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曹操是如何用一千人吓走吕布的?曹操的崛起是偶然吗?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曹操-曹操是如何用一千人吓走吕布的?曹操的崛起是偶然吗?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标题:曹操是如何用一千人吓走吕布的?曹操的崛起是偶然吗?
曹操是如何用一千人吓走吕布的?曹操的崛起是偶然吗?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
三国时期,群雄割据,从现在看来,曹操无疑是这个时
兴平元年,曹操曾因兖州的一些名士非议曹操祖上宦官的家世背景,而诛杀了包含边让在内的一些名士。引起一些人的惊惧,包含与被杀名士交好的陈宫,还有张邈及其弟弟张超,从事中郎许汜和王楷等人。于是陈宫劝说陈留太守张邈,可以迎接被袁绍追杀的猛将吕布来兖州,与其待机行事,图谋更大的发展。张邈因之前曾在住处招待过躲避袁绍追杀的吕布,还曾与吕布“把手共誓”,所以张邈担心曹操可能会以助袁绍为名打击自己。正是基于上述复杂的考虑,张邈同意了陈宫等人的建议,派人请吕布来当兖州牧。吕布正愁无处安身自然乐得从命,于是他们暂时抱团一起割据兖州,反叛曹操。
曹操对兖州发生的事自然不能放任不管,所以他亲自率兵前往征讨这些计划和他作对的人。要迎战曹操,当然得吕布出马历+史+网。在战斗中,吕布的骑兵冲溃了曹操青州兵的阵脚,曹操还烧伤了左手,虽然初战不利,但曹操的实力并未被削弱,所以双方逐渐进入僵持阶段。相持百余日后,兖州遭遇大旱,农田爆发了蝗灾,严重加剧了军民的粮草供应问题,甚至出现吃人的可怕景象,吕布为解决粮食问题,率兵转到山阳驻扎,双方暂时休战。
兴平二年,吕布和陈宫从东缗发兵,再次进攻曹操。由于缺乏粮食,曹操正好派兵到周边较远的农田抢割小麦以充军粮,而营中只有一千兵马驻守。面对吕布和陈宫的突然来犯,曹操觉得仅凭一千兵马恐怕守不住营寨。于是,曹操想到了一个冒险的办法,他认为吕布率军远道而来,应该不清楚当前自己营寨的具体情况,于是,曹操下命令营中的妇女连同士兵,共同据守营寨。吕布率军到来后,发现曹操营寨人马似乎不多,甚至还有女人出动,但是其大营西侧却有一道大堤,背后情况不明,另外在南侧还有一片茂密的树林,也看不清其中的情况。吕布觉得曹操这是以疑兵引其进攻,然后在附近设下伏兵,他对陈宫等人说:“曹操多谲,勿入伏中。”所以,吕布便领军驻扎到屯南十余里的地方修整,准备第二日再战。
这次吕布和曹操的较量,因为没有实质接触,所以表面上没有胜负,但实际上却是曹操更胜一筹,吕布则丧失了良好的战机。
第二日,吕布准备再次率军攻打曹营。曹操见上一日自己营寨中男女齐上阵的阵势迷惑走了吕布,便猜到吕布是担心自己会在大堤或密林中藏有伏兵。曹操认为,既然吕布上次担心自己设了伏兵而撤退,而实际上自己并没有设伏,所以,第二天就真设一些伏兵打击吕布。于是曹操便“隐兵堤里,出半兵堤外。布益进,乃令轻兵挑战,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骑并进,大破之,获其鼓车,追至其营而还。”吕布败回营后,认为不能战胜曹操,所以在当天夜里就撤军了。
曹操见吕布败走,而且军粮问题也暂时得到解决,所以开始发起主动进攻,追杀吕布、张邈等人,很快重新占领了兖州大部分地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吕布败退后,被迫向东投奔到徐州的刘备处,张邈则带部分人向南准备到寿春袁术除请求救兵,行前令其弟张超带残兵及家眷驻守在雍丘待援,结果曹操赶来,很快就将雍丘包围,数月后城破,曹操杀死了张超及兄弟二人的三族。张邈搬救兵也并不顺利,他还没走到寿春就被手下士兵杀死了。
推荐阅读:唐高祖李渊为什么屡次想杀李靖?李靖是怎么脱身的?
由曹操和吕布等人在兖州的较量过程,可以看出曹操能在东汉末年的混战中成长起来,决不是偶然的。在其早期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对手,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才成就了曹魏的基业。再反看吕布,虽然在汉末也一位风云人物,也得到了很多发展的机会,但他却不能抓住关键机遇,发展壮大自己,所以,最终被曹操、刘备等人将其淘汰,也就不足为怪了!
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誉之者为当世英雄、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毁之者称其为逆贼奸臣。说曹操是军事家,这点我很同意。曹操有统一北方的历史功绩,这是无法泯灭的历史事实。说曹操是个诗人,我也赞同。因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的诗句不是一般文人所能达到的文学意境。
说曹操是政治家,有些评价偏高:首先,曹操
推荐信息:
>>> 疯子发疯要当皇帝,乾隆是怎么处置他的?
>>> 太监魏忠贤究竟是在谁的庇护下飞黄腾达的?
>>> 脱毛是现代人干
出处:https://www.88884400.com/html/75091.shtml
以上是关于曹操-曹操是如何用一千人吓走吕布的?曹操的崛起是偶然吗?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曹操-曹操是如何用一千人吓走吕布的?曹操的崛起是偶然吗?;本文链接:http://gazx.sd.cn/yscw/47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