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作家生涯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于1903年6月8日生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本名玛格丽特·德·凯扬古尔(MargueriteCleenewerckdeCrayencour),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为姓氏Crayencour字母重组成Yourcenar的笔名。父亲是法国外交家,母亲是比利时人,在她出生十天,母亲产后感染而逝世,从尤瑟纳尔《世界迷宫:虔诚的回忆》一文中,她谈起她的母亲,她的外公,外婆,只是觉得他们的陌生,她写到“他们和我全无关系。”母爱的缺失,对于她是一种幸运,没有母亲来按照上流社会的要求把她培养成为一个淑女;也没有这样甜腻的爱来软化她,所以她按照自己最天然的势态成长,不遵循任何准则。虽然失去母爱,但尤瑟纳尔受到父亲加倍的疼爱,童年时代在欧洲旅游,于法国北部、南部和巴黎度过优裕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她从未上过学校念书,早年接受私人教育,修习希腊文及拉丁文,并得到多位女管家的呵护和家庭教师的悉心...作家生涯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于1903年6月8日生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本名玛格丽特·德·凯扬古尔(Marguerite Cleenewerck de Crayencour),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为姓氏Crayencour字母重组成Yourcenar的笔名。父亲是法国外交家,母亲是比利时人,在她出生十天,母亲产后感染而逝世,从尤瑟纳尔《世界迷宫:虔诚的回忆》一文中,她谈起她的母亲,她的外公,外婆,只是觉得他们的陌生,她写到“他们和我全无关系。”母爱的缺失,对于她是一种幸运,没有母亲来按照上流社会的要求把她培养成为一个淑女;也没有这样甜腻的爱来软化她,所以她按照自己最天然的势态成长,不遵循任何准则。虽然失去母爱,但尤瑟纳尔受到父亲加倍的疼爱,童年时代在欧洲旅游,于法国北部、南部和巴黎度过优裕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她从未上过学校念书,早年接受私人教育,修习希腊文及拉丁文,并得到多位女管家的呵护和家庭教师的悉心指导。开明的父亲在尤瑟纳尔的人生扮演重要角色,可说是她的老师、知己和朋友,从小他便邀女儿和自己一同饱览丰沛的藏书,并鼓励她写作。面对女儿的教育,他没有领她走入传统女性的框架,反而留给她和自己一样乐于漂浪冒险的兴趣。12岁已经将古代英雄故事读的滚瓜烂熟;20岁已经拟好日后主要作品里各主人翁的轮廓。
尤瑟纳尔16岁即以长诗《幻想的乐园》崭露头角,随后将自己姓氏Crayencour重组成为Yourcenar作为笔名。她在半个多世纪里曾遍游欧美多国,专研历史和神话,累积写作能量与素材厚度,如诗歌般的中世纪长篇小说也由此萌芽。尤瑟纳尔一生创作有大量诗歌、剧本、长篇小说、散文和论文,拥有多种才华。她既是诗人(《幻想的乐园》(1921年),《众神未死》(1922)年)、剧作家(《埃莱克特或面具的丢失》(1954年),《阿尔赛斯特的秘密》(1963年)),又是长短篇皆佳、蜚声文坛的小说家(短篇小说集《死神驾车》(1934年)和《像水一样流》(1982年);长篇小说《哈德良回忆录》(1951年),《苦炼》(1968年))和传记作家(《世界迷宫:虔诚的回忆》(1974年),《北方档案》(1977年)),除此之外,她还是一位文笔优美的翻译家(曾经翻译过希腊诗人、英语作家亨利·詹姆斯和维吉尼亚·伍尔芙等人的作品,《深邃的江,阴暗的河》(1964年),《王冠与竖琴》(1979年))和思想深刻的文论家、批评家(《时间,这伟大的雕刻家》(1983年))。并在1937年时专门为此事前往伦敦拜见维吉尼亚·伍尔芙这位当时已成名的女作家。两者都留下了记述这次见面的文字,尤瑟纳尔称伍尔芙“闪耀且羞怯”、“(脸上)精致地蚀刻了思考和倦怠的痕迹”;而伍尔夫尽管连尤瑟纳尔的名字都没有记清楚,却用惊人的洞察力和敏感写下了她的特征,“红嘴唇;精力充沛”,还写道,“这个女人肯定是有过去的。我觉得她把自己交给了爱情和智慧”。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在晚年来到日本,写过研究三岛由纪夫的文章。尤瑟纳尔对紫式部非常欣赏,《东方奇观》中就有改编自《源氏物语》的故事《暮年的恋情》。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改编,尤瑟纳尔对紫式部和源氏物语也有着很东方、很地道的理解。
尤瑟纳尔少女时代曾与泰戈尔通信,想去印度游学,她的写作曾得到泰戈尔的赞赏,但这种成长历程并不妨碍她在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阿利克西,或徒劳的搏斗》里,是从一个艺术家的视角进行写作,这个艺术家想要献身于自己的事业,却遭到家庭的反对,描写一个有同性恋倾向的青年的爱情生活而惊世骇俗,被评论界视为“胆大妄为”之作。她对意大利的访问促使她写下《九只手中的一枚硬币》,(1934年,1982年出版英译本),这是一本关于梦想和现实之间差别的小说。她自己也设想过,如果青年时期真的来到印度生活,文学创作可能会大不同。
1934年,尤瑟纳尔在美国遇到了格雷丝(Grace Frick),她们成为非常亲密的伙伴(注:她们是生活中的终身伴侣,相伴50年,及其作品主要的英译者)。1937年,尤瑟纳尔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离开法国前往美国定居,这次旅行原本预计为期半年,她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12年后自己才得以重返欧洲。 从事记者、翻译和教师等工作,但初到美国的那些年仍然是她生命中最为黯淡的一段时光。远离古老的欧洲,她不仅失去了经济来源,更令她痛心的是,她
在格雷丝去世之前的差不多10年时间里,尤瑟纳尔被迫过着“静止不动的生活”,但她对旅行始终怀有一种焦灼的期待。她重新出发的第一站是加勒比海群岛。格雷丝死后,陪伴她的是一个30岁的同性恋男子。1980年3月6日,就在即将启程之际,她获悉自己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女性院士。这个消息并没有阻挡尤瑟纳尔远行的脚步。在生命的最后10年里,尤瑟纳尔表现出令人吃惊的旺盛精力。她不仅多次重游欧洲旧地,还探访了埃及、肯亚、印度和日本等国度;同时她的新作也源源不断地问世。
1981年1月,尤瑟纳尔于法兰西学院发表了院士就职演说,致答辞的让·端木松(Jeand" Ormesson)用浪漫的语言将这位绿袍加身的女作家的生平、作品、气质和个性做了精彩的介绍和评价,而其中的一段话别耐人寻味:“夫人,您今天来到这里并不是因为您是女人,而是因为您是大作家……如果您是男性,我们也会选您,也许更容易,更快,这我承认。但愿三百五十年来我们所选出的男性都具有您这位女性的超人才华。……我们不愿意屈从于当今盛行的女权主义的风头或潮流。我们只是努力忠实于我们的传统使命:在法兰西文学方面寻找 尽可能地 最优秀、最有价值、最持久的东西。您使我们成功了,夫人。”这番自陈,把这个两性构成的世界里的某种矛盾诚恳地表达了出来,性别对于生命而言确是偶然,但这种偶然所带来的影响无法被抹煞和忽视。
尤瑟纳尔以《苦炼》(1968年费米娜文学奖)和《哈德良回忆录》为代表作,并使她风靡国际文坛。1951年,尤瑟纳尔在法国出版小说《哈德良回忆录》,并立即取得极大的成功,获得1951年法兰西学院大奖及费米娜文学奖两项法国文学大奖,更于2002年入选诺贝尔学院和挪威读书会策画的“所有时代最佳百部经典”名单。1986年,她被授予法国第三级荣誉勋位(French award, Commander of the Legion of Honour)和美国艺术家俱乐部的文学奖章(the American Arts Club Medal of Honor f
1987年,尤瑟纳尔准备远行时不幸脑溢血突发,于1987年12月17日卒于美国缅因州的东北港。
2003年是尤瑟纳尔诞辰一百周年,欧洲多个国家的相关研究机构纷纷举行学术纪念活动。
作品年表
Le jardin des chimères (1921年)《幻想的乐园》(诗集)
Les Dieux ne sont pas morts(1922年)《众神未死》(诗集)
Alexis ou le traité du vain combat (1929年)《阿利克西,或徒劳的搏斗》(小说)
La nouvelle Eurydice (1931)《新欧里狄克》(小说)
Pindare (1932)
《九只手中的一枚硬币》/《默默无闻的人》Denier du rêve (1934年,1958–59年修订)(小说)
《死神驾车》La mort conduit l"attelage (1934年)(短篇小说集)
Feux 《火》(散文诗)(1936年)
《东方奇观》(Nouvelles orientales) (1938年)(短篇小说集)
Les songes et les sorts (1938)
《一弹解千愁》(Le coup de grâce) (1939)(小说)
《哈德良回忆录》(Mémoires d"Hadrien) (1951年)(小说)
Électre ou La chute des masques (1954年)《埃莱克特或面具的丢失》(戏剧)
《阿尔西帕的慈悲》Les charités d"Alcippe (1956)(诗集)
Constantin Cavafy (1958)
《遗存篇》 Sous bénéfice d"inventaire (1962)
Fleuve profond, sombre rivière: les negros spirituals (1964)
《苦炼》(L"Œuvre au noir)(小说)(1968年)
Yes, Peut-être, Shaga (1969)
Théâtre, 两卷戏剧集(1971年)
Souvenirs pieux (1974)
《北方档案》(Archives du Nord) (1977年)(传记)
《世界迷宫:虔诚的回忆》Le labyrinthe du monde (1974-84年)(传记)
《三岛由纪夫:或者空虚的视野》Mishima ou la vision du vide (1980年)(论文)
《安娜姐姐》Anna, soror... (1981年) (小说)
《像水一样流》Comme l"eau qui coule (1982年)(短篇小说集)
《时间,这伟大的雕刻家》Le temps, ce grand sculpteur (1984年)(文论集)
《何谓永恒?》(Quoi? L"Éternité) (1988)(小说)
注:《何谓永恒?》为尤瑟纳尔最后的遗著,但最后一章余50余页未及时完成,由于几近完成,因此这对整个作品无关大局,虽不能按原定计划完成全部著作,前面已经完成的各章也可以出版。
参考资料
R
Judith Holland Sarnecki: Subversive Subjects: Reading Marguerite Yourcenar (2004)
Josyanne Savigneau: Marguerite Yourcenar: Inventing a Life, 1993
Marguerite Yourcenaron Books and Writers, kirjasto.sci.fi.
外部键接
Yourcenar"s life, with clear references to he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原文出处:http://www.cnlishi.cn/news/11903.html
以上是关于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rw/3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