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王昌龄-唐代王昌龄《春宫曲》鉴赏

  • 王昌龄,读书,文化,平阳公主,未央
  • 奇闻趣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4-08-09 22:56
  • 119
  • 小虎历史故事网

王昌龄-唐代王昌龄《春宫曲》鉴赏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王昌龄-唐代王昌龄《春宫曲》鉴赏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唐代王昌龄《春宫曲》鉴赏

春宫曲

唐代:王昌龄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王昌龄-唐代王昌龄《春宫曲》鉴赏
王昌龄-唐代王昌龄《春宫曲》鉴赏

译文

昨夜的春风吹开了露井边的桃花,未央宫前的明月高高地挂在天上。

平阳公主的歌女卫子夫新近受到汉武帝的宠爱,因帘外春寒,她便受到锦袍的赐予。

鉴赏

此诗借汉武帝宠爱平阳公主家的歌女卫子夫,她原是平阳公主家中的歌女,后被汉武帝召入宫中,大得宠幸,以至废去原来的皇后陈阿娇,立她为皇后,揭露了封建帝王喜新厌旧的荒淫腐朽生活。诗写春宫之怨,却无怨语怨字,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作者着力于背面敷粉,以侧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言近意远。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两句中,昨夜风开露井桃”点明时令,切题中“春”字;

孔雀的奇闻趣事

露井旁边的桃树,在春风的吹拂下,绽开了花朵。“未央前殿月轮高”点明地点,切题中“宫”字。未央宫的前殿,月轮高照,银光铺洒。字面上看来,两句诗只是淡淡地描绘了一幅春意融融、安详和穆的自然景象,触物起兴,暗喻歌女承宠,有如桃花沾沐雨露之恩而开放,是兴而兼比的写法。月亮,对于人们来说,本无远近、高低之分,这里偏说“未央前殿月轮高”,因为那里是新人受宠的地方,是这个失宠者心向往之而不得近的所在,所以她只觉得月是彼处高,尽管无理,但却有情。

王昌龄-唐代王昌龄《春宫曲》鉴赏
王昌龄-唐代王昌龄《春宫曲》鉴赏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两句写新人的由来和她受宠的具体情状。卫子夫原为平阳公主的歌女,因妙丽善舞,被汉武帝看中,召入宫中,大得宠幸。“新承宠”一句,即就此而发。为了具体说明新人的受宠,第四句选取了一个典型的细节。露井桃开,可知已是春暖时节,但宠意正浓的皇帝犹恐帘外春寒,所以特赐锦袍,见出其过分的关心。通过这一细节描写,新人受宠之深,显而易见。另外,由“新承宠”三字,人们自然会联想起那个刚刚失宠的旧人,此时此刻,她可能正站在月光如水的幽宫檐下,遥望未央殿,耳听新人的歌舞嬉戏之声而黯然神伤,其孤寂、愁惨、怨悱之情状。

诗文中的写作特点就是咏的都是汉宫旧事,实际上是以汉喻唐,借古讽今。诗以“昨夜”总领全篇,一、二两句切题,点名时令和地点;后两句对新宠者进行直接描述,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这首诗通篇写春宫之怨,却无一怨语怨字。作者着力于背面敷粉,以侧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全诗虚此实彼,言近意远:似乎无怨,怨至深;似乎无恨,恨至长。实乃弦外有音的手法,所谓“令人测之无端,玩之不尽”,这正体现了王昌龄七绝的特点。

全诗写春宫之怨,却无怨语怨字。作者着力于背面敷粉,以侧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诗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虚此实彼,言

中国奇闻趣事录

近意远:似乎无怨,怨至深;似乎无恨,恨至长。实弦外有音的手法。

王昌龄-唐代王昌龄《春宫曲》鉴赏
王昌龄-唐代王昌龄《春宫曲》鉴赏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

奇闻趣事莆田涵江区江口镇

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

世界奇闻趣事文字图片大全

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culture/zgwh/17858.html

以上是关于王昌龄-唐代王昌龄《春宫曲》鉴赏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王昌龄-唐代王昌龄《春宫曲》鉴赏;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226283.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
  1. 1
  2. 2
  3.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