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多情谢国桢(20071013)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读书-多情谢国桢(20071013)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多情谢国桢(20071013)
说谢国桢“多情”,据传是刘盼遂的话。两位老师性情迥异,谢国桢晚年在回忆刘盼遂的文章中曾说:“君好静,而余喜动;君恬于荣利,而余嗜躁进”。有一次不知说起什么事,刘盼遂说:“谢多情,刘寡欲。”寥寥六字,勾出清华研究院首两届状元的不同风貌,令人绝倒。
在清华研究院的同学录上,谢国桢的小传是自己写的:
谢国桢,字刚主,河南安阳人。少钝,十岁读书尚不能辨句读。年十六,从彭城梁云孙先生游,授以古文词、公羊家说,恒私心熹之。及入京肆各校,此业旋废。乙丑以还,家居多暇,乃得重理旧业。及考入清华研究院,专治清代学术史。君治学喜博,好沉思,见人之长,辄熹趋之。所尤嗜者,则学术源流、文献掌故之学。每于名人逸迹,津津乐道之不置;其次则嗜文艺诗歌之属。近辄感学识之不足,拟力却饾饤之学,专致力于古籍及哲知之书。生平遇人浑浑不见圭角,人恒目之如愚然。每踽踽独饮狂呼,若不能自已者,故年未三十,而发童然已秃。倔强之性,为世所淬厉,向之所谓刚而方者,今复易为圆而柔矣。然自数载以来,人事几不能读,由学而仕,由仕而学,变迁者屡矣,而君读书不辍。人有问其人生之旨者,则曰:其于己也,不惧跌踬;其于人也,宁人负我,我不负人,倘亦所谓痴人也欤?因而为之自传。
寥寥三百余言,文采斐然,既叙简历学识,又坦表心迹,最后归结为“痴人”,也正是“多情”之一端。而这多情,乃深藏于“浑浑不见圭角”的外貌之中。同学录上谢的留影,长袍马褂,温文儒雅,忠厚诚实,只是额发早谢,透露出他的多情与智慧。
谢国桢晚号瓜蒂庵主,是著名的历史学家、版本目录学家。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第二届,名列第一。长期从事明清史的研究和古籍、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他的《明末清初的学风》《明清之际党社运动
陈胜吴广中国历史故事
考》《清初东北流人考》《清开国史粹考》《南明史略》《明末清初的学风》《晚明史籍考》《明清笔记谈丛》等,勾玄发微,都是具有开创性的论著。
谢国桢是先父吴其昌的挚友。1927年谢自清华毕业,随梁启超先生到天津教梁氏子女读书;先父也被梁先生邀去办文案,同时仍不废清华学业。次年,经梁先生介绍,谢到南开高中任教,先父任南开大学讲师。当时同在梁先生处侍席者,先后有梁廷灿及学友刘节、姚名达等。同学少年,个个心高气傲,不肯后人,相互争辩激烈,亦有不欢而散时。谢国桢晚年回忆,惟“吾与君(华按:指先父)则同共几砚,处之怡然,始终无间”。我私下以为,这是二人天性相近,相知亦深使然。他们都是性情中人,豪放不羁,谢自称“每踽踽独饮狂呼,若不能自已”,我父少年时也是性好冲动,歌哭无端,哀乐过人,因此他们在校时都没少受到老大哥刘盼遂的规劝。二人同为忧国忧民之士,谢早年参加过“五四”运动,加入过南开的敬业乐群会。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国事蜩螗,志士仁人,借酒抒怀,也是常事。父亲曾有诗记二人痛饮:
削鸢围裳愧未工,
坐欺双鬓战秋风。
忍看瓯碎还成末,
未博狙欢芧易穷。
秋入肺肠涕泪短,
愁回天地夜镫红。
饮阑各有微茫意,
孤愤哀郢一例同。
将两人比为
中国历史故事巧训皇子
韩非屈原。后来谢国桢在《记清华四同学》中,提到另一次豪饮:“犹记在南开时
中国历史故事有哪些好词
,一夕君(华按:指先父)自八里台访余于南中宿舍,月终囊罄,因质衣沽酒,痛饮狂歌于村酒香,乃至夜阑灯炧,南中校门已闭。时津沽郊区尚未大辟。由南中至八里台,长河直流,榛莽丛生,缺月在天,狗吠于丛林矮屋中,有狺狺然逼人之势,余乃与子馨(华按:先父字)互相拥抱,蹑步而行,至君住之南大宿舍,已夜尽更深,晓鸡欲唱矣。”对此谢更有诗忆云:
典衣沽酒津沽市,
痛饮狂歌村酒香。
灯炧夜阑客散后,
八里台畔月凄凉。
二人狂放如此。“八里台”乃我父执教南大时宿舍所在,“八里台畔月凄凉”,是谢怀念英华早谢的我父之语。解放初,谢重回南大讲学,缅怀旧游,再度写下“小伫桥头人不识,八里台畔月如霜”的句子。
“九·一八”事变后,父亲南浮江汉,执教于武汉大学,谢国桢时就职于北平图书馆,因公南下,道出泰安,爰为登岱,中途下车,旅舍中见“风清月洁,岱色苍茫,松影摇窗,景极幽邃,余不能寐”,乃披衣而起,悄然捻灯,“修书与子馨曰:‘君处东湖之畔,亦知桢在岱麓松荫丛中之夜景乎?’颇以为白居易之与元稹,无是遇也。”我读白居易在浔阳江头致谪居江陵的元稹书尾:“又不知相遇是何年,相见在何地?…浔阳腊月,江风苦寒,岁暮鲜欢,夜长无睡。引笔铺纸,悄然灯前,有念则书…且以代一夕之话也。微之,微之,知我心哉!”觉深情何其相似,故谢有此比,可见谢、吴相知如彼。
另有一点,亦可见二人同遵师诲,心志相通。先父在抗战期间,积劳成疾,咯血不止,亲友劝他节劳,他说:“不至抗战胜利之日,决不休假”,“前方战士,效命疆场,后方教授,当尽瘁于讲坛”,终于不起。约四十年后,谢国桢住院,病床上还校订书稿。当亲戚劝他静心养病时,他说的也是:“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这是先师梁任公先生的遗训……我是一辈子忘不了的。师训不可违,我虽然病了,但是我还活着,怎能不读书呢?”(见谢纪青:《怀念我的父亲》)梁任公先生的教诲,范铸弟子们的一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谢国桢对清华师友的感情极深。在妖魔横行的1976年夏,他深情地写下《记清华四同学》,怀念好友吴其昌、王庸、冯国瑞、刘盼遂,字字含情,章章孕泪,含蓄委婉,行句间微露不平。尤其写到刘盼遂之死:“六六年秋…余于八月二十一日晨,访君(华按:指刘盼遂)于其保安寺寓庐,时夜雨初过,君院中所植盆荷正开,荷叶迎风,花红映日…而余家中…蕙兰含苞待放,清香扑鼻,乃邀君至余家看兰花,酌以清酒,君饱餐而归。当时余有句云:‘朝看芙蕖映朝霞,暮看兰蕙茁新葩;握手言欢从此去,建国门外即天涯。’孰知竟成谶语。八月二十三日余受冲击,君遂以自沉,卒年七十有一。是月之晦…过君保安寺之旧居,则见夕阳在墙,板扉洞开,出入无人。犹闻笛声,《广陵散》自此遂绝,无异读潘岳之《怀旧赋》也。”读之能不心酸。
(原载《文汇报》2007年9月27日)
中国历史故事六篇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801/02/568220.html
以上是关于读书-多情谢国桢(20071013)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读书-多情谢国桢(20071013);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17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