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拼音是怎么对汉字注音的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古代没有拼音是怎么对汉字注音的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古代没有拼音是怎么对汉字注音的
每个字都有读音,我
汉字虽然有大量的形省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样,可以通过文字符号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确的读音来。因此,为了便于传授和学习汉字,自古以来人们创造了许多给汉字注音的方法。
古人对汉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下面两类:
用一个汉字来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方法。比如“读若”法:
儡,相败也,……读若雷。(《说文解字》)
比如“读为”法:
父义和(《文侯之命》),郑玄注:“义读为仪。”
比如“直音”法:
“肇”注“兆”。(《尔雅》)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知道“雷”“仪”“兆”字的读音,也就顺理成章地会读“儡”“义”“肇”字了。
用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声”,用另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韵”和“调”,把它们拼合成被注字的读音的方法。
其中,反切法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流传最久的一种双拼制注音法。即反切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比如:缓,胡管切。(《广韵》)
“缓”字的读音,就是取“胡”字的声(h),取“管”的韵和调(uan),然后拼合成(huan=h+uan)。此外如:
哀,乌开切。
敖,五劳切。
收,式州切。
器,去冀切。
矣,于纪切。
我们的汉字虽然有大量的形音字,比如“奶”,读作“
第一种是”读若法“,或者叫”读为法“,其实意思都一样,举个栗子:
在《说文解字》里这样标:“儡”读若雷;
而在《文侯之命》中,有这么一句“父义和”,刘备的老师郑玄注:“义读为仪”
还有更简单粗暴的,比如在《尔雅》里将”肇“注”兆“。
第二种就是反切法,用一个汉字表示“声”,另一个表示“韵母”和“调”,反切的上字为“声”,下字为“韵”和“调”,
比如:收(shou),式州切——式取(sh),州取(ou);
器(qi),去冀切——去取(q)冀取(i)。
嗯,这种方法是不是很熟悉呢,想当年学英语的时候就经常用,比如I love you注——老虎油,apple——阿婆,看来我们不愧是真正的炎黄子孙,与自己的祖先血脉相连呀。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history/tsfx/47506.html
以上是关于古代没有拼音是怎么对汉字注音的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古代没有拼音是怎么对汉字注音的;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183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