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文天祥的生平故事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天祥-文天祥的生平故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文天祥的生平故事
文天祥生平简介:文天祥的故事有哪些?如何评价文天祥?小编带你走入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人生:
文天祥生平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南宋末年抗金民族英雄,爱国诗人。理宗时任右丞相,恭宗时任工部尚书。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其父文仪,母曾氏。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进士,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军南下。次年,元军逼近临安(今浙江杭州)时,出使元营议和,被扣留。后逃脱,组织义军抗元。祥兴元年(1278)兵败被俘,关押在大都(今北京)狱中三年。元朝屡次劝降,均被毅然回绝。元世祖二十年(1283)被杀害于大都柴市。
文天祥的故事
一、舍家为国 起兵勤王
文天祥到赣州任上没有多久,宋度宗驾崩,年仅四岁的恭帝即位。是年九月,忽必烈大汗命伯颜以丞相身份率二十万大军从襄阴(今属湖北)兵分三路出发,势如破竹。到十二月,元军突破长江天险,攻占了鄂州。十二月二十日,太皇太后下了《哀痛诏》,号召各路军民起兵勤王,保卫京师临安。由于南宋政治的腐败,政权已经摇摇欲坠,各地文官武将惧怕元军的强大攻势,不敢前去抵抗,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响应号召。紧接着,文天祥又接到担任江西提刑的任命书,要他速率兵赴临安勤王。
文天祥是第二年(1275)正月十三日才接到这道《哀痛诏》的,捧着诏书,他泣不成声,决心应召誓死勤王,挽救南宋江山。南宋人民原本就饱受了元军的烧杀掠夺之苦,文天祥一号召,就有成千上万的人参加了勤王军。三天时间,就募集了一万多人。他发布文告,在江西省征集义士粮饷,
文天祥到平江后,勤王军在初次作战中英勇奋战,除守卫平江外,文天祥还派出三千人赶去支援常州,由朱华和尹玉率领,结果在五木与元军遭遇。此时,南宋朝廷也派兵两千人增援常州,由张全率领,但此人无心抗战,没与勤王军好好配合,临阵逃脱。由朱华、尹玉率领的义军在杀敌无数后,终因寡不敌众,除了四人突围外,其余将士全部壮烈牺牲。尹玉身受多处重伤,仍浴血拼杀,最后,元军不敢和他靠近搏斗,就拿四根长枪架住他的脖颈,用棍击死。文天祥后来上书,请斩临阵逃脱的张全,但朝廷充耳不闻,姑息了事。五木一战,虽伤亡较重,却使江西义军威名大振。
就在这时,元军留下少数兵力看守江北扬州等地,其余主力兵分三路,直扑临安。临安防御空虚,元军三路攻来,使朝廷大为震惊,急令文天祥率兵赶赴独松关,把守元军通往临安的咽喉要道。谁料义军还没到,独松关就已经失陷。在伯颜攻下常州后,全城上万人被杀害,只有几个人藏于桥坎下才幸免于难。文天祥只好退兵到临安。
此时的临安城早已一片混乱,左丞相留梦炎已溜出城去,后来投降了元军。右丞相陈宜中与太皇太后想请降苟安,以求保存小朝廷。召集大臣议事,前来上朝的官员只有六人。到了这个时候,太皇太后才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督促各路兵马,维持残局。已年老懦弱的吴坚则被任命为左丞相。文天祥发现,要保住临安已经不可能,便建议南迁。因为三路元军已经开始包围临安。文天祥想,闽广两地平安无事,江西和湖南还有很多地方在宋朝手中,他率领的勤王军有三四万人,京师义民可组织二十万,因此他和张世杰商议,可以背城一战,以战为守。如守不住,再退居到江西等地继续斗争。然而,即便文天祥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太皇太后和陈宜中已经加紧了议和行动,派人给伯颜送去了传国玺和降表。张世杰不愿投降,扬帆出海,向南而去。
二、再举义旗 誓死抗元
景炎元年(1276)正月十九日,丞相陈宜中害怕被扣留,不敢去与元军议降,加之元军一股兵力进驻到临安城外的教场,他仓皇逃到了占城(今越南境内)。但元军又坚持非丞相亲自来请降不可。最后,这场非同一般的谈判不得不落在了文天祥身上。二十日,太皇太后命他和吴坚、谢堂、贾余庆等人,前去伯颜营中议和。吴坚胆小怕事,一直不敢抗争;谢堂遇事一点主意都没有,只会低三下四、唯唯诺诺;贾余庆是一个迎合元军的下流小人,对新朝官位心怀幻想。文天祥意识到,只有自己想办法取得主动权了。
文天祥昂首阔步走入伯颜设在临安城外皋亭山明因寺的大营后,伯颜就自以为是地问道:“丞相是来谈投降的事吗?”文天祥义正辞严地说:“我不是来投降,我是来谈判。投降是前任丞相的事,我与这个没有任何关系。太皇太后命我任丞相,我今天就前来营中商量两国之事。”文天祥态度强硬,慷慨陈词,伯颜等人都对面前这个刚强的人物钦佩不已。
二十一日,经过一夜密谋的伯颜等人扣留了文天祥,派降将程鹏飞同吴坚等人去临安劝太皇太后投降。就在文天祥被扣留之时,奸臣贾余庆代替文天祥做了右丞相,并和吴坚等人准备了降表送往伯颜营中。得了降表,伯颜立即请文天祥进帐并进行劝降,文天祥毅然回绝。有人建议把文天祥杀了,由于伯颜十分钦佩文天祥的威武不屈,便下定主意,把他扣押起来,找机会劝他投降,为元朝效力。
伯颜扣押文天祥,让其他人回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对南宋大臣的情况非常了解,其他人都已老朽无能,没有什么号召力,而文天祥在民众中有着很高的声望,他振臂一呼,应者数万,这对元军攻击南宋是一块很大的拦路石,如果把他放回去,无异于放虎归山。
景炎元年(12
通州守将杨师亮热情接待文天祥,他让文天祥在州衙好好休息,等待时机,东山再起。文天祥就在这段安定的日子里,把自从离开临安后两个多月来一路上写下的一百多首诗,编成了集子,名叫《指南录》,表达了向往南方、立志为南宋献出一切的决心。
在通州小憩之后,文天祥一行南下永嘉(今浙江温州),欲投奔益王赵昰、广王赵昺的元帅府。到达永嘉时,赵昰已到福安府(今福建福州),被拥立为帝(即端宗皇帝)。得知文天祥的消息后,他立即把文天祥召来,任命为同都督置府南剑州。文天祥便开始招兵买马,再举义旗。各地闻之,也纷纷响应。由于叛徒作祟,文天祥的督府军在闽赣出师不利,军心有些动摇。文天祥处决了叛徒,重整军纪,督府军的战斗力有了很大提高和加强,第二年便相继收复了梅州(今广东梅县)、赣南十县、吉州四县,史称赣南大捷。景炎二年(1277)五月中旬,文天祥率军反攻江西。江西兵民立即奋起响应。文天祥的妹夫、吉州龙泉县令孙卓起兵收复了县城,另一妹夫彭震龙也起兵收复了永新县城。袁州萍乡县也被攸县人吴希爽起兵拿下。
文天祥率领抗元义军的连番大捷,使抗元声势越来越大,元军统率伯颜以及整个元军深为震惊。伯颜立即命李恒为元帅,率精兵赶赴江西增援。此时,湖南的抗元斗争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衡山、湘潭、安化、益阳、攸县、新化、宁乡等县城,已被当地义军收复。
但是,由于义军都是临时组织起来的,没有战斗经验,又都是步兵,无法阻挡元军铁骑的冲击。在李恒所率的精锐铁骑展开攻势后,几次作战后,义军数万军队就损失了大半。文天祥只好带着所剩不多的兵力边战边退。张汴、赵时赏、刘洙等将领都相继殉国。
与此同时,南宋流亡政府移到浅湾(今广东饶平南澳岛),后到钢洲(今广州湾口外海中)。端宗在钢洲病逝。此时仍对宋朝忠心耿耿的张世杰、陆秀夫,拥立八岁的卫王赵昺继位,号祥兴。由于两人感觉钢洲不安全,又转移到新会县往南八十里的大海中的崖山,这是南宋朝廷的最后落脚地。
当文天祥率督府军余部在南岭过冬时,终于知道朝廷在崖山。景炎三年(1278),朝廷封文天祥为太保、信国公,以示嘉奖,但对文天祥的军事计划不怎么赞成。后来,文天祥率军到潮阳,准备以潮、惠为根据地,收复附近的失地。元军主帅张弘范得知他们的行踪后,立即分水、陆两路直奔潮州。文天祥从元军俘虏中得到这一消息后,奏告了崖山,并立即率兵撤出潮州,退居山中,以避其锋芒。
但是,由于叛徒引领,张弘范的弟弟张弘正率轻骑二百名紧随而来。就在文天祥安营五坡岭做饭时,遭到了张弘范大军的突袭。文天祥仓皇而逃,千户王惟义前往捉拿。文天祥欲自杀,却没有成功。文天祥被俘,他率领的督府军自此瓦解。
如何评价文天祥?
文天祥被押送到张弘范的大营中后,元军将领要他向张弘范下跪。文天祥坚定地说:“我文天祥可死,但不能跪!”张弘范早在伯颜营中就领教过文天祥的刚正,知道要他下跪比登天还难;想杀他,自己又没有杀死这个宋朝丞相的权力,便装出宽宏大量的口气说:“我不杀你,杀了你倒成全了你的忠义之名。我不是狭隘之人,我对你将以礼相待。”说罢,亲自为文天祥松绑,礼敬有加。文天祥说:“既以
张弘范为小心起见,要求属下对文天祥严加防范,以免他找机会寻死。
祥兴元年(1279)正月初六,张弘范兵分两路向崖山开进,文天祥也被押送随行。船过珠江口外的零丁洋时,有人告知,元军中有一姓韩的军官是张世杰的外甥,张弘范派此人前往崖山劝降,遭到张世杰的严厉拒绝。张弘范又拿出纸和笔,让文天祥写信劝张世杰投降。文天祥奋笔疾书,写下了著名的《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弘范看到这首诗,不禁感慨道:“好人好诗!”他知道要让文天祥招降已不可能,便决定攻打崖山。
二月初六,两军对峙了二十多天后,决战的时刻终于来临,元军向崖山发起了进攻。经过一天恶战,宋军大败。激战中,陆秀夫眼见突围出去已经很难,便让妻子儿女跳海自尽,随后背上九岁的小皇帝赵昺纵身跳入大海。张世杰率一百多艘船只护送太皇太后突围出去,余下的八百多艘船只全被元军俘获。张世杰突围后,突遇飓风,船被风浪击破,突然又获悉皇帝已跳海而死,便跳海殉国。宋朝至此灭亡。
文天祥亲眼目睹了宋朝的最终覆灭,痛心疾首,后在《集杜诗·南海》序言中写道:“崖山之败,亲所目击,痛苦酷罚,无以胜堪。”他深感自己也无回天之力,便“坐北舟中,向南恸哭”。他认为宋朝的灭亡应归咎于那些奸臣。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四月二十二日,因忽必烈命令,文天祥被押往大都。押送途中,文天祥两次自杀未成。被押行的还有宋朝官员邓光荐,他们虽为囚徒,但一路上谈诗论史,还计划着有朝一日再举义旗,驱逐元军。十月初一抵达大都,元朝政府把
在会同馆期间,文天祥被视为上宾,每天被美酒佳肴款待,但文天祥只吃友人送来的食物。接着,劝文天祥投降的人一个接着一个而来。开始时是南宋状元丞相留梦炎,但他才露面,就被文天祥一顿怒骂而狼狈退下。随后是恭帝、后来被元朝封为瀛国公的赵。元朝统治者想利用君臣关系来强制文天祥投降,可是,年仅九岁的赵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劝降。文天祥一见赵,立即跪下,并痛哭流涕地不断说道:“圣驾请回!圣驾请回!”再也没有多余的话说。赵便匆匆退去。
接着,元朝平章政事阿合马高踞堂上,命人带来文天祥,并要他下跪。文天祥说:“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怎能下跪?”阿合马一时羞愧,看看周围的人后说:“这个人是生是死,全由我说了算。”文天祥立即接上他的话说:“要杀就杀,不要说什么由不由你。”阿合马恼羞成怒,命人把文天祥关押到兵马司衙门。
元朝统治者见文天祥铁骨铮铮,难以移其心志,就把他押入污秽不堪的牢房。在这样的环境里,文天祥深有感触,“地狱何须问,人间见夜叉”,但他又觉“朝夕淡薄神还爽,夜睡崎岖梦自安”。
这期间,忽必烈曾在一次议事中问周围的大臣:“南方、北方的宰相谁是最好?”大臣们回答:“北为耶律楚材,南为文天祥。”忽必烈听罢立即下谕,将赏赐文天祥宰相之位。但文天祥拒绝了这些赏赐。其实,元朝统治者内部意见也不一致,一些人想用文天祥在人们心中的威望来稳固南方,于是提出劝降;另一些人则认为文天祥对南宋忠心不死,留着是个后患,主张斩首。
十二月初,忽必烈在经过一番深思后,决定当面和文天祥交谈。文天祥被押入皇宫后,忽必烈并没有要他下跪,但文天祥还是给忽必烈作了个揖。“你已经在这里很长时间了,如能做大元朝的忠臣,大元中书省有你一席。”忽必烈让人传话。“我文天祥乃大宋状元宰相,大宋已亡,我也当随之而亡。”文天祥说。“那么你想怎样呢?”忽必烈又让人问。“别无他求,只求一死。”文天祥高声说。
忽必烈惟一的一线希望破灭了,想到要让文天祥屈服已经不可能。恰好近来四处正传说中山府(今河北保定)有人组织了数千人,准备进攻大都、劫救文天祥,便批准将文天祥斩首。
十二月初九这一天,文天祥被押到柴市。来到刑场,文天祥问清了南方在哪里,就面向南方拜了两拜,表示对南宋的忠心不改,遂从容就义,时年四十七岁。前来观看的百姓无不潸然泪下,直到文天祥就义后几天,元大都的街头巷尾都还经常传出哀哭声。元朝统治者也惶恐不安,接下来的很多天,城门紧闭,处处是巡逻的士兵。城中百姓也不准随便来往。
后来,文天祥的夫人欧阳氏在文天祥的衣带上发现一篇写有序言的绝笔赞:
吾位居将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军败国辱,为囚虏,其当死久矣!顷被执以来,欲引决而无间。今天与之机,谨向南百拜以死。其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丞相文天祥绝笔。
文天祥死了,但其丹心正气永存,与日月同辉。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china/syls/11073.html
以上是关于文天祥-文天祥的生平故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天祥-文天祥的生平故事;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186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