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史-李鸿章欲重修圆明园实地考察:光绪怒将其罚俸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清朝历史-李鸿章欲重修圆明园实地考察:光绪怒将其罚俸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标题:李鸿章欲重修圆明园实地考察:光绪怒将其罚俸
李鸿章想要重修圆明园,故而轻装去实地考察,结果没有想到,光绪震怒,怪他不该私游皇家园林,将其罚俸降职处分,可谓动辄得咎。从这些来看,清朝对官吏的追责似乎是很严厉的。
清代官员办案不力
面临降级、革职、倒扣数年薪水之重罚
看过清
然而,历史永远比戏曲复杂;存在永远比虚构深沉,真正的清朝办案官吏,又是怎样的面目和心态呢?
积案官员处理
延期四个月以上便有处罚,尤其是命案与盗案
从法律层面而言,清朝关于官吏追究责任的法律条文具体有:《钦定吏部处分则例》和《钦定六部处分则例》,涉及面很广,内容也很细致,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我们看看清朝康熙八年(1651年)的文字记录,据《康熙实录》,在康熙八年之前,清朝法律规定,凡文武官员除了用夹棍刑法之外,还用了其他法律所不允许的刑法,导致受刑者受伤或者死亡的,一律“革职提问”。康熙则规定,如果对妇女动
以上是对于官吏滥用刑罚的处分,而对于积案的处理,清朝也有相关措施。据晚清吏部官吏何刚德所著《春明梦录》记载,对命案和盗案的办理时间,清朝是有严格规定的:
命案限六个月破案,盗案限四个月破案,如果过此期限没有破案,就会批评一次,起诉相关管理办案不力,这个就叫“初参”;拖延到一年未能破案,就再批评你一次,这个叫“二参”;拖延两年未破案,就来个“三参”;拖延三年,就来个“四参”。事态发展到“三参”的时候,还不算太严重,处理结果是降薪,但是职位和级别可以保住。如果发展到“四参”,后果就比较严重了,不仅降薪,还要降职。
而当时的积案状况如何呢?还是听听当时官员的叙述吧。乾隆朝五十二年(1787年)湖南省宁远县知县汪辉祖说,他每个月在举行三八放告时,每天能收到两百多张状纸。所谓“三八放告”,是清朝的一种司法制度,是指每月初三、初八、十三、十八、廿三、廿八日,衙门开放受理各种诉讼历+史+网。而清朝学者包世臣也调查到,在清朝中叶,江浙一带的州县,平均有积案千余件。
积案对地方官吏的压力其实蛮大的,因为这个和他们的职务升迁以至薪水挂钩。这和我们平常所听说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大相径庭。汪辉祖是清代能吏,已经是佼佼者了,他的司法名著《佐治药言》流行天下,但即使是他这样的人也都心有余悸地说,他们这些办案的官吏如同一个瓶子,“触手便碎”。
高压政策下乌龙应对
先储备好级别,等着降级用
推荐阅读:明代东莞虎门人陈益:历史上引种番薯第一人
清朝科学不发达,破案手段受其局限,积案是免不了的,那么降职降薪也是免不了的,怎么办?为了自保,官吏们也算是花样百出,在何刚德的《春明梦录》里记载:明知自己免不了要降职降薪,那就事先想办法将自己的级别升上去,“预备加级”,到时候万一要降,自己的级别也够用的,不会降得太低。这个叫“有级可抵则抵”,用更高的级别来抵消降级的消极作用历~史~网。
在当时的具体情况就是,知县降一级,就是印官;典史降一级,就是捕官。
打个不太专业但比较好理解的比方,如果你现任是九品官,那么就尽量升到七品的级别,官职没上去,但级别上去了,到时候朝廷责罚下来,降你两级,你还是九品,没什么损失。
由此却产生一件冤案。据《春明梦录》,晚清的时候,四川有一位典史官,手头有三件积案,拖了三年未破案,都已经到了“四参”的地步。这位仁兄未雨绸缪,早想办法将自己的级别升上去了。他满以为自己
结果他储备的级别不够用,最后落得个革职的处分。这个倒霉蛋不服气,跑到四川总督那里喊冤,于是报上吏部,要求重新查相关档案资料。吏部对此事也很重视,着手查资料,将四件积案一一查出来,告知了四川总督,也告知了这位前任典史。结果典史发现了破绽,说档案里所谓的“事主王曾庆被劫案”完全是子虚乌有的,四川根本没有此案。四川总督也声明:四川并无所谓的“事主王曾庆被劫案”,希吏部再查。
更多推荐:
>>> 此女可以兴亡天下 最终因她一人灭亡了4国
>>> 虎将留赞:自割脚筋 每战必披发高歌的江东猛将
>>> 曹操竟然屠城血洗徐州 用万人陪葬为父报仇
>>> 为何称他为人形杀人机器?在历史上还有“屠夫”、“杀神”的称号
>>> 左宗棠治军轶事:春节期间也要求部下训练出操
出处:https://www.88884400.com/html/13510.shtml
以上是关于清朝历史-李鸿章欲重修圆明园实地考察:光绪怒将其罚俸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清朝历史-李鸿章欲重修圆明园实地考察:光绪怒将其罚俸;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rw/90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