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史记-《史记》所载秦二世史事辨疑

  • 史记,李斯列传,秦二世,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04 08:03
  • 小虎历史故事网

史记-《史记》所载秦二世史事辨疑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史记-《史记》所载秦二世史事辨疑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史记》所载秦二世史事辨疑


安子毓


(《形象史学研究》 2015年·上半年)
古文献之流传,以唐宋之交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宋以后印刷术全面普及,是为印本时代;而唐以前文献流传基本依靠抄写,是为抄本时代。在印本时代,印本的讹误与窜伪只有在制版时才能产生;而在抄本时代,每一次传抄即相当于一次制版,文字讹误固难避免,有意窜伪亦不存在任何困难,故窜乱问题远较后世严重。而在西汉晚期刘向、刘歆父子整理群书、写定汗青之前,既无所谓“定本”可依,窜乱问题尤为猖獗。[①]梁启超先生曾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举了六个作伪最为盛行的时期,其中先秦与西汉竟占了半数。[②]关于先秦典籍的窜乱,前人研究甚多,近代古史辨派对此用力尤勤,其末流虽有“疑古过勇”之弊,然古文献真伪、源流、年代之基本框架实赖此派之工作方得以廓清。相较而言,学界对《史记》等西汉典籍的窜乱问题却不免有些忽略。
关于《史记》的窜乱问题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十篇缺”的讨论。此记载出自《汉书》,三国张晏更详细列举其篇目。但在传世本中,百三十篇俱在。故自唐宋学者开始,即对此十篇的真伪展开了争论,除了《孝武本纪》全抄《封禅书》,一般公认为伪之外,对其他九篇的争议延续至今未决。二是通过确定《史记》断限、司马迁卒年两大问题,以判定此后的记载皆为窜乱文字。此外,还有一个与窜乱不同却又极其相类的问题,即司马谈作史说,认为《史记》的部分文字出自司马谈之手。此说又与司马迁生年问题交织,研究者亦有不少争论。
通过这几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也存在一定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现在的研究对“十篇”之外的文字与汉武帝以前的史事重视不够,忽视了其中的窜乱可能性。究其原因,是由于

中国历史故事主题舞蹈

研究者多将增窜原因归之于增补史料或无意抄错,故而将问题聚焦于“十篇”与武帝后的史事,而忽视了有意窜伪的可能性。
事实上,这一问题是绝难忽略的,对秦代史事而言尤其如此。由于秦朝政府与儒生结怨太深,《史记》秦代部分的着意窜伪是非常严重的。拙作《李斯“督责之书”系伪作辨》、《<史记>秦代史事辨疑三题》[③]对此已有初步探讨,本文将就秦二世相关的若干问题进行考辨。

一、沙丘之谋疑点颇多


关于沙丘之谋,《秦始皇本纪》与《李斯列传》中皆有详略不同的记载,学界对此一般皆持肯定态度。但细考此记载,其间颇有可疑之处。
1、扶苏是否为始皇帝法定继承人
一般认为,胡亥系夺取扶苏太子之位而登基。然而,近人吕思勉先生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案古太子皆不将兵。使将兵,即为有意废立,晋献公之于申生是也。扶苏之不立,盖决于监军上郡之时。[④]
按,晋献公欲废太子申生,而使其将兵伐东山。里克谏曰:
太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视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古之制也。夫率师,专行谋也;誓军旅,君与国政之所图也:非太子之事也。师在制命而已,禀命则不威,专命则不孝,故君之嗣適不可以帅师。君失其官,率师不威,将安用之?[⑤]
献公不听,而申生终亦被废。此外,楚平王欲废太子建,“使太子建居城父,守边”[⑥],亦可为吕先生说法之一证。
《史记·陈涉世家》载陈胜语云: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⑦]
试想,若扶苏已拥有法定继承人的地位,陈胜当直谓胡亥篡位,何需纠缠于“当立”、“不当立”的推测?这里所谓的“当立”,只是说扶苏“理应”即位而已。而后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一句分明是在解释“理应”即位的扶苏为何没有即位,否则这一句完全与主题无关。这一解释与吕思勉先生的推测是完全符合的。
事实上,至少到沙丘病重的时候,始皇尚未立太子,这是史有明文的。《李斯列传》中明确记载:
李斯以为上在外崩,无真太子,故祕之。[⑧]
其下载蒙恬语亦云:
陛下居外,未立太子。[⑨]
所谓胡亥夺位说的立足点,其实全在始皇临终前的那份遗诏上。然而,《秦始皇本纪》所载始皇赐扶苏书,只谓“与丧会咸阳而葬”,[⑩]《李斯列传》与此类似,仅谓“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 [11]而已,并无传位于扶苏的内容。既已谓“丧”、“葬”,则始皇已在考虑身后事,乃是临终遗命,若真欲立扶苏,焉能写的如此模糊?
实际上,所谓始皇欲立扶苏一说,仅出自《李斯列传》所载赵高之语。其与胡亥密谋时,云:
上崩,无诏封王诸子而独赐长子书。长子至,即立为皇帝。[12]
所谓立长仅是宗法理论而已,在实践中并不被完全遵循,子楚即以中子而成为秦王,赵高的这一推论显然并无说服力。[13]更重要的是,据《李斯列传》前文所载,此书乃赵高奉命手书,其间内容赵高完全明了,若其中真有立扶苏为太子的内容,赵高自当明言始皇已立扶苏,何需发此推测之语?
而到了与李斯密谋时,又云:
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14]
“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与“与丧会咸阳而葬”前六字皆同,显系同源,却多了“立为嗣”这一内容。显然,“立为嗣”比“与丧会咸阳而葬”要关键得多,前文正式节录始皇书时,竟只节录了一句无关紧要的“与丧会咸阳而葬”,而半字不提立嗣事,非得借赵高之口言之,是何道理?况皇帝临终遗命,自当向多名重臣口授,然竟只有赵高一人知晓,连丞相李斯尚须赵高转达,亦殊不合情理。且此书既为遗书,即当云“立为嗣而与丧会咸阳”,岂有到了咸阳再立嗣的道理[15]?由“与丧会咸阳而葬”一变为“长子至,即立为皇帝”,再变为“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原始概念就这样被偷换了。[16]
综合上述种种疑点,个人以为,扶苏并非秦始皇的法定继承人,其遇害是因为统重兵在外而遭胡亥猜忌,与夺位并无关系。
2、二世是否为赵高、李斯所擅立
赵高、李斯密谋擅立胡亥一事,《李斯列传》所载颇详,然其间疑点亦颇多。
(1)行文问题
在赵高劝李斯的言谈中,至少有两处不合理的地方。
一是赵高在劝诱李斯立胡亥时问的五句“孰与蒙恬”:
君侯自料能孰与蒙恬?功高孰与蒙恬?谋远不失孰与蒙恬?无怨於天下孰与蒙恬?长子旧而信之孰与蒙恬?[17]
上述五条中,除后两条或可勉强成立外,前三条所谓的“能” 、“功高” 、“谋远不失” 问的实在是不知所谓。这三个设问中,分明流露出来对李斯才华的鄙视。然而司马迁明确宣称“能明其画,因时推秦,遂得意于海内,斯为谋首” [18],面对这样的功绩,赵高焉能以此设问?
二是赵高利诱李斯时,曾有这么一句话:
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必有乔松之寿,孔、墨之智。[19]
“必有……孔、墨之智”实在是不知所谓,以致有学者认为这里当有脱漏。但“孔、墨之智”实与上句“乔松之寿”对仗,不当存在脱漏。这里想表达的当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意思,由于一味追求形式整齐,以致产生了如此不伦不类的说法。这样的文才恐怕很难和司马迁划上等号。
(2)情理问题
第一,关于二世篡位或擅立一事,秦末汉初人绝少提及。如陈胜谋划起义,却根本无视这一绝好的宣传材料。如贾谊《过秦论》言秦之过失甚多,却亦不言二世篡位。北大藏西汉竹简《赵正书》更云:
昔者,秦王赵正出游天下,还至柏人而病,病笃……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20]
此书记载秦始皇采纳李斯、冯去疾的建议,亲自册立胡亥,完全颠覆了《史记》的记载。整理者认为,北大藏西汉竹简的抄写年代大多在汉武帝时期,[21]与《史记》基本同时。关于《赵正书》的性质,学界尚存在争议,在其全文公布以前,或难对此记载全盘采信,然而值得重视的是,如整理者所言,本书称秦王而不称“皇帝”,显然作者持反秦立场,并不以秦为正统。在此立场下,作者尚不采用胡亥篡位之说,足可见在西汉中期以前胡亥篡位之说绝非主流。
第二,《李斯列传》所载沙丘之谋颇详,却对留守京城的右丞相冯去疾不及一字。另一位重臣冯劫亦未被提到。
第三,好文者往往热衷于评论赵高与胡亥、李斯之间密谋的文辞,但治史者当知,这种涉及篡位的阴谋断无把细节流布于外间的道理。即使我们相信二世为擅立,亦绝不能将这几段洋洋洒洒的言辞当信史看待。
第四,徐志斌《秦二世胡亥夺位说质疑》指出,按《李斯列传》,李斯与始皇为姻亲,始皇皇子中当多有其婿,如果李斯真要擅立皇子,当立其女婿,而非胡亥。[22]
(3)始皇之意向
关于始皇带胡亥东巡一事,《李斯列传》是这样记载的:
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23]
依此,似乎仅仅是始皇带喜欢的小儿子出游而已。但我们应该注意,胡亥这个时候已年满二十,是个成年人了。难道始皇带着一个成年的儿子出巡,仅仅是为了让他去游玩吗?李开元《秦始皇的秘密》推测秦始皇带胡亥出游是为了训练政务,观察其能力考虑的,[24]应该说这才是一个合理的解释。
之所以我们把始皇带胡亥出游视作带小孩子游玩,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胡亥“少子”的身份。一般认为,他是始皇最小的儿子。但事实上,这一说法是有争议的。《李斯列传》集解注明载:
辩士隐姓名,遗秦将章邯书曰“李斯为秦王死,废十七兄而立今王”也。然则二世是秦始皇第十八子。此书在善文中。[25]
“始皇有二十余子” [26],按此,二世并非始皇最小的儿子。事实上,始皇生二世时不过三十岁左右,正当壮年,若说其就此丧失了生殖能力,未免让人难以置信。参看一下吕不韦邯郸献姬、嫪毐阴关桐轮之类的流言,若始皇真有此隐疾,民间恐怕是少不了类似的编排的。
实际上,《陈涉世家》载陈胜语云:“吾闻二世少子也” [27],一个“闻”字已把“少子”说的源头标的清清楚楚了。所谓“少子”一说很可能源自民间谣传,民间但知扶苏、胡亥,故一长一少分言之耳。
如果二世并非少子,那么他随始皇东巡就更不能视作是游玩了。若仅仅是爱幸幼子,带孩子出来玩,理当带更小的小孩子出行才对。始皇带着这么一个成年的中子出巡,很可能他已有了立胡亥的打算。
关于这一点,恰如吕思勉先生所指出的,[28]《蒙恬列传》所载蒙毅语言之甚明:
以臣不知太子之能,则太子独从,周旋天下,去诸公子绝远,臣无所疑矣。夫先主之举用太子,数年之积也,臣乃何言之敢谏,何虑之敢谋![29]
此外,《新序》中亦云:
秦二世胡亥之为公子也……胡亥下皆视群臣,陈履状善者,因行践败而去。诸子闻见之者,莫不太息。[30]
若胡亥仅为普通公子,又是最小的儿子,其众兄长或当阻止,或当指责,或当一笑置之,何至于叹息?无论该记载是否真实,其产生背景已足证明蒙毅所谓胡亥“去诸公子绝远”并非虚言。[31]
总之,沙丘之谋一事疑点甚多,个人以为至少应以存疑的态度视之。按,近年发现之秦汉简牍多有否定沙丘之谋一事者,除上引《赵正书》外,益阳兔子山遗址出土的秦二世元年文告亦云“朕奉遗诏”。[32]单就此文字本身而论,或可视为欲盖弥彰之官方辞令,然而结合上文所列的诸多疑点,或许此文告所述方系当日之史实。

二、二世引韩非语一事系仇视法家者捏造


《史记·秦始皇本纪》云:
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斯、将军冯劫进谏曰“……”二世曰:“吾闻之韩子曰:‘尧舜采椽不刮,茅茨不翦,饭土塯,啜土形,虽监门之养,不觳于此。禹凿龙门,通大夏,决河亭水,放之海,身自持筑臿,胫毋毛,臣虏之劳不烈于此矣。’凡所为贵有天下者,得肆意极欲,主重明法,下不敢为非,以制御海内矣。夫虞、夏之主,贵为天子,亲处穷苦之实,以徇百姓,尚何于法?朕尊万乘,毋其实,吾欲造千乘之驾,万乘之属,充吾号名。且先帝起诸侯,兼天下,天下已定,外攘四夷以安边竟,作宫室以章得意,而君观先帝功业有绪。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毋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33]
《李斯列传》云:
而二世责问李斯曰:“吾有私议而有所闻于韩子也,曰‘尧之有天下也,堂高三尺,采椽不斫,茅茨不翦,虽逆旅之宿不勤于此矣。冬日鹿裘,夏日葛衣,粢粝之食,藜藿之羹,饭土匦,啜土鉶,虽监门之养不觳于此矣。禹凿龙门,通大夏,疏九河,曲九防,决渟水致之海,而股无胈,胫无毛,手足胼胝,面目黎黑,遂以死于外,葬于会稽,臣虏之劳不烈于此矣’。然则夫所贵于有天下者,岂欲苦形劳神,身处逆旅之宿,口食监门之养,手持臣虏之作哉?此不肖人之所勉也,非贤者之所务也。彼贤人之有天下也,专用天下适己而已矣,此所贵于有天下也。夫所谓贤人者,必能安天下而治万民,今身且不能利,将恶能治天下哉!故吾愿赐志广欲,长享天下而无害,为之奈何?”[34]
按照《李斯列传》的记载,李斯遭到责问后立刻呈上诱导君主享乐的“督责之书”,二世读后“悦”。可以看到,无论是二世的责语还是李斯的“督责之书”,无不称引韩非之言,从《韩非子》中为君主行乐寻找借口。
然而,如拙作《李斯“督责之书”系伪作辨》所论,“督责之书”绝非李斯所作,而这两段责语,亦多有不合理处。吕思勉先生曾对此记载提出强烈质疑:“世有立功而必师古者矣,有图行乐而必依据师说者乎?” [35]此判断堪称一语中的。惑于这几段记载的学者关注点往往集中于法家“正明法,陈严刑”[36]的理论与秦廷政治的相合处,却忽视了这几段记载的核心并不在严刑峻法上,而在纵容君主享乐这一点上。
事实上,虽然法家并不重道德说教,但亦从不鼓励君主享乐,所谓“专用天下适己”、“荒肆”、“恣睢”等无耻的目的从未在法家经典中被宣扬过,相反,在《韩非子》中多处遭到了明确反对:
贵夫人,忧孺子,便僻好色,此人主之所惑也。[37]
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病形;曼理皓齿,说情而捐精。故去甚去泰,身乃无害。[38]
耽于女乐,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39]
好宫室台榭陂池,事车服器玩好,罢露百姓,煎靡货财者,可亡也。[40]
有道之君,外希用甲兵,而内禁淫奢。[41]
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42]
法家对荒淫国政的态度如何,于此已可见。至于秦二世的这两段所谓的责语,其实是用断章取义的方法剪裁出的诬陷之言。
这两段话实际上是对《韩非子·五蠹》里的这段话不同形式的节选: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古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43]
韩非以尧和禹为例,无非是认为古人让天子仅是因为利薄,并不比今人高尚,反驳儒家厚古薄今的言论而已。而在这段责语中,居然被掐头去尾,作为淫乐的理由出现,作者之用心不是显然的么?
此外,依纪传体例,同一事件在两卷中分别出现时当各有详略侧重,《秦始皇本纪》里的这段话几乎是重复照搬《李斯列传》,同样是不合理的。
更重要的是,二世的这两段话实在是典型的不知所云。所引的韩非的这段话,与上下文没有任何关系,除了给韩非抹黑之外,别无它用。尤其是《李斯列传》里,二世所言全部集中在抒发自己倾心淫乐的强烈感情。姑不论是否有人会公开大肆宣扬这种无耻的目的,单说这些不知所云的言辞里哪里有“责问”的内容?所谓二世“责问”李斯从何谈起?
可知这两段“韩子曰”与“督责之书”一样,当系后人窜入。这几个记载前后关联,同把秦廷罪犯韩非尊为“韩子”,且二世责语中“亲处穷苦之实,以徇百姓”、“专用天下适己”等语与“督责之书”中“徇人者贱”、“专以天下自适”等语思想倾向、用词风格皆同,当是同一人所为,用意全在抹黑法家。
就窜乱细节而言,个人以为,《李斯列传》的这段话完全是凭空插入;《秦始皇本纪》里的这段话则是插到了正式责语之前,由“吾闻之韩子曰”至“充吾号名”为窜入,后面那个“且”字亦是为了连接窜入部分而添加的。

三、秦二世的形象与历史真实


按照《史记》相关纪传,尤其是《李斯列传》的记载,秦二世极度贪图享受、愚蠢痴呆而又暴戾阴狠,称得上千古第一昏君。然而,这一系列描写实多有捏造丑化之处。
(1)只知享乐
按《李斯列传》记载,二世杀诸公子之前,和赵高有如下的对话:
二世燕居,乃召高与谋事,谓曰:“夫人生居世间也,譬犹骋六骥过决隙也。吾既已临天下矣,欲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以安宗庙而乐万姓,长有天下,终吾年寿,其道可乎?”高曰:“此贤主之所能行也,而昏乱主之所禁也……” [44]
赤裸裸的宣称“欲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即前之桀纣,后之桓灵,亦远不至如此。类似的,前面所论的“督责之书”、二世引“韩子曰”之责语,亦无不表现了二世的荒淫。假使这些记载均为真实,二世真称得上当之无愧的千古第一昏君了。
然而,如前所述,“督责之书”必为伪造,二世所引的“韩子曰”亦不可信。至于上面所引的这段话,同样难以置信。这几段记载具有同一个特征,即二世完全以“贪图享受”为荣,毫不顾忌的宣扬自己的这一无耻目的。这显然是谬于常理的——暴君昏君本当文过饰非,绝不会如此直白的表达出来。同样,赵高那句赤裸裸颠倒黑白的谄媚语也未免太不高明了。
而且,上面所引的这段话是二世“燕居”时与赵高的密谋,退一步来讲,即令二世确实说出了这种无耻的话,又怎会被记录下来呢?
(2)愚蠢痴呆
在李斯上“督责之书”的记载中,已经折射出作伪者对二世智力水平的藐视。这一点在《李斯列传》中所载的“指鹿为马”一事中,显现的更为明显:
高自知权重,乃献鹿,谓之马。二世问左右:“此乃鹿也?”左右皆曰“马也”。二世惊,自以为惑,乃召太卜,令卦之。[45]
按,“指鹿为马”一事在《秦始皇本纪》中亦有记载,《本纪》中的赵高,是在以开玩笑的形式试探大臣,里面的秦二世尚可被视作是政治敏感度不够。而这段记载,增加了二世“自以为惑”的记载,一下子把二世的智力水平砸入了智障的行列。公认的白痴皇帝晋惠帝不过说了句“何不食肉糜” [46]而已,相较“自以为惑”的秦二世,聪慧何止千倍。[47]
(3)暴戾阴狠
二世即位,听信赵高的蛊惑,将诸公子与众老臣杀戮殆尽。又欣赏李斯“督责之书”,认为“杀人众者为忠臣” [48]。最后,李斯亦被处死。
这一特点应该是相对符合实际的,杀包括李斯在内的众老臣以及扶苏当无疑问,杀诸公子或亦有其事。唯“督责之书”既伪,则所谓“杀人众者为忠臣”的标准亦当是夸大。秦二世元年文告云:
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遗诏,今宗庙吏及箸以明至治大功德者具矣,律令当除定者毕矣。元年与黔首更始,尽为解除流罪,今皆已下矣,朕将自抚天下吏、黔首,其具行事,已分县赋援黔首,毋以细物苛劾县吏,亟布。
以元年十月甲午下,十一月戊午到守府。[49]
可见,至少在官方辞令上,秦二世并未以刑杀耀世,其公开宣扬的原则是符合仁、义等传统理念的。[50]
综上可知,《李斯列传》对二世形象的塑造并不合常理,尤其在“只知享乐”和“愚蠢痴呆”这两点上,更是被严重捏造和夸大了。二世贪图享受或有其事,但不至于公开宣扬;二世政治才能大约有限,但不至于马、鹿不分,“自以为惑”。
《秦始皇本纪》中虽然也掺入了不可信的内容,但相较《李斯列传》而言,所叙的二世事迹相对可信,被改动的应该较少。
比如,杀大臣及诸公子一事,《秦始皇本纪》载二世的问话是:
大臣不服,官吏尚强,及诸公子必与我争,为之奈何?[51]
虽不失阴戾之气,但基本是一正常人的理性思维,较之《李斯列传》中只知玩乐的二世,要正常得多。
再如,责李斯等人的言辞,虽然也掺入了“韩子曰”之类不可信的言辞,但剥离这部分谬论,后面确实有对李斯等人的责难:
先帝起诸侯,兼天下,天下已定,外攘四夷以安边竟,作宫室以章得意,而君观先帝功业有绪。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毋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52]
较之《李斯列传》中完全不知所云的“责问”,显然要合理得多
而且,《李斯列传》中描述的二世形象并不统一。“燕居”时用道家语,责李斯时用韩非语。如果说这两点还能用韩非思想与黄老同源解释的话,沙丘之谋时二世俨然一儒家信徒,绝不似一暴戾阴狠之人,又当何解?同样,李斯在沙丘之谋时亦尽儒家语,和建议焚书的上书、“督责之书”尽不同,和后面的狱中叹词倒是有些相似。这些驳杂而冲突的思想亦当是《李斯列传》后半部分遭众手窜乱所致。
此外,关于二世和赵高的关系,显然也是《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更为合理。长期以来,人们囿于《李斯列传》中的记载,认为二世蠢笨愚呆,只知贪图享乐,完全是赵高的傀儡。然而,如果真是这样,在秦廷已风雨飘摇,旦夕不保的情况下,赵高又有什么动机去弑君呢?
关于这件事,《秦始皇本纪》的记载要合理得多:
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二世……使使责让高以盗贼事。高惧,乃阴与其婿咸阳令阎乐、其弟赵成谋曰:“上不听谏,今事急,欲归祸于吾宗。吾欲易置上,更立公子婴。子婴仁俭,百姓皆载其言。” [53]
陈世《论秦二世不是赵高的傀儡》据

中国历史故事优美句子

此认为,二世尚具有相当的威慑力,并非赵高之傀儡,[54]个人完全赞同这一观点。当时二世对朝政应仍有相当的影响,赵高之杀二世,并非野心包天,而是因为实实在在的面临死亡的威胁。其发动望夷之变,不过兔死狐悲,恐重蹈李斯覆辙而已。按此记载,赵高杀胡亥亦未敢计划自立,而是要立子婴,这也是符合现实情况的想法。[55]
综上,可知我们旧有对秦二世的认识有很大的误差。二世确系一暴戾狠毒之人,但“只知享乐”、“愚蠢痴呆”这两点则系后人夸大。二世以青年即位,对长兄与老臣颇不信任,在杀扶苏之后,又将蒙毅、蒙恬、冯去疾、冯劫、李斯等重臣先后杀害。赵高在其中起的最多是推波助澜、落井下石的作用,而并非处于绝对主导的地位。最后,二世因关东起义事逼问赵高过急,反被铤而走险的赵高发动宫廷政变杀死。



[①] 关于刘氏父子之整理本身是否存在窜伪,从古时今古文经之争到近代古史辨派兴起多有争论,这里不拟评价。要之经刘氏父子整理后,其整理本遂成为定本,当无疑义。

[②]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第261-262页。

[③] 分载《史学月刊》,2013年第7期;《形象史学研究(2013)》,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④] 吕思勉:《秦汉史》第二章《秦代事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0页。

[⑤]《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643页。

[⑥]《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1712页。

[⑦]《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1950页。

[⑧]《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2548页。

[⑨]《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2551页。

[⑩]《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264页。

[11]《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2548页。

[12]《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2548页。

[13] 关于秦国君主的继承制度,林剑鸣先生已作了较为详细的统计,指出嫡长子继承制并未在秦国形成定制。雷依群先生亦据此对始皇欲立扶苏一事表示了怀疑。参见林剑鸣:《秦史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雷依群:《论扶苏不得立为太子》,《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14]《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2549页。

[15] 事实上,后来胡亥被立为太子即发生在返程途中,而非返回咸阳以后。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264页。

[16] 李开元先生在辨伪坑儒一事时曾指出,侯生、卢生本是方士,结果到了秦始皇口中,先变成“文学方术士”,再变为“诸生”,进而在扶苏口中又变成了“诵法孔子”的儒生,显然是在蓄意偷换概念。上文所论赐扶苏书一事之偷换手法与此极类,赵高的那句“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和扶苏回护儒生的那句“诸生皆诵法孔子”其说明用意更是异曲同工。参见李开元:《焚书坑儒的真伪虚实——半桩伪造的历史》。此外,孙文礼《秦始皇“赐公子扶苏书”考》亦认为所谓“赐公子扶苏书”不成立。参见孙文礼:《秦始皇“赐公子扶苏书”考》,《秦文化论丛》第十一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

[17]《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2549页。

[18]《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3315页。

[19]《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2550页。

[20] 赵化成:《北大藏西汉竹书<赵正书>简说》,《文物》,2011年第6期。

[21]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概说》,《文物》,2011年第6期。

[22] 参见徐志斌:《秦二世胡亥夺位说质疑》,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2007年8月。

[23]《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2547页。

[24] 李开元:《秦始皇的秘密》第四案《秦始皇的后宫谜团》,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25]《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裴骃集解注,第2548页。

[26]《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2547页。

[27]《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1950页。

[28] 参见吕思勉:《秦汉史》第二章《秦代事迹》,第20页。

[29]《史记》卷八十八《蒙恬列传》,第2568页。

[30]《新序》卷五《杂事五》。《新序全译》本,李华年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78页。

[31] 雷依群先生亦认为,扶苏与秦始皇在治国理念方面分歧巨大,绝非始皇中意的继承人。参见雷依群:《论扶苏不得立为太子》。

[32]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二十年风云激荡 两千年沉寂后显真容》,《中国文物报》,2013年12月6日第6版。

[33]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271-272页。

[34] 《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2553-2554页。

[35] 吕思勉:《秦汉史》第二章《秦代事迹》,第22页。

[36] 《韩非子》卷四之《奸劫弑臣第十四》,《韩非子集解》本,[清]王先慎撰,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02页。

[37] 《韩非子》卷二之《八奸第九》,第53页。

[38] 《韩非子》卷二之《扬榷第八》,第43-44页。

[39] 《韩非子》卷三《十过第十》,第59页。

[40] 《韩非子》卷五之《亡征第十五》,第109页。

[41] 《韩非子》卷六《解老第二十》,第144页。

[42] 《韩非子》卷七之《说林上第二十二》,第176页。

[43] 《韩非子》卷十九之《五蠹第四十九》,第443-444页。

[44]《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2552页。

[45]《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2562页。

[46]《晋书》卷四《孝惠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08页。

[47] 事实上,自汉代以来,关于二世愚蠢的传说越来越多,分不清马与鹿只是其中之一,其他说法中还有说二世分不清青色与黑色或者黑色与黄色的,其荒谬几无需多论。参见[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五《始皇本纪第六》,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86页。

[48]《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2557页。

[49]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二十年风云激荡 两千年沉寂后显真容》。

[50] 拙作《李斯“督责之书”系伪作辨》对此问题亦有详论,可参看。

[51]《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268页。

[52]《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271页。

[53]《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273-274页。

[54] 陈世:《论秦二世不是赵高的傀儡》,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55] 关于赵高其他相关事迹的考辨,可参考李开元《说赵高不是宦阉———补<史记·赵高列传>》,《史学月刊》,2007年第8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中国历史故事最早版本

上一篇: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一)——经学 小学及音韵学 下一篇:没有了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栏目列表

史学总论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历史文献学 历史地理学 党史 专门史 国史 观点 访谈 评论 书评、读后感 随笔

随便看看

苏联解体前的五张老照片,最后一张令“天府学”建立恰逢其时老照片:盛世才统治下新疆的状态陈纳德与妻子陈香梅老照片:生育两个民间关于狐仙的故事:狐仙分别住进两梁红玉擂鼓战金山:擂三通鼓有怎么样韩信是怎么死的?全族被诛的可悲结局林黛玉是怎么死的?临死前送给贾宝玉梁山好汉为什么只吃牛肉不吃羊肉?难鲁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如何评价鲁迅

历史人物

帝王 后宫 武将 文官 古代人物 近现代人物 三国人物 水浒传人物 红楼梦人物 封神榜人物 古代美男 古代美女 巾帼英雄 佛教人物 道教人物 儒家代表人物 法家代表人物 武侠人物 外国人物 外国领导人

历史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 世界历史故事 豪门秘史 皇朝秘史 神话故事 民间故事 佛教故事 道教故事 基督教圣经故事 伊斯兰教故事 其它宗教故事 恐怖、悬疑、灵异 史记故事 文化故事 名人故事 幽默笑话 智慧、哲理故事 儿童故事 童话故事 其它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上古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三国 晋朝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辽朝 西夏 金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神话故事人物 古希腊神话故事人物 埃及神话故事人物 北欧神话故事人物 其它神话故事人物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世界战史 世界文史 世界名著 世界野史 世界名人 欧洲历史 亚洲历史 非洲历史 美洲历史 美国历史 日本历史 英国历史

军史

古代战争 近代战争

佛教故事

佛经故事 哲理故事 生活故事 宗门故事 感应故事 因果故事 短故事 名人与佛

文史百科

古诗词 传统文化 名著 成语典故 中国文化史 科举 古代官职 寓言故事 百家姓 文化名家 周公解梦故事 历史典故 谜语故事 名人名言

野史秘闻

帝王野史 野史趣闻 历史剧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民族学

历史名人

上古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三国 晋朝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国际

老照片

年代写真 战争记忆 人物旧照 奇闻趣图

历史学

史家论史 学习心得、资料 学科简史 古今文献 历史名人 历史考据 治学心语 国外史学 史学评议 观点 学科词条

中国史

史学总论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历史文献学 历史地理学 党史 专门史 国史 观点 访谈 评论 书评、读后感 随笔

世界史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世界古代中古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地区国别史 专门史与整体史 历史解读 观点 治学心语 访谈 书评、读后感、史料

考古学

考古学理论与考古学史 中国考古 专门考古 科技考古 世界考古 文化遗产与博物馆 专家论文 观点 随笔 收藏鉴赏 考古百科

学科简史

时序 地域 人物 著作

中国历史上的樊梨花的故事

流派 

历史网收录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历史上的今天发生的大事件、历史朝代顺序表、典故,资料齐全的历史吧,打造历史爱好者的历史之家。|所有文章
Copyright© 2004-2016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58993号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2001/13/932148.html

以上是关于史记-《史记》所载秦二世史事辨疑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史记-《史记》所载秦二世史事辨疑;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14886.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