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京剧台步:走出来的功夫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京剧-京剧台步:走出来的功夫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京剧台步:走出来的功夫
戏校每天有一堂课专门走台步,无论什么行当都必须练台步,这是基本功。假若连台步也走不好,怎么能唱戏呢?京剧讲究“四功五法”,“步”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法。每个行当的台步都有自己的规范。
行当不同,台步就不同。拿老生来说,有王帽老生(专演帝王)、衰派老生(年老体弱)和黑三老生(戴黑色三绺胡子)等等区别,他们的步法就不完全一样。
虽然王帽与一般戴黑三的老生也许年龄差不多,但由于身份不同,走起路来就不相同。哪怕都是王帽老生,不同的戏,甚至同一出戏在不同的情景里,人物都需要走不
这“不一样”按现代人的说法,是从人物出发,要做到这一点,先得有扎实的台步基本功,然后在实践中逐步明白怎么跟着唱腔、锣经的节奏走,外部的步法渐渐地与内心活动联系起来,最后才能走出戏中的人物来。
人们现在讲起周信芳先生(麒麟童)的《徐策跑城》,对他各种不同的跑的步法津津乐道,称赞他演出了徐策当时的心情,演活了人物,却忽略了这些令人目
台步是演员最基本的功夫,身段的美与不美和脚底下的步法有很大关系。程砚秋先生的《武家坡》里的“跑坡”与“进窑”,太漂亮了。他进窑用了武生的“扫堂腿”,但改为腿不伸直,这样由腿带动裙子,加上翻水袖,便如云朵在疾风中旋转。他的“进窑”身段组合的创造,如没有脚底下的基本功,是做不到的。
基本功是手段,没有手段,再有想法也无法在舞台上体现出来。然而基本功还不是艺术,每位京剧大师都有自己独到的台步,那是他们把灵魂注入了功夫,死功夫才具有了生命。
当年翁偶虹先生写李少春向余叔岩先生学习《洪羊洞》“病房”中杨六郎的出场,把这一点说得很透彻。余先生从荷花叶子
似坠而不坠,不坠而似坠,就仿佛衰弱的人走路似乎要栽倒,而又没有躺下,这就叫‘惰劲’。杨六郎的脚步就是要有这股子‘惰劲’”。
台步不是生活里的走路,而是舞台上的步法,它关系到演员的形体、台风与风格,也能看出演员的修养。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culture/zgwh/12615.html
以上是关于京剧-京剧台步:走出来的功夫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京剧-京剧台步:走出来的功夫;本文链接:http://gazx.sd.cn/qwqs/228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