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童谣和谶语中的历史:算死董卓的一则神秘预言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董卓-童谣和谶语中的历史:算死董卓的一则神秘预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话说东汉末年的大奸臣董卓本是一个小官吏的儿子,由于其“粗猛有谋”,尤其在镇压当时的羌族人民的起义中,竟不断得到升迁,及至到汉灵帝末年时老董已经成为了掌控西北一方的大军阀。自然他的野心也
君之功。
董卓雄霸京城洛阳之后,一朝小人得志,便依仗权势无恶不作,可谓残暴狠毒、荒淫无耻,史书中记载他“奸乱公主,妻略宫人,虚刑滥罚,睚眦必死”,而且他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盗墓狂人(可参见《盗墓史记》),他为了筹集军费,就命人掘开了汉武帝的陵寝——茂陵。总之这董老邪可谓是一个廉耻丧尽、不讲礼义、杀人不眨眼的魔王,当时上至宫廷官僚,下到平民百姓,受其侵害荼毒的不计其数。
其中就有一次老董领着他的军队路过阳城,当时地方上正集社欢会,董卓竟一时兽性大发,于是就下令把所有集会男子统统都杀了,还把脑袋拴在了车辕上;又抢劫了集会的妇女们,跟一些财物,然后把它们满满地塞到车上,就凯歌而还。这场面自然非常恐怖,根本就不是人能干出来的事。总之,那时人人无不对老董这厮怀恨在心,当然坏事做得多了他董卓自己也就不免有些心虚。
在汉灵帝中平年间(184—189)民间就流传着一首童谣《董逃歌》道:“承乐世,董逃;游四郭,董逃;蒙天恩,董
逃;带金紫,董逃;行谢恩,董逃;整车骑,董逃;垂欲发,董逃;与中辞,董逃;出西门,董逃;瞻宫殿,董逃;望京城,董逃;日夜绝,董逃;心摧伤,董逃。”(《续后汉书·五行志》)本来,这歌谣里的“董逃”就类似于我们今天民歌中的“呀呼嗨”一类的衬句,并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写成什么字应该也都是可以的。而且这首歌谣的大意应该是讲述的一个贵族子弟的故事:本来这贵族子弟在京城中游手好闲、逍遥自在惯了,但现在一朝就因为依仗门荫要到外地去做大官了;所以当他离开京城去外地上任的路上,回望繁华壮丽的京城时,心里竟好不伤感啊。
不过董卓当时既然心虚得要命,那神经就高度过敏,他于是就不免怀疑
时,董卓部不敌,就只得胁迫着汉献帝和群官们逃离了洛阳而去到他的老巢长安。临走时,董卓还破罐子破摔,竟一把火就让昔日繁华的帝都变成了一座废墟,人们自然要“心摧伤”了。
董卓到了长安以后,不仅不思悔改,反而更是变本加厉地迫害那些对他不满的官吏和百姓。他还把自己的车辆、服饰、排场等都弄得和皇帝的一样,召唤三台、尚书以下官员都到他董卓的太师府中去奏明事情,俨然有不臣之心。他又在长安附近的郿县修筑了一座小城堡,墙高、厚都是七丈,积存了守军可用三十年的谷米,他自己竟为此大言不惭地说:“大事告成,我老董可以称雄于天下;不成,守住此城,也足够咱度过晚年。”他想得的确是不错,但是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
就在当董卓的惨毒淫暴终于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时,他们便又拿起了童谣的武器来诅咒董卓的灭亡:
,但这首歌谣却是从下而上的拆字,“董”字按顺序本是“草千里”,“卓”字本是“卜十日”,现在却颠倒了,这就暗示着董卓的以下欺上,以臣陵君;不难推断,这一暗示就应该来自天意。
果不其然,董卓的下场就像大家在《三国演义》中所看到的,
这并不什么好预言的。那首童谣不过只是反映了当时的人民诅咒奸贼早死的迫切愿望,它与古代劳动人民诅咒暴君夏桀的歌谣“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乃是一脉相承的,而且感情色彩都十分的强烈。
以上是关于董卓-童谣和谶语中的历史:算死董卓的一则神秘预言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董卓-童谣和谶语中的历史:算死董卓的一则神秘预言;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10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