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三国志-郭嘉简介 鬼才郭嘉的故事 若郭嘉未死的诸多猜测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英雄三国志-郭嘉简介 鬼才郭嘉的故事 若郭嘉未死的诸多猜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郭嘉简介 鬼才郭嘉的故事 若郭嘉未死的诸多猜测
郭嘉简介:关于鬼才郭嘉的故事,若郭嘉未死的诸多猜测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东汉末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推荐: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典故
推荐:郭嘉怎么死的
推荐:郭嘉十胜十败论
郭嘉初投袁绍,袁绍对其非常恭敬。郭嘉住数十日后,对袁绍谋士辛评、郭图说:“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还说:“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二人却说:“袁氏有恩德于天下,人多归之,且今最强,去将何之”(《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二》)!郭嘉知二人还没发现到袁绍的短处,不再多言,遂离绍而去。
起初,颍川名士戏志才为曹操谋士,曹操对他甚为器重。无奈戏志才早逝,曹操便写信给谋士荀彧,书中说:“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颖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荀彧见信后,向曹操推荐了郭嘉。曹操召见郭嘉,与其共论天下大事,高兴地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三国志·魏书·郭嘉传》)。会见后,郭嘉也非常高兴地说:“真吾主也”(《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曹操遂任郭嘉为司空军祭酒,时为建安元年(196年)。自此,郭嘉以多谋善断而深得曹操倚用。
同年,吕布以辕门射戟的方式解救了刘备,刘备不久便又得兵万余人,引起吕布妒恨,率兵攻打刘备。刘备逃走,归降曹操,曹操待其甚厚,让刘备豫州牧。有人对曹操说:“备有英雄之志,今不早图,后必为患。”曹操问郭嘉该当如何,郭嘉说:“有是。然公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诚杖信以招俊杰,犹惧其未也。今备有英雄名,以穷归己而害之,是以害贤为名也。如此,则智士将自疑,回心择主,公谁与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也,不可不察。”曹操含笑而说:“君得之矣”(《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二》)!于是给刘备增兵增粮,派其至沛(今江苏沛县),收集散兵以对付吕布。
建安二年(197年),袁绍休书与曹操,辞语憍慢。曹操大怒,对荀彧、郭嘉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二人回答说:“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故羽虽强,终为所禽。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虽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得策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也;绍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不为虚美,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也。”曹操笑著说:“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郭嘉又说:“绍方北击公孙瓒,可因其远征,东取吕布。若绍为寇,布为之援,此深害也。”荀彧说:“不先取吕布,河北未易图也。”曹操操说:“然。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西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荀彧说:“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腾最强。彼见山东之争,必备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侍中、尚书仆射钟繇有智谋,若属以西事,公无忧矣”(《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二》)。曹操于是上表封钟繇为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钟繇至长安,移书写信给韩遂、马腾等,二人遂各遣子入京为人质。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征讨吕布。吕布败退固守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曹军久攻不克,将士疲惫,曹操想罢兵撤退。郭嘉与荀攸指出:“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夫陈宫有智而迟,今及布气之未复,宫谋之未定,进急攻之,布可拔也”(《三国志·魏书·荀攸传》)。曹操点头称是,于是,曹军乃引沂水、泗水灌城。经月余,吕布更加困迫。十二月,吕布部将侯成、宋宪、魏续等叛变,引曹军攻入下邳,吕布被围在白门楼,被迫投降。曹操下令诛杀吕布、陈宫、高顺等,传首许都,凯旋班师。此役,曹操歼灭了劲敌吕布,为扫灭袁绍等割据势力,完成统一北方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建安四年(199年),曹操奉迎汉献帝迁都许昌(今河南许昌东)后,独掌军政大权,总揽朝政,皇帝成为傀儡。车骑将军董承接受皇帝衣带诏,与刘备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服等,密谋除掉曹操。刘备恐曹操猜忌,欲伺机脱离曹操控制,趁右将军袁术溃败,主动请求跟大将朱灵前去截击。郭嘉、程昱、董昭等闻后,都说:“备不可遣也”(《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曹操后悔,立即派人去追,已然不及。后袁术南逃寿春(今安徽寿县),朱灵班师回朝。十二月,刘备乘曹操部署对袁绍作战之时,袭斩徐州(治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刺史车胄,又击败曹操派去讨伐的司马长史刘岱军,据有徐州、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等地,背叛曹操,响应袁绍。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车骑将军董承等企图刺杀曹操的计划泄露,董承、王服、种辑皆被屠灭三族,唯参与密谋的刘备侥幸逃脱,且势力越来越大。曹操欲亲自征讨刘备,部将们耽心袁绍从背后攻击,都进言说:“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曹操则说:“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郭嘉也认为:“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三》)。曹操为剪除后患,遂亲率大军东征刘备。冀州别驾田丰劝说袁绍,乘机袭击曹操后方,袁绍却以幼子重病为由不肯出兵。刘备惊悉曹操军将至,亲率数十骑出城观察,果然望见曹军旌旗,只得仓猝应战,被曹军击溃,刘备妻子被俘。曹操接著攻陷下邳,迫降刘备部将关羽,又进击依附刘备的昌稀等,将其击破。刘备逃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投奔袁绍,逐渐收集溃散的残兵败将,成为袁绍大举攻曹的力量。此战,曹操迅速击溃刘备,避免了在官渡之战中两面作战的局面。
自兴平二年(195年)起,孙策从袁术处借兵,渡江征讨江东,至建安五年(200年),孙策已尽得江东之地,成为割据一方的豪强。此时孙策闻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欲率军渡江北袭许昌。曹军皆惊,唯郭嘉说:“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孙策果被郭嘉言中,后为刺客所杀。
同年,郭嘉随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建安七年(201年)5月,袁绍因军败愤愧呕血而亡,少子袁尚继大将军及冀州牧位,令长子袁谭率少数兵力防守黎阳。九月,曹军渡黄河攻黎阳,谭请增兵,尚恐谭兵多后夺其权,遂自率军来援,与曹军相持于黎阳。
建安八年(203年)二月,曹军发起总攻,大战于黎阳城下,袁军战败,袁尚、袁谭弃城逃邺,曹军占领黎阳。四月,曹操进军邺城,为充实军粮,抢收小麦。袁军乘机发起反击,曹军小挫。曹操本拟重新组织攻城。郭嘉认为:“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曹操纳其计。五月,撤军返许昌(今河南许昌东),留部将贾信屯兵黎阳,监视袁军。
建安九年(203年),袁尚、袁谭果然发起内讧,袁谭为袁尚所败,派辛毗向曹操乞降。曹操遂以支援袁谭为名,攻打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七月,袁尚军溃散逃往中山(今河北定州),辎重尽为曹军所获。邺城守军闻汛瓦解。十月,袁尚势力基本上为曹操所消灭。
在曹操围攻邺城时,原已归降曹操的袁谭,又背叛曹操,乘机攻取甘陵、安平、勃海、河间等地,并进攻逃至中山(今河北定州)的袁尚,迫使袁尚再逃故安(今河北易县东固安),投奔幽州(治今北京城西南)刺史袁熙。袁谭收袁尚残部,驻扎龙凑(今山东平原东南)。曹操在击垮袁尚后,按各个击破的方针,以袁谭背盟为借口,出兵进攻袁谭。建安十年(204年)正月,曹操进攻南皮,大破袁军,占领南皮,袁谭出逃,被曹军追上杀死。袁谭所属各郡、县尽归顺曹操。郭嘉对曹操说:“多辟青、冀、幽、并名士以为掾属,使人心归附”(《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曹操为安抚地方,采纳了郭嘉的建议,稳定
时辽西少数民族乌桓部落乘中原战乱,掳迁汉族边民10余万户。曹操取冀州,杀袁谭后,袁熙、袁尚逃往乌桓,二者联结,不断侵扰边境。曹操为统一北方,于建安十二年(207年)秋,开始远征乌桓的作战。刘备闻讯,立即赶往荆州,劝刘表趁曹操北征乌桓之机夺取许都(今河南许昌东),迎献帝,兴汉室。曹操甚为担心,诸将皆说:“袁尚亡虏耳,夷狄贪而无亲,岂能为尚用!今深入征之,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万一为变,事不可悔”(《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唯郭嘉认为:“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惧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曹操听罢,茅塞顿开,遂立即挥师北上,进至易(今河北雄县西北)时,郭嘉又献策说:“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曹操依计而行,亲率轻骑兵,昼夜兼程,疾速行军。在白狼山(今辽宁喀喇
郭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曹操说:“难奉孝为能知孤意”(《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在北征途中,郭嘉染病,回师不久逝世,年仅38岁。曹操哀痛不已,对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天折,命也夫”(《三国志·郭嘉传》)!乃表告天下:“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三国志·魏书·郭嘉传》)。于是上表谥郭嘉为贞侯,其子郭奕嗣。
后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慨叹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当初,陈群责怪郭嘉不治行检,多次在朝中控诉郭嘉,郭嘉却神色自若。曹操则更加重用郭嘉,而陈群能持正,曹操也很高兴。
郭嘉,东汉末曹操的重要谋士。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经荀推荐任曹操司空军祭酒。早在官渡之战前三年(197年),郭嘉便建议曹操东平吕布,以防与袁绍决战时吕布援绍,双方夹击,造成被动。次年,曹操亲征吕布,败之。从此,郭嘉跟随曹操征战多年。及袁绍败,河北平定,又劝说曹操多辟青、冀、幽、并请州名士以为掾属,借以笼络人心。曹操将北击乌桓,诸将惧荆州割据势力刘表袭击后方,嘉断言,刘表只能空谈,又与刘备有矛盾,不足为虑。不久,果如其言。建安十二年(207),又为曹操袭击乌桓划策,以为兵贵神速,宜留辎重,轻兵兼程,出其不意。曹操采纳郭嘉建议,大获全胜。郭嘉从征还,病卒。此前曾封为洧阳亭侯,至此增邑至千户。曹操称赞他在政治、军事方面的见识都超过别人,是自己的“奇佐”。赤壁战败,曹操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英雄早逝总是让人觉得惋惜,而鬼才郭嘉也是非常可惜的一个谋士,他为为曹操统一我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可惜的是郭嘉英年早逝,壮志未踌。
郭嘉生前死后 曹操为何三哭郭嘉
《三国演义》第五十回描写,曹操回师后在众谋士就座的场合仰天大恸,捶胸痛哭,念叨郭嘉,而“众谋士皆默然自惭。”曹操在战场失败后缅怀郭嘉,实际上隐含了对部下事前未谏、盲从失职的批评。郭嘉生前死后,曹操曾三哭郭嘉。
一哭郭嘉发生在建安十二年曹操征讨乌丸的行军路上。按照《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的说法,当时“黄沙漠漠,狂风四起;道路崎岖,人马难行。操有回军之心。问于郭嘉。嘉此时不服水土,卧病车上。操泣曰:‘因我欲平沙漠,使公远涉艰辛,以至染病,吾心何安!’”郭嘉年纪比曹操小得多,作为下属,生病之时,领导前来探视问计,已属难得和高看,哪能指望领导伤心流泪!可是,这位大领导曹操就真这样哭了一回!
关羽当时远征樊城,荆州空虚。曹操采纳司马懿之计,一面调五万精兵去救援樊城,一面联结东吴,叫孙权暗袭荆州。那时,东吴守将是大将吕蒙,很厉害。关羽为防吕蒙,留下重兵防范,吕蒙难攻。这时,陆逊献计说:‘关羽自恃英勇无敌,所怕的就是你。如果将军辞职,关羽一定中计。’吕蒙依计而行,关羽果然中计,便把荆州重兵调来攻打樊城。结果,吕蒙率吴军攻破荆州。关羽被迫走麦城,被吴军设计俘虏并杀害。
二哭郭嘉发生在当年九月,曹操讨平乌丸三郡回师到达易州时。郭嘉已经病得很严重,奄奄一息。按照《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太祖问疾者交错”。即一遍又一遍地问候。郭嘉一死,他“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节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曹操亲自参加了郭嘉的葬礼,哭得很伤心。并且对荀攸等人说,他打算让郭嘉做他的接班人。可是他却中年夭折,难道这是命吗?可以说,郭嘉之于曹操,犹张良之于刘邦。曹操之所以能够统一北方,没有郭嘉恐怕难以想象。所以,郭嘉死,曹操大哭、特哭,确实是发自肺腑的,很真诚。
三哭郭嘉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十二月赤壁大战回归的路上。按照《三国志·魏书·郭嘉传》的记载:“太祖征荆州还,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傅子》的记载是:“太祖又云:‘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当时主要谋士都在。曹操怀念郭嘉,毫不掩饰对众谋士的失望,认为如果有郭嘉在,绝对不会让他吃这样的败仗!真让一帮谋士无不黯然自惭,无地自容。听,那一声接一声的“哀哉,痛哉,惜哉”,让我们听到了曹操呼天呛地的号啕。赤壁之战是曹操一生中遭受的最大的打击,犹似雄鹰折翅。他此一哭,与其说是在懊悔与自责,不如说是对统一中国梦想的破灭和绝望。所以此哭是他平生最痛心的一次,
郭嘉死去多年为何还影响着三国的战局
三国,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无疑是最为波澜壮阔的一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说起智慧,我们很容易想起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想起先生那百拆百验、屡试不爽的锦囊妙计。曹操的身边也有一位神机妙算、料事如神的谋士——郭嘉郭奉孝。郭嘉好比三国天空中的一颗流星,来也耀眼,去也匆匆。他光芒四射,算无遗策,成就了曹操的功业,也牵惹了曹操的感情。郭嘉38岁去世,曹操心疼得直呼“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直至赤壁兵败,还哭着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如此让曹操动情,郭嘉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呢?郭嘉不但明于识人,而且也深谙他所处的时代。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这是一个老板挑员工,员工也选老板的年代。你拥有自由,但你也要学会选择。郭嘉这样的聪明人,他才不会为了公司的煊赫声势,办公楼的高大敞亮和老板的翩翩风度,就轻易出卖自己的一生。他懂得选择,懂得狮子领导的羊终究会战胜羊领导的狮子。于是,避虚就实,舍袁绍而投曹操。结果,他当年的同事郭图、田丰等人,不是被活活冤死,就是充当了袁绍的炮灰,而郭奉孝却功成名就。这一走一留,一成一败间,不值得你我深思吗?
郭嘉看透了袁绍,也深识刘备和孙策,他的识人之明帮了曹操的大忙。刘备在荆州蠢蠢欲动,曹操想乘其羽翼未丰,一举拿下,又担心袁绍乘机偷袭,搞得自己“进不得战而退失所据”。战争就是赌博,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郭嘉的意思是:刘备人杰,不可不除;人心未附,千载良机;袁绍性迟而多疑,即便偷袭也一定出兵不速。结果,让曹操利用袁绍的性格弱点打了刘备一个措手不及。
对孙策的判断更让郭嘉大出其名。曹操和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胶着难分,江东的孙策却落井下石,想渡过长江,偷袭许都。消息传来,众人无不变色,而郭嘉却能揆情度理,神机妙算。在他看来,孙策新近才平定江东,为此杀了多少英雄豪杰啊!谁又没有几个亲近跟随,铁杆手下呢?而偏巧孙策又自恃武功,轻率无备,这样的人,虽有千军万马,却只需一个刺客就可以了结。结果,孙策尚未过江,就被许贡的门客刺死了。时机虽然过于凑巧,但孙策这样的人死于小人之手却是早晚的事情。
郭嘉的得意之作是对袁绍两个宝贝儿子袁谭、袁尚的处理。官渡大败,袁绍一蹶不振,忧愤而死。曹操则长驱直入,连战告捷。于是,诸将都想趁热打铁,一举荡平河北。在郭嘉看来,袁绍虽死,而子嗣甚众,其势仍大,然“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曹操听取了郭嘉的建议,缓攻河北,似乎证明他理解了郭嘉“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这一充满心理学奥妙的决策。以后的事实证明,此时的曹操实际上还是似懂非懂。
赤壁惨败之后,曹操忠实贯彻了郭嘉“缓之而后争心生”的策略。对于三家必争的荆州重地,尽管他处于近水楼台的有利地位,却始终谨守襄樊,不主动争取。相反,还故意把江陵这根骨头扔出去,逗引孙、刘两家争夺。正是曹操的缓势加深了孙、刘的罅隙,撕裂了两家的联盟,也终于打破了三角的平衡。谁曾想,狼烟铁血的背后还有一场心理大战!谁又曾想,已经死去多年的郭嘉仍旧影响着三国的战局,决定着天命的归属!可惜,天妒英才!
三国赤壁之战:若郭嘉还在真能避免曹操的败局吗?
赤壁大战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战役是以孙刘联军的胜利,曹操大军的失败而结束的。曹操赤壁失败后,大军又染上了瘟疫,不得已退回到北方,在路过巴丘(今湖南岳阳市)的时候,叹息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那意思是说,如果郭嘉这个人还活着,能随他进军荆州,就不会有赤壁之败。郭奉孝就是郭嘉,是曹操早期的重要谋士之一。郭嘉曾经力劝曹操急攻吕布,终将吕布擒获、准确预测孙策将死于刺客之手、建议缓攻以造成袁谭兄弟矛盾、北征乌丸刘表必然不会在背后下手等,被曹操称之为“平定天下,谋功为高”。郭嘉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去世,赤壁大战发生在第二年,假如郭嘉活着,曹操真的能够避免赤壁失败吗?
赤壁之战源于曹操征伐荆州。当时曹操已经占有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天下有一定势力的诸侯只剩下刘表、孙权、刘璋和张鲁。刘备当时依附刘表,虽有一定的军队,在荆州也有一定的影响,但还没有自己的地盘。西北马超、韩遂等人虽然心有自立的想法,名义上暂时还是大汉朝的臣子,也就是还归曹操领导。西川的刘璋听说曹操要征伐荆州,就派河内人阴溥去向曹操示好,曹操就给了刘璋一个振威将军的名号。刘璋又派蜀郡人张肃向曹操送去了三百名兵士,曹操任命张肃为广汉太守。这表明,刘璋在名义上已经依附了曹操。建安十二年(公元207),曹操征伐刘表,正好赶上刘表死了,他的继位的儿子刘琮率领全州投降了曹操。刘备得到消息已经晚了,他带着大批民众想赶往江陵城,又被奔袭而来的曹操轻骑兵在当阳打败。荆州的江北地区除江夏外,全部成了曹操的地盘。这样一来,天下诸侯还没有归附的只剩下汉中的张鲁和吴地的孙权。张鲁和刘璋相互提防,都把对方作为主要敌人,根本就不可能对曹操形成威胁,如果曹操打败孙权,张鲁还会等着曹操用兵吗?曹操需要考虑和征讨的,只有一个江南的孙权了。
征讨孙权,曹操的短处在于缺乏水军,而荆州的投降,恰恰得到了一部分水军,让曹操补齐了这块短板。在这种情况下,郭嘉能不能说服曹操不过江?所以从大的战略上来说,郭嘉在与不在,都不能阻止曹操过江。
剩下的,郭嘉若在,也只能在具体的战役当中起作用。
赤壁之战作为三国三大战役之一,其重要性自不必说,正是这次战役开启了三国模式,奠定了鼎立的基础。又因为这是后来三国都参加的战役,对当时的三个国家,对三个国家的君臣将领,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意义都非同一般。但是这当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对于曹操在这次战役当中的活动情况,史书记载的较少。同样的情况,曹操征战吕布、和袁绍的官渡之战、征西北的马超,甚至征张绣、征汉中的张鲁都比这次战役记载的事情都多。我们看到的这次战役精彩纷呈的场景,大多都是来自于《三国演义》,而谁都明白,这是小说家言,又不能完全当真。史书当中能看到的精彩,更多的是东吴鲁肃力劝孙权抗曹的豪情;周瑜分析吴魏军事优劣,表现出那种必定战胜敌人的英雄气概;诸葛亮向刘备提出联合孙权并说服孙权的纵横捭阖的智慧。至于战场上的精彩,更多的是在曹操撤退后荆州江北地域的争夺上。即便这样,刘备的三员大将关羽、张飞、赵云竟然都没有任何参战的记载。回过头来说赤壁之战,就是这个最具代表性的地域,一代大文豪苏轼竟然能在他处作诗,以至于现在人们把两处赤壁称之为“武赤壁”和“文赤壁”!
在这种情况下,郭嘉能说服他什么?最多也就是提醒曹操注意黄盖的诈降计策。当曹操大军大面积染上瘟疫,即便是没有赤壁战船被烧,他还能留在江南继续作战吗?其实,在战役过程中,有很多事情是曹操自己应该清楚的。比如说,北方士兵不适应南方气候环境下作战问题,特殊情况下冬季也有时会刮东南风,这是一个将军应该懂得的道理,曹操作为军事家,难道会不懂得?还有以少胜多,曹操当年官渡之战不就是这样取胜的吗?在具体战法上,不是曹操需要别人给他多少建议,而是他已经不是官渡当年那个谦虚谨慎的曹操,而是变的傲慢昏聩,目空一且了。这时候的曹操身边,有没有一个郭嘉看不出多大差别。回头说诈降问题,曹操也害怕这是诈降之计(恐汝诈耳),但他已经不可一世,认为对手只是一只蚂蚱,只要一挥手就能把对方拍死。在这种情况下,东吴总会有那么一两个“聪明”之人。这时候,即便郭嘉提醒曹操,因为曹操已经审查过了(密问之),也不会听郭嘉的。不仅是曹操自己,整个曹操军中,都被这种骄傲情绪所笼罩。黄盖来降,“曹公军吏士皆引颈观望”(还有一说是“操军人皆出营立观”)。不要说这是一支前来投降的军队,就是自己军队换防,也应该是持械列阵之后再进行吧?怎么这时候就没有一个裨将偏将把自己的队伍拉出来列阵?还有水上,虽然曹操军队“船舰首尾相接”,但不可能所有船都连接在一起吧?如果有一个编队的船,或者是有几条交通联络船出来,指挥一下黄盖船队的停靠位置,也可以有点儿时间示警吧?这是一种全军性的松懈,诠释的正是“骄兵必败”,并不是郭嘉一言可救。
另一个问题就是瘟疫。郭嘉是能够预见到瘟疫的发生还是能避免瘟疫的蔓延?古代由于战争的原因,医学相对发达的是治疗创伤,这就是同时代的“麻醉散”能够问世的原因吧。而最无奈的就是瘟疫,无论是皇室贵族还是平民百姓,染上它无例外的都会遭受灾祸。《三国志》注引《傅子》当中有一段话,曹操在给荀彧信中说:“追惜奉孝,不能去心。其人见时事兵事,过绝于人。又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常言‘吾往南方,则不生还’。然与共论计,云当先定荆。此为不但见计之忠厚,必欲立功分,弃命定。事人心乃尔,何得使人忘之!”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南方有瘟疫”,是曹操和郭嘉都非常明白的一件事。即便如此,郭嘉还是建议曹操先定荆州。并且郭嘉知道自己往南方一定不会活着回来,但只要曹操决定了打荆州,他是一定会跟着去的。也就是说,只要瘟疫不在赤壁战前发生,郭嘉就不会劝谏阻止曹操的军事行动。
有句话叫做多谋善断,郭嘉这个人,从他自身衡量,“断”长于“谋”。也就是说,当曹操犹豫不决之时,他的强项在于帮助曹操下决心。问题的关键正在这儿,一个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曹操,这时候谁又能说服得了他?
曹操征伐荆州还有一个怪现象,并没有召集“会议”,虽然其他大战也不会记载会议是怎样开的,但联系到一些人的说话记录,还是可以看出是有这样的讨论的。比如讨伐徐州的吕布,曹操因为连续攻城不克想撤兵,荀攸和郭嘉劝他急攻,终于擒获吕布、官渡战前荀彧说曹操与袁绍优劣的那番话、赤壁战后关羽攻樊城擒于禁,曹操一时动过迁都的念头,司马懿和蒋济劝他联络孙权的那些话,都可以证明大战前的“会议”。也许是征伐荆州已经没有了不同意见,刘表死刘琮投降又使战役过于顺利,总之在曹操这儿已经不需要这么多了。相反,在刘备集团、孙权集团,甚至西川的刘璋集团,这样的会议多而且记载非常详细,尤其是孙权集团,不仅当时清楚,甚至在日后孙权还要时时提及。这是帝王处境不同所导致的结果,不是那个臣子所能决定的。
既然郭嘉不一定会提出不同意见,提出来曹操也不一定会听,那么,曹操说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两条,自我解嘲和推卸责任。自我解嘲,类似的话很多,像华容道说刘备,假如早放一把火,我们这些人都不会活着了。被张绣袭击狼狈而逃,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侍卫典韦都因为他而死,曹操对下属说:“你们看吧,从今往后我不再有这样的失败了。”说袁绍若用田丰之计,他曹操能不能取胜,还说不定呐!这和战前的豪情万丈完全不一样。再就是变相推卸责任,那意思是说,我看不到的事情你们也不提醒我吗?如果郭嘉还在,他就会提醒我。这是一种变相的责备手下人,失败的责任人人有份。
曹操赤壁失败让他的军队几乎是“伤筋动骨”,但曹操集团并没有从此一蹶不振,仍然是天下最强大的势力,为什么?这种责备毕竟不是将责任完全推卸给他人,也不是问责追责,这就是曹操在怎样使用人上的高明之处吧。但不管怎么说,曹操此话却总难掩饰帝王的那番虚荣心。
演说起中国历史人物的名言
义说史:谁才是曹营第一谋士?郭嘉PK荀彧
本文讲解演义,和正史不同。
罗贯中对《三国志》很熟,但未必很深,就比如对荀彧和郭嘉两个人物的理解,就和正史不同。当然,对于多数的普通读者,对于正史并不大感兴趣,对于他们来说,演义就是正史,正史不是演义,他们喜欢的是演义中的人物,至于历史中这两个人物关系到底如何?请看如下内容:
演义第十六回写到一个情节,吕布辕门射戟之后和刘备关系一度恢复。可不几天由于劫留到刘备给曹操的一封信,表示独立进攻吕布比较困难,希望曹丞相早日发兵,吕布大怒,抢先进攻,结果小沛城破,刘备只能逃亡许都。
面对刘备来投,曹操表面上非常客气。刘备一开始还比较担心,不敢进城,先派心腹孙乾到曹操处探听口风。曹操表态:“玄德与吾,兄弟也。”曹操很热忱的邀请刘备,第二天刘备就入城了。入城的时候,刘备让关羽和张飞驻扎在城外,一方面还有一点点兵马,另一方面曹操手下猛将如云,带上关羽和张飞也未必有什么用处。不如带几个文官如孙乾、糜竺之流,以彰显诚意。
见面了,刘备向曹操打吕布的小报告,说吕布对自己如何如何无信,如何如何藐视曹丞相。曹操听了,表态:“布乃无义之辈,吾与贤弟拼力诛之。”吕布无义,可我曹操有义。贤弟你有难,做兄长的绝不旁观。刘备听后连忙道谢。既然已经定下了征讨吕布的调子,双方就没有多说什么,后来就是喝酒聊天,到晚上才结束。
应酬完了,刘备也出去了,曹操独自思考着究竟要如何对待刘备。
此时,曹操帐下第一重臣荀彧进来了,荀彧表明自己对刘备的态度:“刘备,英雄也。今不早图,后必为患。”荀彧态度鲜明,刘备是英雄,是想着争霸天下的豪杰,此时落魄来归,正应该杀之以免后患。一旦刘备成势,就很难消灭。
曹操听后不说话。不说话就是不同意。曹操在犹豫什么呢?我们看他和郭嘉的回答就可以明白了。
荀彧出去,郭嘉登场。曹操先把荀彧的态度亮明:“荀彧劝我杀玄德,当如何?”郭嘉回答:“不可。主公兴义兵,为百姓除暴,惟仗信义以招俊杰,犹惧其不来也。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以困穷而来投,若杀之,是害贤也。天下智谋之士,闻而自疑,将裹足不前,主公谁与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
曹操一听大喜,说:“君言正合吾心。”
曹操为什么不同意荀彧杀刘备的建议,而同意郭嘉善待刘备的建议呢?
我们看看两人的建议重点有什么不同。
荀彧强调的重点,是刘备绝非凡人,以后必成大患,强调刘备未来的强大,甚至很可能成为曹操的劲敌。很明显,荀彧是把刘备当成了曹操的假想敌,因此提醒曹操及早除掉刘备。
郭嘉强调的重点,是现在招揽刘备对曹操成就大业的意义。刘备确实有英雄之名,但是天下英雄贤才众多,现在刘备落魄来归,如果除去,必然让天下贤士裹足不前。后面是关键的一句“主公谁与定天下乎?”原来,在郭嘉的口中,刘备虽然是英雄,却是曹操可以使用的一个英雄,严格的说,是曹操可以驾驭的一个臣子。
曹操为什么高兴呢?荀彧的话,无异于把刘备抬高到和他曹操同一个档次,可是郭嘉的话,却认定刘备虽然英雄,却绝非是曹操的对手,而是曹操可以利用驱使的一个臣子。郭嘉的话,满足了曹操的虚荣心。
原文出处:http://www.181051.com/lishimingren/201805/104966.html
以上是关于英雄三国志-郭嘉简介 鬼才郭嘉的故事 若郭嘉未死的诸多猜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英雄三国志-郭嘉简介 鬼才郭嘉的故事 若郭嘉未死的诸多猜测;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rw/152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