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秉烛夜游的典故由来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三国-秉烛夜游的典故由来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秉烛夜游的典故由来
秉烛夜游,意思旧时比喻及时行乐。出自《古诗十九首》。它的背后故事还要从三国时期说起,与曹魏皇帝曹丕有关。
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年定居洛阳,深爱洛阳牡丹。他知道牡丹花期短,“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夜里点着灯看牡丹,劲头很足。
宋代大文豪苏轼是白居易的粉丝,或许是为了向偶像致敬,老苏半夜三更不睡觉,也点着蜡烛看花:“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只不过苏轼赏的不是牡丹,而是海棠。美人如花,“红妆”二字意味深长,也不知他看的是花还是美人。
南北朝时期,南朝人萧统从民间散落的汉代五言诗中选了19首,结成集,题为《古诗十九首》。有人认为,《古诗十九首》中的诗歌诞生于东汉汉桓帝、汉灵帝执政时期。当时的洛阳是东汉的京城,也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乐府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意境悠远。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认为其乃“五言之冠冕”。
秉烛夜游这个成语的背后故事,还要追溯到我国的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丕这个人我相信很多看过人都是知道的,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出现了很多他的镜头,他也是三国时期非常著名的人物,他是曹操的儿子,后来
公元217年,也就是建安二十二年,曹丕在继承权争夺赛中战胜了弟弟曹植,被父亲曹操立为王位接班人。数年后,他在洛阳登基称帝,建立曹魏王朝。在他被立为魏王世子的那一年,疫病流行,文人刘桢、陈琳等人不幸染病身亡。曹丕感慨万千,给“军师”吴质写了一封信,劝老吴珍惜时间、珍惜美好生活,“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唐代“诗仙”李白赞同曹丕的看法
秉烛夜游这个成语,出自《古诗十九首》。诗中有云:“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大意是,人生不过百年,何苦总记挂着千年后的忧愁,痴痴等待不确定的明天?昼短夜长,不如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用一句时髦的话说,这是劝你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culture/lsdg/39608.html
以上是关于三国-秉烛夜游的典故由来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三国-秉烛夜游的典故由来;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196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