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没他就没有中华民国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孙中山-没他就没有中华民国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时间过得真快,辛亥革命过去了已将近一百年。我们今天纪念这场革命,因为它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其实这个功绩也没有看上去那么显赫,时人陈独秀先生说:“1911年10月10日的中国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的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今人袁伟时先生则指出:“对现代社会说来,有没有皇帝不是大问题,关键是政治制度的性质。辛亥革命前夕的清王朝,正在向立宪政体转化;而号称民国的政府大都是专制政权。两者差别不大。”
即便是这样一个含金量不太大的功绩,要是没有袁世凯的襄助,仅靠革命党人的力量,想要取得那也是如同登天。笔
很多习以为常的言说,背后往往都是漏洞百出的误解。谎言重复一千遍或许还是谎言,可是一千个人每个人都重复一千遍,数十年如一日地重复下来,谎言也就成了真相。
南京政府的国库中只有10块银元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0月27日袁世凯正式出山、任钦差大臣,11月2日北洋军即收复汉口,到了27日连汉阳也被攻下。北洋军进而压迫武昌,湖北军政府岌岌可危。据美国陆军参谋处资料,当时袁世凯的北洋系部队大约有16。4万人,那是当时全国最精锐的部队;而南方的革命军,据日本陆军武官估计大约有40万人,可是大多缺乏训练、纪律涣散、装备落后,只能消耗钱粮,却无法打仗。
南方的革命成功了,形势却不怎么乐观。武昌首义后,各地虽是纷纷响应、宣布独立,使革命政权很快就能三分天下有其二。然而在同盟会影响下独立的省份仅有江苏、四川、山东而已,其余地区的领导人则多属于立宪派阵营。自晚清以来,地方上督抚操纵大权,连清政府都难以驾驭,此时天下大乱,匆匆建立起的中华民国政府
又凭什么去号令群雄?
南京方面在财政上尤其困难。曾有记者问孙中山说:“您这次回国,带来了多少饷?多少枪炮?”孙中山坦然承认:“我空着两手回来,可是我带回来国人最需要的东西,就是革命精神。”后来他就任临时大总统,还是没有钱,“一不能从列强手中收回关税,二不能实行强行征发的革命政策,三不能从列强那里借到钱款”(朱宗震先生语)。胡汉民后来回忆说,一次安徽前线告急,粮饷皆缺。孙总统大笔一挥——拨款20万,他不知道所谓国库中仅有银元10块。只有革命精神,没有钱是不能打仗的,北伐也就只落得一句空话,到头来要推翻清朝,还是少不了袁世凯的帮忙。南北对峙,谁也吃不掉谁,停
破仑、华盛顿之事功,直捣黄龙,灭此虏而朝食,非但湘鄂人民戴明公为拿破仑、华盛顿,即南北各省亦当无有不拱手听命者”。简单一句话,只要袁世凯肯推翻满清政权、拥护共和,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就非他莫属。
另据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记载,当时革命军中有一种观点认为:“革命事业非袁不易成功,袁不是曾国藩、胡林翼,革命党人不要把他迫着走曾、胡这条路。今日大势,不是革命党和清廷的问题,而是革命党和袁的问题,袁的问题一解决,革命就成功了,而袁的问题只是条件问题,不是原则问题。”曾国藩和胡林翼都是为清廷镇压太平天国的大功臣,而现在袁世凯并不想为清廷卖死命,和革命军拼个你死我活,所以只要袁世凯肯和南方合作,那么颠覆清王朝也就很容易了。“利用袁可以事半功倍”,正是南方革命党人的普遍心态。
12月1日,在武昌召开的革命军各省区代表大会上,代表们即通过决议:“虚临时总统之席,以待袁世凯反正来归。”12月3日,交战双方在英国公使朱尔典的斡旋下,实现停战(一直延续到次年1月29日);18日,南北议和在上海正式启动,伍廷芳代表南方,唐绍仪代表北方,对议和的
具体事宜进行谈判。其中“开国民会议,解决国体问题”为双方共识,若国民公决后,多数人赞同共和政体,那么清帝退位,由袁世凯出任民国首任总统。
这边议和代表还在上海争执,南京那里却把临时大总统给选了出来,组织起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方公然违约,主要有两点原因:在同盟会元老们看来,孙中山为革命奔波一生,民国首任总统的殊荣理应归其享有。再有,当时的南方也确实需要一个中央政府,不必有多大影响、也无须有多少力量,只要这么一个象征就足够了。因为如此一来,南方就可以和清政府平起平坐。政府对政府,谈判起来才能理直气壮。
袁世凯闻讯后自然极为恼怒,对身边人说:“既然已经选了总统,那么我坐在什么位子上呢?算了吧!不必谈和了。”段祺瑞、冯国璋等北洋将领则发表联名通电,主张君主立宪、反对共
尚未退位,“文虽暂时承乏,而虚位以待之心,终可大白于将来”。明明白白地告诉袁世凯,大总统之位早晚还是你的,我孙文不过暂时帮你看管一下罢了。区区几个月有职无权的大总统,看上去算不了什么,可实质上却使孙中山成了共和缔造者、中华民国的“国父”。
此后孙中山又明确表示,“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1912年1月15日)袁世凯这才暂时放下心来,恢复了对南方的信任。议和得以继续进行。
孙中山:“此次清帝逊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
孙中山要让位袁世凯当然不能没有条件,后者至少还要把北京的宣统皇帝请下来。要说事情
的军队,与早已腐朽的八旗兵不同,他们的装备、训练和待遇都堪称一流,是一支能上战场的劲旅。禁卫军的任务只有一个:保护满洲亲贵。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袁世凯怎么能容得下它在身边虎视眈眈?他借口说目下大敌当前,希望载涛能亲自带领禁卫军到前线杀敌,起一个表率作用。向来胆小的载涛听说后魂飞魄散,立马辞职不干了。袁世凯顺理成章地把亲信冯国璋扶上了禁卫军统帅的位置。
袁世凯成了北方实际上的统治者,但要迫使清廷同意退位却并不那么容易。在满族亲贵看来,袁世凯要挟清帝退位,向南方换取大总统的职位,根本就是欺负孤儿寡母的曹操。因而隆裕太后顾虑重重,对是否接受“退位换优待”的意见还拿捏不定。一方面,她不甘心把天下拱手让给人;另一方面又担心革命党杀进北京,那就连优待条件都没了。
就在这僵持的当口(1912年1月16日),袁世凯在退朝回家的途中遭到革命党人的炸弹袭击,险些丧命。原来这些北方的革命党人反对南北议和,主张以武力推翻清政府。当时,清帝退位的传言已广为流传,可又迟迟不见兑现,他们以为是袁世凯从中阻挠,所以
组织了暗杀行动。这下可帮了袁世凯的大忙,他就此请假不再上朝议事,同时要挟清廷说,要是再
再敢有什么反对退位的强硬表态了,一个个都低头不语。溥仪回忆说,当时“主战最力的善耆、溥伟看到大势已去,离了北京,他们想学申包胥哭秦廷,一个跑到德国人占领的青岛,一个到了日本人占领的旅顺”。当然,他们天真的幻想不可能成功。
1912年2月12日,清廷以宣统名义颁布退位诏书,由此中华民国统一南北。袁世凯在逼迫清帝退位的事情上有私心不假,可共和中国能这样轻易地创建起来,他也是功不可没。不然要是南北混战一开,结局如何就没人能说得清了。13日,孙中山如约向参议院提出辞呈,同时举荐袁世凯为继任大总统。他在咨文中说:“选举
自己也对袁世凯的功绩和才能大加称赞,视袁为当然的总统人选。在后来的致袁贺电中,孙中山还有“民国大定,选举得人”的话。
14日,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召开,南京参议院的十七省代表投票,每省一票,袁世凯以全票当选。参议院在致袁世凯的电报中说:“查世界历史,选举大总统,满场一致者,只华盛顿一人。公为再见。同人深幸公为世界之第二华盛顿,我中华民国之第一之伟业,共和之幸福,实基此日。”要知道,在前一年年末推举孙中山为大总统时,他也只得到十七省中的十六票支持,另有一票投给了黄兴。袁世凯继任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在程序上完全合法,“世界之第二华盛顿”的赞誉不是空穴来风。
退一步讲,纵然是根据中国古老的政治法则,袁世凯同样获得了延续清朝政权的合法性,在宣统帝的退位诏书中,他特别加上了一句“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在某种意义上这恰相当于清帝“禅让”。
总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袁世凯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封建帝制的过程中,有着不容抹杀
的功绩,至于他出任临时大总统,也是出于南方革命党人的意愿,哪里谈得到“窃”呢?正如史景迁在《追寻现代中国》一书中写道的那样,辛亥革命后“社会秩序的
以上是关于孙中山-没他就没有中华民国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孙中山-没他就没有中华民国;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11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