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在近现代的发展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中国戏曲在近现代的发展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中国戏曲在近现代的发展
辛亥革命前后,一批有造诣的戏曲艺术家从事戏曲艺术改良活动,著名的有汪笑侬、潘月樵、夏月珊等,他们为以后的戏曲改良积累了宝资的经验。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段时期内,一些志之士对戏曲进行了改革。
梅兰芳在“五四"前夕演出了《邓粗姑》《一缕麻》等宣传民主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传统戏曲受到激烈的批判,此后戏曲便进入现代戏曲时代。京剧的形成是清代地方戏发达的结果,而京剧成为全国性的代表剧种后一点也没有压抑地方戏的发展。从清代地方戏到京剧
20世纪初,伴随着中国文化领域的变革思潮勃兴,戏剧改良运动也蓬勃展开。但当时的新剧即“文明戏”和早期话剧,并没有导演的设置。1921年,戏剧家洪深美国留学归来,与同仁们在上海戏剧协社的演出和实践中,真正确立了正规的导演排练制度,并制定和形成了较完整的导演体制。但真正使戏剧导演艺术发展起来的,则是30年代之后。
20世纪初,上海京剧艺人借鉴早期话剧用幕表排新戏,1925年周信芳在演出《汉刘邦》时首次在广告中用了导演的词汇:“周信芳君主编导演两大本汉史破天荒文武机关好戏”,1930年,梅兰芳赴美国演出,聘请正在美国讲学的南开大学教授张彭春,帮助整理和修改剧目,当时张鹏春也用了导演这一称谓,但是京剧中导演制的建立和形成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而真正将导演制引入戏曲领域的,在戏曲中建立编导制度,则是越剧的袁雪芬在40年代的越剧改革。
30年代,是中国历史饱经忧患的年代。一方面是民族矛盾的激化,1931年爆发了“了乙·一八”事变,日本军队的侵略铁蹄践踏了我国东北地区;另一方面是阶级矛盾的激化,工农群众反抗资本家与地宅的斗争波起云涌。
这一时期,中国话剧继续吸收和借鉴西方戏剧,但已从各流派的兼收并
其主要特点是:把话剧同中国社会的、人民大众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在借鉴西方话剧的同时,更以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对这一外来艺术形式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使之成为为中国现实所需要、为中国民众所喜爱的戏剧品种;涌现了曹禺、夏衍等一批杰出的剧作家和一批杰出的剧作;职业剧团开始出现,演剧艺术接近和达到世界的水准。
而戏曲则始终扎根于中国民间,为人民喜闻乐见。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而在其中,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依次被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各种地方剧种都有其自己的观众对象。远离故土家乡的人甚至把听、看民族戏曲作为思念故乡的一种表现。
除了话剧之外,中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culture/zgwh/22133.html
以上是关于中国戏曲在近现代的发展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中国戏曲在近现代的发展;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223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