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心即理-王阳明的心即理是什么意思

  • 心即理,王阳明,读书,文化,心学
  • 奇闻趣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4-08-03 20:50
  • 小虎历史故事网

心即理-王阳明的心即理是什么意思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心即理-王阳明的心即理是什么意思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王阳明的心即理是什么意思

心即理的真正含义并不是肤浅的“心”就是“理”的意思。

心即理的理论基础是物我一体论,即身、心、意、知、物是浑然一体的,不可以相互独立的存在。身的主要功能为视、听、言、动;心的主要功能为映照;身是心感知物的媒介;意就是心通过身对物的感应;感应到灵明之处便是知;物就是能够被身心感应的事物。

王阳明认为,人对外物的认知是一种本能,心的本体就是“至善”。将这种本能发挥到极致就能够心如明镜,映照万物,此时的心便是天理。所以,我们可以从物我一体论和心体至善两个角度去理解心即理的真正含义。

在心即理的理论基础上,王阳明还提出知行合一论。知行合一论的基础上又提出本体工夫论等哲学理论。晚年,王阳明将其理论概括为“致良知”三个字。

心即理-王阳明的心即理是什么意思
心即理-王阳明的心即理是什么意思

鉴于朱学格物致知的教训,王阳明主张心即理,并据此提出知行合一的口号,决心创立良知之学,从而用一种注重身心修养的学说来取代朱熹沉溺词章、务外遗内、博而寡要、支离决裂的格物致知说。

在他看来,格物没有内外彼此之分,因此格物是格心之物,是去其心之不正,以本体之正

奇闻趣事驿站

。王阳明的格物便不是朱熏即物穷理的求知方法,而更偏重于为善去恶的内心涵养,从而使格物与

奇闻趣事作品

致良知完全吻合起来。

这种新的格物说,正包括了他的所谓心即理、知行日一致良知的心学观点。

所谓心即理,在王阳明看来,就是不能像朱熹那样将心与理分而为二,从而导致知与行、学问与修养的分离。为此,他继承和发挥了陆九渊的心即理的思想,以为宇宙万物的规严皆归于吾心判断的范畴,并由此说明进行道德修养只要求之于心,于心上下功夫就够了。

什么是心

奇闻趣事婴儿篇

孟子说:“心之官则思”。心的功能是思考。

王阳明说:“这视听言动,皆是汝心。汝心之视发窍于目。汝心之听发窍于耳。汝心之言发窍于囗。汝心之动发窍于四肢。”

视、听、言、动等行为,都是发自于心。你的心要视,就发窍于眼睛;你的心要听,就发窍于耳朵;你的心要言,就发窍于口;你的心要动,就发窍于四肢。

综合孟子和王阳明的说法,躯体里边那个能够思考,能够控制躯体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存在就是心。有这个心的存在,它可以控制躯体的六根,人就是生的;没有这个心的存在,躯体的六根没有了控制,这具躯体就是死的。

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

很显然,心学的心不是人体那一团血肉,不是指推动血液循环的心脏器官。否则已死的人,他的心脏器官还在,但是他不能够视、听、言、动了。你的心,就是指那个能够主宰眼睛视、耳朵听、口言、四肢行动的东西。

打个比喻,人的躯体就像一套衣服,是谁或者什么东西穿着躯体这件衣服,那就是心。这个心,人得之则生,失之则死。

心即理-王阳明的心即理是什么意思
心即理-王阳明的心即理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理

什么是理?这个理是天理,不是歪理。那什么是天理?

农业奇闻趣事

要追溯到北宋程颢的说法:“吾学虽有所授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他说自己也是师从于老师,他的老师是写《爱莲说》的周敦颐,至于“天理”这两个字,是自己体悟而创造出来的。

那就是说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之前,没有天理这一说法。二程创造了天理一说,他们说“万物皆有一个理”,它“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没有“存亡加减”,理是永恒存在的。这个天理既能生物,又能统辖万物。它包含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法则、原则、标准,它又是至善的。

什么是心即理

程朱理学认为“性即理”,否认“心即理”。他们认为心只不过是人心的一种知觉意识,是变化和不稳定的,容易陷入误区而偏于自私。心的作用有正邪之区别,自古以来,辨别心之正邪的词汇有:道心、人心、本心、私心、天理、人欲、良知、私欲、物欲等。

程朱认为理在外,心在内,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如何让心与理合一?

心即理-王阳明的心即理是什么意思
心即理-王阳明的心即理是什么意思

王阳明在这个问题上纠结了好多年。他十多岁时遍读朱熹的书籍,相信他的即物穷理之说。为了验证即物穷理,他选择了自家庭院外面的竹林,决心要用即物穷理、格物致知的方法,企图去悟出竹子背后的理,他面对竹林静坐了七天,结果劳思成疾,但是还没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从此他怀疑起了朱熹的即物穷理之说。

直到王阳明三十七岁的龙场悟道,他悟到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外者误也。”

根据王阳明的说法,性就是心,就是理。如此“吾性自足”,也可以说成是“吾心自足”,或者“吾理自足”,又或者说“心即理”,理在心上,“心外无理”。

这样,“心即理”的意思就是“吾性自足”,“吾心自足”,“吾理自足”,理在心上,“心外无理”。心与理合一,不再是心与理为二。理不在心外,这样就无须即物穷理,而是理在心上求。为学功夫不再支离破碎,而是简易直截。

良知与邪心,一个是高尚纯洁,一个是卑劣污浊。良知之心则成就天理,邪心成就歪理、邪理。这就需要致良知,为善去恶地格物。追求良知的本心,能成为各种行为的标准、原则、法则,而邪心、私心则不能。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culture/zgwh/22457.html

以上是关于心即理-王阳明的心即理是什么意思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心即理-王阳明的心即理是什么意思;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222745.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