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英法剧作家笔下赵氏孤儿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赵氏孤儿-英法剧作家笔下赵氏孤儿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17世纪至18世纪初,欧洲剧场里的“中国戏”流行不衰。不过戏的作者们对中国并无真切的认识,只不过是取来一个所谓中国角色或题材,借以演绎欧洲的英雄美人故事。直到元杂剧《赵氏孤儿》法译本(1735年)刊行后,欧洲舞台才真正开始体现出中国戏剧的影响。
原题:《变身赵氏孤儿中国孤儿西行》
电影《赵氏孤儿》正在热映,不过还是让我们回到戏剧舞台。元杂剧《赵氏孤儿》在欧洲改编和演出的成功,引发了中国戏剧在西方的传播和接受。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赵氏孤儿》具有里程碑意义。
《赵氏孤儿》是元代纪君祥创作的历史杂剧,原名《赵氏孤儿大报仇》(或《赵氏孤儿冤报冤》),一共五折另加一个楔子。西方作家在翻译和改编时,虽然情节多有出入,却都保留并发扬了剧作的核心因素——“救孤精神”。
《赵氏孤儿》在法国——
马若瑟:最早的西方译者,删去了曲文
西方最早翻译《赵氏孤儿》的是法国传教士马若瑟。1732年,他在广州把该剧翻译成法文,并在前言中阐明自己的动机:希望欧洲人通过这部真正的中国悲剧,能够观察到中国文明的程度和道德观念。他删去了曲文,只是以“他唱”或“她唱”两个字代表唱曲的内容,也没有比较明确的说明。因为他觉得:“这些歌唱对欧洲人来说,很难听懂。因为这些歌词所包含的是我们不理解的事物和难以把握的语言形象。”
1734年2月,法国的《水星杂志》披露了马若瑟的译文片断。1735年,全文发表在杜赫德主编的《中国通志》上。1755年,巴黎阿·帕京出版社发行了单行本。仅18世纪,它就四度被改编上演,三度被译为英文。
伏尔泰:根据孔子的教导编成的五幕剧
伏尔泰改编的五幕剧《中国孤儿——孔子的伦理》,于1755年在巴黎搬上舞台,变正义和邪恶的斗争为
臣尚德以子代之,尚德之妻伊达梅不忍让亲子去死,便向成吉思汗求情。成吉思汗以娶伊达梅为妻做条件答应赦免,但伊达梅宁死不从。成吉思汗深为尚德
全剧却极其明朗:这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是两大优点;而这种优点(是)我们现代很多剧本所没有的。”(伏尔泰《致黎希留公爵》,《〈中国孤儿〉作者献词》)
伏尔泰崇尚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而十四世纪的中国正值蒙古族统治时期,居然还产生这样的作品,这就说明征服者不但没有改变被征服者的风土习俗,而是恰恰相反。这也就证明了“理性与智慧,跟盲目的蛮力相比,是有天然的优越性的”。伏尔泰从程婴、公孙杵等人身上看到了这种精神,所以他通过改编《中国孤儿》,力图匡正法国江河日下的道德风尚,推进启蒙运动的开展。因此主题不再是复仇和忠义,而是理性、仁爱;不再是充满悲剧的氛围,而是洋溢着和解和道德的光彩。
在技术方面,伏尔泰遵照新古典主义的三一律要求,把《赵氏孤儿》的戏剧动作从二十多年(据伏尔泰说是二十五年)缩短到一个昼夜,情节也简化了,只采用了搜孤救孤。同时,依照当时“英雄剧”的做法,加入了一个恋爱的故事。他的《中国孤儿》原来是三幕,后来听取了朋友的意见,扩大为五幕,目的在描绘风土习俗,从而激发人们的荣誉
与道德感。伏尔泰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对剧本做了修改,为的是大胆宣扬孔子的教诲。”他还在剧本上题写了“根据孔子的教导编成的五幕剧”字样。哈切特:保留主要情节,抨击英国时政
在18世纪的英国,最早改编《赵氏孤儿》的是剧作家哈切特。改编本1741年出版
不过,该剧因对英国时政的强烈抨击而未能公开上演,影响的范围有限。
谋飞:流传最广的改编本
与哈切特的改编本相比,18世纪英国另一位剧作家谋飞(1727-1805)改编的《中国孤儿》,则更为英国民众所熟知。
1756年4月,谋飞读到了伏尔泰的《中国孤儿》,觉得远不如预想的好,于是决定重新改编,初稿当年完成。谋飞的改编本里特别突出了民族矛盾。前朝遗孤报了国恨家仇,忠心爱国的臧蒂夫妇赴义就死,征服者铁木真也得到应有的下场——人物命运与民族矛盾息息相关。作者的用意乃是着眼于英国现实,当时正值英法七年战争的紧张状态,国人迫切需要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该
尔泰《中国孤儿》里的恋爱故事,认为把一个粗犷的鞑靼征服者一变而为谈情说爱、唉声叹气的法兰西式骑士,是非常不自然的。为了吸引观众,避免像伏尔泰那样专注于对中国道德的颂扬,谋飞在保留角色的基础上,重新安排了剧情,让遗孤由婴儿变成了一个能够自主表达言语思想并行动的青年。同时,他认为法文《中国孤儿》冗长的对话太多,缺少行动悬念,所以他极力增加了一些热情有生气的动作。
不过就文学价值而言,谋飞此剧并不突出,尤其是语言大多呆板牵强,其鲜活程度还比不上十八年前哈切特的那部诗剧。在人物刻画方面,伏尔泰笔下的成吉思汗形象随着剧情进展而不断变化,由野
国费城、纽约等地上演(有资料统计,18世纪下半叶,《中国孤儿》在英语国家演出了四五十场)。以至到了18世纪末期,许多人以为《中国孤儿》是谋飞的创作,却并不知道首译者马若瑟和作者纪君祥的名字。
除英法两国外,《赵氏孤儿》也在欧洲其他国家发生了较大影响。譬如1748年,意大利著名诗人梅达斯塔苏(1729-1782)根据《赵氏孤儿》创作了歌剧《中国英雄》。情节基本相同,只是孤儿成长为少年男子,即剧中与奸佞邪恶斗争的“中国英雄”。1752年,该剧在奥地利维也纳皇宫演出,获得了成功。
《中国孤儿》多次在巴黎等地的剧院上演,获得了巨大成功。
以上是关于赵氏孤儿-英法剧作家笔下赵氏孤儿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赵氏孤儿-英法剧作家笔下赵氏孤儿;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11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