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苏联何以成为大萧条中的赢家?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大萧条-苏联何以成为大萧条中的赢家?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当前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经常被国外媒体拿来和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相提并论。那么,中国在这波金融动荡中能否有所作为,化“危”为“机”呢?在这方面,大萧条时期的历史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当时,有一个大国不仅没陷入危机,反而出现了经济高速增长,这就是当时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1.西方闹危机,苏联获良机
1921年,俄国终于结束了长达7年的一战和内战。到1926年,在“新经济政策”推行5年之后,工农业产量已经达到1914年一战以前的水平。1928年,苏联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在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席卷西方各国的时候,苏联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前期。西方的经济危机,恰恰成了苏联大国崛起的良机。
当时的苏联采取了下面的对外经济政策:
第一,引进技术。
1929年,苏联同西方专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已达70多个项目
,涉及冶金、工业机械、金属加工、燃料动力、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农业机械、农业灌溉工程、汽车、轮船和飞机制造等多个重要经济部门。截至1931年,苏联接受技术援助的项目增加到124个,总值为8300万卢布(当时,1卢布约合0.5美元)。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立的一大批现代化骨干企业,尤其是在钢铁、机械、燃料动力、化工、汽车、拖拉机、飞机、造船等新的工业部门,许多是利用西方先进设备技术,甚至是在外国专家的直接帮助下建立的。据美国人萨顿《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1930~1945年)》一书介绍,斯大林曾说,“在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其余的,也大多是在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技术援助下建
1932年这个数字上升到50%。在苏联的进口总额中,1929年机器设备的进口占了30.1%, 1932年则高达55.7%。1929~1932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资金总计60.1亿卢布。
第三,重视“智力进口”。
西方在经济危机中,出现了大量的失业技术人员,他们被招聘到苏联工作。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达1919 人,技术人员10655人,分别比1928年增加了4倍多和20多倍。同时,苏联也通过“技术援助协定”等渠道,派遣人员出国学习。1929~1933年,仅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派往国外学习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就达2000人。
第四,吸引国外贷款。
1929年之前,西方大国都不愿贷款给苏联,即使贷款也附有苛刻的条件。但西方在经济危
瑞典、丹麦、比利时、法国等十几个国家的私人银行获得贷款,到1933年底,苏联获得的贷款总计已达14亿卢布。
第五,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提出合作共赢的建议。
1933年6月,苏联在伦敦召开的世界经济会议上,提出一项发展对外贸易,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计划,建议西方国家向苏联提供长期贷款,以保证苏联正常出口,苏联则准备在短期内向国外提供总值约为10亿美元的订单,并可能在近期内购买1亿美元的有色金属,2亿美元的黑色金属,约1亿美元的纺织品、皮革原料和橡胶,约4亿美元的设备和5000万美元的消费品。这些建议,既有利于苏联经济发展,也有利于西方国家缓解危机,应该说展现了在国际舞台上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2.错误政策导致乌克兰大饥荒
大萧条时期,苏联的一些经济政策也有争议:
第一,加强对外汇和关税的管理,构建经济安全的“防火墙”。
在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一度允许有限的私人外汇业务,1930年则实行了对外贸、外汇、关税在国家垄断下进行严格管制的制度,完全取缔外汇和有价证券交易所的一切活动。这一临时性措施在当时有利于防止金融危机向苏联本土扩散,但在
斯大林当时判断,
到1932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产量已从世界的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这一惊人的激增不仅是因为苏联生产率的提高,也是因为大萧条造成的西方各国生产率的下降。1933年与1928年相比,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44 %,德国下降45%,法国下降25%,英国下降20%。从当时标志国家工业实力的重要指标——钢铁产量来看,苏联的生铁产量从1928年的330万吨增加到1932年的620万吨,钢产量从430万吨增加到590万吨,轧钢生产从340 万吨增加到440万吨。机器制造业的水平也达到世界第二位。
与苏联经济的高歌猛进相对应,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影响力也随之上升。
在西方经济崩溃的同时,苏联的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社会主义不再被看作空想家的美梦,而被认为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著名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从苏联回国后发表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在西方大量失业的情况下,苏联在1930年消灭了失业者。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人都在认真思考并坦率讨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
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1933年,美国共产党领导人威廉·福斯特参加总统竞选,获得了美共有史以来的最高选票。当时,美国失业工人甚至到苏联驻美使馆排队领取签证。德国共产党主席台尔曼在1932年的德国总统选举中排名第三。
当时的法国《时报》写道:“共产主义正在用极快的速度完成改造事业……布尔什维克在和我们的比赛中成为胜利者。”
1933年,美苏复交的谈判在华盛顿举行,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先后与美国总统罗斯福、国务卿赫尔和代理国防部长摩根索会谈,双方表示遵守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互相保证不支持旨在反对对方政治制度的一切活动。1933年11 月16日,美苏宣布恢复邦交。与美国关系的正常化推动了其他国家与苏联关系的改善。1934年,苏联加入国际联盟,并成为国际联盟行政院的常任理事国。
4.
国的国家。但苏联后来却很少提及对外经济关系对“一五”计划的重要作用。1960年苏联社会经济出版社出版的《苏联国民经济史讲义
另外,大萧条中,迷信自由
以上是关于大萧条-苏联何以成为大萧条中的赢家?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大萧条-苏联何以成为大萧条中的赢家?;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11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