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著名教育家 中国历史学家朱维铮简介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历史学家-著名教育家 中国历史学家朱维铮简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标题:著名教育家 中国历史学家朱维铮简介
朱维铮(1936.07.14~2012.03.10),祖籍江苏无锡历 史 网。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门化,留校任教。朱先生治学严谨、功力深湛,是中国经学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学术史、中国史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国近代史等多个领域的著名历史学家,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2006年曾获德国汉堡大学荣誉博士,这是汉堡大学授予中国人的首个荣誉博士,也是自季羡林之后德国高等学府授予中国人的第二个荣誉博士。
他师承陈守实、周予同先生,继承了复旦优秀的史学传统,治学能力和成果在早年即为学界所瞩目,是1980年代文化史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开拓者和建设者,主持整理、编选和校注多种重要典籍,是促进国际文史学术交流合作的先行者。2012年3月10日逝世,享年76岁。
学术生平
朱维铮1936年7月14日出生于江苏无锡。1955年进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就读,1960年毕业于中国古代史专业,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1988年晋升为教授。2006年被德国汉堡大学授予荣誉博士称号。这是汉堡大学授予中国人的首个荣誉博士,也是自季羡林之后德国高等学府授予中国人的第二个荣誉博士。曾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学术顾问、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顾问,原中国史学会理事,原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顾问,原上海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徐光启研究会会长,北美《亚洲评论》顾问等学术兼职。
朱维铮师承著名学者陈守实、周予同先生,在中国经学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史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学术史、中国近代史等多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被公认为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史、思想史、学术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是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合作的先行者。他继承了复旦优秀的史学传统,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朱维铮早年受学界前辈亲炙。他留校之初,即担任陈守实教授的助教。1962年,他在《历史研究》上发表《府兵制度化时期西魏北周社会的特殊矛盾及其解决:兼论府兵的渊源和性质》一文,多受瞩目。后调任周予同教授的学术助手,协助主编教育部委托的《中国历史文选》,期间博研典籍、贯通古今。该书作为国内
朱维铮是中国经学史研究的重要传承者。他承续钱玄同、周予同一脉,无论环境
朱维铮被学界认为是国内文化史研究的主要奠基人。1980年,他和复旦历史系同仁组建了全国首个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室,锐意开拓中国思想文化史领域。他和庞朴教授合作主持编辑了《中国文化史研究丛书》28种,具有学术里程碑意义。1986年,又在复旦大学组织召开首届中国文化学术国际讨论会,这是1976年以后首次在国内举办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上世纪80、90年代,他组织编纂了五辑《中国文化研究集刊》,荟聚时贤佳文,至今嘉惠后学。他倾三十年之功撰写了《走出中世纪》(1987)、《音调未定的传统》(1995)、《走出中世纪(二集)》(2008)等著作,眼光独到、思想新锐、功力深湛,影响了几代学人。《走出中世纪》出版不久即被译成英文,在国际学界产生很大反响。
都在中国史学史领域,朱维铮继承了陈寅恪、陈守实一脉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发展出中国史学史课程,成为复旦历史系的特色。2005年,他领衔承担课题“中国史学的历史进程”,向复旦大学百年校庆献上了一份学术厚礼。他先后撰写了《史学史三题》、《班固与〈汉书〉:一则知人论世的考察》、《历史观念史:国病与身病——司马迁与扁鹊传奇》、《史官与官史:韩、柳的史官辩》、《历史编纂学:过程与形态》、《班昭考》等论文,并为《中国十大史学家》一书撰写了高质量的“司马迁篇”,体现出在史学史方面的深厚造诣。
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领域,朱维铮重视明末以来传教士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蜕变及其在传统政治演变过程中的作用。他推动了上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的中西交通史、基督教在华史、宗教史等领域的研究,也为晚明以来的政治史、思想文化史研究引入了新视角。1993年,他主持召开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国际研讨会,会后编辑出版了《基督教与近代文化》一书。他还先后主持了《马相伯集》(1996年)、《利玛窦中文著译集》(2001年)、《徐光启全集》(2011年)等重要文献的整理出版,为相关领域研究奠定了权威性的资料基础。
推荐阅读:著名修辞学家 中国教育家陈望道简介
晚清及近代学术史研究,是朱维铮毕生致力的领域之一。他对晚清经今文学旗手康有为、经古文学殿军章太炎的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编校了《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康有为卷》(1996年),与人合作编选、注释《章太炎选集》(1981年),为《章太炎全集》收集整理了第三卷《訄书》(1984年),对《訄书》三次结
在先生的最后几年,他结合半个世纪的治学经验勉力写作,对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有系统性的发覆,并结集出版了《重读近代史》(2010年)。作者通过考证、发微和总括的笔触,揭示出中国近代困境的根源,很多观点令人深省。
此外,他还撰写了文化史普及著作《壶里春秋》(2002年),参与编撰了《中国现代史资料简编》(第一卷)、《孔子思想体系》等作品,并曾担任《学术集林》、《九州学林》的编委工作。
朱维铮先生治史五十七载,早期深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精髓,长期盘点经史子籍、别裁清学,稔于乾嘉考据之法、谙于现代诠释之学,
坚持从历史本身说明历史。他把清代“实事求是”的朴实学风,与现代学术理性客观的科学精神结合起来,在国内外学界有口皆碑。他在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方法论上,主张区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区分“历史的孔子”和“孔子的历史”,认为应回到历史环境下找到当事人的真实经验,据此回答当时的问题,才能回应当代人的兴趣。他善于发现新领域、用新眼光审视旧问题,关于重新认识中国近代史开端的立论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重视。他厌弃高头讲章的说教,反对故弄玄虚的矜持,擅用大手笔写小文章、用精炼文字发微阐幽,令人会心。
朱维铮先生为师五十二载,从未脱离教学第一线,是卓越的史学教育家。他坚持言传身教、教书育人。先生一直自承:“我虽不是名师,可当得上严师;名师未必出高徒,严师或许还能出几个。”他不拘一格、提携后进。先生培养指点的学生、学者,很多已卓然成家;指导的海外学者,不少已是欧美汉学界的领军人物。2008年起,他开设本科通识教育课程“历史上的中国与世界”,高屋建瓴、引领初学。2011年12月中旬,已是肺癌晚期的先生,在接受放疗后坚持上课,提早到教师休息室缓坐半小时,一丝不苟讲完了人生的最后两节课。
朱维铮先生一生不懈追求真理,以学术为生命。去世前两年,他着手对《走出中世纪》、《音调未定的传统》两书作大幅修订,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在病床上校订样稿,批注满纸。他一生自尊风骨,延续了老一辈学人风范。课间饮水,必背对学生;批改学生文稿,红笔淹墨;讲学犀利酣畅,诲人温文尔雅。海外学者赞誉先生为“低调的大师”,他谦称自己是“一名中国历史研究的从业者”。他一生身体力行,履行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与王元化先生一起提倡“有学术的思想、有思想的学术”。先生晚年欣然出任上海电视台《大师》栏目学术顾问,抱病工作,帮助栏目选题、策划、审稿,弘扬学风、启迪社会。
朱维铮先生在学术界、思想界奋斗了半个多世纪,从未离开过复旦大学。他的生命、思想和情感已经与复旦融为一体。他独立思考、求索真理的批判精神,光明磊落、襟怀坦荡的史家品格,嫉恶如仇、刚直不阿的学者风骨,是复旦人永远的精神财富,必将指引复旦的文史传统发扬光大,激励全校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讲授课程
讲授《经学史》、《中国古代文献史》等课程。
社会职务
中国史学会理事、国际儒联顾问、孔子基金会顾问、上海海峡两岸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徐光启研究会会长、香港城市大学课座教授、安徽大学兼职教授、《九州学林》常务编辑、北美《亚洲评论》顾问等,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ZjdJ。1987年以来,曾先后应邀至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海德堡大学、哥廷根大学、韩国高丽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等海外名校担任课座教授,并曾任台北驻市学者。
系统推荐:
>>> 皇太极为何独宠海兰珠?海兰珠究竟有何优点
>>>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的“初夜权”是什么意思
>>> 贾政两个妾中为什么唯独对赵姨娘偏爱有加
>>> 朱元璋为何把自己亲生父亲的尸体扔入了山沟中
>>> 儒学的根本精神与特性是什么
出处:https://www.88884400.com/html/69648.shtml
以上是关于历史学家-著名教育家 中国历史学家朱维铮简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历史学家-著名教育家 中国历史学家朱维铮简介;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rw/71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