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晁错的良策保全了大汉江山 却把自己送上不归路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晁错-晁错的良策保全了大汉江山 却把自己送上不归路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晁错的良策保全了大汉江山 却把自己送上不归路
汉景帝刘启刚继位的时候,就经受过一场政治风暴——吴楚七国叛乱。而七国叛乱缘起景帝最宠爱的大臣晁错出台的“削藩策”,个中故事极为精彩,大家不妨领略一下。
话说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的冬天,楚王刘戊顶着凛冽的寒风,来京觐见天子。每年按时入京觐见皇上,是每位诸侯王必须交的“家庭作业”,然而,刘戊不会知道,他这次入京,竟点燃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七国叛乱”的导火线。
刘戊是景帝的堂弟,他的祖父是元王刘交。刘交在楚地称王二十多年,重用名士穆生、白生、申公三人,一时间国泰民安。刘交死后,儿子刘郢继承了他的王位,仍然重用这三位名士,依然国泰民安。刘郢去世后,儿子刘戊继位。刘戊却是个贪酒好色、胸无大志之辈,一上任便不把三位“老古董”放在眼里。穆生、白生、申公三人在相劝无效的情况下,先后告老还乡。
没了三老的约束,刘戊变得更加放荡起来。汉景帝刚继位不久,薄太后便一命呜呼,全国一片哀悼,但刘戊却依然过着声色犬马的放纵生活,仿佛一切与自己无关。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刘戊的一举一动没有逃过晁错的火眼金睛。此时刘戊千里迢迢来上朝,正是晁错表现的大好时机。
晁错是汉景帝的谋士。早在汉文帝时,匈奴人对中原一直虎视眈眈,弄得当时以和为贵的汉文帝大为头疼。正在施行“与民休息”政策的他,不愿与匈奴大动干戈,再起祸端。但是
在这种“战也不行,不战也不行”的情况下,当时还是太子谋士的晁错站了出来,提出了“募民实边”的策略。汉文帝照着他的建议去做,果然,边境问题得到了很大改观。
景帝上任后,晁错由汉文帝时的中大夫一跃成为内史(掌民政之官)。他为人刚正,直言敢谏,为发展西汉经济和巩固汉政权,制定并主持实施了许多政策。他在景帝面前一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景帝对他一直言听计从。
一天,晁错上报的奏章中出现了“削藩策”三个大字。这一政策直指吴王。那么,这个吴王又是何许人也呢?
大汉朝从高祖刘邦建国时起,便开始分封
吴国的国王刘濞非等闲之辈,他是汉高祖刘邦的二哥刘仲的儿子。大汉刚立国时,淮南王英布造反,刘邦带兵亲征,刘仲刚满二十岁的儿子刘濞为了替父亲立功赎罪,主动请缨随刘邦出征。在征战过程中,刘濞一马当先,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对此,刘邦大为赞赏,封刘濞为吴王,让他管辖沿海富裕的三郡五十三城。
都说饱暖思淫欲,已富甲
对儿子的死,刘濞很生气,从此他再也没有入京,吴国和中央朝廷的关系也进入了长久的“冷战”阶段。刘濞开始大规模铸钱、煮盐和养兵。前两者都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后者是自卫的需要。
汉景帝上任后,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冤有头债有主,刘濞心中的疙瘩如蚕蛹吐丝般越结越大。
对此,晁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主动站出来,上奏景帝道:“若再放任刘濞等诸侯王这样下去,各诸侯国的实
原文出处:http://www.181051.com/lishimingren/201610/40226.html
以上是关于晁错-晁错的良策保全了大汉江山 却把自己送上不归路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晁错-晁错的良策保全了大汉江山 却把自己送上不归路;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rw/169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