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密院-枢密院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枢密院-枢密院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枢密院
沿革中唐即设之,本为沟通中外的皇帝秘书机构,多以宦者充任,德宗以后以宦官为神策军护军中尉后,开始兼管禁军事务。五代后梁建崇政院,以崇政使知院事。后唐庄宗同光元年改为枢密院,以枢密使知院事与宰相共秉朝政。天福四年(939)晋高祖废枢密院,而“以印付中书,院事皆委宰相分判”。天福七年高祖去世,宰臣冯道等人上表“请依旧置枢密使”。开运元年(944)复置枢密院,以桑维翰为中书令兼枢密使。宋代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分掌军令与政令,号为“二府”,枢密院俗称“西府”、“枢府”。事实上是以枢密院的长官来分割宰相的掌兵之权,即马端临宣称的“枢密院官虽曰掌兵,亦未尝不兼任宰相之事。”。宋朝国策即是对“武人跋扈”的防备不遗余力。不过北宋初年武将在枢密院中还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雍熙三年北伐,宋太宗“独与枢密院计议,一日至六召,中书不预闻”。皇祐四年,狄青升为枢密副使,御史中丞王举正、左司谏贾黯及御史韩贽等人纷纷上奏反对...沿革
中唐即设之,本为沟通中外的皇帝秘书机构,多以宦者充任,德宗以后以宦官为神策军护军中尉后,开始兼管禁军事务。 五代后梁建崇政院 ,以崇政使知院事。后唐庄宗同光元年改
宋代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分掌军令与政令,号为“二府” ,枢密院俗称“ 西府 ”、“ 枢府 ” 。事实上是以枢密院的长官来分割宰相的掌兵之权,即马端临宣称的“枢密院官虽曰掌兵,亦未尝不兼任宰相之事。”。宋朝国策即是对“武人跋扈”的防备不遗余力。不过北宋初年武将在枢密院中还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雍熙三年北伐,宋太宗“独与枢密院计议,一日至六召,中书不预闻”。皇祐四年,狄青升为枢密副使,御史中丞王举正、左司谏贾黯及御史韩贽等人纷纷上奏反对,宋仁宗不顾宰相庞籍等反对,硬将狄青擢为枢密使,前后四年。庆历年间,因二路用兵,知制诰富弼建言,边事系国家安危,不宜专委枢密,仁宗以为然,即诏中书同议(职官志),继又以谏官张方平上言,中书宜知兵事,乃以宰相吕夷简,章得象并兼枢密院,从此军令与政令则相互沟通矣。故仁宗庆历以后
辽朝置北枢密院、南枢密院及汉人枢密院等三院,北枢密院相当于兵部,南枢密院,相当于吏部。元代枢密院主管军事机密、边防及宫廷禁卫等事。明太祖废枢密院,改置大都督府。
参考文献
来源
《文献通考》卷五八《职官考十二·枢密院》
参见
司马、太尉
兵部、五军都督府
日本枢密院
英国枢密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原文出处:http://www.cnlishi.cn/news/8713.html
以上是关于枢密院-枢密院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枢密院-枢密院;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rw/6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