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俞平伯简介_俞平伯点评红楼梦_俞平伯散文作品特点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俞平伯-俞平伯简介_俞平伯点评红楼梦_俞平伯散文作品特点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俞平伯简介_俞平伯点评红楼梦_俞平伯散文作品特点
俞平伯简介
俞平伯简介上提到俞平伯生于公元1900年,原名是俞铭衡,字平伯,祖籍是在湖州德清东郊的南埭村,是著名的作家、红学家,也是新文化运动初期的诗人,因为他是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之一。
俞平伯照片
俞平伯十五岁的时候在苏州的平江中学读书,后来考进国立的北京大学文学系预科。两年后,俞平伯和杭州的一个叫许宝驯的姑娘结婚,许宝驯的家里是昆曲的爱好者,许宝驯的父亲是业余昆曲爱好者,母亲不仅能唱昆曲还会填词谱曲。
1918年俞平伯初次在文坛崭露头角,他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俞平伯开始投入到抗日救国的运动中,写下很多振奋中国青年的诗歌和文章。1935年俞平伯被推举为谷音社的社长,肩负起拯救昆曲的责任。1952后,俞平伯的一些红学文章和书籍被出版。1958年,俞平伯在北京试演了《牡丹亭》,目的是为了纪念汤显祖,当时周恩来总理还到现场观看了。万年的俞平伯虽然年事已高,但是依然关心昆曲的发展,1981年他和俞振飞为《振飞曲谱》作序,1986年,俞平伯受邀到香港参加红学学术研讨,1990年10月15日,俞平伯去世,享年91岁。
俞平伯点评红楼梦
俞平伯是中国著名的而红学研究者,和胡适并称为新红学派的创始人,对于《红楼梦》,俞平伯有着无比的热忱,一生都在从事红学研究。俞平伯出过不少关于自己研究红学的书籍,如《俞平伯点评红楼梦》、《红楼梦辨》等。
俞平伯画像
《俞平伯点评红楼梦》一书中,作者采用长篇、短篇兼收的方式,发表了他对《红楼梦》的个人见解和研究成果。
当然作为一个红学研究者,俞平伯也点评过《红楼梦》。他对于后四十回合尤其关注,因为众所周知,《红楼梦》前八十回合是出自曹雪芹之手,而后四十回合相传是出自高鹗之手,但是毕竟年代久远,而且续写后四十回合的作者又很多,所以对于这后四十回合多年来一直是备受争议的,俞平伯针对这后四十回合做过很多的研究和分析。
俞平伯在点评红楼梦后四十水喝的时候主要采用用前面八十回合来攻后四十回合的方法,他文学家即使受到环境、社会因素的影响,写作手法和风格会有所改变,但是出现前后矛盾的话急有些说不过去。所以在确认后四十回合是高鹗续写知乎,俞平伯又开始研究高鹗写的内容,他认为高鹗写的和前八十回合虽然有切合的地方,但是出入也是挺多的,比如宝玉之前是非常看不上科举和禄蠹的,但是高鹗
俞平伯作品
俞平伯是中国杰出的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也是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之一。俞平伯作品有很多,也涉及很多领域,如散文、诗歌等。因为俞平伯一生都在从事红学研究,所以俞平伯作品中的《红楼梦辨》好《红楼梦研究》很是出名。
俞平伯照片
《红楼梦辨》这本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主要讨论的是《红楼梦》前四十回合的问题,中卷主要分析《红楼梦》钱八十回合的故事,下卷侧重的是佚稿和脂评的研究。后世将这本书评为新红学史上的第一部专著,因为这本书虽然篇幅不是很大,但是涉及红学了很多的领域,其中的一些研究成果对后世的红学研究者有很大的帮助。
《红楼梦研究》这本书也是俞平伯的一个重要研究成果,这本书重点研究的是《红楼梦》后三十回合中的故事,其实这本书的前身就是《红楼梦辨》,1953年9月,俞平伯把《红楼梦辨》稍作修改后改名为《红楼梦研究》并在书中插入了200多幅精美的图片,以便读者更好的领略大师的风采,不幸的是俞平伯因为这本书还陷入了一场政治风波。不过这本书在后世是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的,不论是红学研究者还是古典文学的研究者,这本书都相当于一个方向灯。
当然俞平伯还有一些精美的散文作品,如《燕知草》、《冬夜》、《西还》等,一些散文名篇如《西湖六月十八夜》、《陶然亭的雪》等都受到很多文人墨客的追捧和欣赏。
俞平伯散文特点
俞平伯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散文作家,他的很多散文作品对我国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俞平伯散文特点是什么呢?俞平伯散文的总体特点就是笔调轻盈、意境非常深远,而且文章中还不时表达一些哲理,令人读起来有一种非常舒适的感觉。
俞平伯散文
俞平伯散文点特点主要体现在散文的语言文字上,首先俞平伯的散文追求词语与词语间搭配的陌生感,所以俞平伯会很注意定语的使用,俞平伯很多时候都会用两个或者四个字来修饰限制名词,而且是字字珠玑,美妙绝伦,不仅非常新颖而且读起来也很别致。在句式上,俞平伯不会固定采用一种句式,而是骈散结合,长短参差,非常灵活,但是有时候也会注重对仗工整,有很深的古典韵味。其次俞平伯的散文是属于白话文、文言文、书面语结合的一种文字,这样的组合让他的散文语言典雅而又非常有文采,文中的一些口语化的文字又让俞平伯的散文非常接地气,读起来倍感亲切。
最后一点就是俞平伯会在自己的散文作品中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表达力度还给文章富裕雅致的气息。俞平伯认为反复和重叠的写作手法,可以增强文章的语调,也提升了文章整体的美感,比如在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篇散文中,俞平伯就运用了大量的叠词,读起来特别朗朗上口,很有音乐性。
周作人与俞平伯
周作人俞平伯之间有很深的渊源,首先俞平伯是周作人早期的学生,俞平伯与周作人之间的师生情谊很是深远,周作人对俞平伯来说既是老师又是益友,二人关系非常好,经常书信来往,交流感情,交流学术知识。
周作人照片
周作人和俞平伯都是浙江人,周作人祖籍在浙江绍兴的都昌坊口,俞平伯祖籍是在浙江湖州的德清东郊。二人在文学上也都有很大的建树,而且有很多共同的研究领域。首先二人都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诗人,在革命时期都参加过抗日救国运功,还积极为报社写稿呼吁中国的青年。其次二人在散文上的建树都很高,都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都在北京大学任教过。最后俞平伯和周作人还都创办过报刊,周作人曾和鲁迅、林语堂等人创办《语丝》周刊,而俞平伯曾和朱自清一起创办了我国最早的新诗月刊《诗》。
当然二人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如俞平伯是主要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周作人的研究重心主要是在民俗方面,是中国民俗学的开创人。俞平伯还研究红学,他和胡适并成为新红学派的创始人,所以俞平伯是一位热忱的红学研究者,一生都在从事红学研究和昆区的研究与发扬。周作人不仅是以为文学大家还是一位翻译家,有着丰富的翻译经验,因为周作人精通好几种语言,如英语、日语、希腊语等,为我国翻译了很多外国名著。
俞平伯与胡适
俞平伯胡适并称为新红学派的创始人,因为二人都是非常接触的红学研究学者,而且成就斐然。俞平伯其实一生都在从事红学研究,自己也出版过不少经典的红学研究的书籍,如《红楼梦辨》和《红楼梦研究》,这两本书对后世的红学研究者都意义非凡。
胡适照片
胡适对新红学初创时期提出了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其实说起来胡适算作俞平伯的红学老师,因为俞平伯之所以会走上红学研究的道路,他收到胡适的影响是很大的。
俞平伯和胡适其实有很多共同点,二人都是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俞平伯自己的文学作品大都是白话和文言文相互交融,而胡适直接更是倡导白话文,宣扬解放个性、提倡思想自由。不仅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还在1917年发表了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批白话诗歌。另外二人还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
胡适的个人成就非常高,他在文史、哲学上都是成就斐然,他不仅对我国近三百年来的学术总了研究和总结,还把为实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换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是让中国哲学真正进步入现代化进程的第一人。因为胡适从小接受的是私塾的教育,长大后到海外留学接受了很多新的思想,他的思想和哲学作品影响了中国很多的优秀文人,如梁启超、郭沫若等。
俞平伯与周汝昌
俞平伯周汝昌都是中国新派红学的代表人物,二人在红学领域都有突出成就。俞平伯是和胡适是并称为是新红学创始人,一生都在从事红学研究作品,如《红楼梦辨》、《红楼梦研究》等。周汝昌被红学界称为红学泰斗,是继胡适等人之后的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其代表作品有《红楼梦新证》、《石头记会真》等。
周汝昌晚年照片
俞平伯不仅在红学研究上成就斐然,他还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散文家、小说家,他的散文主要得益于明朝晚期的名士派小品,在那些基础之上,俞平伯又加入了一些个人特色,所以很多人将与俞平伯的散文评价为属于周作人的美文一派,他的散文名篇有很多,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陶然亭的雪》、《西湖六月十八夜》等,他的散文笔调优美,意境非常朦胧、灵动,充满闲适感,被周作人誉为是近来的第三派新散文的代表。
周汝昌作为红学界的泰斗,师承胡适,又不失自己的特色,一生对《红楼梦》的研究和发展做了很多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和他的哥哥最终汇集了现存的10多本古抄本最终编著成《石头记会真》,这本书也称为是最接近曹雪芹原著的一部《石头记》。除了红学研究,周汝昌也是个诗人和书法家,曾编著过很多部诗词和书法的专著。2012年5月31日,周汝昌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周汝昌去世后,文化部恭王府宣布将建造周汝昌纪念馆。
俞平伯纪念馆
俞平伯纪念馆的新馆建成于2015年的6月10日,这个纪念馆位于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的余英坊的第36幢,馆内的展厅面积有300多平方米,还是很宽敞的。
俞平伯画像
俞伯平纪念馆新馆馆内以俞伯平的“家学”、“红学”和“文学”为三条主线,还向世人陈列了俞伯平生前的一些手稿、文集和个人照片,加上馆内的一些现代声光影像等媒体介绍俞伯平在诗词、红学、古典文学方面的学术成就,很多参观者到馆内参观后都会对俞伯平有一个非常细致的了解。
俞伯平纪念馆其实早在1993年的时候就已经创办过了,所以现在的俞伯平纪念馆被叫做是新馆,原址的纪念馆是位于德清县乾元镇的谈家弄的33号,在那里的纪念馆附近的大家山的山顶还有俞伯平的铜像,铜像的底座里面是俞伯平先生的骨灰,整座铜像非常肃穆,充分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学者的高尚风范。
俞伯平作为一个学者,他的文学身份是多重的。他是著名的红学研究者,和胡适并称为新红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他还是一个昆曲爱好者、传承者,一生为昆曲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俞伯平是白话诗创作的先驱,曾和朱自清创立过月刊。
生于战乱时期的俞伯平还是一个非常有爱国情怀的文人,在抗战时期,俞伯平写过很多文章和诗歌来激励青年人,他自己也参加了不少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文化运动的发展。
俞平伯的父亲
俞平伯的父亲是俞陛云,俞陛云生于公元1868年,字阶青,别号乐静、乐静居士等,晚年的时候号乐静老人、存影老人等,俞陛云祖籍在浙江的德清,是中国近代知名的学者和诗人,他本人的书法也是非常精妙。
俞陛云图片
俞陛云虽然祖籍在浙江,但是他却不是出生在浙江,1868年俞陛云生于苏州,因为他的父亲去世的早,所以俞陛云从小就是被其祖父教育,所以他在书法、诗词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其代表作品有《乐青词》、《乐静吟》等。1881年俞陛云和当时的尚书彭雪琴的大女儿彭见贞结婚。1884年俞陛云在县试考试中取得第一名的成绩,1885年到浙江参加乡试,取得第二名的成绩。1894年他的夫人病逝,其祖父又为他续娶杭州名门许家的女儿许之仙,这个人也就是俞平伯的母亲。1898年,俞陛云参加殿试考试,最后中了一甲三名,探花及第,被授予编修的官职。
1902年被任命为四川的副主考,1912年俞陛云担任浙江省图书馆的馆长,两年后被聘为清史馆的协修,负责编修清朝的历史,不久后俞陛云就搬家到北京,爱新觉罗·溥仪和他交情非常好。1932年,爱新觉罗·溥仪邀请俞陛云佐政伪满洲的国书,俞陛云非常生气,于是当时就把溥仪的书信给撕了,并发誓不再和溥仪做朋友了。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俞陛云开始以卖字画为生,整日闭门读书、画画,一身的民族气节一直保持着。
原文出处:http://www.181051.com/lishimingren/201701/93335.html
以上是关于俞平伯-俞平伯简介_俞平伯点评红楼梦_俞平伯散文作品特点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俞平伯-俞平伯简介_俞平伯点评红楼梦_俞平伯散文作品特点;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rw/159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