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包拯对联断奇案的故事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包青天-包拯对联断奇案的故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包拯对联断奇案的故事
有一姓王的员外,夫妻俩年事已高,身边只有一个宝贝儿子。老俩口对儿子爱得不得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又怕化了。儿子长到十八岁后,夫妇俩为儿子东拣西挑,终于看中了邻村的一个姑娘,不久便订了亲。新娘子又美貌又贤惠,乡里人都说她是百里挑一的好媳妇。
新婚当夜,客人散去,二人入了洞房后,谈话中,新娘子听说新郎常跟同学们在外边的书楼上夜读攻书,便笑道:“郎君如此用功,定然才华超众。我出一上联,请郎君对下联。”
新郎笑道
于是新娘道:“点燈登阁各功。”
此句是个连环对。“登”与“灯”、“各”与“阁”既同音,而且前者又是后者的偏旁,同时“点”与“灯”声母也相同。要对出下联,自然也要符合这一要求,这确实很难。新郎背着手,在屋里来来回回踱了半天方步,也没弄出来。于是新娘子半开玩笑地说:“对不出来,不准上床”。说完就倒身睡了。
没想到新郎却是一个办事十分认真的书呆子,一听新娘子这样说,一赌气,出了门直奔学堂,当夜就在那里安歇了。
新娘子本来是随口开个玩笑,逗逗新郎,给新婚添点情趣,没想到新郎如此迂腐。见他已出门,追也来不及,只好将衣服脱了,独自一人钻进被里睡了。
第二天早晨,新郎回到家中,新娘子起身后,见新郎愁眉不展,便奇怪地问:“你这是为什么?”
新郎瞪了她一眼,说:“你还不知道?明知故问。”
娘子也有点生气,说:“我真是不知道!”
新郎说:“我就是为对不出你那上联才这样。”
新娘子一听,更加奇怪
新郎也觉得奇怪,说:“我昨夜在学堂里过的夜,何曾回过家?”
新娘子还想再问,却突然住了口,浑身上下一阵冰凉。
原来昨天夜半时分,新娘正睡得朦朦胧胧,有个人进屋上了床,躺在
这件案子报到官府后,官府便未细加勘察,即将书生捉拿,认定是书生杀妻。书生开始不认,后来经不住一通严刑拷打,只好招认。于是被官府判为死罪。待秋后处斩。
这件案子上报到上级官府后,官府大人正巧是包青天包大人。包大人详阅全部案件,反复推敲,觉得里边的问题甚多,于是亲自来到王员外家实地调查。包公认为,此案的关键在于那副下联,如果能对出那个下联,此案便可迎刃而解。但下联究竟是什么,因为新娘已死,无从知道,所以只有自己把它对出来。
于是包公在院中来回踱步,苦苦思索,直到夜深人静。后来,他走得腿疼了,便让随人搬来一张椅子,坐在院中的梧桐树旁,凝望着天空中的一轮明月,沉思默想。猛然间,仿佛一道灵光闪过,包公对出了下联。他兴奋地站起身,急忙回到房中,用笔记下。
天明后,包公回到衙门,令差人在县城中各处贴告子,上写本官要在当地选用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带到省城委派官职,消息传开以后,书生们雀跃欢腾,个个磨拳擦掌,准备一显身手。结果大家来到县衙设置的考场后,发现考试的题目只有一个,即对对子,上联是“点燈登阁各攻书”,要求应考的人对出下联。
书生们开始都觉得这考题太容易,易如反掌,于是人人奋勇,个个争先。谁想试了试后,众人一齐败下阵来,都摇头叹道:“此联甚是难对。”
这时,忽然从人群背后钻出一个人来,模样俊俏,举止风流,只是有些贼眉鼠眼,让人看了不舒服。他走上前,将眼珠转了几转,随即吟道:“移椅倚桐同赏月。”
众人听了,一齐叫好。包公听后,恰好与自己所作的丝毫不错。这下联中的“椅”和“倚”同偏旁,“同”又是“桐”的偏旁,读音也分别相同。而且“移”与“椅”声母正相同,完全符合上联的要求。包公心中大喜,不觉点了点头。
这个书生一见包公点了点头,顿时得意非凡,他大着胆子上前问:“不知大人委派小人何官?”
包公“哈哈哈”一阵大笑,书生被吓得不知所措,呆若木鸡。包公笑毕,将惊堂木一拍厉声道:“左右与我将他拿下!”
书生吓得魂飞魄散,只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history/ysmw/17300.html
以上是关于包青天-包拯对联断奇案的故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包青天-包拯对联断奇案的故事;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213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