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藩镇”称呼的历史由来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历史-“藩镇”称呼的历史由来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藩镇”称呼的历史由来
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代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唐玄宗为防止边地胡人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时称天宝十节度。
天宝十节度中,安禄山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后发动叛乱安史之乱。黄巢之乱后,唐国势衰败,据《资治通鉴》记载“王室日卑,号令不出国门”,[1]黄巢之乱之前,大部分藩镇依旧服从中央政府,向中央缴纳赋税。而在部分河北一带的藩镇,即时称“河朔三镇”的成德、魏博和卢龙三镇,则割据一方,表面上尊奉朝廷,但法令、官爵都自搞一套,据《旧唐书》记载在唐僖宗(862年-888年在位)时期“郡将自擅,常赋殆绝,藩镇废置,不自朝廷”,[2]亦不赋税,形同独立政权,据记载河朔三镇之一的魏博藩镇“父子相袭,亲党胶固。其凶戾者,强买豪夺,逾法犯令,长吏不能禁。变易主帅,有同儿戏,如史宪诚、何进滔、韩君雄、乐彦祯,皆为其所立,优奖小不如意,则举族被害”。[3]后代史家把这种局面统称为“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后,藩镇成为唐政府对抗边犯的重要屏障,据《新唐书.兵制》记载“大者连州十馀,小者犹兼三四”,[4]藩镇和皇室、宦官之间构成错综复杂的关系,据《新唐书.方镇》记载藩镇&ld观看世界奇闻趣事
quo;喜则连衡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5]唐朝后期财赋重心转移到江淮地区,东南丰沛的资源,使朝廷得以延续其统治。宋人尹源评说:“弱唐者,诸侯也;既弱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唐之弱,以河北关于七大洲的奇闻趣事
之强也;唐之亡,以河北之弱也。”[6]
一说起藩镇割据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藩镇与割据联系在一起,似乎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已经是四分五裂,气息奄奄了。且也模糊了人们对唐后期150多年政治风潮、经济变革、制度更替以致文学艺术现象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复杂历史笼统地称作藩镇割据。唐代藩镇割据与动乱的历史,是从安史之乱以后开始,所谓“安史平而藩镇之祸方始”。黄巢起义以后,“天下分裂而无纪”,接于五代,陷于军阀混战的另一番境地,故史称“唐亡于黄巢”。从公元763年安史之乱平定,到黄巢起义爆发的乾符年间,大约110多年时间里,藩镇的形势是比较稳定的,藩镇数目最多也大体固定在46个左右。[7]
藩镇几乎成了分裂割据的代名词,一部藩镇史似乎就是混乱割据的历史。这实际上是不合乎历史事实的,唐代藩镇近50个,被列入《新唐书·藩镇传》最多不过8个,是不能代表整个藩
原文出处:http://www.181051.com/wenshibaike/202106/124909.html
以上是关于历史-“藩镇”称呼的历史由来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历史-“藩镇”称呼的历史由来;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127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