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男儿有泪不轻弹:圣人孔子为何会三次流泪?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孔子-男儿有泪不轻弹:圣人孔子为何会三次流泪?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标题:男儿有泪不轻弹:圣人孔子为何会三次流泪?
“男儿
一哭丧主
《论语》有两处记述了孔子的哭泣,其中一次是为丧主。“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临丧哀,不甘。日哭,则不歌。”孔子早年曾治丧礼,他主持的丧礼应该很多。可如何一遇丧主在旁便食
网络配图
史上有一哭丝毫不逊孔子。“舜往於田,号泣於旻天。”舜为天子曾跑到野外对着苍天放声哭泣,这又为何?孟子解其故,“怨慕也”欢迎。3岁丧父的孟子将心比心很容易就读懂了圣人的号泣。原来皆为“怨己之不得其亲而思慕也”。舜,“五十而慕者”,是天下首孝。同理孔子“终身慕父母”亦当是大孝。3岁丧父,17岁丧母的孔子心中一定贮藏着潮水般不停涌动的追慕之情,尽管他魁梧高大且有“岁寒松柏”的刚毅坚强。
推荐阅读:正史中的武则天:治国有道 曾任使多名酷吏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凭借《蓼莪》的失枯之痛我们不难体会孔子的“哀”“哭”。每有丧主在旁孔子的思亲之绪便会砰然而至。那一日孔子食不能饱腹,味不能甘甜,一个酷爱音乐的人一整天都不再歌唱。那一日,他像从一条悲伤的河中走出,整日滴着思亲的泪水。这让两千多年后的我唏嘘不已。孔子“遇”丧则哀,悲则便哭,这不是仅有“丧事不敢不勉”的职业态度可以做到,也非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能够圈点。一定是将每一个生命都浸润在他博大的胸怀中了。
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爱自己的父母是最重要的。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又如何去爱他人。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普世道理从流着思亲泪水的孔子口中说出时,我们真切感觉到他推己及人的真诚笃实。也才深刻领会“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话语中的恳切期待。有着“朝闻道,夕死可矣”理想宣言的孔子告诉人们,君子知天命,仁者要“爱人”。孔子的哲学从来都不空洞和抽象。所以哭泣是“仁”的事,不哭定是“不仁”的事了。我想刘邦断不会哭的。项羽声言要拿他的爹熬肉汤,他居然戏称可以分一杯羹。杨广也不会哭,否则不会弑父杀兄。在他们心里,亲情大不过一国之利。而一旦眼里只有利哪里还会有泪。一个没有了眼泪的人又怎能是一个真正的人。
网络配图
二哭子产卒
《孔子家语》和《左传》都记载了孔子的又一次哭泣。子产卒,孔子闻之泣:“古之遗爱也!”子产,孔子闻其名未谋其面的郑国宰相,一个执意改革的政治家。他离世的那一年孔子30岁。30岁的孔子可还没有接受南宫敬叔两兄弟随其学礼,授徒讲学的伟大生涯还没有开启。30岁的孔子也还没有适周拜会老子,虽鲁人皆知“鄹人之子知礼”,可问礼的计划已在酝酿。30岁的孔子尽管有了“委隶”“乘田”的历练,但还没有机会向齐景公说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治世名言,虽然他的仁道思想学说已经确立。
30岁的孔子饱足了精神,蓄势待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勉励君子的同时,孔子也勉励自己。一切都正在起步的孔子多么希望有更多的力量彼此呼应,结伴而行,共同挽救礼崩乐坏的世道。郑国子产、齐国晏子在孔子看来都是施行仁道的种子选手。尽管子产铸刑鼎,孔子观点与之相左。“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孔子以为刑与法管得了身管不了心,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而“礼”可以
孔子一身的事业尽在修身。但修身不是目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孔子真正想要的。孔子与子产的目的一致。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故子产“宽猛相济”,显效郑国,孔子便称美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认为子产不论修己还是治人都称得上敦伦笃行。子产古道遗风,像一面
小编推荐:
>>> 曹操身边的8位智囊团 另一"神秘"谋士更吓人
>>> 明代古墓中的女尸衣着华丽 竟只有一件陪葬品
>>> 《红楼梦》中王熙凤为何精通满汉两种文字?
>>> 威虏军骑兵大会战战役经过:大宋骑兵完胜大辽
>>> 薛涛颇具个性的才女终生未嫁,而她却经历了两段爱情?
出处:https://www.88884400.com/html/49194.shtml
以上是关于孔子-男儿有泪不轻弹:圣人孔子为何会三次流泪?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孔子-男儿有泪不轻弹:圣人孔子为何会三次流泪?;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rw/79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