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纳西族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纳西族-纳西族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纳西族
历史纳西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的一支,据《华阳国志》记载,东汉(公元25-220年)末年,该地区有“摩沙夷”活动。唐代,纳西族先民分布记录较详细,据《蛮书》所记,西至金沙江河谷、巨甸以北“铁桥上下及大婆、小婆、三探览(均在今丽江地区)”东至雅砻江流域“昆池(今盐源)等川”,都是“磨些蛮”所居之地。元明时代,由于云南丽江木氏土司崛起,不断向外扩张,纳西族活动地域更为广阔,东北部可能到了今四川省康定及以南贡嘎岭一带,北到今巴塘、理塘和昌都,西到怒江流域。清雍正元年(1723年)木氏土司改土归流后,西北部藏族土司实力南移,纳西族土司式微,加之大批彝族西迁入雅砻江流域,人数就逐渐减少。称谓纳西族正式定名于1954年,当时中央民委派出的云南民族识别调查小组依据大多数纳西族人的意愿确定了这个称谓。历史上纳西族有过多种称谓。两汉、魏晋时称“么沙夷”,唐代到清代称为“么些”,近代被历史
纳西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的一支,据《华阳国志》记载,东汉(公元25-220年)末年,该地区有“摩沙夷”活动。唐代,纳西族先民分布记录较详细,据《蛮书》所记,西至金沙江河谷、巨甸以北“铁桥上下及大婆、小婆、三探览(均在今丽江地区)”东至雅砻江流域“昆池(今盐源)等川”,都是“磨些蛮”所居之地。元明时代,由于云南丽江木氏土司崛起,不断向外扩张,纳西族活动地域更为广阔,东北部可能到了今四川省康定及以南贡嘎岭一带,北到今巴塘、理塘和昌都,西到怒江流域。清雍正元年(1723年)木氏土司改土归流后,西北部藏族土司实力南移,纳西族土司式微,加之大批彝族西迁入雅砻江流域,人数就逐渐减少。
称谓
纳西族正式定名于1954年,当时中央民委派出的云南民族识别调查小组依据大多数纳西族人的意愿确定了这个称谓。历史上纳西族有过多种称谓。两汉、魏晋时称“么沙夷”,唐代到清代称为“么些”,近代被称为“么些”、“摩梭”及“么西”等。纳西族西部20多万人自称“纳西”,东部数万人自称“纳”、“纳汝”、““纳恒”等。近年来摩梭人往往特指东部。
分
云南省为纳西族主要聚居地,有纳西族295,464人(2000年人口普查),占纳西族人口的95.5%。除云南外,四川和均有纳西族聚居地,四川有纳西族8,725人,占2.8%,有1,223人,占0.4%;其余28个省份均有分布,共有4,065人,占1.3%。纳西族集中分布地为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玉龙雪山露天剧场的纳西族表演
聚居区
纳西族自治地方: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纳西族乡:
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三坝纳西族乡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大安彝族纳西族乡
四川省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俄亚纳西族乡
昌都地区芒康县纳西民族乡
各地纳西族人口分布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各省份纳西族人口列表(普查时点人口,单位:人; 带色 部分,表示为世居省份)
语言
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纳西族的语言是纳西语,一般归入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它有两种文字:东巴文和哥巴文,其中东巴文创造于一千多年前,是今天世界上唯一的仍被使用的一种象形文字。
宗教
纳西族的宗教信仰
姓氏
纳西族以前没有姓氏,有梅、禾、树、叶四个氏族,后贵族赐姓木,平民多姓和。现在纳西族约有90多个姓氏。
饮食
纳西族的特色饮食包括吹肝、粑粑以及米灌肠丽江粑粑,鸡豌豆凉粉
服饰
纳西族妇女一般穿着宽大布衣、戴圆帽(现在很多妇女直接戴蓝色的圆形红军帽)、披羊皮披肩,羊皮批上有两根白色背带在胸前交叉,一般有7个白色圆形装饰,俗称“披星戴月”。
音乐
争议
纳西族包括了自称为纳西、纳、纳日、纳罕、纳若等的人群,历史上都有一个共同的他称摩些或摩梭,“些”为古汉语读音,音同“梭”,“梭”、“些”都读为“suō”。但上世纪50年代后,这个民族的划分出现了地域上的分歧,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目前,以“纳”作为族称的呼声很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原文出处:http://www.cnlishi.cn/news/8745.html
以上是关于纳西族-纳西族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纳西族-纳西族;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rw/6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