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是什么历史人物卓文君,蔡文姬是什么人物?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蔡文姬是什么历史人物卓文君,蔡文姬是什么人物?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本文主要介绍以下两点:1、蔡文姬是什么历史人物卓文君 ;2、蔡文姬是什么人物?
古往今来,从王侯将相到寻常百姓,都逃不过一个情字。各路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无数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中国古代四大才女——蔡文姬、 李清照 、 上官婉儿、卓文君 的爱恨情仇。
蔡文姬——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
蔡文姬是东汉末年著名学者蔡邕之女,博学多才,精通音律,且是我国第一位女书法家。成年以后,京都上门求亲的人络绎不绝,蔡文姬嫁给了才子卫仲道。可惜卫仲道身体羸弱,不久便英年早逝,蔡文姬回娘家居住。
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被杀之后,蔡邕受到牵连,蔡文姬也被迫在乱世之中沦为难民,不料却遇到了胡人,因才貌过人,被送给匈奴左贤王为妃,在匈奴十二年期间育有两子。
后来,蔡邕的好友,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一代枭雄曹操平定了北方,想起了蔡邕及其才华卓越的小女,便多方打听,最后从匈奴人嘴里得知蔡文姬的下落。曹操用黄金千两将她赎了回来,安排她嫁给董祀。董祀犯法,蔡文姬跪求曹操,二人谈起一些往事,曹操得知蔡家很多藏书在战乱中遗失,便命人帮助蔡文姬复原已经遗失的诗书。曹操念及对友人的感情和对蔡文姬才华的欣赏,特赦了董祀,董祀被免官,二人离开了京都。
蔡文姬将战乱时期的苦难境遇写成乐府诗——《胡笳十八拍》,其中有战乱的忧伤、被掳去的痛苦、无法适应胡人生活的艰难、与两子相隔万里的思念,悲苦悠长——“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
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人比黄花瘦”的南宋著名诗人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爱情故事凄婉且悲凉。李清照出身自书香门第,从小便文采出众,诗词歌赋,样样精通。
十八岁那年她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二人情投意合,一起挥毫泼墨,研究金石(考古的青铜器之类)。赵明诚遭蔡京诬陷后,夫妇二人屏居青州乡里多年。金兵攻陷青州之后,他们颠沛流离,躲避战乱,赵明诚面对国破家亡,一病不起,终是撒手人寰。李清照独自在浙江一带漂泊,对亡夫思念成疾病,这时她遇到第二任丈夫张汝舟,但是此人心术不正,一心想要骗取赵明诚留下的收藏品。李清照忍无可忍,最后告发张汝舟科举作弊。宋代妻子揭发丈夫要坐牢两年,幸亏当时的朝中官员施以援手,李清照坐牢九日后出狱。在后来的岁月里,她孤苦无依,借酒消愁,思念亡夫赵明诚,在一个雨夜,写下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上官婉儿——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余
上官婉儿是唐朝最高女官,诗人,有“巾帼宰相”之称,是唐代初期著名学士上官仪的孙女。唐高宗时期,上官仪因起草废后诏书,被诬陷入狱致死。上官婉儿随母入内庭为婢,后因聪慧有才华得到武则天的重用,她经常参与政务,逐渐权倾朝野。
之后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退位,唐中宗复辟。中宗李显依然非常信任上官婉儿,任命她起草诏书,婉儿也成为中宗的妃子,封为昭容。在此期间,在婉儿的大力推荐下,大量设置昭文馆学士,上官婉儿主持风雅,代皇帝评天下诗文,朝廷内外吟诗作赋,蔚然成风,使“上官体”成为当时的创作主流。
后来中宗被害,韦后意图效法武则天当女皇,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上官婉儿与韦后同时被杀。之后,唐玄宗李隆基命人收集上官婉儿诗作二十卷,流传下来的为《全唐诗》中收录的三十二首。
当然坊间也流传着上官婉儿各种风流韵事,至于她与中宗是真情还是欣赏,我们也不得而知了。如果用现代流行的话说,上官婉儿是大女主人设,心在社稷,岂能儿女情长?
卓文君——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卓文君是西汉时期富商之女,风姿绰约,才华过人,可是这样一个白富美却执意嫁给穷小子司马相如,成就一段佳话。
卓文君年少时遵父母之命嫁给一个皇孙,可惜夫君英年早逝,卓文君只能再次回到卓家。即便成为寡妇,才貌双全的卓文君依然受到很多人倾慕。一次酒宴上,司马相如作为宾客为大家抚琴,弹奏一首《凤求凰》,打动了卓文君。之后二人互生情愫,卓文君请求父母成全,可是富甲一方的卓父怎么能看上穷困的琴师?心意已决的卓文君便决心与爱人私奔,可是来到司马相如家中,才发现他家里一贫如洗。卓文君并没有放弃,她将车马卖掉,与相公一起当垆卖酒。后来,卓父实在不忍女儿受苦,资助他们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后来,司马相如凭借自己的才华踏入官场,平布青云。
入朝为官的司马相如久不回家,动了纳妾的念头,卓文君含泪写下那首流传千古的《白头吟》,并附诀别书——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司马相如回心转意,二人相伴到白头。
在戏曲作品中蔡文姬是忠贞爱国观念的载体,历代作品中都不断地强化蔡文姬身上的“忠贞”,但在人物形象高贵的精神品质背后,其实蕴藏着强烈的政法暗流,在涉及蔡文姬的故事中,蔡文姬的“归”和“不归”实际上两国关系的关键一环——蔡文姬归国则两国能够和平相处,蔡文姬不归则曹操想要攻打匈奴便师出有名——于是人物形象的政法寓意主要表现为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操和两国政法关系的平衡。
古代文人借由蔡文姬抒发的是“爱国”和“忠贞”为主的思想感情,蔡文姬这个人物本身则是文人心中的“理想型”。蔡文姬在南匈奴飘零多年,并且与左贤王生下子女,但是当曹操派人提出以重金赎回蔡文姬的时候清代唐英所撰的杂剧《笳骚》就主写蔡文姬和骨肉之间的分离之情,在她得知曹操派人来匈奴接她回国的时候。
心理状态是“既喜又悲”,她先是称自己是“心南身北,迢迢递递,故乡难见,故乡难见。”后又对自己的侍儿说:“我的离思隐痛,你那里晓得!”而且在这部作品中,蔡文姬不仅对自己的子女怀有深厚的亲情,对她在匈奴的丈夫左贤王也是有感情的,她说:“数年宠感大王怜,今日里债偿缘满。从此去云山两地分胡汉,说不得思与爱梦回人远。”
剧中,蔡文姬的心理矛盾被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寥寥数笔,勾勒出了一个立体的、具有人性的艺术形象,也更能衬托出蔡文姬高尚的爱国情操。但也不是每一部描写蔡文姬的戏曲作品都表现出人物对自己子女和丈夫的留恋,如清代南山逸史所撰的杂剧《中郎女》中,写蔡文姬听闻曹操派人来接自己回国时,人物的反应是“旦暗喜佯悲介”,也就是说蔡文姬是心里暗喜,但是表面上面对左贤王、面对自己的亲生骨肉还是要假装难过一下,之后又对左贤王敷衍一番虚情假意。
杂剧《中郎女》在后续情节中主要书写了蔡文姬的才能,蔡文姬回国后曹操命她在秉笔修东汉国史,刘祯、杨修这两个官员觉得不服,刁难蔡文姬,蔡文姬依理驳斥了刘、杨。最后史书呈上,蔡文姬获得了当朝皇帝和魏王的嘉许封赠。可以看出,作者想要塑造的是一个忠贞爱国的才女形象,但在强调蔡文姬的“爱国”情操时,作者把人物的政法寓意放在了人物创作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使得人物本身人性的一面被摒弃、被忽略。
蔡文姬的“暗喜佯悲”是为了强调她对故国的热爱,是强调人物的政法立场,甚至是作家本人的政法立场,但一个母亲在与骨肉即将分别的时候不仅没有从内心里觉得伤心难过,还要假装伤心难过,这是不符合人伦的,甚至破坏了人物形象的完整性、一致性。由此也可以看出,当创作者为人物注入政法色彩,强调人物身上的政法寓意时也要把握人物,特别是历史人物的基本人性、人情。
历史上的蔡文姬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政法性,虽然这一点在史学界鲜少被人关注:曹操派人去匈奴赎回蔡文姬的时间点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这一年曹操远征乌桓,统领了中国的北方地区,南匈奴是于兴平二年(公元205年)叛乱并掳走的蔡文姬,曹操借着赎回蔡文姬一事存试探匈奴之意,如果匈奴同意蔡文姬归汉那么曹操不必担心匈奴。
可以进一步实现其南下统领九州的霸业(事实上在蔡文姬归汉的次年,曹操就挥师南下,并发生赤壁之战),如果匈奴不同意蔡文姬归汉,那么曹操可能会对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的考量与平衡。从这一层面上来说,很多作品中都隐藏了这样的一条暗线——蔡文姬是否能归汉其实影响到的是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
在杂剧《中郎女》中,曹操的一句念白就提及了可能因蔡文姬一人而变化的两国关系,曹操在剧中说:“我儿可仍领得胜精兵,一同前去。倘左贤王崛强,或剿或擒,务必取此女回朝便了。”其中的“我儿”是指曹操的儿子曹彰,在古往今来的戏曲作品中多次描写了曹彰的能征善战,“得胜精兵”是指官渡之战获得大胜的曹军,也就是说假使左贤王不让蔡文姬回朝,两国之间的大战一触即发。
在两国邦交的重要时间节点上,个体的情感被政法力量碾压,在这样的规定情境之下,就算蔡文姬心念匈奴的亲人她也必然选择回到故国,这一点虽然在传统戏曲作品中鲜少提及,但却有利于我们理解蔡文姬的戏曲形象。况且结合历史大背景,在各个戏曲作品的社会环境设定中,曹操安排蔡文姬回朝也是出于其政法目的,是一个政法行为:首先,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东汉末年的名士,蔡邕因在董卓死后被作为同党而株连,但其在士人阶层中还是享有一定地位。
历史上,曹操要赎回蔡文姬是有想士人阶层示好的政法目的,传奇《续琵琶》等很多作品中都杜撰蔡邕和曹操是故交,赎回流落在匈奴故交的遗女,这也构成了曹操多面形象中念旧情、惜人才的一面。其次,曹操让蔡文姬回国的目的是为了修编《汉书》,如在在京剧《文姬归汉》中,曹操在一统北方后属下建议他修史,这才想起蔡邕修了一半的《汉书》,属下进言蔡邕的遗女蔡文姬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可以将她从匈奴赎回,蔡文姬归汉是有着一层“修史”的任务,这也体现人物本身的政法性。
当代昆剧《蔡文姬》全剧改编自郭沫若创作的话剧《蔡文姬》,在郭沫若的话剧中蔡文姬的一举一动都对两国关系起到重要的影响,昆曲中也同样承袭了话剧的情节和人物行动。该剧深度地刻画了蔡文姬面对家国情和骨肉情之间的艰难选择,同时还穿插了在处理汉、匈关系上一直与董祀的观念对立的周近的行动,使得蔡文姬的形象有了更强烈的政法寓意。
剧中,周近作为副史随董祀一同出使匈奴迎回蔡文姬,与蔡文姬几乎没有正面交流,但周近在剧中近乎于反派形象的设定一直在影响和推动着蔡文姬的人物行动,不断强化蔡文姬形象的政法寓意。比较明显的两处是在剧作的开头和结尾:开头处周近向左贤王谎称使节队伍后有曹丞相的大军,如果匈奴不放蔡文姬回朝便要大军压境,蔡文姬召来正使董祀后才知道并无此时,意外之下董祀与左贤王交换了佩刀和服饰,两人都希望两国能够不再征战。
永结盟好,也是基于曹操、董祀一心维护两国和平的意愿,蔡文姬才果断地决定回朝修史;结尾处周近与董祀作对,借左贤王的佩刀发挥,在曹操面前污蔑左贤王有反心,并与董祀有所勾连,其佩刀就是信物。他还声称在回朝的路上董祀与蔡文姬夜晚幽会,诬陷两人之间有男女私情,曹操一气之下发出诏令要让董祀自裁,蔡文姬听闻此事后为自己和董祀申辩,展现了蔡文姬的胆魄、勇气和条分缕析的辩才。
最后当曹操要处死周近时,蔡文姬不计前嫌为周近求情,表现出人物广阔的胸襟。可以看到,如果在这两个情节点蔡文姬都没有做出正确的处理,前者会造成两国战火,后者会让一个朝廷官员含冤而死,蔡文姬在剧中的每一步其实都不在是她个人的行为,而是被上升到了国家层面。
结语:
相较于本文所提及的涉及其他三国女性人物的作品而言,书写蔡文姬的相关戏曲作品的情节性并不强,主要围绕历史上真实的蔡文姬的一生进行展开,主旨也是歌颂蔡文姬忠贞的精神品质。以蔡文姬为主角的戏曲作品很少有创作者个人的原创情节,甚至历史上曹操和蔡文姬的关系可以做出进一步的创作(当代有影视剧《曹操与蔡文姬》,写两人相爱但无法相守。
一生只能遥遥相望的故事,但戏曲舞台上没有类似的情节展开,较多的是描写蔡文姬与董祀相知相惜的剧作,比如新编京剧《建安轶事》。这是由于蔡文姬形象所自身带有得强烈的爱国底色,历代的剧作家都选择保护了蔡文姬形象的“纯洁性”,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创作和升华,对其政法寓意也进行了不同的解读,主要希望通过这一人物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对历史人物的崇敬。
以上是关于蔡文姬是什么历史人物卓文君,蔡文姬是什么人物?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蔡文姬是什么历史人物卓文君,蔡文姬是什么人物?;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rw/298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