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贾谊的才华和命运!贾谊被贬长沙冤枉吗?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贾谊-贾谊的才华和命运!贾谊被贬长沙冤枉吗?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标题:贾谊的才华和命运!贾谊被贬长沙冤枉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贾谊被贬长沙冤枉吗?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唐代文学家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一段句子: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人们都相当熟悉的一句名言,多被人们拿来引用怀才不遇,命运多舛时的遭遇,那么“屈贾谊于长沙”究竟冤不冤呢?
贾谊的才华和命运的“冤”
贾谊很有文学才华,他在被贬长沙时写了一篇《吊屈原赋》,借屈原和楚怀王的故事自述苦闷,说“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鸾凤即喻指有才贤能人士,鸱枭指猫头鹰一类的鸟类,喻指小人得志,故说“鸱枭翱翔”。
当然自述苦闷是才子文人们历来的传统,贾谊最有名的莫过于《过秦论》,不仅彰显了贾谊出色的文学才华,更显现出他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历史观,这是一篇总结秦国灭亡原因的文章,他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说秦国不施仁政。
又说“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这是说秦国政治混乱腐败历+史+网。不过有时候人们看得清过去,可能看不清当下,但贾谊无疑是这样一个清醒的人。
他在《治安策》中针对彼时国家面临的困境发出了许多一针见血的评论,其中尤其是针对诸侯王势力过大的局面,提出了著名的“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削藩政策,正式拉开了从汉文帝时代一直持续到汉武帝时代的削藩大幕。
在这里为贾谊再次歌功颂德无非是为了说明他有才,是一个富有才华,远见和
冤否?——不冤
嫉妒是人类的心性,它不是天生的,这是一种唯心主义论调。贾谊的才华赢得汉文帝的赏识,这棵木秀于朝廷里的大树开始受到风雨的诋毁和攻击,以绛侯周勃、灌婴为首的大臣们嫉妒贾谊的受宠,竭力在汉文帝面前诽谤贾谊,说他: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推荐阅读:都说刘恒的皇位是捡来的!有谁知道他登帝之前的难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周勃他们说的都是事实,但这仅仅只是代表客观表象,并不能决定是非,就像观众看到一个人手里拿着刀对着另一个人,在真相没有大白之前,谁也不知道谁是凶手,谁是受害者。贾谊是在文帝四年(前176年)被流放,这一年他24岁,确实正如周勃他们所言“雒阳之人,年少初学”。
年轻不是过错,但在太年轻时拥有别人一生都无法达到的高度和取得的荣耀,这就是世俗之罪推荐。“专欲擅权,纷乱诸事”自然是指贾谊时常向汉文帝上疏谈论国家大事,治国之道。周勃和灌婴都是开国功勋,资历极重,汉文帝不得不重视他们的言论,想来太过于年轻的贾谊也让汉文帝犯起了嘀咕,他虽然口才出众,文采斐然,但未必是真才实学。
于是,贾谊下放基层锻炼的命运就这样被决定了。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於是天子後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史记·屈原贾谊列传》
这就有了那篇著名的《吊屈原赋》,以屈原自喻的贾谊自然不忘关心国家大事,周勃因被人诬陷谋反逮捕下狱,贾谊上疏《阶级》建议汉文帝礼待
看吧,贾谊就是这么有才,也是这么的赤诚,但这并不妨碍命运对他的捉弄。贾谊死的很年轻,32岁便去世,这确实是英年早逝。王勃为贾谊打抱不平,自然如同贾谊借屈原自述苦闷,他因“为尊者讳”自然不便直接指责汉文帝,因此只能说“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汉文帝确实是一代贤君,但并非完美,但一个贤君却不能让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得到重用,恐怕多少会给自己贴上“识人不明”的标签。这反倒更加凸显了贾谊命运多舛的境遇,如此来看,贾谊被贬长沙确实是冤的很,贾谊命运的“冤”是真实,可他也不冤。
因为自古以来的有才之士恐怕多如天上繁星,如贾谊、李白、杜甫、柳永、辛弃疾、苏轼、唐伯虎可谓数不胜数,每个有才华的人都在仰望星空疾呼说“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如阮籍一般惋惜“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些还只是我们记住的,但更多的人在历史的河流里连个涟漪都没有泛起。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说:
全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舞台,所有红尘男女均只是演员罢了。上场下场各有其时。每个人一生都扮演着许多角色,从出生到死亡有七种阶段。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说: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有评词《哀江南》说:
俺曾见金陵王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凡此种种都是为了说明命运的无常,命运的变化多端,在这个大舞台上,有上场表演的人,有观摩的人,有退场的人,怀才不遇不过是建立在对人生期盼落空的失望之上,命运多舛才是生活真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是命运的受害者,自然是“含冤”而活在世上的,但倘若这就是命运的常态,普遍场景,那它有何“冤情”可言呢?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说“从来如此,便对么”,有些时候,看来它确实是对的……
譬如李广的故事——
倘若说贾谊被贬长沙确实是一种“怀才不遇,命运多舛”的典范代表,那么李广恐怕恰恰是一个反面例子推荐。王勃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因何难封?并不是因为他的功劳很大,以至于三朝皇帝都不知道该封他什么,恰恰是因为他的功劳不够导致的缘故。
汉代封侯的标准是以军功以依据,但李广由于自始至终都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反而他的儿子李敢率先比他封侯,元狩四年(前119
纵观李广的一生,他有数次可以被封侯的机会,但都因为一些因素而错失。再加上他自己过失颇多,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他不能封侯的原因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祸莫大於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李广不能封侯的原因自然不能说是因为他能力不足,但也有其客观原因,如此来看倒似乎也只能用“命运多舛”来替他辩白了。而“怀才不遇”是万万谈不上的,正如贾谊也谈不上“怀才不遇”,毕竟他是受到汉文帝赏识的,就连那位一生旨在北伐抗金的辛弃疾也只能说他“生不逢时”。
最终也只能借着廉颇的故事一发苦闷说“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审问,凡此种种都只不过把所有对人生的困扰指向命运的捉弄,但若谈到命运多舛,世上又岂是只有贾谊、王勃他们遭受此等境遇,真正的问题在于,人们往往会把“怀才不遇”和“命运多舛”划上等号。
然而实际的真相却是“怀才不遇”不过是“时不我予”的妄自菲薄,命运多舛才是人生的常态,其实正犹如梵高死后成名,其实说明所谓的“怀才不遇”表述的内在逻辑是“这命运的眷顾没有恰到适宜的出现”,因此心灵对人生的不完美感到愤怒忧伤,正如睿智的叔本华受尽冷落时也不得不说“若不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就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看来命运多舛才是世界的规律所在。
如此一看,恐怕贾谊被贬长沙一点都不冤,正如莎士比亚的名言,每个人上场表演的机会都是排定好了的——
小编推荐:
>>> 谁是晚清时期最早在紫禁城中剪去辫子的人?
>>> 解密:明朝地方政府是如何进行户籍管理的?
>>> 命苦的崇祯皇帝登基前,为何只能偷偷祭奠自己的母亲?
>>> 名医张元素: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心地善良
>>> 读《水浒》看人生!《水浒传》给我们哪些人生启示?
出处:https://www.88884400.com/html/88937.shtml
以上是关于贾谊-贾谊的才华和命运!贾谊被贬长沙冤枉吗?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贾谊-贾谊的才华和命运!贾谊被贬长沙冤枉吗?;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rw/66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