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范蠡-范蠡的军事思想

  • 范蠡,吴军,吴国,三国,历史
  • 世界历史人物-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4-07-14 06:12
  • 小虎历史故事网

范蠡-范蠡的军事思想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范蠡-范蠡的军事思想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范蠡的军事思想

范蠡服务的越国,位置偏僻,地域狭小,人烟稀少,资源贫瘠,将寡兵少,是典型的小国、弱国,而对手吴国则是位置优越,地域广大,人口稠密,资源丰富,将多兵众——著名将领夫差、伍子胥、孙武、伯嚭、王孙雄等,常年保持着陆师、水师10万以上精锐兵力(是当时各大国常备军的极限)

用长枪的世界历史人物

,连年同楚国齐国等周边国家交战,战斗经验十分丰富。是典型的大国、强国。

范蠡-范蠡的军事思想
范蠡-范蠡的军事思想

最终结果是,小国、弱国把大国、强国置于死地,连翻身机会都没有。创造了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达到了军事斗争的最高境界——“完胜”。由此可以看出范蠡军事思想的卓越。

纵观范蠡运筹的灭吴战争,可以看出他在践行老子“以柔克刚”思想中,奠定了中国古代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基石。范蠡本人对自己的军事才能也很自负,曾对勾践说:“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班固《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著录有《范蠡》二篇,属“兵权谋家”。“克敌制胜之要论”,唐人著述,多引《范蠡兵法》,表明仍存。

《隋志》已不著录,说明失传。今天研究范蠡军事思想,只能从《国语》、《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典籍中,把“只言片语”连缀起来。即便如此,也可以看出,范蠡在军事上有很高造诣,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第一,主张以守待攻。

公元前494年,勾践不听范蠡劝阻,坚持出兵伐吴,夫椒一战,全军几乎复没,剩余

世界历史人物肖像图表

少数兵力被吴军围困于会稽山。在国家生死存亡关头,范蠡等建议勾践以退待进,求和图存,只要能保存国号和勾践越王名号,就能赢得转机。

之后,在越国逐渐恢复元气,勾践急于报仇雪恨之时,范蠡认为客观环境制约力太强,有利时机还没有出现,条件还不具备时,切不可主动发起进攻,而应等待时机——“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不要和别人挑起干戈、战争——“天时不作,弗为人客”“按师整兵,待其坏败,随而袭之”。在时机不成熟情况下盲目进攻.就会“逆于天而不和于人”必然招致惨重失败——“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顽强地坚持以守待攻、后发制人的战略主张。

第二,立足持久防御。

《吴越春秋》记载,范蠡认为吴国强敌在前,随时可能发动突然袭击,越国弱小,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立足持久防御——“审备慎守,以待不虞,备设固守,必以应难”。

据《国语》记载,当时“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yín),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

在这么小的地盘上和地广人稠军力强大的吴国抗衡,范蠡除了在政治上采取多种举措首先规劝勾践树立持久防御全面戒备的思想外,还亲自勘查地形,把新都修筑成“一圆三环”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在城外高地修筑了“固城”——军事指挥所,“周六百二十步,柱长三长五尺三寸,霤(溜)高长六尺”——观察吴军动静的瞭望台。在越吴边境地区,还建立了信息传递系统,以便随时掌握吴军动向的“烽火台”。

第三,重视战争准备。

范蠡认为要战胜强吴,一要兵强,二要粮足,而只有粮足才能兵强——“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者,

目前人还活着的世界历史人物

唯兵。兵之要在于人;人之要在于谷。故民众则主安,谷多则兵强。王兼备此二者,然后可以图之也”(《越绝书》)。为此,他采取了鼓励生育和免赋税政策,使越国走上人丁兴旺国库充实的康庄之路,为灭吴战争奠定了人力财力物力基础。

第四,提高军队质量。

范蠡认为,决战决胜的战力取决于军队质量——“古之圣君莫不习战用兵,然行阵队伍军鼓之事,吉凶决在其工”(《吴越春秋》)。“工”字有精细、善于、长于、功夫等含义。就是说行军打仗的胜败,取决于平时对军队建设下的功夫。

范蠡采取的措施:一是以赏罚严明手段培训精兵——“德虐之行,因以为常”(《国语•越语》),把兵培养成把“矢石”当成“饮料”喝——笑对牺牲、不怕死亡、斗志极其旺盛的战士——“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号称五霸”(《史记》)。

二是大力建造“舟师”,先后在北部湾(今杭州湾)修造楼船等大小战船300多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水军之一。

三是引进中原铸造剑戟技术,打造先进兵器。最终越军以少于吴军的兵力打败吴军,除了战略战术正确外,也得益于兵员素质和武器质量上都优于吴军。

第五,隐蔽战略意图。

范蠡的战略意图很明确,就是复兴越国,消灭吴国。但这个意图不能让吴王夫差察觉。夫差一旦察觉,挥师南下,越国将土崩瓦解不复存在。为此,范蠡制订了“示弱臣服”策略,采取多种举措隐蔽战略企图。

一是谏劝勾践“大王匿声,无见其动,以观其静”,切勿轻举妄动,以免警醒敌人,功亏一

孔子同时代的世界历史人物

篑。

二是在会稽城南广建谷仓,空而不用,以示国库空虚,迷惑吴人耳目。

三是把历次战争留下的残疾孤儿集中供养,掩盖募兵行动(吴国怀疑募兵时,以此搪塞)。

四是得知吴王要开北达沂水、西至济水、通湖汇江的邗沟(注:京杭大运河前身),问鼎中原,即派一万民工相助。夫差对越的举动十分满意,感到越国很是忠诚。

五是得知吴王要伐齐国,即派一名老将军率三千弱兵予以协助,谎称是举国之兵,夫差感到越国不足为虑,放心北上。

第六,主动瓦解敌人。

范蠡认识到,改变敌强我弱的被动态势,必须想方设法发挥己方的现有力量,主动地削弱敌人的现实力量——“尽其阳节,盈吾阴节而夺之”(《国语•越语》),逐步化被动为主动,积累小主动为大主动——决战主动。

他采用了文种的“灭吴术”,主要是用钱币珍宝贿赂吴国君臣——麻痹心,高价收购吴国粮食——虚其国,送美女给吴国君臣——乱其谋,遣巧工良材给吴国造宫殿——耗其财,派谀臣打入吴国内部——蛊惑人,利用内线离间夫差与主将伍子胥的关系——使夫差赐死伍子胥,去掉了范蠡的强大对手。

可以说,吴国没有了伍子胥,军队便失去了支柱,离全军溃败的日子也就不远了。灭吴的实践证明,范蠡主动瓦解敌人力量的做法非常成功。

第七,善于捕捉战机。

范蠡认为,一旦遇到有利时机,就要适时地转防御为进攻,绝不能犹豫不决,贻误战机,应该以最快的速度去进攻敌人——“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不及。”——要像救火追逃亡人那样抓紧时间,如果错过了有利时机,就会给自己带来诸多不利。

公元前482年,夫差出动全国陆师水师主力北上争霸,范蠡认为吴国国内空虚,时机已到,建议勾践攻吴。于是,范蠡率水师,由海上入淮,在洪泽湖断夫差归路;勾践率陆师主力歼吴都姑苏守军,杀吴太子友,范蠡和勾践两军会合后,与吴军在太湖决战,大伤吴国元气,迫使夫差求和。

公元前477年,吴国遭遇天灾,粮食歉收,夫差裁军,战备松弛,甚至还令部分军队自谋生计。范蠡和勾践再度率领五万大军攻吴,首战于“笠泽”(古河道,今苏州南),再战于没(今苏州南郊外),三战于郊(今苏州城郊),均大获全胜,消灭吴军大半,将夫差围困在姑苏。

第八,追求完胜效果。

范蠡将夫差围困在姑苏后,考虑到姑苏城防极其坚固,先是采取“围而不攻”战术,避免越军伤亡,让吴军在孤城中自耗。

再是采取“引蛇出洞”战术,撤离部队,让夫差钻进预先布置的“机关”——易攻难守的“越城”,三是采取“追穷寇”战术,把夫差等少数人逼上没有藏身之处的姑苏山。公元前473年,夫差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想学当年勾践议和求生,勾践想起当年夫差曾经赦免过自己,打算同意夫差请求。范蠡劝道:“臣闻之,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国语•越语》),反对讲和,以免留下后患。

勾践令范蠡处置,范蠡又用同样道理说服夫差——当年天赐越国给你你不取以至于此。夫差只好自刎。夫差一死,吴军吴国彻底灭亡。范蠡达到了彻底干净消灭敌军——完胜的战争目标,以富国强兵灭掉吴国的壮举跻身于伟大军事家行列。

范蠡在兴越灭吴伟大实践中产生的后发制人的战略防御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他的一些观点被兵学著作所引用,他的以弱胜强实践鼓舞和成就了一些将军。直到今天,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mingren/zglsrw/37948.html

以上是关于范蠡-范蠡的军事思想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范蠡-范蠡的军事思想;本文链接:http://gazx.sd.cn/sjrw/210606.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