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古代姓和氏为什么是分开的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古代姓和氏为什么是分开的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古代姓和氏为什么是分开的
在起名这门
但无论名、字、号如何改变,姓氏始终是不会变的,因为姓氏是华夏子孙家族延续的表示,是区分血缘关系的符号。可是你知道吗,在最早的时候,姓
那么,中国人最初的姓和氏,到底有着怎样的区别呢?
姓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通鉴外纪》
中国的姓氏起源,来自于原始崇拜,特别是图腾崇拜,原始社会的人们认为,图腾是一个群体的祖先,图腾的名称也就是一个群体的共同名称,从原始社会过渡到母系氏族社会后,为了区分始祖,就诞生了姓——一般是部落名,或首领名。
母系氏族社会中,人们以部落为单位,主要的关系纽带是母系血缘关系,子女从母居住,财产继承和世系血脉也以母系计,婚姻关系中,女子与外氏族的男子群婚,男子要采取走访的形式,到其他氏族与女子成婚,繁衍后代,这种婚姻关系并不稳固,所以子女通常只知其母,不知父亲是谁,后来经过发展,男子便
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为婚姻的转变,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不论在血缘关系还是夫妻关系上,都是以母系为主,那子女自然也是从母姓。所以中国最古老的姓都是女字旁,著名的上古八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皆是如此。
比如黄帝,他是远古时期华夏民族的部落首领,相传黄帝居住在姬水之滨,故以姬为姓,《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我们熟悉的尧舜禹、商契、后稷等都是皇帝的后人,其中后稷继承了姬姓,其后代建立周朝,周武王是为姬发。
后来周天子分封诸侯,其中姬姓诸侯国就有53个,由这些诸侯国又分支出了各种不同的姓,宋朝成书的《百家姓》最初收录姓氏411个,就是由姬姓衍生出来的,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这不是没有理由的。
氏
“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鉴外纪》
人们有了姓,便能追溯其始祖,但同时又诞生了一个新问题——部落会不断发展,不断扩大,那么就会产生不同的分支,这些新的支脉具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姓,该怎么区分呢?于是乎,独立出去的新部落分支,就开始给自己起不同的称号,这便是氏的来源。
也就是说,氏是姓的分支标志。
这些小宗又会继续开枝散叶,繁衍后代,第一个被分支出的小宗,又成了他们这一支的祖。
比如秦始皇他们家,我们都知道嬴姓赵氏,这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秦国的祖先少昊氏以燕子(玄鸟)为图腾,嬴与燕异字同音,故成为嬴姓的始祖,少昊的后代曾封于赵地而立氏,所以才有了嬴姓赵氏,说起来,秦国与赵国的祖先,还颇有渊源呢。
姓别婚姻、氏别贵贱
在秦以前,特别是夏商周三代,姓与氏的功能和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很简单一点就是,人人都拥有自己的姓和名,但只有贵族才能拥有氏,素有“氏所以别贵贱”的说法。
毕竟一个姓的分支太多,只有氏才能代表了这一支的身份地位,因此,氏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贵族男子都称氏不称姓。
而对于女子来说,姓比氏更重要,前面讲了,姓是用于区分血缘关系的,祖先们早就明白了近亲繁殖的危害,同姓之间往往有血缘关系,因此不可通婚,相反,氏同而姓不同的,就可以通婚。
女子出嫁后,在姓前冠以国名或氏,如晋文王重耳的夫人齐姜,就是齐国的姜姓女子的意思,亦或是冠以夫家的姓氏或国名,比如张家女嫁给了赵家儿,就称赵张氏。
姓与氏,在夏商周三代以前,都有着明确的不同,直到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姓氏开始混乱,很多氏逐渐变为姓,始皇帝统一中国后,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没有了分封,氏自然也就会减少,因为前面说过,氏的来源一般是分支所在国名、地名,秦始皇这一套组合拳,不但瓦解了旧贵族,让西周贵族宗法制度基本结束,旧的氏族制度也没有了立足之地,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
直到西汉时期,司马迁作《史记》,干脆不再分姓氏,直接混为一谈,如《本纪》中就有秦始皇姓赵氏,汉高祖姓刘氏之语,清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
从太史公起,中国的姓与氏正式合二为一,姓既氏、氏既姓,再无贵贱之分,普通平民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姓了,百姓一次也就成了天下平民的统称。
一定程度上来说,姓氏的统一,标志着平民地位的上升,实在是一件大功德!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culture/zgwh/18353.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古代姓和氏为什么是分开的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古代姓和氏为什么是分开的;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225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