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楚庄王三年不鸣真的毫无作为吗,事情没想象的那么简单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楚庄王-楚庄王三年不鸣真的毫无作为吗,事情没想象的那么简单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标题:楚庄王三年不鸣真的毫无作为吗,事情没想象的那么简单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上任后沉迷声色,无所作为,是在大臣的劝谏下才猛然觉醒,发愤图强的,那么,事情真的就这么简单吗历+史+网。
不,事情其实是这儿样子的。
公元前614年,楚穆王熊商臣死掉,楚庄王熊侣继位,据史书上讲,楚庄王继位后沉迷酒色,不理国政,还在朝门外悬一块告示牌,上面说:有敢进谏者,死无赦。
大臣们很担心楚国就此沦落下去,先是大司马申无畏拿一只长得很漂亮的呆鸟比喻,意思就是你占着王位却毫无作为,到底为了什么。
楚庄王很聪明,当场就明白过来,说出了很有名的话: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你等着吧,我会做出惊人的成绩的。
于是申无畏高兴地走了,可他走了以后,楚庄王依然如故。
言下之意是,楚庄王本来就应该很了不起,但就是因为贪玩才忘了国家大事,最后幸亏有几个不怕死的大臣劝谏才悬崖勒马的。
事实真是这样吗?
不得不说,这种想法太天真了,悬崖勒马固然很好,但前提条件是,那匹马你也要勒得动啊,而楚国这匹野马,楚庄王刚开始是勒不动的,他之所以三年不鸣,原因有三。
国际形势是:
楚国争霸中原最大的敌人是晋国,楚庄王即位后,晋国权臣赵盾已经梳清了国际国内关系,晋国上下君臣一心,国力大振,导致中原宋、陈、蔡、郑等诸侯国纷纷依附晋国,实力上超过楚国,并且暂时没留下有经营价值的缝隙。
然而国际形势虽然对楚国不利,但还不是楚庄王三年不鸣的主要因素,他之所以心甘情愿的充当呆鸟,主要还是国内因素决定的。
国内因素有两条:
其一:年纪幼小。
楚庄王上位时年纪还小,
成嘉与潘崇回防,斗克、公子燮抵敌不过,就挟持楚庄王出奔,原打算跑到河南淅川的鄀国另建朝廷,幸亏在经过湖北南漳县的芦邑时被芦邑大夫诱杀,楚庄王才侥幸二次当了大王,否则的话,怕临了也就是个被人挟持的幼王了。
你想想,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有机会亲近妇人,沉迷酒色吗,那得成熟得有多早啊。
推荐阅读:白川义则被暗杀内幕简介 白川义则遭遇暗杀过程
其二:若敖氏内乱。
其实这就是楚庄王“三年不鸣”最最重要的因素了。
若敖氏在楚国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楚武王至楚穆王五任大王时期,有史记载的十一位令尹,若敖氏家族就出了八个,这一代代
继位初期就承受了严重的斗克之乱,斗克虽然诛杀,但若敖氏还在,楚庄王就是想不当呆鸟也没办法 ,只能不甘心的忍耐下去。
说是忍耐,其实呢,应该是在寻找合适的机会反击,但是要反击首先的扶持几个忠心于自己的死党,所以,史书上记载的“悬牌拒谏”即便真有,估摸着也是试探朝臣的态度而已,既想从这件事当中选出几个真正为楚国社稷考虑的忠臣。
事实上他还真的选到了,前任令尹蒍吕臣的儿子蒍贾、太师潘崇的儿子潘尪、以及申无畏、苏从和伍子胥的祖父伍参纷纷纳入视线。今后也只需要重点培养就是了历.史.网。
然而若敖氏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要彻底清除他们哪有这么容易。
若敖氏和楚庄王的关系算起来也不太远,都姓芈,原本是一家,若敖氏祖先是东周第一位楚国君主楚若敖熊仪,后人便以若敖为氏,始称若敖氏。
内部又分成斗氏和成氏两支,比较有名的就是第三代的斗子文和成得臣。
斗子文是与管仲齐名的贤相,而成得臣,则是城濮之战中楚军的三军统帅,斗子文到晚年的时候,是曾经想把令尹的位子让给成得臣的。
若敖氏是在第二代斗伯比、斗廉手里壮大起来的。
楚文王死后,楚成王继位,当时年纪还小,就让小叔叔子元十分跋扈,一度想篡班夺权,起初有斗伯比压着,还不敢太过分,但斗伯比死后,他就敢搬进王宫,公然觊觎文夫人息妫的美色,这种很不地道的做法引起斗廉的不满,斗廉入宫劝说,子元不但不听,还把斗廉抓了起来。
引起第三代若敖氏家族成员的集体不满,于是带领家族部队闯宫救父,在争斗中将子元一刀砍杀,楚成王因此夺回大权。
楚成王当上真正的大王后,对若敖氏很是感激,任命第三代中最杰出的斗子文为令尹,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使楚国日渐强盛。
正因为斗子文的缘故,楚成王对若敖氏愈加信任,朝廷内军政方面的重要职位,若敖氏家族成员几乎占去一半儿,这样下来,若敖氏渐渐就有些做大了。
不但做大,还拥有若敖六卒,春秋时期第一个有称号的家族部队,若敖六卒非常精锐,简直就是王牌中的王牌,若敖氏也因此稍稍牛气起来。
乃至于统兵的成得臣异常骄横,起初楚成王是不想打城濮之战的,所以成得臣请国内增兵时楚成王并没有答应,成得臣一生气,就把六卒给拉上去了,亲自安排在中军,并命令六卒统领斗般、斗宜申、斗克等全部加入部队,统左右两军,妄图带着家族势力同晋军决战。
城濮之战失败后,左右两军溃不成军,损失巨大,但他们的六卒却因为撤退的及时,没受到什么损失。
因此楚成王大怒,责令成得臣自杀,并将参加城濮之战的若敖氏族人一一贬斥,这时候若敖氏和楚王的关系就稍稍微妙起来。
然而真正激化,还得从楚穆王时期说起。
楚成王早期想立楚穆王商臣当太子时,若敖氏是反对的,认为大王年纪不大,宠妃又多,过早的册封了太子,以后想改主意时就会发生祸乱。
但楚成王没听,到晚年果然想废掉商臣,改立公子职,商臣得到消息,率先下手,把英明了一辈子的楚成王杀掉 ,自己当了大王。
楚穆王上位以后,对反对过他的若敖氏自然很是不满,
但若敖氏呢,也认为你楚穆王杀死自己父亲当上大王很不地道,于是就在楚穆王继位当年发动叛乱,叛乱虽然最后给楚穆王平定,但从那以后,若敖氏和楚王之间的矛盾就愈发激化了。
两个一个离不开一个,一个还得防着一个,就这么不尴不尬的到了楚庄王时期。
楚庄王上位后他能不防着吗。
上位后斗克叛乱,被芦邑大夫诱杀,斗克死掉以后,若敖氏第四代族人斗越椒崛起,当上了楚国大司马,主掌军权,斗越椒很不地道,经过四代发展,认为已经有了取代楚王的能力,于是愈加嚣张跋扈,时刻想取而代之。
楚庄王
两下里都磨刀霍霍,就等着合适的机会暴发了xxiD。
公元前605年,也就是楚庄王继位的第八年,也不知由谁指使,原先归附楚国,其实也就是归附若敖氏少数民族叛乱,楚庄王万般无奈,亲自率领部队出征,临走时担心还担心若敖氏捣鬼,留令尹蒍贾监国。
蒍贾所在的蒍氏在当时虽然能和若敖氏抗衡,但实力还是差了很多,所以等楚庄王出征回来时,斗越椒谋反了,杀掉蒍贾,将蒍氏全部驱逐,然后带六卒陈兵新野,阻断楚庄王来路,用意已不言而喻,代表着若敖氏公然和楚王决裂了。
刚开始楚庄王还不想和若敖氏彻底闹僵,因为闹僵的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他想通过一种温和的手段过度,所以主动派大夫苏从和斗越椒讲和,意思是看在以前的功劳上,可以饶恕斗越椒叛乱的罪过。
但斗越椒自持其勇,狂妄的说:不希望得到你的赦免,只希望得到你的君位。
事情闹到这个份儿上,已经没有挽回的余地,于是楚王与若敖氏的决战开始了。
战斗中斗越椒目中无人,亲自阵前驰骋,想仰仗高明的箭术射杀楚庄王,一箭定天下。
然而天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这句话说得还真有道理,打仗你就好好打仗,仰仗精锐的六卒,谁胜谁负还不一定,这时候卖弄什么箭术。
就在他卖弄箭术的时候,楚庄王手下出了个以神射闻名的养由基,斗越椒的好日子就到头了,被养由基一箭射杀。
六卒失去统帅,自然溃不成军,楚庄王乘隙追杀,一举平定了若敖氏之乱。
从此大权在握,将若敖氏灭族,斗越椒的儿子斗贲皇出奔,另一支族人斗克黄外国出使回来,一听若敖氏作乱,亲自到楚庄王面前请求惩罚,楚庄王看他这么听话,就看在先祖的份儿上大度的饶恕了斗克黄姓斗的过错。
打那儿以后,专政楚国二十七年之久的若敖氏就留下这么两支,再也起不了什么风浪了。
若敖氏之乱平定以后,楚成王才真正有机会悬崖勒马,把出逃在外的蒍氏族人召回来,任命蒍贾的儿子,其中最贤明的孙叔敖做令尹,励精图治,达到“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目的,成为晋文公以后又一个了不起的霸主。
由此可见,能当上君主的人哪一个是善茬,之所以一直隐忍,不过是另有所图罢了。
系统推荐:
>>> 红楼梦中晴雯的性格特点 晴雯之死暗示着什么
>>> 晋朝叛将苏峻为何能“死后封神 ” 甚至还和尧帝共享香火
>>> 揭秘古代太监与宫女对食后如何生活?
>>> 揭秘这三座陵墓不能挖 不是不敢而是不能动!
>>> 大明名妓王翠翘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名妓的
出处:https://www.88884400.com/html/62073.shtml
以上是关于楚庄王-楚庄王三年不鸣真的毫无作为吗,事情没想象的那么简单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楚庄王-楚庄王三年不鸣真的毫无作为吗,事情没想象的那么简单;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rw/74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