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典-为何三国大将李典的形象总是让人颇为钦佩呢?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李典-为何三国大将李典的形象总是让人颇为钦佩呢?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标题:为何三国大将李典的形象总是让人颇为钦佩呢?
东吴三世老将程普曾高度评价周瑜:“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这里着重表明了周瑜为人儒雅、胸怀宽阔,令人有如沐春风之感。汉末三国,不仅是东吴的周瑜有儒将之风,在曹魏,也有一位谦谦君子,陈寿评价其“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这个人就是李典。
恂恂长者-李典
恂恂,在笔者看来有两层意思,第一层
不论是从历史的眼光,还是从文学的角度,“恂恂”二字对李典的评价都是高度契合。下面笔者就来依次谈谈自己的看法。
历史形象——恭谨明理
历史上的李典,温顺、恭谨,做事冷静、进退有据,符合“恂恂”的第一层含义。
史载,李典出生于山阳钜野县,其伯父李乾是当地的大户,有雄烈之风。李乾早年跟随曹操平定黄巾、征讨袁术,可谓战功累累。紧接着,在曹操同吕布的对峙中,李乾奉命返回故里召集人手、整备兵马。当时,吕布的别驾薛兰和治中李封想暗中
可是不久,李整也不幸去世。这时,李典作为宗族的继任者,便自动接下伯父和兄长的重任,开始带领众人继续为曹操效力。和伯父、兄长的个性不同,魏书记载,李典年少时就十分好学,不喜欢兵戈征战,而喜欢博览群书,还专门拜师阅读《春秋左传》,这和“有雄气”的伯父可谓大相径庭。
因此,曹操对李典另眼相看,不仅让他接替伯父和兄长带兵,同时还试着让李典治理百姓,李典也不负众望一直从颖阴令做到中郎将最后升迁为离狐太守。早年李典的经历可谓坎坷,不仅经历了汉末天下的动荡,还目睹了家族中两位重要亲人的离世,但是,李典的个性并未因外在的环境而变得狷狭,相反却反求诸于自己的内心,培养出了“贵尚儒雅”的品性,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图)曹操(155年-220年3月
李典之“恂恂”,不仅表现在他个人的修养上,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他也谦虚谨慎,以国事为重。
推荐阅读:揭秘:千古明君唐太宗何时时候开始喜欢听假话?
曹操初平河北时,李典认为虽然接受了诸多封赏,但自己性格怯懦且功劳微薄,应该带动更多的族人为国出力,于是主动向曹操请愿将自己居于家乡的宗族迁徙到需要人手的魏郡进行协防。在合肥之战时,李典更是摒弃了与张辽的私怨(笔者按:张、李之私怨大抵是因为吕布欲策反李乾而其不从,李乾遂遭吕布势力攻杀,因此身为兖州大户李氏宗族成员的李典和吕布势力有杀亲之仇,故和吕布旧部张辽结怨。),同心协力,最终以七千人击破孙权十万人的围攻。
历史评价李典,“义忘私隙,美矣。” 在处理同僚关系上,我们也应当看到,人与人之间或有不和或有意见不同。但是,这些都属于正常的人际矛盾。如果仅仅以私人间的些许矛盾就一味否认对方,处处掣肘,是非不分,嫉恨他人,那么如此,气度未免有些小了。大度者恩怨、公私分明,不以私怨而不明是非。
假使李典气量狭小,那么合肥之战的历史也许将会改写。我们佩服张辽长于调度,而更应该钦佩李典的深明大义。和平年代,我们不是更需要李典这样的人物作为同进退的队友吗?
编辑推荐:
>>> 海
出处:https://www.88884400.com/html/15447.shtml
以上是关于李典-为何三国大将李典的形象总是让人颇为钦佩呢?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李典-为何三国大将李典的形象总是让人颇为钦佩呢?;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rw/89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