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雍正明知官员弄虚作假仍热衷大放道德卫星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雍正-雍正明知官员弄虚作假仍热衷大放道德卫星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标题:雍正明知官员弄虚作假仍热衷大放道德卫星
最近由倪萍民生大议(微博)获颁“共和国脊梁奖”(据说是个山寨奖项),引发很多新闻,有不少人感慨谁才是真正的脊梁,谁才有资格评定脊梁。在中国的德治传统之下,脊梁无非形容道德完美,于是脊梁争议实际可以转化为一个悖论:以道德为依归的脊梁评议,往往会堕为危险的不道德和伪道德。
中国古代选拔官员,从最早的德才兼备高标逐渐回归务实,颇能说明问题。传统选举制度,大而言之,无非三类:一是地方推荐,二是朝廷征召,三是科举考试。地方推荐,即“乡举里选”,这是从汉朝兴起的历_史_网。某人如果在家乡卓有声誉,地方官员就可以把他推荐到中央政府;朝廷征召,就是政府因于某时段对人才有特殊的要求,便专门下诏征求;后世熟知的科考则以唐代为发端,这是一种自由竞选的办法。
网络配图
推荐阅读:揭秘慈禧生活:每次洗澡用掉100条毛巾
选举制度为什么会从乡举里选过渡到主要由科考成绩来决定?实为形势所逼。一望即知,乡举里选中的地方官员自由裁量权过大,推荐甲而非乙,往往决定于官员一己之私心,而且因为没有固定的、可操作性强的硬性标准,特别是在道德评判中更容易弄虚作假。乡举里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秀才等,当时即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所谓“秀廉”,这是专门为道德模范准备的晋升之路,可是中选者往往是与父亲分家的不孝之子,按照传统伦理,实乃忤逆。举孝廉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笑话。
因为缺乏可靠的民意监督机制,垄断权力操控出来的道德模范注定是靠不住的。可惜历代帝王们,因为各自藏着培育顺民、供我驱驰的小九九,企图通过大树道德模范而诱民入彀,其结果也便可想而知了历~史~网。
清朝的雍正皇帝虽然因为夺嫡疑云而难免民间议论,而且酷嗜对大臣使用特务手段,但却偏偏喜欢高谈道德。雍正在道德教化中最热衷的一件事就是奖励拾金不昧。据雍正朝的《实录》记载,1727年(雍正五年),一个锄草的满人在送钱粮的途中,发现车内有别人遗落的元宝一个,便呈报了有关官员。雍正得报大喜,一个卑微的夫役不贪捡到的财宝,精神实在可嘉,真乃国之脊梁啊,那个元宝就奖给他吧,并命于八旗中宣传此事。这是雍正朝报告拾金不昧事迹并且得到皇帝嘉奖的先河。
第二年,那
网络配图
终雍正一朝,此类道德卫星就没有停放过。乾隆继位,却远不像他老子对“道德卫星”如此痴迷了,他规定:若真有拾金不昧的道德君子,地方官员可以酌量奖励,但不准向上司申报,总督巡抚等高官也不得借这一类事情上奏。原来,就在雍正大张旗鼓地褒奖“好人好事”时,许多地方已经出现了作弊现象:既然上交“遗金”既可博得官职和好名声,还能得到比“遗金”更多的物质奖
小编推荐:
>>> 步步为营的信陵君:品德只是一种智慧
>>> 公孙瓒打匈奴那么厉害 为何最后会败给袁绍?
>>> 拿破仑为什么要称帝?拿破仑加冕的影响
>>> "日能审阳,夜能断阴"除了包拯,这三位能人也能做到
>>> 人生只有两件事是无法避免的,除了死亡,还有一件你人生必经之事!
出处:https://www.88884400.com/html/35370.shtml
以上是关于雍正-雍正明知官员弄虚作假仍热衷大放道德卫星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雍正-雍正明知官员弄虚作假仍热衷大放道德卫星;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rw/84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