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约翰·施特劳斯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老约翰·施特劳斯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老约翰·施特劳斯
生平经历老约翰·施特劳斯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约瑟夫·施特劳斯和爱德华·施特劳斯的父亲。他还有两个女儿。生于1829年的安娜(Anna)和生于1831年的特蕾莎(Therese)。他还有一个生于1834年的小儿子斐迪南(Ferdinand),但是他只活了十个月就夭折了。老施特劳斯出身小旅馆老板家庭。他的祖父叫沃尔夫,是匈牙利人,原来住在利俄波耳德斯塔德,也在多瑙河沿岸,离维也纳不算太远。他的童年相当不幸——他七岁时,他的母亲因为发高热去世;他的父亲弗朗茨·博尔基亚斯(FranzBorgias)会拉小提琴,后来他们全家迁居到维也纳,老约翰·施特劳斯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学小提琴,而在他十二岁时,父亲又在多瑙河中溺水身亡。后来,他的继母将他送到一位叫约翰·利希特舍伊德(JohannLichtscheidl)的图书装订商处做学徒。在此期间,他学会了拉小提琴和中提琴,后来从师维也纳歌剧院提琴手伊格拉茨·...生平经历
老约翰·施特劳斯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约瑟夫·施特劳
老施特劳斯出身小旅馆老板家庭。他的祖父叫沃尔夫,是匈牙利人,原来住在利俄波耳德斯塔德,也在多瑙河沿岸,离维也纳不算太远。他的童年相当不幸——他七岁时,他的母亲因为发高热去世;他的父亲弗朗茨·博尔基亚斯(Franz Borgias)会拉小提琴,后来他们全家迁居到维也纳,老约翰·施特劳斯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学小提琴,而在他十二岁时,父亲又在多瑙河中溺水身亡。后来,他的继母将他送到一位叫约翰·利希特舍伊德(JohannLichtscheidl)的图书装订商处做学徒。在此期间,他学会了拉小提琴和中提琴,后来从师维也纳歌剧院提琴手伊格拉茨·冯·惠利。1817年以后,还一度加入了在当地由作曲家米夏埃尔·帕默(Michael Pamer)组织的一个管弦乐队。1819年就转而加入了一个由他日后的对手约瑟夫·兰纳(Josef Lanner)建立的名为“兰纳四重奏”(Lanner Quartet)的通俗弦乐四重奏乐团。乐队的另外两名成员是卡尔·德拉哈内克和约翰·德拉哈内克兄弟(Karl & Johann Drahanek)。这支乐队演出的曲目通常是维也纳圆舞曲和德国的乡村舞曲。到1824年,“兰纳四重奏”已经成为一支有一定规模的小型管弦乐队了。需要指出的是,老施特劳斯并非如许多人所误解的那样为了音乐完全放弃了学徒工作,相反他完成了在那位图书装订商那里的学徒期。在他当学徒期间,他还曾经在约翰·波利申斯基(Johann Polischansky)处学习音乐。
之后,他成为了这支乐队的代理指挥。1825年,老施特劳斯组建了自己的乐队并开始为乐队的演出谱写作品。不久他便成为了全维也纳最知名也是最受欢迎的舞曲作曲家,并先后带领乐队在德国、荷兰、比利时、英格兰和苏格兰的许多地方演出,其中甚至包括1838年维多利亚女王的加冕典礼。期间当他在法国第一次听到当地的四对方舞曲(quadrille)演奏后,他开始自己创作这一类型的作品,并热衷于在维也纳介绍这种舞曲。而也正是在1825年,老施特劳斯在维也纳的利希滕塔尔(Liechtenthal)教区教堂与玛丽亚·安娜·施特雷姆(Maria Anna Streim)举行了婚礼,成为夫妇。不过由于老施特劳斯长期与乐队在国外演出,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彼此的疏远使得他的婚姻并不牢固。
终于,在1834年老施特劳斯抛妻弃子,开始与情妇埃米丽·特兰布施(Emilie Trambusch)同居。不过老施特劳斯频繁得惊人的演出所导致的劳累也让他感到,作为一个音乐家是多么不易,他并不希望他的孩子们也成为音乐家。出于爱子之心,他一直禁止小约翰·施特劳斯学习音乐。而小施特劳斯却出于逆反最终踏上了成为一个音乐家的道路。在1844年老施特劳斯公开声明与埃米丽所生的女儿为自己子女之后,玛丽亚·安娜决定与他离婚,并鼓励小约翰继续从事音乐事业。在施特劳斯家族中,老施特劳斯一直以一个严厉的父亲形象出现。在维也纳,施特劳斯家是有名的“Hirschenhaus”(意为“只有男人的房子”)。他总是把他的愿望强加于他的孩子们——他禁止他们从事任何与音乐有关的职业。虽然还不确定他这么做是否是为了避免家庭内部的竞争,不过,他对于作为一个音乐家所要经受的痛苦无疑是有深切的体认的。
虽然家庭纠纷始终困扰着老施特劳斯,他还是频繁地在英伦三岛以及其他地方进行演出。同时他还热心于为许多慈善机构谱写新作品。在他以及其他作曲家的努力下,圆舞曲(华尔兹)从一种四三拍子的乡间舞曲,发展成了一种由五个相互承接的小圆舞曲、一个短小的完结篇和一个激动人心的结尾构成的,具有巨大影响的全新音乐形式。不过他的儿子小约翰·施特劳斯进一步发展了这种音乐形式,他对圆舞曲中配器的使用也比他的父亲更加大胆和广泛。虽然老施特劳斯既没有他的儿子那样天才的音乐才华,又没有精明的商业头脑,但是当时和后世的人们对待他作品的态度无疑证明:他与兰纳一样,是那个时代维也纳少见的几名最为出色的作曲家之一。
小约翰·施特劳斯经常演奏他父亲的作品,而且他毫不隐瞒他对这些作品的无比钦佩,即使在维也纳父子俩的激烈竞争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更何况当时的还对此火上浇油。举例来说,
1849年,老施特劳斯因猩红热在维也纳去世。他的遗体最初与他的终生好友兰纳一起葬在德布林公墓(Döbling cemetery)。1904年,为了纪念两人的伟大贡献,他们的遗体被移葬至维也纳的荣誉墓地——中央公墓(Zentralfriedhof)。他们以前的墓地现在已被辟为施特劳斯—兰纳公园(Strauss-Lanner Park)。埃克托·柏辽兹(Hector Berlioz)称赞老施特劳斯是“维也纳圆舞曲之父”(这一称誉流传甚广)。此外还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没有施特劳斯的维也纳就像失去了多瑙河的
《拉德茨基进行曲》
《拉德茨基进行曲》,又名《拉德斯基进行曲》,是老约翰·施特劳斯于1848年创作的。拉德茨基是奥地利的陆军元帅,从1815年至1831年,他在威登伯克、隆巴等地任骑兵总司令。拉德茨基积极维护奥地利帝国殖民统治,
老约翰施特劳斯所写的这首进行曲正是炫耀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武力和拉德茨基的威风。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对这支曲子所歌颂的人并不感兴趣。后来,由于此曲曲调十分动听,具有英雄的性格,演出时能获得较好的剧场效果,人们也就渐渐地忘记了拉德茨基那段不光彩的历史,喜欢起这支曲子来。
1987年的新年音乐会,当最后的《拉德茨基进行曲》欢快的旋律响起时,听众情不自禁地应和着节拍鼓掌。这时指挥赫伯特·冯·卡拉扬很有想象力地转过身来,示意观众随着音乐的强弱和节奏来鼓掌,从此以后,每当音乐会最后的《拉德茨基进行曲》响起时,这个音乐家与听众水乳交融的鼓掌场面就成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保留节目。
施特劳斯家族
施特劳斯家族是十九世纪奥地利维也纳有名的音乐世家。但我们现在一般提到作曲家施特劳斯父子,是指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1849)和他的三个儿子: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约瑟夫·施特劳斯(1827-1870)和爱得华·施特劳斯(1835-1916)。这里的“老”字和“小”字是后人加的。因为父子俩人都叫约翰。为了区别他们,只好在名字前面加入了“老”,“小”这么两个字。
著名作品列表
圆舞曲
莱茵河女妖罗蕾莱(Loreley-Rhein-Klänge)
小鸽子圆舞曲(Täuberln-Walzer)作品第1号(1827年)
维也纳嘉年华(Wiener Carneval)作品第3号(1828年)
吊桥圆舞曲(Kettenbrücke-Walzer)作品第4号(1828年)
蒂沃利滑行圆舞曲(Tivoli-Rutsch Walzer)作品第39号(1830年)
生活是一场舞蹈圆舞曲(Das Leben ein Tanz oder Der Tanz ein Leben! Walzer)作品第49号
伊丽莎白圆舞曲(Elisabethen-Wa
夜莺圆舞曲(Philomelen-Walzer)作品第82号
巴黎圆舞曲(Paris-Walzer)作品第101号(1838年)
维也纳人的情感圆舞曲(Wiener Gemüths-Walzer)作品第116号(1840年)
莱茵河女妖罗蕾莱(Loreley-Rhein-Klänge)作品第154号(1843年)
加洛普和波尔卡
叹息加洛普(Seufzer-Galopp)作品第9号
中国加洛普(Chineser-Galopp)作品20号
入口加洛普(Einzugs-galopp)作品第35号
麻雀加洛普(Sperl-Galopp)作品第42号
幸运加洛普(Fortuna-Galopp)作品第69号
年轻精神加洛普(Jugendfeuer-Galopp)作品第90号
卡楚恰加洛普(Cachucha-Galopp)作品第97号
印度加洛普(Indianer-Galopp)作品第111号
麻雀波尔卡(Sperl-Polka)作品第133号
心爱的安娜波尔卡(Beliebte Annen-Polka)作品第137号
Piefke und Pufke Polka作品第235号
进行曲
拉德茨基进行曲(Radetzky-Marsch)作品第228号
耶勒契奇进行曲(Jelačić-Marsch)作品第244号
参见
古典音乐作曲家列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原文出处:http://www.cnlishi.cn/news/11679.html
以上是关于老约翰·施特劳斯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老约翰·施特劳斯;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rw/3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