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尺调腔的形成与板式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越剧尺调腔的形成与板式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越剧尺调腔的形成与板式
尺调腔是越剧常用曲调之一,它是在四工
尺调腔的板式,除继承四工腔时期的中板、快板、绍剧二凡板和流水板外,还形成了慢板及嚣板,丰富发展了四工调时期的“十字腔”。
尺调腔是越剧常用曲调之一,它是在四工腔的基础上,吸收了京剧二黄的过门创造的。通常,尺调腔是G调,胡琴定弦5-2。
尺调腔的特点是:旋律下行,节奏舒展,风格委婉细腻、柔和深沉,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浓郁的抒情性,适合于表达复杂的内心活动和悲伤、缠绵、沉思、忧虑的情绪,因而在塑造人物音乐形象时有多种功能,更有戏剧性。
1943年11月由袁雪芬主演的《香妃》,是开始形成尺调腔特征音调(包括调腔、伴奏、托腔)比较明显的第一个剧目。
该剧表现的是被清朝乾隆皇帝掳来的维吾尔族女子宁死不屈的故事。明快、活泼、朴实见长的四工腔很难适应这一要求,为此,袁雪芬在琴师周宝财的合作下,采用京剧二簧的定弦,变“四工”(6-3)为“合尺”(5-2),并吸收融化其稳重深沉的过门及二簧的音调,运用调式交替手法,丰富发展了低回婉转的下四度宫调系统(首调S
同时,放慢板速,产生了慢中板。此外,根据语言字调、音韵及人物感情的需要,在润腔方面也远较四工腔细腻多采。从而在四工腔的基础上,形成了旋律优美、表情细腻又富有传统韵味,擅长于表现悲剧的尺调腔。
尺调腔的板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慢板,它用一板三眼,是慢速的四拍子,显得格外委婉、细腻、优美,长于抒发深沉、哀伤的感情。如《楼台会》中的"十相思"唱段,用的就是尺调慢板。
二是中板,这是尺调腔的基本板式,是中速的四拍子,用于抒情和叙事。乐段结束时,尾腔常作延伸,使人有段落感。它在越剧中运用最多。如《祥林嫂》中贺老六成亲时唱的一段,就是尺调中板。
三是慢中板,它介于中板和慢板之间,多用于表演思索和郁闷的情怀。如《柳毅传书》中的“湖边惜别”,用的就是这一板式。
四是快中板,它的速度较中板略快,唱腔和“过门”的旋律相应地简化,多用于表演激烈、紧迫气氛的情绪。如《打金枝》中“今日是汾阳王寿诞期”,用的就是快中板。
五是连板,速度比快中板更快,用二拍子,旋律简单,节奏紧凑,多用于表达紧张、焦急的情绪。如《玉蜻蜓》中“认子”,唱的就是连板。
六是快板,
七是嚣板,它类似京剧中的摇板,紧拉散唱,伴奏用一拍,唱腔速度和节奏比较自由,适合于表演奔放的感情、强烈的内心活动和呼号。它常与快板一起使用。
八是散板,它嚣板相似,也是速度、节奏自由的板式,不同的是伴奏也是散的,不是紧拉散唱,而是散拉散唱。
九是流水板,它吸收绍兴大班的板式,突破了越剧曲调板起板落、
十是二凡,它也吸收于绍兴大班,是二拍子,中速,唱腔比较自由,风格古朴,常用悠扬的拖腔。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culture/zgwh/27010.html
以上是关于越剧尺调腔的形成与板式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越剧尺调腔的形成与板式;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219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