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秦王政如何处置李信——李信率20万秦军伐楚,遭遇秦国少有的惨败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王翦-秦王政如何处置李信——李信率20万秦军伐楚,遭遇秦国少有的惨败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标题:秦王政如何处置李信——李信率20万秦军伐楚,遭遇秦国少有的惨败
秦王政二十年,燕国太子姬丹派遣荆轲刺杀秦王未遂。险些遇害的秦王,目眩良久,心空阴翳。虽然荆轲已在宫殿内被乱剑杀死,但秦王仍觉得胸有块垒,气闷于心,不仅对荆轲的尸体施以车裂,而且命令大将王翦统领秦军进攻燕国,追杀幕后指使者姬丹。在这次军事行动中,青年将军李信率领数千轻骑兵,冲锋陷阵,穷追猛打姬丹军队,最终逼迫燕
秦王政
李信似乎缺少历练,有轻敌之嫌,但也不是没有胜算。兵以诈立和胜以奇速,是孙子兵法之要义。如果有一个具有卓越军事指挥才能的大将军,统领一支经过精挑细选组成的二十万人的精锐军团,在战争中,将军精巧用兵,士兵蹈厉奋发,一举灭楚应该有把握。
秦军本来就是虎狼之师,精挑细选出的秦军那就是生翼猛虎,必所向披靡。楚国虽是除秦国外的第一强国,但军事实力远逊于秦国,楚考烈王和春申君曾主导五国合纵伐秦,刚刚攻至函谷关,秦国军队一反攻,五国联军立即溃散;李信伐楚之前,秦军曾试探性打击楚国边境部队,结果证明楚军战斗力确实不强。这些都是秦王和李信对二十万秦军灭楚满怀信心的理由。
秦王和李信都是有英雄主义情结的血气方刚的青年,在思想交流中很容易擦出敢为人先的激情的火花。王翦要用六十万军队,那应该是秦国可动员的全部兵力,这样庞大的军队必然内含为数不少的刚刚放下农具或笔杆又拿起兵戈的新兵以及驾战车、服杂役、供军需者,谈不上是精兵。不过,在冷兵器时代,一般而言,寡不敌众,是势所必然。由此可见,老谋深算的王将军所言不无道理。但军事家往往只考虑战争全局,不及其他,而政治家不仅要考虑战争全局,而且还要考虑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在内的国家全局。秦王自有秦王的考量,战争就是烧钱,投入的兵力越多,烧钱就越多,国家实力消耗的就越大,尽可能地做到低扰动、少消耗、速战速胜,是兴兵的原则,能用二十万军队解决问题,决不用六十万军队。
孙子说:凡兴兵十万,征战千里,百姓的耗费,国家的开支,每天都要花费千金,前后方动乱不安,戍卒疲惫地在路上奔波,不能从事正常生产的有七十万家。那么,兴兵六十万,该有多少不能操事的家庭呀!而且孙子又说:在战争中,不是投入的兵力越多越好,只要主帅不轻易冒进,集中优势兵力,准确掌握敌情,善于使将用兵,就足以取胜了。这是秦王肯定李信而否定王翦的又一原因。
李开元在《秦谜》中写道:李信为大将、蒙武为副将,率领二十万军队分两路进攻楚国。李信率军进攻郢陈南部的平舆县,蒙武率军进攻郢陈东南部的寝县。在强大秦军的攻击下,楚军大败。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李信军出现了不可思议的行动,他没有乘胜东进,按预定计划攻取楚国的首都寿春,而是回师西退,掉过头去攻击秦国领土内的郢陈,蒙武军也撤退回来与李信军会和。也就在这个时候,一支楚军出现在李信军的后面,三日三夜紧紧尾随跟踪,然后发动突然袭击,一举大破李信军。李信军的军营壁垒被逐一攻破,部下七名主要将领被杀死,大败而归jZl。
秦国是个赏罚严明的国家,秦王更是眼睛里不容沙子,况且这是秦国百余年与东方诸国交战损失最大的一役,可秦王对惨败的李信将军却逾法优容。
秦国不仅有军功爵制,激励军人拼死作战,而且也有《重刑令》严惩败降之将兵。《重刑令》规定:“军有千人以上,有战而北,守而降,离地逃,军命曰国贼。”对“国贼”处以严酷刑罚:“身戮家残,去其籍,发其坟墓,暴其骨于市,男女公于官。”秦王如何处置李信,史书没有记载,但显然没有按《重刑令》规定对李信施行严酷的刑罚,因为史书记载李信后来被封为陇西侯。
在秦国封侯不易,要不王翦复出领兵伐楚之前,一再向秦王请求说:“臣下为大王领军作战,多有功劳,却至今得不到列侯的封赏,如今借大王一心使用臣下的机会,
在处理李信军惨败问题上,秦王是很讲道理的,并不像后人评价那样,什么少恩而虎狼心,什么贪狠暴虐,什么穷困万民云云。那么,秦王为何对败军之将李信网开一面呢?
推荐阅读: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的第四子元睿宗拖雷简介
郢陈突然叛乱是李信军惨败的主要原因,也是秦王、李信乃至秦国朝廷没有预料到的。根据田余庆先生的研究和李开元先生的补证,秦王二十二年,正当李信和蒙武所统率的秦军在郢陈的南部和东南部大败楚军,准备乘胜进攻楚国首都寿春,一举攻灭楚国的时候,身在郢陈的昌平君起兵反秦,攻占了郢陈,切断了李信军的后路,使攻楚的秦军陷于前后受敌的苦境。于是,李信军不得不停止攻楚,回师进攻郢陈,结果被楚军前后夹击,大败而归。李信怎么能想象到昌平君会反秦呢?昌平君是平定嫪毐之乱的关键人物,吕不韦失势后,被秦王任命为丞相,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老资格的丞相昌平君被“徙于郢”。当然,秦王肯定知道昌平君迁徙于郢陈的原因。但包括秦王在内,谁也没想到曾经为秦国丞相的昌平君会反秦,在李信军背后挥戈死命一击,使李信军在前后夹击中大败而归。如果昌平君依然忠于秦王,老老实实守在郢陈,李信统领的二十万精兵是不是有望攻占楚国首都寿春,进而消灭楚国呢?
如果硬要追责,谁的责任最大?秦王推荐。韩王安被俘后,按照李开元的说法,其继续居留在新郑附近,因为荆轲刺杀秦王,秦王修订了对亡国之君的宽大政策,三年后,秦政府将韩王安从新郑迁徙至郢陈地区,使其脱离故土,隔绝与韩人的联系,防备可能出现的意外。然而,事与愿违,因此新郑却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秦叛乱。或因为韩王安参与了叛乱,甚至是主谋,或因为新郑韩人打着韩王安的旗号叛乱,秦王误以为韩王安是知情者……总之,秦王下令处死了韩王安。由于我们不可知的原因和诸多考虑,秦王命昌平君迁徙至郢陈,一方面主持处理新郑之乱和韩王安之死的后事,一方面安抚郢陈地区不安易动的楚国人。
秦王可能太过于自信,没有深入思考昌平君镇守郢陈的潜在风险。楚考烈王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后来的楚幽王熊悍及其同母弟楚哀王熊犹、熊犹的庶兄负刍以及在秦国受封为昌平君的熊启。楚公子熊启,丞相被贬,秦军攻楚,郢陈又是楚国故地……将这些碎片联系起来就是楚公子对丞相被贬心存不满,对秦军攻楚从感情上难以接受,郢陈地区楚人又渴盼光复旧土,且郢陈地区与楚国交界,一旦昌平君与楚国合谋,郢陈地区楚人瞧准时机,相煽而动,反叛秦国,楚国再适时出手,秦国该如何是好?须知战国时代是个智诈、逐利、无节的时代,高级官员和人才跨国流动、朝秦暮楚是常态,有奶便是娘,况且当政的楚王负刍还是熊启的哥哥,在这样的语境下,谁敢保证在秦国遭贬的楚公子有足够的定力,不生反叛之心呢?事实与想象的一样。怪谁?要怪只能怪秦王不察,缺少底线思维,促成了悲剧的发生。事后,秦王必心知肚明,事后诸葛也是明公,深究已无意义。秦王比历史上一些封建帝王讲道理,他没有把李信当作替罪羊斩杀,自己继续穿着皇帝的新装在众目睽睽之下自鸣得意地裸奔。
李信铩羽而归后,楚军以郢陈为基地,大举进攻秦国
从某种意义上说,王翦率领秦军能够灭楚,也有李信失败的功劳。正是因为李信军的失败,才暴露了不为秦所知的郢陈地区的叛军,或曰楚国奇兵,使得早有准备的王翦军不存在着被实力不俗的郢陈楚军偷袭和被楚军前后夹击的可能,而有克敌之精心设计。冷兵器时代大兵团作战,最怕凌厉的大规模突袭,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阵脚一乱,便兵败如山倒。楚国无奇兵可制胜,只能以正兵与秦军作战,故在强势的秦军攻击下,楚国必亡。如果王翦伐荆在前,李信攻楚在后,角色互换如何?或许,秦王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为日后李信的重新崛起预留了心理空间。
从秦王政对待李信伐楚失败后被启用之事,可以看出秦王政不仅爱惜人才、重视人才,而且还有自己独到的用人观。《后汉书》云:“夫使功者,不如使过。”唐朝太子李贤在这句话下注:“若秦穆公救孟明视,而用之霸西戎。”孟明视是春秋时期秦国将领,在殽之役大败,成了晋国俘虏,后被放回秦国。三年后,秦穆公又派孟明视率兵进攻晋国,再败。而秦穆公依然重用他,让他吸取教训,增修国政,重施于民,强化军队建设。孟明视痛改轻敌毛病,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解决军队纪律松弛问题,不断提高军队战斗力,最终在关键性战役中获胜。
善于“使过”,需要用人者有辩证思维和战略眼光,有对自己判断的自信和善于识别、使用人才的慧眼。失败是成功之母,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经验也是一种能力,没有经过失败的人,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往往意识不到或估计不足,而恰恰是那些犯过错误、有过失败的人,更有可能吸取教训,在后续的努力中有意识地运用那些付出学费的经验,从而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历+史+网。事实证明,秦王政重新启用李信为将是正确的。灭燕之时,王贲和李信一起率部平定燕地、齐地,李信最终因功封陇西侯。
推荐信息:
>>> 北宋词人曹组,生平及写作特点简介
>>> 揭秘:金枝玉叶陈阿娇为何敌不过歌女卫子夫
>>> 李秋水的前夫是谁?李秋水的前夫无崖子简介
>>> 关于黑无常范无救的来历 为什么看见范无救就天下太平了呢?
>>> 萧皇后是怎么死的?揭秘萧皇后死因
出处:https://www.88884400.com/html/71496.shtml
以上是关于王翦-秦王政如何处置李信——李信率20万秦军伐楚,遭遇秦国少有的惨败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王翦-秦王政如何处置李信——李信率20万秦军伐楚,遭遇秦国少有的惨败;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rw/71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