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中国古代的客礼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四库-中国古代的客礼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中国古代的客礼
内容摘要:“客礼”是中国传统社会人际交往的普遍礼仪,其字面含义无疑即待客之礼。但客礼具有特殊的意义,与甄别尊卑等级的臣礼相对立而存在。客礼往往被引用到不同社会等级成员的交往,用以表达平等、不屈或尊崇的意愿。客礼仪式与臣礼相反,作揖而不趋拜,可以平起平坐,等等。从先秦起,客礼就被引入到国家宾礼制度中,以客礼相待某些诸侯国;西汉确立了客礼接待外宾的制度;至北宋,宾礼制度中正式规定了部分官员相见时行客礼,清代宾礼制度也有类似规定。虽然同为待客之礼,但从制度的层面而言,客礼并不等同于五礼制度中的宾礼,实际上宾礼中包含着客礼。
关键词:客礼 宾礼 臣礼
在中国历史文献中,“客礼”“待以客礼”等类似词语出现频率颇高,并且明显带有著述者的强调意识,这应该表明在传统社会人际关系中,客礼是特殊而重要的。[①]“客礼”一词的字面含义无疑显而易见,即待客之礼,故又称宾主礼,或主客礼。不过,读书得来的感觉是,客礼所蕴含的意义远非字义这么简单。通过分析文献资料,发现客礼确实具有特殊的寓意。概要而言,其特殊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客礼寓意平等;其二,在不同身份等级的社会成员之间,这种昭示平等的客礼往往被引入,以表示尊崇或不屈的意愿,在这种情形下,客礼与维系等级秩序的君臣礼相对立而存在,表示“不臣”,表示抗礼。正是客礼的这种与君臣礼[②]相对立的特殊寓意被古代著述者所关注,因而被有意识地记录。
古代学者对客礼的相关问题多有关注和讨论,这成为今天我们理解客礼的重要参考。不过,今人留意此问题者尚少。有学者将客礼与五礼制度的宾礼相等同的,这似又值得商榷。本文遵循着古代著述者的史意,将客礼放在与君臣礼相对立的意义上加以讨论,尝试解释其寓意、礼仪形式、施行范围。对于今人将客礼与五礼制度的宾礼互称的现象,也稍加辨析。所有观点都是探索性意见,期望得到学界指正。
一 客礼之“不臣”的意义客礼作为标志等级秩序的君臣礼的对立面而存在,其源头可追溯至舜禹时代,“虞舜以尧子丹朱为宾,曰虞宾,而不臣之。夏禹封丹朱于唐,舜子商均于虞,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礼乐如之。以客礼,不臣也。”(《通典》卷74《宾礼》“三恪二王后”)我们难以断定舜禹时代客礼前王之继嗣是否属实,不过周王客礼夏、商之嗣君应该是事实,何休注鲁隐公三年(前720年)“八月,庚辰,宋公和卒”曰:“宋称公者,殷后也。王者封二王后,地方百里,爵称公,客待之而不臣也。”[③]又,鲁僖公24年(前636年):“宋及楚平,宋成公如楚。还,入于郑。郑伯将享之,问礼于皇武子。对曰:‘宋,先代之后也,于周为客。天子有事,膰焉;有丧,拜焉。丰厚可也。’郑伯从之,享宋公,有加,礼也。”杨伯峻先生注“有丧,拜焉”曰:“此谓周王若丧,宋君来吊丧,嗣王拜之,用敌礼也。其余诸候吊国丧则不拜矣。”[④]两条资料可证周王以客礼待宋公。
客礼意味着抗礼,意味着尊崇,上述周王需
中国历史故事之荆轲刺秦王
要答拜宋公体现了这一意义。客礼这种特殊的政治意义,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的形势下得到了发扬,各诸侯国为增进政治力量,往往以客礼优遇人才。“(乐)毅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毅辞让,遂委质为臣。”(《史记·乐毅列传》)又如秦国等国家的客卿制度,亦是以客礼待外来人才。 “秦有客卿之官,以待诸侯来者,其位为卿,而以客礼待之也。”(《资治通鉴》卷2“显王三十六年”胡注)春秋战国以后漫长历史时期内,这种特殊意义的客礼被广泛行用。
因为客礼、臣礼代表着不同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古人甚为重视客礼与臣礼之别。东汉末年黄权为益州牧刘璋主簿时,州别驾张松建议迎刘备至蜀,黄权谏曰:“左将军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三国志·黄权传》)黄权所谓“以部曲遇之”指以刘备为臣,“以宾客礼待”则意味着抗礼。又如,在古代外交关系中尤其重视臣礼、客礼之别,据读书所见,中国与周边政权多有臣礼、客礼之争,兹以宋、金为例,靖康元年(1126年)宋与金人再议和,聂昌受诏前往金国报聘,宋使一干人行至永安军(河北滦县),与金将粘罕遇,“其从者阁门舍人,止昌彻伞,令用牓子赞名引见,昌不可,争辩移时,卒以客礼见。”(《宋史·聂昌传》)《靖康要录》记载此事甚详:“(十一月)二十七日,至永安军孝义桥,遇粘罕中军。约明日相见。……明日盛甲兵之卫,接见使人。其阁门舍人止曰:‘撤伞用榜子赞名引见国相。’昌曰‘国相者,金国何官也?’舍人曰:‘宰相元帅。’昌曰:‘既为宰相元帅,乃金国之臣,昌亦南朝大臣,止当以敌国臣子客礼相见,岂有南朝大臣以臣礼见大金之臣乎?’舍人曰:‘枢密宁不畏死?’昌曰:‘主忧臣辱,主辱臣死,死不足畏,节不可屈。’争辩移时,粘罕不能夺,乃以客礼接见于毡帐中。”[⑤] 这种臣礼或客礼的争持在中国古代外交关系中普遍存在。[⑥]
在社会关系中,也有行客礼以示尊重的场合,父母对于已嫁之女就不再遵循原来的上下之别,而尊以客礼。宋代申鲤撰《亦玉堂稿》:“乡俗已嫁女而反者父母遇以客礼。” ( 卷9,四库第1288冊第335页)[⑦]不仅如此,至少在一些场合,女方父母也是以客礼接待女婿的,清人秦蕙田撰《五礼通考》引司马氏书仪所列婚礼的回门礼:“明日婿往见妇之父母,皆有币,妇父迎送揖让皆如客礼,拜即跪而扶之。”(卷155,四库138册740页) 尤可注意者为最后一句话,婿若下跪,则妇父也需跪而扶起之,这强调了客礼所表达的平等意义。
总之,在一定意义上,客礼是将原本有尊卑之分的双方拉向平等,这对于位卑者而言是尊崇,故《钦定礼记义疏》曰:“客礼尊于臣礼。”(卷5,四库124册172页)
二 客礼仪式在讨论客礼仪式之前,先考察臣礼之仪。作为规范上下尊卑等级秩序的臣礼,其仪式必然涉及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里暂且讨论臣礼的两种核心形式——趋拜与站立,以便于客礼仪式的比较考察。
臣礼仪式最基本也最普遍的表述即为“趋拜”。上自臣子见皇帝,下级见上级,民见官,下至民间长辈与晚辈的交际,趋拜是表达恭敬的一种基本礼节。趋指小步快走,以示恭敬;拜指跪拜。古有“九拜”,其中稽首之礼最恭敬,臣见君必稽首拜,因而稽首就成为最典型的臣礼仪式,宋代史浩著《尚书讲义》:“称拜稽首者臣礼也。”(卷19,四库56册377页)清《钦定礼记义疏》也有“再拜稽首以臣礼见也”的阐释。(卷76,四库126册477页)如此表述方式在历史文献中很是普遍,可知“再拜稽首”应是臣礼常仪。[⑧]
“趋拜”在古代人际关系中是如此普遍而重要,因而为古人必修之仪,需要自童年时代学而习之,以下两例可为证: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明帝遣使送刘仓国列侯印十九枚,诏“诸王子年五岁以上能趋拜者,皆令带之。”(《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东平惠王苍传》)《南齐书》作者谈论皇室子弟的成长经历,也有“龆年稚齿,养器深宫,习趋拜之仪,受文句之学,坐蹑搢绅,傍绝交友”。(《武十七王》)前例所揭学习趋拜的最晚年龄为五岁,后例则说明南齐诸王封闭的幼年生活,唯习趋拜学文句而已。
“站立”也是臣礼的典型仪式,与趋拜同样普遍。虽然唐代以前臣见君仍然可以坐,[⑨]但是在得到皇帝允许后才敢就坐的。在其他层次的人际关系中也是如此,北齐神武帝高欢早年曾因不待赐坐而坐受到令使麻祥笞罚,“为函使六年,每至洛阳,给令史麻祥使。祥常以肉啗神武,神武性不立食,坐而进之。祥以为慢己,笞神武四十。”(《北齐书·神武上》)可见“上”不令坐而坐则为不敬。洛阳时代北魏令史为流外一品,级别并不高,但对于北镇的函使来说则是高高在上了,故高欢自作主张而坐为犯上。
那么,与臣礼相对,客礼的核心仪式为“不趋拜”,以及“坐”。不趋拜指从容行走,并且不行跪拜之礼。唐代元德秀为鲁山令,“先是堕车伤足,不任趣拜,汝郡守以客礼待之。”(《旧唐书·文苑·元德秀传》)县令见郡守理应趋拜,元德秀因足伤不堪趋拜,故待以客礼以免“趋拜”。“客礼”姿态从容与臣礼形成对照,又可见宋代石介撰《徂徕集》,其中“谢益州张密学启”:“以州县贱小吏见国大臣,以属郡下执事见大尹,自当畏汗恐惧,趋走阶下,望尘而来,拜尘而去,何得襜如矩步以宾客礼,进退从容,赐坐款密”。(卷20,四库1090册327页)这里的“畏汗恐惧,趋走阶下,望尘而来,拜尘而去”所描述的都是敬畏的臣礼姿态,与之相反的是“襜如矩步”“进退从容”“赐坐款密”的客礼形态。
代替跪拜仪式的应该就是“作揖”。下面两条记录文天祥与元朝大将见面之仪的资料反映了揖与客礼的关系,“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宋史·文天祥传》)在与巴延(伯颜)皋亭山相见时,文天祥也是“以平揖相见,叙间阔如客礼。”(《文山集》卷21,四库1184册794页)显然,所谓“不拜”、“平揖”都为客礼仪式。
尊者见卑者,若待以客礼,则坐。前引石介“谢益州张密学启”已有以宾客礼“赐坐款密”之证,再引数例,前言宋代大臣只能站立见皇帝,不过也有以客礼赐坐的时候,宋代蔡條著《铁围山丛谈》:“国朝仪制,天子御前殿,则群臣皆立奏事,虽丞相亦然。后殿曰延和、曰迩英,二小殿乃有赐坐仪。既坐,则宣茶,又赐汤,此客礼也。”[⑩]立、坐所取则的礼制判然有别;又,宋代苏缄为广州南海主簿,“州领蕃舶,每商至,则择官阅实其赀,商皆豪家大姓,习以客礼见主者,缄以选往,商樊氏辄升阶就席,缄诘而杖之。樊诉于州,州召责缄,缄曰:‘主簿虽卑,邑官也,商虽富,部民也,邑官杖部民,有何不可?’州不能诘。”(《宋史·忠义传》)富商习惯以客礼见官,故“升阶就席”,苏缄则以臣礼约束之,故“斥而杖之”。清人焦袁熹撰《此木轩四书说》,对于“遽伯玉使人于孔子”一段史料阐释为:“遽孔为友,此使分卑不敢当客礼,孔子必与之坐者,以客处之。”(卷6,四库210册603页) 也注意到“坐”与客礼的关系。
以上讨论了与臣礼之核心仪式相对立而存在的客礼的典型形态。因为客礼与臣礼之对立,两种礼制的其他仪式往往相对立而存在,上引宋使聂昌与金元帅粘罕相遇时,被要求“撤伞用榜子赞名引见”,这里的榜子、赞名皆为臣礼仪式,与之相对,撑伞、不自称名(称字)即为客礼仪式。还考察到几种,列于下:
其一,来宾入门之仪有臣礼、客礼之别,从左侧入是客礼仪,从右侧入是臣礼仪。古人对西周此项制度多有阐述,《通典》卷74:“天子受诸侯藩国朝宗觐遇”有“至于朝……诸侯序进,入门右”之语,杜佑注曰:“入门而右,执臣道,不敢由宾客之位。”宋代黄震撰《黄氏日抄》“公事自闑西,私事自闑东”,“公事谓聘享为国,而与主君敌,故自闑西,客礼也。”(卷20,四库707册586页) “闑”为古代立于门中作为限隔的木桩,既然分东西,那么大门应该是向南的,入门时北向,闑之西为左,闑之东为右。客礼相待时客人从左侧入门,从右侧入则为君臣礼,两条资料的意思一致。实例如魏公子无忌与赵王相见的礼节:赧王五十八年(前257年)魏公子无忌大破秦师于邯郸下,“公子无忌既存赵,遂不敢归魏,与宾客留居赵”,“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资治通鉴》卷5)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自然是待无忌以客礼,故引之升西阶,而无忌坚持从东阶上,是不敢当此均礼。
其二,君臣一起进餐时,臣可否祭祀祖先也为臣礼、客礼之别。《钦定礼记义疏》“人君赐食之礼,祭,祭先也。礼敌者共食则先祭,降等之客则后祭。若臣侍君而赐之食则不祭,若赐食而君以客礼待之,则得祭,虽得祭,又先须君命之祭乃敢祭也。”(卷41,四库125册317页)知道祭祀也包括在客礼之中。
其三,又如拥彗、应门、侧行等礼仪也被遵行。邹衍周游列国时所受礼遇:“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申屠蟠曾论及战国时期客礼盛行情况,曰:“昔战国之世,处士横议,列国之王,至为拥慧先驱”。(《后汉书·申屠蟠传》)
据资料看,客礼固然有既定的仪式,但也有随遇而制的,如魏文侯客礼段干木,过其闾而扶式;魏文帝客礼杨彪,令其扶杖、鹿皮冠入朝,等等,要在客礼是为表达平等、尊崇的意愿,在此前提下可以采用适合的仪式。
三 客礼的行用范围这种具有特殊含义的客礼行用范围很广,凡在需要标明等级的政治关系、社会关系、外交关系中,都使用这一礼仪来表达特殊的用意,如下:
禅代政权之间以客礼相待。这在夏商周三代已创先例,古代史上最频繁使用这一成例的是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凡是以禅让方式完成政权交替的,都是以客礼待退位之君。仅举魏晋交替为例,晋武帝泰始元年十二月“封魏帝为陈留王”诏曰:“……永为晋宾,载天子旌旗,乘五时副车,行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是陈留王尚保留天子的礼仪;“又诏王上书不称臣,答报不为诏,一如宾礼”,(《通典》卷74“二王三恪后”)这里“答报不为诏”指晋帝不以诏书形式回复陈留王的上书,仍然代表着平等与抗礼的待遇。
中国对周边政权也有客礼成例。从目前掌握资料看,这一成例开始于西汉宣帝待匈奴呼韩邪单于以客礼。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呼韩邪单于迫于战败愿意归附西汉,十二月款五原塞,请求朝拜明年正月。这是匈奴单于第一次朝见中原政权,西汉君臣需要讨论接见礼仪。丞相黄霸、御史大夫于定国主张“其礼仪宜如诸侯王,位次在下”,是以臣礼接待。太子太傅萧望之反对,建议待以客礼以避免臣礼可能引起的麻烦,“单于非正朔所加,故称敌国,宜待以不臣之礼,位在诸侯王上。外夷稽首称藩,中国让而不臣,此则羁縻之谊,乾亨之福也。《书》曰‘戎狄荒服’,言其来服,荒忽亡常。如使匈奴后嗣卒有鸟窜鼠伏,阙于朝享,不为叛臣。信让行乎蛮貉,福祚流于无穷,万世之长策也。”宣帝采纳萧望之建议,诏曰:“其以客礼待之,令单于位在诸侯王上,赞谒称臣而不名。”(《汉书·萧望之传》)这一策略为东汉、曹魏所继承,北魏对柔然也一度采用汉待匈奴故事。[11]
客礼用在古代甚为发达的尊贤政治之中,这在先秦时期已经有很多事例,之后,“以客礼待”成为众多“尊贤”措施中的一项。兹举一例,《三国志·文帝纪》魏黄初二年冬十月下裴松之注曰:“公卿朝朔旦,并引故汉太尉杨彪,待以客礼,诏曰:‘夫先王制几杖之赐,所以宾礼黄耇褒崇元老也。昔孔光、卓茂皆以淑德高年,受兹嘉锡。公故汉宰臣,乃祖以来,世著名节,年过七十,行不逾矩,可谓老成人矣,所宜崇异以章旧德。其赐公延年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朗读
杖及冯几;谒请之日,便使杖入,又可使著鹿皮冠。’彪辞让不听,竟著布单衣、皮弁以见。”“杖入”、“著鹿皮冠”便是魏文帝给予杨彪的崇礼,“杖入”指不必趋拜;“使著鹿皮冠”也代表着尊敬,杨伯峻先生于襄公14年(前559年)“卫献公戒孙文子、宁惠子食,皆服而朝,日旰不召,而射鸿于囿。二子从之,不释皮冠而与之言。二子怒”文下注曰:“皮冠,以白鹿皮索制帽,田猎时戴之。君见臣,臣若朝服,依当时仪节,应脱去皮冠。……即群臣相见,亦必脱皮冠或胄。”[12]可知鹿皮冠为较随便之衣着,同样杨彪所著之“布单衣”也是与皮弁配套的。请杨彪以如此悠闲姿态朝见,这是很大的尊崇。
五代至宋,客礼进入宾礼制度,成为宾礼之中的固定内容,以制度形式规定了某些上下级官僚之间以客礼相待。《五代会要》卷24 :“后唐以从容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其使相初相见亦以军礼,一度以后客礼相见。”天下兵马大元帅为最高军事领袖,使相为其下属,初见行军礼,之后则待以客礼。宋建国初年,更多地引客礼入宾礼制度之中。乾德二年(964年)和太平兴国(976-984年)间,曾诏详定官员“公参”之仪。据《宋史》卷118《礼二一》“百官相见仪制”,有以下官员之间行客礼:四赤县令初见尹,趋庭,受拜后升庭如客礼;内客省使谒宰相、枢密史以客礼;诸司副使参大使,通事舍人参阁门使,防御、团练、刺史谒本道节帅,节度、防御、团练副使谒本使,并具军容趋庭,之后延以客礼;诸司使、副使、通事舍人见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宣徽使,以客礼展拜,以上为乾德二年的定制,太平兴国年间又定制京朝官知令录者,见本州长吏以客礼,等等。
清代宾礼制度中也有,如:“同知、通判见知府,柬题晚生,入自中门,用宾主礼”;“司、道、府见学政,入中门,礼如宾主,迎送并出堂檐”;“顺治十三年,定直省文武官相见礼……(总督)与巡抚见,视宾主礼唯均”;“至满、汉官相见……不相统属者,一以宾主礼行之”。(《清史稿》卷91“宾礼”)在清与和硕特蒙古的关系中,也能看到客礼的规定,
中国历史故事与感悟
年羹尧在《禁约青海十二事》中规定:“遣官捧谕往者,不论品秩尊卑,王公以下跪迎,余相见以宾主礼”,[13]这一规定充分展示了清政府对于和硕特蒙古的控制,清政府派出的官员,无论品秩高低,当传达圣谕时,王公以下自然要跪迎,在其他场合,也一律与王公平等行礼。
在一般社会关系中具有等级差异的成员之间,也有行用此礼,上引清秦蕙田撰《五礼通考》“婿往见妇之父母,皆有币,妇父迎送揖让皆如客礼,拜即跪而扶之。”又,父母待出嫁之女以客礼,女可以不再跪拜父母,上引宋代申鲤撰《亦玉堂稿》记载一位恪守晚辈之礼的女子:“乡俗已嫁女而反者父母遇以客礼。女曰:‘人子有定分,岂女独非子邪?’吾晨起必肃拜,朔望与岁时家庆必稽首再拜逡巡”。(卷9,四库1288册335页)此女因与习俗特异,故作者记载其事迹。
四 客礼、宾礼之辨古人和今人都有将客礼与宾礼互称的,如宋朝卫湜《礼记集说》“春朝夏宗则以客礼待诸侯”。(卷64,四库119册359页)春朝夏宗是诸侯见周天子之礼,周礼所规定双方相见仪式甚为展示尊卑之别,所以这里的所谓客礼是讲究君臣明分的。又如,西晋待魏王“王上书不称臣,答报不为诏,一如宾礼”,这里的宾礼又是客礼之义,再如,北周灭齐,“高纬至邺,周主降阶,以宾礼见之。”(《资治通鉴》卷173)降阶接见是屈尊敬之,故李延寿作《北齐书》、《北史》皆用“宾主礼”一词记载相见过程:“齐主至,帝降自阼阶,见以宾主礼。”(《北史·周本纪下)“送邺,周武帝与抗宾主礼”。(《北齐书·后主幼主纪》)
今人有将客礼与宾礼互称者,如吴丽娱先生有论:“宾礼是《周礼》五礼之一。宾即是客,……但是唐后期五代藩镇体制下,所谓客礼却有了对‘内’宾而言的新含义。”[14]吴丽娱先生将“宾”与“客”互称,“宾礼”与“客礼”互称。李云泉先生也有同样提法,他认为西汉甘露三年以客礼待匈奴呼韩邪单于一事对汉代朝贡礼仪的确立和后世朝贡礼仪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之后论道“而所谓的‘客礼’,也就是宾礼。”[15]
虽然古今学者都有如此倾向,但是,如果从制度的角度考察,将五礼制度之中的宾礼与客礼通称是不妥当的,这样讲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宾礼制度中包含着客礼,客礼是宾礼制度中的一项内容而已。
从先秦起,作为制度的宾礼与客礼的区分就极为明显。宾礼所规定的种种礼仪形式中,常标明“臣礼”“客礼”,而臣礼占大部分,并且来宾倾向于行用臣礼,对客礼是比较谨慎的。前面谈到周礼对于来宾入门之时有臣礼、客礼之别,《钦定仪礼义疏》讨论《仪礼》“牵马右之入设”这句话,引郑康成《仪礼正义》的解释曰“庭实先设客礼也。”又引贾疏曰“前入右门时,宾奉束锦总乘马,一时入无先后之别,是臣礼。今此先入,设宾乃奉币是客礼。”(卷16,四库106册559页)也反映了臣礼、客礼并设。周礼规定诸侯朝觐天子的朝见仪,则是以臣礼为主:“诸侯序进,入门右,坐奠珪,再拜稽首。傧者谒。侯氏坐取珪,升,致命。王受之玉。侯氏降阶东,北面再拜稽首。傧者延之曰‘升’。升,成拜乃出,各还其舍。”(《通典》卷74)至若西周待宋、杞二国君以客礼,乃至西汉所定待匈奴呼韩邪单于以客礼,都只是宾礼制度中的一项内容而已。
如果考察宋代宾礼内容,会发现宋代宾礼“对内”的内容已经大大超越唐后期,而且在“对内”的礼仪规定中明确规定了臣礼与客礼两种形式。《宋史》志《宾礼》五卷,包括大朝会仪、常朝仪、入阁仪、明堂听政仪肆赦仪附、皇太后垂帘仪、皇太子正室受贺仪、皇太子与百官师保相见仪、朝仪班序、百官转对、百官相见仪制、录周后、录先圣后、群臣朝使宴饯、朝臣时节馈廪、外国君长来朝、契丹夏国使副见辞仪高丽附、金国使副见辞仪、诸国朝贡、群臣上表仪、宰臣赴上仪、朝省集议班位、臣僚上马之制、臣僚呵引之制,可见宋代宾礼覆盖了内部以及对外的政治关系。其中,臣礼与客礼是两种基本礼仪形式。前面我们考察了宋代宾礼中规定某些官员之间以客礼相待,与此同时也规定官员之间以臣礼相待,如四赤县令初见尹,需要先行“趋庭”之礼,受拜后按客礼仪式升庭。
作为国家的待客礼制,宾礼是将平等意义上的客礼与表示尊卑关系的君臣礼相聚合的成果。宾礼制度之中虽然含有客礼的因素,但宾礼制度的总精神与客礼完全相反,宾礼的总精神是严格标志君臣之分,而客礼则昭示着平等。
结束语客礼广泛行用于中国古代等级社会之中,这与严格的等级性虽然矛盾却正是古代社会的另一种特性。与臣礼强调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同时,客礼为严格的等级社会增添了一些调和色,从而为等级界限分明得令人噤若寒蝉的古代社会增加了几许暖意。这一效果,不仅没有抹杀等级,反而在知遇之恩的心理中更加牢固了等级秩序。
英文标题:
Guest Ritual in the Ancient China作者简介:
姓名:徐美莉
出生:1965年
性别:女
籍贯:山东省栖霞市
工作单位: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职称:副教授
联系地址: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邮编:252059
电话:(0635)8539950
信箱:xumeili93@163.com
[①]本文所论的时间范围为古代,实际上传统的礼仪是延续到近代。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国际关系格局中发生巨变,这引发了传统社会诸多方面的变化,但是在清朝灭亡之前,中国内部社会仍然保留了传统的等级秩序及其礼仪规范。自辛亥革命起,经过历次革命洗礼,自先秦相沿下来的人际关系礼仪才逐渐为新时代的规范所代替。
[②] 文中“君臣礼”或“臣礼”泛指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中揭示等级的礼。
[③] 《春秋公羊传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卷2第27页。
[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册第427页。
[⑤]佚名著《靖康要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卷14第282页。
[⑥]直到近代清朝与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礼仪之争的实质仍然是臣礼、客礼之争。《清史稿》卷九一《礼十》:“同治时,英、法使臣固请再四,我犹绳以华制,莫之应。彼且曰,宜亟修好,阻其入觐,是靳以客礼也。” 此段文字显示了“华制”与客礼间的关系,“靳”为吝惜意,坚持英法使者朝见时行跪拜礼,是吝惜客礼。
[⑦]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文中资料出该书者简称“四库”,又,为节省文字,以下“册”、“页”前省去“第”字。
[⑧] 臣民对君王的跪拜之仪实际上有演变,据现有了解,至少经历了“稽首”到明朝“五拜三叩”到清朝“三跪九叩”的变化。但是,无论形式怎样变化,跪拜的精神是一致的。故清代人在泛论上下之礼时仍沿
中国历史传奇人物故事视频
称“稽首”。参见,牛军凯:《三跪九叩与五拜三叩:清朝与安南的礼仪之争》,见《南洋问题研究》2005年第1期。
据了解稽首的动作大致如下: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同时头缓缓至地,要停留一段时间。
“再拜”何意?再拜即行两次空手礼。空手礼动作为:下跪后两手拱合,俯头至手与心平,因头不至地而至手,故称“空首”,也称为“拜手”。空首礼是古代通常的礼节,平时行一次,若表示特别尊敬则行两次,称“再拜”。参见,贺德扬:《关于〈鸿门宴〉的两条注释》,见《山东师范学院学报》1978年第4期。
[⑨]宋太祖废臣下之座,见《宋史》卷248《范质传》:“先是,宰相见天子议大政事,必命坐面议之,从容赐茶而退,唐及五代犹遵此制。及质等惮帝英睿,每事辄具劄子进呈,具言曰:‘如此庶尽禀承之方,免妄庸之失。’帝从之。由是奏御浸多,始废坐论之礼。”此后百官见皇帝只能站立。
[⑩]蔡條:《铁围山丛谈》,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卷1,第20页。
[11]北魏与柔然长期争藩礼与敌国礼没有结果,最终北魏退让,借引西汉待匈奴的这一礼仪,《资治通鉴》卷148,神龟元年518年:“魏主引见柔然使者,让之以藩礼不备,议以汉待匈奴故事,遣使报之。”
[1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册第1010-1011页。
[13] 转引自,王希隆:《年羹尧〈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述论〉》,见《西藏研究》1992年第 4期。
[14]吴丽娱:《试论晚唐五代的客将、客司与客省》,见《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4期。
[15]李云泉:《宾礼的演变与明清朝贡礼仪》,见《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2/29/563614.html
以上是关于四库-中国古代的客礼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四库-中国古代的客礼;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18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