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侄婿泄密:苏东坡少年时曾反抗父母之命逃婚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苏轼-侄婿泄密:苏东坡少年时曾反抗父母之命逃婚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标题:侄婿泄密:苏东坡少年时曾反抗父母之命逃婚
核心提示:由此可以断定,苏轼在娶王弗之前,还有一段婚姻。不然的话,他的“不欲婚”、父兄“迫以婚”就无从谈起。这是一段亲人讳言的往事,苏轼在与知情的侄婿通信中透了一点消息,另一位侄婿则在晚年将这段秘密泄露了出去。
本文摘自《解读苏东坡:女性情感卷》 作者:东方龙吟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网络配图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
千里孤坟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DYT。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苏轼著名词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乙卯(1075),当时作者在密州知州任上。这首词为苏轼怀念结发之妻王弗而作。王水照先生曾云:此词“含悲带泪,字字真情,将满腔思念倾注与(于)笔端,创造出缠绵悱恻浓挚悲凉的感人意境”,实为定评。让我们对苏轼爱情故事的解读,先从这首“缠绵悱恻浓挚悲凉”的《江城子》和王弗的故事开始。
眉山三苏祠,作者曾多次前往拜访
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之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苏轼与她们情真意笃。王弗生长子苏迈,王闰之生次子苏迨和三子苏过,朝云在黄州时生下四子苏遁,却不幸夭折。朝云在闰之病逝后,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不幸病死于惠州。
有一种奇特的言论,非常值得注意。钟来茵先生在《苏东坡三部曲》“总序”中说:
一旦我们了解了真实的历史事实,才知道苏轼对前面的两位夫人,感情平平淡淡,诗人为她们献上的作品仅一二篇;而东坡对朝云爱得炽热、持久,诗人为其所写的作品竟然超过二十篇
在学术著作可以量化的今天,爱情质量也用题诗多少来量化。按此道理,晚年爱上比自己小约三十岁的歌星梁菁菁的梁实秋先生,在短短的时间里写了上千封情书(有时一天多达三封),和他相比,苏轼对朝云的爱,也应算作很平淡呢!然而苏轼一曲《江城子》,使天下中华识字儿女无不能诵“十年生死两茫茫”,若让梁实秋先生选编《古今十大爱情诗文》,想必也不会将这首词摒弃吧。
推荐阅读:中国古代人的“口香糖”:他们如何保持口气清新
网络配图
钟莱茵先生所说的“一旦我们了解了真实的历史事实”,除了诗篇多少之外,还有一个依据。他说:
苏轼多次宣布,他年轻时欲隐林泉,不愿结婚,不愿出仕,迫于父母之命,才改变初衷的。由此可见,苏轼与王弗的结合,是父母之命,媒勺(龙吟按:应为“妁”)之言的产物,不是一对年轻男女强烈感情的产物……任何事物都是通过比较才有区别,苏轼对王朝云的强烈的爱情,反衬出苏轼与王弗的感情是较为一般的历+史+网。
王弗病逝于治平二年(1065),苏轼纳朝云为妾则是十年后的事,二人如何“比较”?况且钟氏在书中也曾推断:苏轼纳朝云为妾,既与顶头上司——当时的杭州太守陈襄故意安排有关,又跟自己夫人王闰之催促密不可分,这里有没有“长官之命”、“贤内充媒”因素?而“苏轼与王弗的结合,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产物”,却是纯乎臆测。
所谓“苏轼多次宣布,他年轻时欲隐林泉,不愿结婚,不愿出仕,迫于父母之命,才改变初衷的。”依据有两个:一是苏轼的《与刘宜翁使君书》:
轼龆龀好道,本不欲婚宦,为父兄所强,一落世网,不能自逭。
刘宜翁是曾在三茅山学道的隐逸之人,晚年被贬于惠州的苏轼与他通信,谈及自己童年喜欢出家学道,不想结婚、不想做官之事,应是出自肺腑之言。苏轼七八岁时随眉山道士张易简读书,晚年在海南,这位先生还入梦对他进行教诲(见《众妙堂记》),“龆龀好道”定与这位道长有关。至于“不欲婚宦”,原因是曾被“父兄”强加给婚姻历~史~网。这里的“父”不仅指父亲,伯父也是父辈;兄即指其伯父苏涣的儿子苏不欺、苏不疑等,可是他们所“强”之人是不是王弗呢?
更多推荐:
>>> 杜
出处:https://www.88884400.com/html/28443.shtml
以上是关于苏轼-侄婿泄密:苏东坡少年时曾反抗父母之命逃婚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苏轼-侄婿泄密:苏东坡少年时曾反抗父母之命逃婚;本文链接:http://gazx.sd.cn/yscw/58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