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范增要杀刘邦,项羽为什么反而怀疑范增通汉?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范增-范增要杀刘邦,项羽为什么反而怀疑范增通汉?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标题:范增要杀刘邦,项羽为什么反而怀疑范增通汉?
你真的了解项羽和范增之间的故事吗?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历~史~网。
项羽死后,刘邦春风得意的时候自问自答的告诉手下,自己之所以能够得到天下,而项羽却失去的天下的原因在于:自己有萧何、张良、韩信这样的英才协助,但是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而且不能用。
因为刘邦这句话,范增英名垂青史,成为了不被重用的姜子牙、诸葛亮,而项羽则成为了不能够识别英才的鲁莽霸王。三国名臣蒋济曾经评价“项羽若听范增之策,则平步取天下也”。
我们看一下,《史记》中记载的范增都为项羽献了那些“策”:
1、立楚怀王,号令天下
项梁、项羽叔侄二人起兵之初,范增已经七十多岁了。有人认为他隐居多年,是姜子牙、诸葛亮一样的人。不过姜子牙当初钓鱼是愿者上钩,诸葛亮后来神卧隆中,刘备三顾茅庐才把他请出来了。而范增则是主动前往游说的项梁,而且让项梁立楚怀王的孙子为王,来号召天下。
2、鸿门宴良机,建议果决杀刘邦
鸿门宴上要求项羽杀掉刘邦。这个故事后世流传甚广,原本楚怀王规定谁先入关中就可以称王,而刘邦进入关中之后项羽却要背弃当初的约定。而范增设计把刘邦约来喝酒,酒席间三次举起玉佩,让项羽做决定杀刘邦。项羽没有搭理他之后,他叫出项庄舞剑,试图杀刘邦,幸好项伯出手伴舞,刘邦才得以免死。
3、不顾一切,与刘邦决一死战
刘邦在彭城兵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重新具备了战斗力,而项羽这个时候对荥阳处于攻击态势,刘邦派人和谈,准备把荥阳以西的划归给项羽,自此平分天下。项羽准备同意,而范增认为这时候是消灭刘邦的大好时期,如果不能趁机击败他,以后一定会后悔。项羽本来已经听了范增的话,结果陈平却使用离间计,项羽怀疑范增投靠了刘邦,逐渐剥夺了他的权力。范增气的离开了项羽,并且在回彭城的路上病发身亡。
从范增并不多的出场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项羽军中也分为鸽派和鹰派,范增是没有悬念的鹰派,为了杀掉刘邦,他提出了一些看起来很卑鄙的计谋,项羽并没有采纳。可是,即便是项羽认为范增的计谋不好,或者他有别的想法,为什么最后会怀疑这个一直致力于杀死刘邦的老头儿通汉呢?《史记》记载:
“项王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
范增通汉的说法看起来极端的不符合逻辑,因此后世有人猜测,范增被项羽尊为亚父,但是随着项羽对集权的渴望
其实有关项羽没听范增的计谋导致失败的说法,是很不公平的。范增为项羽叔侄出的三大计策中,除了鸿门宴上放走刘邦之外,其实都被采纳了。尤其是第三条计策,尽管范增已经离开了项羽,但是项羽军队仍然对荥阳进行了猛烈的围攻,但是刘邦却派人假装自己出城投降,骗过楚军,自己从另一侧逃走。刘邦逃到成皋,项羽又包围成皋,打的刘邦只和夏侯婴两个人逃出城,全军覆没。
这难道还不算是听范增的话,与刘邦决战吗?只是后来刘邦在夺取了韩信的军队之后,楚军没有
而鸿门宴上范增让项羽杀刘邦,这件事情发生的比较早,但是对于项羽来说,当时的诸侯们各怀异心,而且刘邦已经得到咸阳人心,大军几乎等于主场作战。如果在酒席上杀掉刘邦,刘邦身后的10万大军如果死战,对于项羽来说,风险极大,从这一方面看,范增的真实水准有限,也就难怪项梁在他的辅佐下,被章邯所杀。
而项羽对于亚父最愤恨的一点,莫过于迎立楚怀王,这几乎是项羽一生悲剧的根源。范增认为立楚怀王为王可以号令天下,但事实上,齐国、赵国等主要诸侯认为楚王也不过是个诸侯,根本不听他的,这与后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差别甚大,这是挟诸侯以令诸侯,根本没有用。
反而楚怀王却在不停的制衡项羽,严重影响了项羽称霸天下。刘邦能够先入关中为王,根本上就是因为这个原本牧羊的楚怀王的存在导致的。宋代王安石曾经作诗《范增》一篇:
推荐阅读:恭亲王临死前为什么劝光绪不能重用翁同龢?
“中原逐鹿待新羁,力战纷纷此一时。有道吊民天即助,不知何用牧羊儿。”
王安石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楚怀王不知道有啥用历~史~网。纵观整部楚汉争霸的历史,楚怀王虽
如果项羽早一点赶走范增,结局是不是会好一点呢?
编辑推荐:
>>> 越王勾践灭吴后为何能以“小国之君”成就霸主之业
>>> 清朝太监的生活是怎样的 太监等级如何划分
>>> “男左女右”有什么由来?为什么总是男左女右?
>>> 大清灭亡后 爱新觉罗的后代都藏到哪去了
>>> 百年前中英外交礼节纠纷:到底该不该三跪九叩?
出处:https://www.88884400.com/html/73292.shtml
以上是关于范增-范增要杀刘邦,项羽为什么反而怀疑范增通汉?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范增-范增要杀刘邦,项羽为什么反而怀疑范增通汉?;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rw/70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