,就在杨坚府内住了下来。一个多月后,杨坚、高颖等人将准备代周立隋的事情告诉他,使他觉得左右为难。一方面,跟着杨坚,能干一番大事业,享受荣华富贵不说,还能名垂青史,这是所有的人都梦寐以求的;另一方面,他毕竟是宇文家族的女婿,北周皇帝待他不薄。他是一个十分注重名节的人,考虑到直接参与这样的行动,恐怕会遭受他人的唾骂,有损自己忠义孝顺的名节,于是他就选择了一个折衷的办法,从杨坚府中不辞而别,悄悄跑回家躲了起来。高颖了解苏威的心情,还以为是礼仪不周得罪了他,要求杨坚把他追回来。毕竟杨坚见识超人一筹,他看穿了苏威的心思,对高颖说:“这是他不愿涉及废周立隋的事情,想置身其外,暂时由他去吧!待事成之后再召他回来不迟。”
  公元581年,杨坚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隋,改元开皇,征召苏威为太子少保,并追赠他父亲苏绰为邳国公,接着,又让苏威兼领门下省纳言、民部尚书的职务,官居宰相之位。因为有前面的事情,苏威心里一直不踏实,不知道杨坚对自己的态度究竟如何?于是以退为进,上表杨坚,称自己未立寸功,不应担当如此多的重要职位。杨坚为了让他安心,特下诏褒扬他一番:“都说船大就要多运载东西,好马就要跑更多的路。以爱卿的才识和能力,完全可以多担任些职务,你又何必推辞呢?”吃了这颗定心丸,苏威才走马上任,尽情施展自己的抱负。
  良臣遇明君,终于可以干一番事业了。苏威还记得小时候,常听父辈们谈论用加重老百姓的赋税来弥补国家财力的不足。父亲对此忧心忡忡,曾感叹道:“如今实行的重税之法,就像绷紧了弦的弓,不是太平盛世的办法;后世治理国家的人,不知有谁能够改用轻徭薄赋之法,让老百姓有休养生息的机会。”苏威一直记得父亲的这段话,并且每每把实现父亲的愿望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他为官施政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向杨坚奏请减轻百姓的租赋徭役,一切务必从轻,好让久经战乱的老百姓有一段喘息的时间,从而稳定局势。杨坚全部采纳了他的建议,下诏除去一切苛政。这一次,苏威以自己的才能赢得了杨坚的信赖,得以与高颖共掌朝政。而苏威也不负所托,尽心尽力地为杨坚服务。一次,苏威看到宫中挂帐幔的钩居然是用白银做的,立即用严肃的口吻向杨坚陈述节俭之美的宏论,令杨坚肃然起敬,马上下令将宫中一切奢华的布置装饰,全部撤换或毁掉。在一次君臣之间的闲谈中,苏威对杨坚说:“臣的母亲常告诫臣,只要读好孝经一书,便足以修身,养家、治国平天下。”杨坚也点头称是。学好以忠孝为本的孝经,当然是皇帝所希望的。杨坚明白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精选内容

,这实际上是苏威变相地向自己表示忠心,于是更加信任他。杨坚曾因发怒要杀一人,苏威知道后进行劝谏,也许是杨坚真的气昏了头,根本就听不进去,还要亲自出马杀了那人才解恨。苏威看到没有办法,只得用身体挡着杨坚的去路,杨坚想绕开苏威出去,可苏威也犯了牛脾气,始终挡住他,杨坚只好拂袖退回去。过了一会儿,杨坚召见苏威,感谢他刚才的忠义之举,并对他说:“爱卿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不顾自身的安危,冒死劝谏君王,能有你这样的贤臣,我没有什么可以担忧的了。”不久又任命他兼任大理寺卿、京兆尹、御史大夫。
  苏威身兼五职,引起了一部分人的不满。治书御史梁毗上表弹劾苏威,说他贪图官位,一人身兼数职也不嫌多,丝毫没有推荐贤能之士代替他某些职位的意思。杨坚回答道:“苏威日夜操劳,有治理国家的抱负,在他的职位上,各种工作都做得很好。虽然他在推举贤才方面有缺点,但又何必如此激烈地弹劾他呢?”又看着苏威说,“才能用得上的时候就尽力施展,用不上的时候就深藏不露,只有你和我才能做到这一点啊!”然后又对在朝的各位大臣说:“苏威若不遇上我,他的主张就没有机会实施;我如果没有得到苏威,又怎么能够管理好国家呢?在口才论辩上,杨素举世无双。但若论通古知今,吸收古人的经验帮助我完成大业,没有人能够与苏威匹敌。苏威如果处于乱世,就会做‘商山四皓’那样的隐士,哪里会轻易出来做官呢!”一席话,表明了杨坚对苏威的信任,也道出了对苏威的希望——尽力治理好国家。
  经过几年的努力,隋朝已天下太平,万物丰盛,呈现一派盛世之象。这期间,苏威出任过刑部尚书、民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要职。与尚书左仆射高颖一起革新政治,重订典章制度。苏威做的最有影响的事情就是主持修订刑律。鉴于北周“刑政苛酷,群心崩溃”的教训,开皇三年,杨坚令高颖、苏威、牛弘等人重新修定刑律。苏威等人参照魏晋、北齐和南梁各朝的旧律,以宽简为原则,汲取其精华,删除某些严刑酷法,经过一年的时间,制定出了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的《刑律》。由于苏威熟悉前代各朝的法律制度,因此,整个《刑律》的体例、章节、条文,几乎都出自于他之手。所以说,《刑律》的制定与颁布,苏威的贡献最大。开皇九年,苏威官拜尚书右仆射,正式升为宰相。
  就在他升任宰相不久,母亲却因病去世了。苏威自幼丧父,母子相依为命,感情笃厚,母亲就是他的精神支柱。母亲的去世对他的打击太大了,他茶饭不思,日夜为母亲守孝,以至于骨瘦如柴,满身是疮,面目全非。杨坚听说后也很心痛,下诏劝解他:“爱卿你是大德之人,母子情深,行大孝之礼,原本无可厚非。但必须有所节制,为国家爱惜身体。朕与你之间,无论是作为君王还是作为父辈,你都应该听我的话,这才是大孝之道。”不久,杨坚下诏让他回京复职,虽然他一再推辞,最终还是皇命难违。第二年,杨坚出巡并州,诏他协助高颖主持朝政。
  正当苏威平步青云的时候,他的儿子苏夔却给他带来了一场灾祸。苏夔从小聪慧过人,诗书、骑射俱佳,尤其擅长音律之学。越国公杨素在隋朝有“才子”之名,对苏夔非常器重,常常与苏威开玩笑说:“杨素无儿,苏夔无父。”意思是两个关系密切,是难得的知心好友,甚至超过了正常的父亲关系。苏夔喜欢广交朋友,由于苏威的关系,许多有名望有才干的人都与他结交。一天,苏夔与国子博士何妥等人讨论音乐,双方各执己见,争论不休,甚至言语之间发生了冲突,苏夔年轻气盛,也不肯相让,于是请在场的围观的人裁决。朝中官员大都是依赖苏威的,因此,大多数人都支持苏夔的观点,令何妥等人颜面全无。何妥恼羞成怒地说:“我从事学问研究40多年,就这样被一个后生小辈给羞辱了吗?”他要出这口气,于是就参了苏威一本,状告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吏部侍郎薛道衡、尚书右丞王弘、考功侍郎李同和等人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排除异己,以不正当的手段将其堂兄弟苏辙、苏肃等人弄到朝廷当官,还将国子学弄成自己的私人学府,好让这些学子们成为自己的门徒,为自己服务。杨坚也感到事情非常严重,派自己的第四个儿子蜀王杨秀与上柱国虞庆则等人进行调查,结果全都是事实。杨坚对苏威大失所望,决定严厉处分他,还把《宋?书·谢晦传》?中有关朋党之事的内容指给他看。苏威吓得惶恐不安,连忙摘帽叩头认罪。杨坚则无情地对他说:“现在认错已经晚了。”于是免掉苏威所有的官爵,削职为民,并令他一家在开封府居住。因为这件事受到牵连的文武官员不下百人。
  但是没过多久,杨坚就开始想起苏威的好处来了,他说:“苏威还是有德有才的,只是被周围的那些蝇营小人给害了。”大约过了一年多,杨坚就恢复了他邳国公的爵位和大部分职位,还对文武百官说:“外面传言苏威狡诈,表面清廉,家中却堆满了金银财宝,这是一派胡言。但他的性格确实很古怪,不通达时务,一心一意只想追求名利;顺从他,他就高兴,反对他,他就生气。这是他最大的缺点。”为了安抚他,杨坚派苏威为钦差巡视江南,让他风光风光,轻松愉快地游历了一番。这一次,苏威还曾翻越了会稽山。
  为了解决北方突厥屡次侵犯边塞的问题,杨坚又派苏威为使者,护送公主到突厥,与之和亲。突厥都蓝可汗派人给杨坚送来很多礼物。杨坚很高兴,以苏威出使塞外有功,进封为大将军。仁寿初年(公元601年),苏威又重新出任尚书右仆射,恢复相位。
  当时,杨坚已经年老昏聩,他常去仁寿宫休养。因高颖已被免职,杨坚就把所有的政务交给苏威主持。而苏威经过了上一次的打击之后,已经变成了一个胆小怕事、随波逐流的人了。他害怕得罪任何人,对政事听之任之,当然也就弄得一塌糊涂。因此,杨坚一回朝,御史就弹劾他,说他根本不理朝政,要求罢免他的职务。杨坚很是气恼,把苏威训斥了一番,问他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而苏威什么也不愿意说,只是叩头求饶。杨坚也许已经发现他们君臣之间的关系已经出现了裂痕,不可能再向以前那样携手同心了。他很是伤感,长叹一声,挥手叫他出去了。
随波逐流 晚节不保
  隋炀帝杨广继位之初,为装饰门面,颇为重用苏威、高颖、贺若弼等一些老臣。苏威由原来的大将军晋封为上大将军。也许是对新君充满了希望,他又开始敢作敢为了。炀帝要征收徭役,修筑长城,他出面劝阻,认为新君即位,应首先稳定局势,不宜加重徭役赋税,以免引起混乱。炀帝还真的听了他的劝谏,暂时停止了修筑长城的举动。然而炀帝是一个刚愎自用、好大喜功,而又迷恋奢华生活的暴君。随着皇位的巩固,他开始为所欲为,再也听不进任何反对他的意见了。高颖等人因看不惯他的所作所为,时常流露出不满情绪。炀帝干脆下旨将他们杀掉,苏威也跟着受到牵连,被罢免了官职,他再一次失望了。
  炀帝本人喜欢玩乐,无心朝政。尽管不希望有苏威这样德高望重的要臣在自己面前碍手碍脚,可他宠爱的那些阿媚之徒都是些无德无才之人,他需要有人帮他处理朝政,而这个人又不至于对他形成大碍,于是胆小谨慎的苏威就成了最佳人选。所以,大约一年后,苏威又被炀帝征召回朝,主持朝政,官拜太常卿、左光禄大夫、纳言等。苏威看到炀帝荒淫无度,滥杀无辜,害怕祸及自身,只得唯唯诺诺,随波逐流,小心从事,再也不敢在君王面前据理力争了。这反倒符合炀帝的心意,于是给他加官进爵,委以重任。他与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黄门侍郎裴矩、御史大夫裴蕴、内史侍郎虞世基四人共掌朝政。当时人们称他们为“五贵”。苏威又跟随炀帝几次下辽东远征高丽,虽然没建立什么功业,却在不断升官进爵,先后做过左卫大将军、右位大将军、光禄大夫;爵位先是宁陵侯,后又进为房公。苏威也知道这样的官做得没有什么滋味,想告老返乡,但是被拒绝了。
  炀帝的暴政导致百姓饥苦不堪,各地义军纷纷揭竿而起,就连统治集团内部也有人想乘机夺取隋朝天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炀帝第二次远征高丽,杨玄感、李密等人乘机在黎阳(今河南浚县)起兵反隋。起义的消息很快传到高丽前线,正在前线的炀帝惊恐不安,非常害怕,急忙把苏威召入帐中,问他:“杨玄感聪明能干,他会形成气候,给我大隋形成祸患吗?”苏威看到炀帝害怕的样子,急忙为炀帝宽心:“所谓聪明,是指能辨明是非,审视成败。杨玄感目光短浅,才识有限,算不得是聪明人,成不了大气候,不必为此焦虑。”接着,他又乘机委婉地劝谏炀帝:“如果不及时改弦更张,采取有效措施,将来肯定要出大乱。”意指炀帝横征暴敛,才导致百姓生乱,劝其悬崖勒马,革新朝政。可炀帝根本不理睬他的话,急忙回师平叛,苏威也跟着到了涿郡(今北京西南一带)。战乱后安抚百姓的工作,在当时的隋朝,大概也只有苏威才有能力完成。于是,隋炀帝命他前往关中镇抚,并让他的孙子苏碢给他当副手。恰巧,苏夔此前已到关中出任简黜大使,这样,祖孙三人共同坐镇关中,在朝臣中传为美谈。炀帝也下诏专门褒奖他:“宝玉纯洁光润,没有什么能够损坏它的质地;青松耐寒,霜雪也不能折其风采,这都是因为他们分别有敦厚和劲直的本性才能这样。房公苏威心胸宽广、心

谈一谈中国历史人物手抄报

地仁厚,很早就身居要职,熟知国家的典章制度,不愧是先皇的重臣,朝廷的中流砥柱。又能领会朕的心意,奉公守法,恪尽职守,以身作则。想当年汉初三杰中辅佐汉惠帝的萧何,还有西周初年辅佐同成王平定内乱的邵?,最受人们的称颂。而国家最珍视的就是能得到这样的贤才辅佐君王,并与君王肝胆相照,患难与共。爱卿过去虽遇不快,却始终坚持为国效力,献计献策,深为朝廷所倚重。如今又全家镇抚关中,劳苦功高,可以依照三司的级别设立行署,其他的一切均按这个级别配备。”这时的炀帝,就像抓救命稻草一样紧紧抓住苏威不放,又是吹捧又是奖赏,而苏威又一次成了朝中最显赫的人物。
  杨玄感兵乱刚平,炀帝又开始飘飘然了。为了重新显示君王的威仪,他带上文武百官及嫔妃巡游长城,苏威父子也在其中,不巧在雁门关被突厥围困,形势笈笈可危。炀帝更是吓得魂飞胆丧,只想早早脱离险境,就命令御林军赶快组织一支精锐骑兵部队,保护他本人突围出去。苏威认为此计不妥,当即进行劝阻。他对炀帝说:“坚守城池,我们还能坚持一段时间,轻骑突围则正中敌人的圈套。因为马上行军打仗,正是突厥人最擅长的。何况您是一国之君,也不应该匆匆脱逃,这实在有损您的声威啊!”果不出苏威所料,突厥久围不下,又害怕隋朝援军赶到,只得撤围而去。炀帝也不敢继续巡游了,赶忙率大队回撤至太原。这时,宇文述等人撺掇炀帝回东都洛阳。苏威劝谏道:“现在到处都是盗贼,而保驾的士兵已经非常疲惫。希望皇上为国家着想,返回京师长安,正本清源,培根固本,重振朝纲。”炀帝经过这几次打击,也略有悔意,对苏威的话连声称是,表面上表示愿意照苏威的话去做。可炀帝经不住宇文述等人的劝诱,最终还是跑到东都洛阳过奢华的生活去了。
  当时已经天下大乱,隋朝江山岌岌可危。苏威心里很担忧,他虽知道炀帝已经不可救药,也不敢犯颜谏上,就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混天度日。一次,炀帝偶然问起盗贼之事,宇文述骗他说:“现在盗贼已经越来越少了,不足为患,皇上也不必为此担忧。”苏威不愿意撒谎,又怕据实禀报惹炀帝生气,给自己带来灾祸,就侧身躲在大殿的柱子后面,免得让炀帝看见。偏巧炀帝想听听他的意见,叫他出来回答,他只好搪塞道:“这不是我的职责所管辖的范围,所以不知道盗贼究竟有多少。不过,好像他们离两京已经越来越近了。”炀帝问他为什么这样说,他回答道:“以前盗贼远在长白山一带活动,现在最近的已经到了荥阳(河南郑州)、汜水(山东曹县北)一带了。”炀帝没有听到好消息,认为苏威故意扫自己的兴,心里不高兴,就罢朝回宫去了。在不久之后的端午节,文武百官都挑选奇珍异宝送给炀帝,而苏威也许是想尽最后一点努力,居然送给炀帝一部《尚书》,意思是告诉他:你该多学点治国之道。这更加重了炀帝对他的不满。后来炀帝又向他寻问征战高丽的对策,他说:不如赦免各地盗贼的罪名,然后派他们去攻打高丽。这实际上是一条很毒的计策,是想借他人之手,消灭义军,同时转移矛盾方向,以维护处在风雨飘摇中的隋朝统治。但是,一向死要脸面的炀帝听到这个建议之后,气得七窍生烟,更加深了对苏威的不满。而炀帝身旁的几位宠臣如裴蕴、宇文述等人则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们早就对苏威看不顺眼了,就乘机要一个叫张行本的人参了苏威一本。说他当年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为朝廷挑选人才时,私受贿赂,滥授官位,出使突厥时又畏怯害怕,有损国威。炀帝正想整治苏威,苦于找不到适当的借口,所以当有人弹劾他时,就立即下令进行调查,结果苏威被定为有罪。炀帝下诏说:“苏威好结朋党,常怀异心,又用不正当的手段博取名利,还喜欢诋毁国家的法令,诽谤朝政。当年朕征讨高丽,是为了继承先帝的意志。朕提出问题要大臣们讨论,大家各抒己见,而苏威却不乐意帮助朕完成使命,居然无一应对。难道帮助君王治国安邦就是这样做的吗?他侍奉君王的德行也太浅薄了吧?”于是苏威再一次被削职为民。
  一个月后,又有人状告苏威与突厥勾结,图谋不轨。大理寺审问苏威时,他陈述了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认为自己在两朝30多年的官宦生涯中,主要是因为诚心不够,无法感动皇上,得不到皇上的欢心。而自己又不能自律,以至于犯了各种各样的错误,实在是罪该万死。苏威的一番声泪俱下的表白,竟然也感动了隋炀帝,炀帝想到苏威一辈子小心谨慎地为朝廷服务,竟然落得如此下场,实在可怜,就把他释放回家了。不久,苏威又跟随炀帝巡游江都(江苏扬州),炀帝还想重新起用苏威,但身边的几位宠臣如裴蕴之流却极力反对,说他年老昏花,已经没有什么

中国历史人物的英语海报

用了,炀帝也就作罢了。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兵变,绞死了隋炀帝。苏威也正在江都,宇文化及命他做光禄大夫。宇文化及被瓦岗军打败后,苏威又依附李密。李密被王世充击破后,他又到东都洛阳再次做了上柱国、邳公;王世充称帝后,他又充当了太师。在这段时间里,苏威就如同一具行尸走肉,已经毫无廉耻之心。为了活命,他不惜卑躬屈膝,处处求饶,任人摆布。所以,当唐军攻下洛阳时,他又请求李世民召见。李世民不耻他的为人,对他非常反感,就派人给他回话说:“阁下身为隋朝的宰相,朝政危难却不能尽力拯救,造成天下大乱,生灵涂炭,君王被杀,国家灭亡。 而你居然又丧失气节,先后拜倒在李密、王世充的脚下。你现在既然年老多病,也就不必经受劳累让我召见了。”李世民回到长安后,他又跟着追到了长安,在门外请求接见,也被李世民无情地拒绝。他只得回到家中,过上了平淡的生活,没活几年,就在寂寞中默默地死去,享年82岁。
  苏威一生为人谨慎,不苟言笑,才识高远,治世有方。他任隋宰相后主持修订的《刑律》及其他典章制度,不仅在隋朝盛行一时,对后世也产生过积极的影响。隋初的盛世之治,有他的一份功劳。但他晚年喜好虚名,且惧于帝权,胆小怕事,身为宰辅,帝王有错而不敢言,国亡而不能守节,苟且偷生,为后世所耻笑。

原文出处:http://www.181051.com/lishimingren/201806/105765.html

以上是关于杨坚-初堪大任终失晚节的隋朝宰相苏威生平 苏威结局 苏威子女 苏威政绩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杨坚-初堪大任终失晚节的隋朝宰相苏威生平 苏威结局 苏威子女 苏威政绩;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rw/151573.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