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大足石刻晚唐造像特点是什么

  • 大足,石刻,晚唐,造像,特点,是什么,原文,标题,
  • 奇闻趣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4-06-02 16:10
  • 小虎历史故事网

大足石刻晚唐造像特点是什么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大足石刻晚唐造像特点是什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大足石刻晚唐造像特点是什么

自公元892—1252年的360年间(晚唐景福至南宋淳佑年间),大足先后建成佛教、道教和"三教"造像区34处,造像数量占大足石刻总数的80%左右。其中除北山摩崖造像始凿于公元892年晚唐景福元年外,其余均为公元1082—1252年北宋元丰至南宋淳佑的170余年间建成。

大足石刻晚唐造像特点是什么
大足石刻晚唐造像特点是什么

公元十三世纪末叶南宋晚期,因战乱石刻造像中断。至十五世纪末明代永乐年间,摩崖造像方渐复苏,一直延及晚清。公元十五世纪初至十九世纪末(明、清两代)的500年间共有摩崖造像39处,其中虽不乏佳品,但多为小型造像区,造像数量也不足今大足石刻造像总数的20%。

1.初唐的造像特点

初唐佛像一般仍多保留着隋代造像遗风,造型多呈体态丰肥,饱满壮硕,佛像的头部略显偏大,身体稍短。面相丰满而偏方。

衣纹上多喜用隆起如圆绳状的纹线,又圆形或六角形的台座上搭敷披布,布的纹褶转折曲复,成为一时流行的样式,这种台座样式和纹线是以前所见不到的。

佛的发髻从北朝末期到隋的较为平缓低矮的样式发展到较为高耸,螺发所见渐多。水波式发髻又变得翻卷自由,纹路活泼,起伏明显。

菩萨的体型稍显丰肥,姿态向更自如发展。佛、菩萨、罗汉弟子、天王、力士、供养人等组成一堂,各尊的职守更加明确,个性化更强,可以说佛经上所描述的各神祗都已完备,个性化的诸神出场了。

由于武则天称帝,和尚们伪造大云经,宣称武则天即是弥勒佛降生,在此风影响下,各地多造弥勒大佛。弥勒佛多取善跏趺坐姿(双腿下垂倚坐)。

大足石刻晚唐造像特点是什么
大足石刻晚唐造像特点是什么

2.盛唐造像特点

盛唐时代可以说是佛造像的黄金时代,此期的造像比例舒展匀称,结构合理,已完全摆脱了隋和初唐时佛头部偏大,体态略僵板的感觉,动态极为自由活泼。

佛的头部与身躯比例合理,面型丰满,方圆适度,佛发为水波纹式或螺发。除通肩式和袒右

奇闻趣事游戏解说

肩大衣以及褒衣博带式大衣外,又流行所谓方领下垂式大衣,内着僧祗支和裙,体态饱满丰肥。喜用束腰式台座,底边为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上搭覆布,布纹转折曲复生动。

菩萨多束高髻,发型优美,五官姣好,上身袒,束腰,重心向一侧扭曲,体态极为生动妩媚。帔帛也有动感,婉转活泼。

3.中晚唐和五代的造像特点

晚唐造像和五代时

奇闻趣事之仙客留题

(907~960年)造像样式接近。此时的造像仍为唐代风格范畴,但技法较前略为退步,盛唐时的那种气势恢宏,充满自信,自由发挥的作风逐渐消失,变成较为拘谨,略显生硬的样子。坐佛下垂台座的大衣角退缩,仅搭于台座边缘上。

菩萨略

奇闻趣事素材500子左右作文

欠自由感,衣带帔帛等装饰亦稍显朴素,体形亦匀称有余,但气势夸张不足。由于晚唐到五代时间不过百年,佛像存世量较少,有些特征介于唐宋之问,不易区别,可仔细琢磨。

大足石刻晚唐造像特点是什么
大足石刻晚唐造像特点是什么

唐代佛像具体特点

1.面相饱满,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肉髻相对于隋代较为高耸,大耳下垂,神

眼型奇闻趣事冷知识

采稳重而又不失慈祥。

2.身体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丰满,袒露的胸肌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

3.体态天然舒展,具有很强的动态感。

4.衣饰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更多的是方领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薄。

5.台座多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底边。

6.衣纹流利,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若台布,具时期特征。

7.鎏金泛红,具时期特点。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culture/zgwh/45314.html

以上是关于大足石刻晚唐造像特点是什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大足石刻晚唐造像特点是什么;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188572.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苏公网安备\"苏公网安备32031202000918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