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木鱼-木鱼歌的历史发展

  • 木鱼,曲艺,龙舟,艺术,文化
  • 奇闻趣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4-08-01 09:22
  • 小虎历史故事网

木鱼-木鱼歌的历史发展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木鱼-木鱼歌的历史发展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木鱼歌的历史发展

木鱼歌简称木鱼,也叫摸鱼歌,是广东省的传统说唱艺术之一,属于弹词系统。流行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江和南路一带。起源于明末,清代以后兴盛。早期木鱼歌都是随编随唱,后来才记录曲词,辗转传抄,或刻印传唱木鱼歌流行于晚明,到清代以后极为兴盛

日本人生活奇闻趣事

清人屈大均《广东新语》及罗天尺《五山志林》中都记载过当时演唱的盛况。早期的木鱼歌都是随编随唱,凭记忆演唱,后来才记录曲词,辗转传抄,或者先编好曲词,刊印成书传唱。这种抄本或刻本,叫木鱼书,既可作演唱的脚本,也可供阅读。

木鱼-木鱼歌的历史发展
木鱼-木鱼歌的历史发展

历史渊源

要说最早记于古籍的广府曲艺人物,应数西汉孝惠帝时南海人张买(后被封南宫侯),他“侍游苑池,鼓棹为越讴,时切讽谏”(明欧大任《百越先贤志》)。汉代以后历代古籍皆有零星记载广府的曲艺。

始于唐代佛教变文、宝卷传唱与本地民歌的融合演变,形成于明末,是吟诵式曲艺,清代至民国初期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木鱼初为清唱,不用伴奏,腔调朴素简单,特别受民

杰哥讲外国奇闻趣事

间妇女喜爱,往往居家传唱、自娱自乐。后有失明艺人以唱木鱼为业,加上乐器伴奏,男的称“誓师”,女的称“瞽姬”;腔调有所变化,创出苦喉梅花腔,表达哀伤情感。常有妇女请他们回家演唱,中秋节时特别好生意。

由于木鱼受群众喜爱,木鱼歌书也大量流行,产生过一批有鲜明岭南俗文学特色并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其中《花笺记》《二荷花史》在国际文坛上亦有声名。如《花笺记)于1824年、1836年先后被英国、德国学者译为英文本、德文本在外国出版。还有《三国》、《好逑传》、《玉娇梨》、《平山冷燕》、《金簪记》、《西厢记》、《琵琶记》、《珊瑚扇金锁鸳鸯记》、《雁翎媒》等,也被称为木鱼书中的“才子书”。

其他还有改编演义小说的、取材于社会生活的、反映民主革命的,揭露外国侵略者丑恶面目的,现今有记载的木鱼书目多达500种,四五千卷。早期作品《观音出世》、《观音十劝》等可见佛教变文、宝卷的路子,在民间流传广泛。清末民初,进步报刊常登宣传革命的木鱼作品,可见其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木鱼-木鱼歌的历史发展
木鱼-木鱼歌的历史发展

但“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木鱼因腔调单调、少变化而落后于时代,创作、演唱木鱼的人渐少,后来木鱼只作为一种曲牌偶尔出现于粤曲演唱之中。龙舟歌,简称龙舟。其来源,一说是民间变木鱼歌腔调而创,始于顺德龙江;一说源于端午赛龙舟时向龙王唱的颂词。形成于清乾隆年间,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职业艺人常手持一支上端架着木雕小龙舟的长棍作标识,胸前挂一副小锣小鼓,敲击节拍和唱,不用其他乐器伴奏。龙舟曲目有些以木鱼书改唱,有些是艺人自编自唱,内容广泛,也有编成曲本流传的。

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人编写“社会龙舟”、“政治龙舟”,成为宣传革命的文艺形式。后随着粤曲兴起,龙舟式微,仅作为粤曲中的曲牌偶尔唱之。但解放前夕仍有知名艺人龙舟棋、龙舟德、龙舟宁、龙舟会等。那时的流散艺人随街卖唱,赚取微薄收入,境况堪怜。

明末清初起流行于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的,用广州方言演唱的一种传统民间说唱形式。它是广大城乡百姓尤其是妇女自娱自乐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同样,东莞木鱼歌也有着四百年悠久历史,其盛况可从当地的文史学者杨宝霖先生的记载中略见一斑:“岁朝佳节,农闲之时,榕树下,厅堂中妇人围坐,请识字者按歌本而唱之。一听到木鱼歌声,就群起围而听之。听者表情,随歌书的情节而变化,怒骂者有之,嗟叹者有之,损涕者有之,欢笑者有之。在莞城,除岁朝佳节外,最盛者首推盂兰节”。

此外,杨宝霖所认为的莞人佳作《花笺记》曾漂洋过海,1827年德国诗人歌德在日记中记述他读英译本的感想。如今,木鱼歌却已不再兴盛,作为土生土长的莞人,笔者在田野考察之前就从未听过,而父辈中大多数的人也对此一无所知。为了

梦幻星球奇闻趣事在哪玩

追寻和了解昔日辉煌的木鱼歌,在2005年春在东莞市道滘镇作了一次实地调查。

木鱼-木鱼歌的历史发展
木鱼-木鱼歌的历史发展

1.自然环境:道滘位于东莞西部,面积63平方公里,北距广州30公里,南距香港90公里,东距东莞市区5公里,广深高速公路贯穿南北。据史载,道滘昔称“到滘”,又名济川,始于公元1342年立村,向来被誉为东莞的“水乡明珠”,河涌交织,绿榕如盖,石桥长卧,古巷通幽。

2.戏曲活动:道滘人向来爱好曲艺且辈出人才,三十年代有叶棣材五兄弟,吹打乐器一流,自立“五兄堂”,设馆授徒,驰名广州、新加坡。四十年代粤剧名伶何非凡(1920-1980,原名贺年,又名康琪,道滘南城坊人)以《情僧偷到潇湘馆》一剧成名,省港澳共演出367场。文武双全花旦陈艳侬组成全女子戏班,名曰“美人威”,演出《刘金定斩四门》成名,提高梨园女子的地位,其后又有花旦刘莲卿、陈锦云等。1980年当地文化站组成道滘业余粤剧团,创作出《彩菊回生记》《情暖老人心》《生死签》等作品,并在各种比赛中脱颖而出,屡获殊荣。

全镇已成立了14支曲艺队,村村都有“私伙局”,经常参加活动的有五百人之多。这些曲艺队都有各自固定的场地、服装、道具、乐器以及灯光音响,平时他们各自排练,自娱自乐,而逢年过节,他们就会走乡串镇,为各地群众演出。据不完全统计,全镇各曲艺队每年的演出高达400多场次。镇里每年除了举办一系列的粤剧调演活动外,还常邀请省市各级粤剧团过来演出,进一步丰富群众的生活。因

社会百态奇闻趣事分享

此,1999年11月道滘镇被评为“中国曲艺之乡”,2000年5月,又被授予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笔者调查期间,正值该镇举办粤剧黄金周活动。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culture/zgwh/24868.html

以上是关于木鱼-木鱼歌的历史发展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木鱼-木鱼歌的历史发展;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221278.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