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孔子仕途不得志的原因是什么 孔子怎么死的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孔子-孔子仕途不得志的原因是什么 孔子怎么死的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孔子仕途不得志的原因是什么 孔子怎么死的
生于礼崩乐坏的年代,道德沦丧纲纪失常,没有任何人有义务出面拨正乱世摇摆的天平,大可以坐视不管任由这世道发展。孔子却敢为人先,源自 内心的正义和操守,他觉得自己有义务为天下受苦的百姓做点什么。于是,他踏上周游列国的征途。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 族。其祖上是孔防叔,宋襄公八世孙,畏惧宋大夫华督的逼迫,而奔波到了鲁国。防叔生伯夏,佰夏生叔梁纥,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纥 于颜氏女野合生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便诞生了,自古圣贤皆寂寞,孔子作为一个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以及思想家,学识渊博,奔走一世, 誉满天下。逐渐成为了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教学子以”仁义“。凡带上一点”束
仔细分析可能与当时的环境和孔子所宣传的思想有关。我们先来看环境,孔子的学说本身无关好坏对错,全看放在什么时代,西周时期,周天子保 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
我们再来看看孔夫子的思想主张。孔子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 治国之道。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 做人准则。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太平时代,孔子的学说可能会对一个国 家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在战国时期,孔子的儒家学说,说起来好听,但是无法让国家富强,非乱世之学。
孔子从政经历丰富,官职也不可谓不高,但是在官场却屡屡受挫,大权在握时曾得意忘形,有学生曾善意提醒过他:”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孔子辩解:”成为人生人,还是可以高兴一下嘛。“他执政期间,找机会杀了当年与他办学时有矛盾的少正卯,也说明他心胸比较狭窄。再看 他在卫国的情况,他曾数进数出卫国,反复无常,每次来都振振有词,离开时候又数落卫国一番,卫灵公曾经很赏识他,但他轻慢的态度一度打压 了卫灵公的热情,最终对孔子连同他的学说失去了兴趣。
从孔子一生中的主要从政经历看,他之所以遭受挫折,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在政治、个人性格及政治能力方面都存在着重大的”缺陷“,而这种” 缺陷“使他没有能力在现实政治体系中发挥作用,既使有机会他也抓不住,最终让他的理想以失败告终。
原文出处:http://www.181051.com/lishimingren/201612/78054.html
以上是关于孔子-孔子仕途不得志的原因是什么 孔子怎么死的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孔子-孔子仕途不得志的原因是什么 孔子怎么死的;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rw/162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