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树山:终结者:王莽和他的短命王朝(上)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周树山:终结者:王莽和他的短命王朝(上)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周树山:终结者:王莽和他的短命王朝(上)
1
王莽是西汉王朝的终结者,也是他自己的终结者。这个对权力有着病态迷狂的野心家在历史上有篡逆的恶名,那是因为我们目前所知有关他的一切资料都来于《汉书》。《汉书》的作者班固是东汉的兰台令史,身为朝廷史官,当然会指斥王莽的篡逆行经。但古人为史,重的是史德,即不隐恶,不谀颂,实事求是,秉笔直书。所以,尽管出于皇朝的正统观念,他反对和鄙视王莽,但所记王莽的一生行迹当是可信的。王莽终结了延续二百一十一年的西汉王朝,以一己之力,基本上不费刀兵征伐之举,没有兵燹战乱之祸,几乎在朝野上下欢呼和拥戴声中,以外姓臣子之身,轻取帝王至尊之位,立起了一个自家的朝廷。他在帝王的舞台上不恤人言,蔑视常规,敢作敢为,独行其是,视天下如一张白纸,挟生杀予夺之权,逞半巫半儒之态,狂放恣肆,淋漓挥洒,制
中国历史上的战争故事
礼作乐,从周复古,描绘他心中理想的蓝图,正所谓"敢为激发之行,处之不惭恧。"尽管他的王朝及身而灭,但王莽其人终无愧人杰鬼雄也!
王莽能走到历史的前台,和一个女人有关。且说宣帝时,太子刘奭最宠爱的女人司马良娣(太子正妻称良娣)患重病,将死,对太子涕泣道:臣妾之死,非因病,乃周围的姬妾争宠嫉恨,用巫蛊邪术加害于我,我死于地下,又岂能瞑目也!司马良娣死后,太子既痛惜心爱的女人,又怨愤原来的姬妾,诸事无心,不胜悲愁,病恹恹打不起精神。因迁怒于原有的姬妾,所以无人得近太子。皇帝和皇后知太子委过于身边的女人,就计议由掖廷的家人子中为太子再择一女子,以慰太子的思虑和悲愁。太子深陷于对逝者的哀伤中,对此没有太多的热情。时备选女子五人,皆盛装坐于太子侧,太子瞥了一眼,怅然无语。为了不拂皇后意,漫应道:此中一人即可。坐近太子的女子身穿绛红衣裙,低眉无语,主其事的皇后侍御以为此女即太子中意的女人,皇后即命两名宫廷内官将此女送往太子宫。
人的命运和历史的走向都具有奇异的偶然性。在这次选妃仪式上,由于一个女子偶然穿了一件绯红的衣裙,又极其偶然地坐临太子,被哀伤悲愁缠绕的太子一句漫不经心的话,大汉帝国为自己准备了未来几代的女性掌门人,同时也产生了它最后的掘墓人。
这名女子名叫王政君,当年十八岁,正值妙龄。得幸太子后,马上就怀了孕,不久,为太子生下了一个男孩。皇帝非常喜欢这个婴儿,因为他是帝国隔代的接班人。古老的大汉帝国如一辆破旧但尚能平稳运行的车子,只要不出意外,帝国的权力可以保持正宗的血统嫡传至三代,这对帝国的稳定是相当重要的。皇帝为他的孙子命名刘骜,婴儿还在襁褓之中,得到了无比精心的照料,遵皇帝之命,宫中侍女和保姆们常把婴儿抱置于皇帝身边,这不仅体现寻常的人伦之情,更关系帝国的命运,因为这婴儿就是帝国的未来!
婴儿母亲王政君的家世可以追溯至汉武帝时代。她的祖父叫王贺,曾任朝廷绣衣御史,这是武帝时特设的官职,绣衣乃皇帝所赐,穿上它,就有生杀之权。汉武对外征伐不止,对内苛政暴敛,民不堪命,民乱不息,武帝遣绣衣御史巡行天下,镇压民乱,惩治官吏。俸禄二千石官员上报朝廷杀头,千石以下者可自行诛杀。其中一名绣衣御史暴胜之斩杀万余人,因为王贺诛杀太少,武帝认为他不称职,罢了他的官。王贺儿子名王禁,是学法律的,在朝廷大法官手下做一名小官(廷尉史)。此人好酒好色,妻妾众多,生下四女八男十二个孩子,王政君在四个女孩中排行第二。她有一个大姐名叫君侠,两个妹妹依次叫君力和君弟。王禁所生八子依次为王凤、王曼、王谭、王崇、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与王政君同母者只二人,即王凤和王崇。
王禁还有一个弟弟王弘,生个儿子叫王音。
王政君生子三年后,汉宣帝死了,太子刘奭即位,他就是史上的汉元帝。刘奭当了皇帝,儿子刘骜即为太子。王政君先是被封为婕妤,三天后封为皇后。皇后父亲王禁被封为阳平侯。王政君当了皇后,皇帝有了更多的新宠,她再难得见到皇帝,只能在深宫里过着养尊处优又与世隔绝的寂寞生活了。太子刘骜渐渐长大,他身材肥壮,喜爱音乐、女人、盛宴和美酒。这对于一个皇室的储君来说,似乎也算不得什么。但汉元帝认为太子材质平庸,难当帝王之任,他和爱宠傅昭仪(昭仪,在后宫地位仅次于皇后)生了另一个儿子,封为定陶王。定陶王多才多艺,元帝有意更换定陶王为太子。这对于太子的外家王氏来说,无疑于灭顶之灾。当时皇后的同母兄王凤等人因外戚之尊,在朝中已有了相当的地位,他联合其他的大臣,竭力劝阻元帝打消更换太子的念头。元帝犹豫再三,认为皇后谦退恭谨,母仪后宫,没有什么过失,而太子当年又得到父皇的喜爱,所以,终于没下废太子的决心。
汉元帝在位十六年撒手人寰,皇权转移到刘骜手中,他在史上被称为汉成帝,西汉王朝在他的手中走向了最后的终结。女人通过生育创造历史。王氏女所生的这位帝王堪称史上最昏庸的帝王之一,任何读过汉代历史的人都会为西汉王朝遭逢如此窳败之君而扼腕叹息。儿子的庸劣自然不能怪罪母亲,皇室封闭侈糜的生活足以使一个心智健全、体魄强壮的青年销尽精魄和锐气,成为一具权力峰巅上的行尸走肉。刘骜二十岁即皇帝位,在位二十六年,四十六岁因脑中风猝死。在这相对漫长的岁月里,衰败的大汉帝国在缓慢地走向死亡,同时,异己的政治力量也在权力的核心渐渐成长壮大,直至最后,吞噬掉它赖以存在的母体。
刘骜之昏,不在于他的胡作非为,而在于他的不作为。他登基后,母亲王氏成为皇太后,舅舅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总揽朝政。封太后同母弟王崇为安成侯,食邑万户,王凤以下诸男皆为关内侯。本来汉家重外戚,外戚乱江山,是汉家历史的老故事。自吕后娘家诸吕起,后来的霍氏、上官氏都曾使汉家社稷险遭倾覆。武帝同样重用外戚,但武帝乃强势君主,卫、霍之流仅为其所用。汉成帝是个主不起事的人,将朝政大权一概委以外戚,自己乐得在后宫女人堆里厮混。五年后,他把所有活着的舅舅全都封了侯:王谭为平阿侯、王商为成都侯,王立为红阳侯,王根为曲阳侯,最小的舅舅王逢时为高平侯。原来封的安成侯王崇病死,留下遗腹子,起名王奉世承袭侯位。此前成帝的外祖父王禁已死,由长子王凤嗣侯。成帝一日封王氏五侯,活着的舅舅人人有份,加上早封的王崇、嗣侯的王凤,太后王政君的兄弟已人人尽侯。
有一人因阳寿太短,早死于泉下,没赶上千载难逢的封侯之幸。他的名字叫王曼,在王氏诸男中排行第二。但没关系,历史的高潮戏将由他的儿子出演。
王凤执汉家朝政十一年,病重。死前,成帝执其手问道,如依次轮班,是否该由老三王谭上位了。但王凤否定了他的同父异母兄弟,因为
中国历史主故事书要内容
王谭等人对他这个大哥并不恭敬,豪奢僭越,难以服众;而叔伯兄弟王音对他卑恭如子,在他病卧床榻时殷勤照料,其人行为谨慎,处事严整,可托以国事。王凤死,成帝即命王音为大司马车骑将军,总揽政局,一年后,封王音为安阳侯,食邑待遇与王家五侯相等。王音理政八年,薨于位。这之前,老三平阿侯王谭已死,成帝很后悔没有让这个舅舅体验执掌国政的荣耀,按顺序,立即封活着的老五成都侯王商为大司马卫将军,总揽朝政。王商当政四年,薨。本来排序应该轮到老六王立,但红阳侯王立骄奢淫逸,数犯国法,所养宾客皆好勇斗狠之徒,目无法纪,横行京城,恶名暴著,简直就是黑社会老大,所以万难委以国事。于是,越过老六,封老七曲阳侯王根为大司马骠骑将军。高平侯老八王逢时是无才无能的庸人,一生在锦绣堆里吃闲饭,那一年,他死去了。所以,终成帝之世,外戚王根是最后一个替他当家的人。
成帝把帝国权力交给外戚,仗着他舅舅多,一个一个顺序上位。随着时光流逝,王氏诸侯,渐趋凋落,终至繁华过眼,春梦无痕。客观地讲,王氏当国,也谈不上有多少祸国殃民之罪恶。帝国看似庞大,但只要帝王不折腾百姓,没有动摇国本的内乱和水旱之灾,其实朝廷政事至简。所谓国泰民安就是帝王所祈望的太平盛世,帝国只是在既定的轨道上运行就可以了。至于宫廷内部擅权争宠,尔虞我诈之权斗,乃是庙堂正常生态,它隔绝在宫墙之内,与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并无多少关系。王凤初擅权,群臣也有心怀不平,向皇帝进言告状的。如京兆尹王章给皇帝上密折,揭露王凤把自己一个小妾的妹妹纳入后宫,献给皇帝,说此女适宜生子。而王凤小妾之妹曾经许嫁于人,假如怀了孩子,难保不是野种。此欺君罔上之罪也。这种狗扯羊皮的脏污烂事无关国计民生,但朝堂斗法也无外乎这些上不得台面的东西。王章告状,也曾动摇过成帝对王氏的信任,但太后为了娘家人撒泼,又是哭又是不吃饭,成帝是个没主意的人,把王章下狱弄死也就完事了。至于王氏诸侯豪奢违制,政出私门,卖官鬻爵,排摈异己之种种行径乃是题中应有之义,或者说,是帝王准许的特权。当然,事情如果闹过了头,也会引起皇帝的不满。如王商欲避暑,高宅豪邸皆不用,非要住皇帝的明光宫。皇上过王商府第,见其毁穿长安城墙,引灃水入私邸大湖中以助行船,其游船翠羽为盖,帷幕为屋,击楫中流,越女清歌,比皇帝还奢华,心中不满,犹隐忍不言。等再到王根府邸,却见积土成山,山上台阁,巍峨壮丽类如未央宫中的白虎殿。皇帝实在忍不住了,发了一通火,几个人做了认错请罪的姿态,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成帝末年,在太后的请求下,又封王氏一侯,这就是王曼之子王莽。本来因王曼早死,留下孤儿寡母,和王氏诸门就没法相比。王莽渐渐长大。各门兄弟皆王侯之后,纨绔子们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竟尚奢华。独王莽孤贫,折节下士,勤苦好学,平时穿戴行事,和普通儒生无别。他有一个哥哥亦早死,王莽服侍母亲和寡嫂,养育兄子,皆遵儒家孝悌之礼;外交英俊,内事各家叔伯,无不曲尽人意。处毒焰熏蒸之中,傍腐臭淫滥之侧,竟然出现这样一个修身齐家的堂堂君子,如蔓草荆榛中高耸的乔木,简直就是一个异数!有斯人必有斯用,只待时至也!
儒家的出世之说,修身、齐家之后是治国、平天下,王莽自然不是一个只求独善其身,最后与草木同朽的腐儒。对于他来说,通向庙堂的路并非遥不可及,因为盘踞庙堂之上的都是他的同宗叔伯,太后是他的亲姑姑,皇帝是他的表兄弟。但他可不是只图攀缘裙带的庸碌之徒。裙带非不可攀,但要攀得不露痕迹,名至实归。当他还是一个青年学子时,由于他清苦自持,高标独举的行为,在朝野上下就已博得贤德之名。社会越腐败,道德越沦丧,人们越期待一个完美的道德楷模以唤起向善的希望。王莽虽然当不起道德楷模,但也是一个众人赞许的君子。他位高权重的叔伯们开始为他发声,他们的话带着权力的金石之音,其影响力和穿透力百倍于小民的喧哗。这时,执掌国柄的大伯父王凤病了,王莽侍疾在侧,每次都亲自尝药,连月来,乱首垢面,衣带不解,其恭顺孝敬,胜过亲子。王凤被深深感动了,弥留之际,将侄儿王莽托付于皇帝和太后。皇帝立刻将王莽拔擢到内廷拜为黄门郎,不久,又升任射声校尉。或问,没有王凤的临终之托,王莽身为皇帝和太后的至亲,难道不会得到内官的职位吗?依大汉帝国任人唯亲的传统,或许他会得到。但王莽多年积累的人气和声望,难道只求做皇帝身边一个内官吗?成帝末年的大汉帝国,朝野上下尽知王莽之名,大家都认为,即便王莽不是太后的至亲,这样风标卓然的人才也不应该被埋没。
王莽终于被封了侯,他的爵位是新都侯。时光无情,王氏先辈诸侯尽被雨打风吹去,执掌朝廷权柄的王根也已老迈。王莽的时代就要到来了!
2
就在王莽被封侯的同时,王家的另一个至亲淳于长被封为定陵侯。淳于长是太后姐姐王君侠的儿子,也属皇亲国戚。当年太后的母亲李氏,因不满王禁女人太多,与之离异,再嫁一个叫苟宾的人,与苟生有一子,太后怜念母亲,也想让成帝封苟姓子为侯。成帝觉此事说不过去,没有答应,只赏给他一个内官做。至此,王氏及亲眷被封侯者已经十人,史称"十侯"。大汉开国以来,
其煊赫荣宠空前绝后。
淳于长与王莽辈分及年岁相当,两人先后为侯,执掌国柄的曲阳侯王根老迈多病,谁将在王根之后上位?淳于长是个聪明人,会说话,能办事,懂得钻营和见风使舵,如一条黏滑的鳗鱼,游走于君主与王侯之间。他和王莽攀缘的手段,发迹的路径相同,也是殷勤恭敬于王凤病榻之前,因王凤临终前的荐举,得近至尊,博取侯位。他如今权位仅次于王根,如果不出意外,他是王根之后当然的接班人。他之所以有如此地位,是因为他干了一件事深得成帝之心。原来,成帝登基后,女宠甚多,废黜了原来的许皇后,想立心爱的赵飞燕为后。但皇太后认为赵出身卑贱,不太同意。从辈分上论,皇太后是淳于长的二姨,所以他有机会出入东宫,在皇帝母子间传话。他传达了皇帝的心愿,说服了犹疑的太后,皇帝最后遂了愿,赵飞燕终得为后。这件事使他在皇帝、皇后、和太后间三面讨好,这几乎奠定了他不可动摇的政治地位。帝国的政治权力给人以庄严堂皇的外表,其内部有着既柔韧又脆弱的纽带,这纽带就是得近君主的女人。应该说,淳于长是靠着女人缚牢了他的地位和权力,但它的脆弱和不可依恃也是显而易见的。现在,王莽手中握有割断这纽带的利刃,它足以使对手从高位坠落,坠落到漆黑可怕的深渊里去。但王莽还要步步试探,小心行事。
他首先来到大将军王根的病榻前,对王根说:定陵侯听说您病了,高兴得不得了。自认为将代替您辅政,现在就开始封官许愿了。王根闻言,脸立刻就阴了,喘气也粗了起来。王莽察言观色,接着就把淳于长的最致命的黑幕抖落几句,算是若隐若现地亮了一下刀子。王根震怒,说:既如此,你为何不早说?王莽道:不知大将军您的心思如何,所以我憋在心里没敢说。王根咳喘着,哆哆嗦嗦举起了胳膊,用嘶哑的声音喊道:快,快去东宫,把事情原原本本禀报太后!奉大将军之命,王莽立刻求见太后,太后听着王莽的话,脸渐渐地白了,末了,说:这小子既然这样,赶快启奏皇帝吧!最后,奉太后之命,王莽求见皇帝。见了皇帝,王莽说:臣已见过大将军,又见过太后,此事关乎陛下之尊严,社稷之安危,臣不得不冒死陈言,恳请陛下圣裁!于是,把那把断淳于长之命的刀子交到了皇帝手中。
这把刀子的确是致命的。淳于长聪明,聪明再进一步就是奸猾,奸猾和贪欲联手,肯定会越过底线,干出不计后果的蠢事来。原来这淳于长自封侯后,仗着皇亲国戚的气焰,淫于声色,不奉法度。如果仅耽于声色狗马之乐,用高墙隔断世人好奇的目光,或许只可谓王侯的风流。但淳于长并不满足于此。成帝废黜的许皇后是皇帝玩厌的美人,颇有风韵,如今废居长定宫。许后有一姐姐名许孊,也是一王侯夫人,王侯死,如今寡居。淳于长贪恋许孊之貌,与之私通,后将许孊娶到家,成为他的小妻。许后通过姐姐许孊贿赂淳于长,私心以为,皇帝有赵飞燕在,复为皇后不可能,但求淳于长能在皇帝面前进言,哪怕再封个后宫位次稍低的婕妤也可。淳于长大包大揽,为迎合许后,竟大言许诺说,他可以说动皇帝封许后为"左皇后"。许后信以为真,不断给淳于长送金钱珍宝车舆绢帛之物,其值上千万。但淳于长似乎并不稀罕许后的金钱,每当许孊前往长定宫看妹妹,他都要托许孊带给许后一封私信,信中多挑逗戏侮之言,淫秽下流,毫不避忌。淳于长胆大妄为,这样作死的勾当,所谓"交通书记,赂遗连年",瞒得过别人,又如何能瞒得过百计窥伺的王莽?听罢王莽的话,皇帝怒不可遏,立即将淳于长下狱穷治。淳于长在狱中承认戏侮长定宫,谋立许后为"左皇后"的大逆之罪,尚未施刑,即死于狱中。皇帝即命廷尉孔光带毒药去长定宫,宣读了皇帝赐命后,许后仰药自尽。
除掉了淳于长,王莽权力的阶梯上已无人挡路。王根老病退位,荐王莽自代,皇帝立刻封王莽为大司马。这年是汉成帝绥和元年,王莽年三十八,他终于跃居帝国权力的中心。
综观此事的前因后果,我们尚不能断言王莽就是只管攫取权力的阴险贪戾之徒。在权力斗争中,所谓亲情是最没有重量的砝码。但淳于长又何尝不是咎由自取!在他之前,王氏家族已有四位大司马主掌朝政,都是他的叔伯长辈。如今,王莽蝉联第五位大司马。王莽跃居高位后,越发砥砺自重,以邀声名。他礼贤下士,延揽四方宾客,把皇帝赏赐的金钱散与士民,自己却过着俭朴的生活。他的母亲病了,公卿朝臣派自己的夫人们前去慰问,他的夫人迎接客人,衣不曳地,膝盖上还打着补丁。夫人们都以为是家中的仆婢,后来知道是大司马王莽的夫人,无不惊骇叹息。王莽是读书人,他看重名节纲常,更看重维系帝国运行的礼乐制度,它来于儒家的典籍,也来于帝国的传统。无论在私生活和朝廷公务中,王莽都要践行和维护这种价值,甘愿为此付出代价。种种克己复礼的行为,使王莽声名鹊起,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完人和贤人。
但这是王莽最终想要的吗?
王莽主掌朝政一年后,汉成帝猝死于寝宫。这个身体强壮的皇帝仅仅活了四十六岁,他在位的二十六年中,大汉帝国的权力尽在外戚王氏之手。他颟顸懵懂,没有主意,也主不起事,虽然以他的名义下过一些诏令,不过是借助他君主的名分。有一次,他想封一个文人做中常侍。任命的诏旨已经写好,新官的官服也已拿来,身边的人提醒他,此事没经过大将军,还是不要草率行事。皇帝说,这是小事,无须告知大将军。但侍从们觉得不妥,还是通报了大将军王凤,王凤断然否定了皇帝的任命。他没有什么理由,就是不想让皇帝做主,皇帝只好乖乖听从,沮丧地撤消了任命。皇帝连身边的随从都没权决定,更遑论其他国事!皇帝偶尔也会发一次火,但大家做一点戏,把他像小孩子一样哄过也就罢了。君主既然不问国事,他主要的时间和精力就全消磨在后宫里。除了一个叫张放的男宠,还有数不清的女人供他淫乐。皇帝最宠爱的女人是赵飞燕姐妹,她们本是公主家舞队的舞女,出身低微,以体态轻盈得到皇帝的宠幸。姐姐取代原来的许后封为皇后,妹妹封为昭仪。皇帝后来更爱年轻的妹妹,她住的昭阳宫,以白玉为阶,黄金为门限,室内帷幕的壁带上装饰着金玉、明珠和翠羽,其豪奢前所未有。皇帝是名副其实的酒色之徒,他的大半生命消耗在宴乐和床第之上,但他宠幸的赵氏姐妹却没有生育。一个权力世袭的王朝,君主的后嗣关乎着社稷的安宁和享祀的久远,但这个迷恋女人肉体的男人对此毫不在意。本来,原来的许皇后曾育有一男一女,但都不幸夭折。皇帝本人是有生育能力的,他死后,内官大臣们揭露,皇帝曾经和一个曹姓宫女和一个许姓美人各自生过一个男孩,不幸的是,这两个男婴皆在皇帝的默许下,被善妒凶狠的赵昭仪下令杀掉了。同时被赐毒杀死的还有婴儿的母亲。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许美人生子后,皇帝将此事告知赵昭仪,赵昭仪撒泼,皇帝无奈,竟和赵昭仪关上门,两人亲手杀死了婴儿(见《汉书·外戚传》司隶解光的奏折)。为平息悍妇之怒,亲手杀子,宜乎其断根绝嗣也!
皇帝杀子绝嗣,但帝国总要有储君。元帝和王皇后生成帝刘骜后,又和傅昭仪生一子,封定陶王,和冯昭仪生一子,封中山王。元帝在时,曾有意废刘骜使定陶王为太子,但终未实行。成帝刘骜即位后,定陶王就国,十年后,定陶王薨逝于封地,谥定陶恭王,其子刘欣继承王位。这一年,中山王和定陶王刘欣皆入朝,工于心计的傅昭仪见成帝无嗣,就贿赂赵昭仪和当时执政的大将军王根,为其孙刘欣求为太子。这两个人皆能做得皇帝的主,于是,刘欣就被定为了太子。成帝暴崩,刘欣即位,这就是史上的汉哀帝。
皇室接班人的选择非常失败。刘欣不仅是身患痿痹的残疾人,还是个同性恋,性格乖僻固执,从身体到精神都是残缺畸零之人。这样的人被选为国君,正是大汉帝国无可挽救的死亡之兆。刘欣甫一登基,王莽的姑姑由皇太后升为太皇太后,她下了一道诏旨,令王莽归政就国,以避帝外家。成帝在时,外家王氏当国,如今新皇帝来了,又带来一帮子母系祖母系的娘家人,应该是他们的天下了,所以前朝辅政的王莽理应规避。王莽给新皇帝上书,请求退隐就国。但新皇帝位子还没坐稳,身为元帝正妻的的太皇太后还凌驾高位,所以,新皇帝不想马上就和前朝的王氏闹翻,便挽留王莽继续留任。
久远的宗法制度,乃帝国权力合法性的基础,从春秋时代家国同构制度延续下来的大汉帝国,治国也如同齐家,所以,尊卑之序不容淆乱。有大臣为谄媚新君,上书请立刘欣的母亲丁氏为皇太后,王莽严词弹劾,指斥其"误朝不道"。过了几天,皇帝在未央宫设朝宴,内官为皇帝祖母傅氏设帷幄,其座位与太皇太后王氏并列,王莽严责内官,道:定陶太后乃藩妾,何以与至尊并列?立命撤座另置。王、傅二妇人,虽同为元帝生子,但一为妻,一为妾;如今王氏为太皇太后,而傅氏虽为皇帝的祖母,但只能算定陶太后,所以王莽称之为藩妾,高低尊卑,不可并列。傅氏闻听大怒,不肯参加宴会,对王莽心怀怨恨。王莽于是再次请求退隐还政。皇帝罢了他的官,但给予十分优渥的待遇。两年后,哀帝刘欣把母亲丁氏封为帝太后,称中安宫,祖母傅氏封为皇太太后,称永信宫,成帝的皇后赵飞燕称皇太后,加上元后王氏为太皇太后,称长信宫,于是,朝中一时有了四个太后。而且两个年辈最高的老太太--傅氏与王氏并尊,名分地位等埒,终于扬眉吐气了。
哀帝一朝,王莽优游闲居,虽不惜得罪新君,但由于维护朝廷的宗法制度,被众多大臣认为是直道而行的君子,刚直不阿的铮臣,名誉不降反升。朝野上下对他给予厚望,希望他出山力挽帝国政治的颓势。尽管如此,王莽是不安全的。他之所以不在乎新皇帝的感受,敢于与哀帝的外戚们叫板,是因为成帝刚死,姑姑太皇太后在朝,王氏的政治势力还无人可以撼动。但仅过三年,新君已经坐稳了位子,一朝天子一朝臣,忠于新君的大臣们开始挑战王氏的权威了。哀帝的丞相就曾提议褫夺王莽爵位封邑,免为庶民。如果刘欣的皇帝继续当下去,王莽性命堪虑,又何谈后面的一切。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短命的刘欣二十岁即位,在位仅六年,即一命呜呼,寿仅二十六岁。登基伊始,他的
写给儿童中国历史故事
痿痹病日益加重,放荡的生活加速了他的死亡。他在位的政绩毫无光彩可言,却留下了诸多的遗孽劣迹,留待后人清算。他除了给母亲、祖母封赐尊号外(幸运的是她们在他之前死去了,否则她们的下场将是十分悲惨的),又将二十出头的嬖幸董贤封为大司马,倾国家之财力,对其赏赐无度。在一次宴会上,竟出言将皇位传给董贤,遭到了一位大臣公然指责:陛下之天下乃高皇帝之天下,陛下是无权说这种话的!匈奴单于入京朝觐,见董贤如此年轻,竟位越三公,极人臣之位,大为不解和震惊。董贤之幸,只因为他是个漂亮的美少年,而性错乱的刘欣视国事如儿戏,任性胡为而已。
人云:国之将亡,必生妖孽。刘欣是个地道的妖孽,而他的死,将呼唤出一个强人,把气息奄奄的大汉帝国牢牢地钉死在棺材里。
3
汉哀帝一咽气,太皇太后没有片刻迟延,立即驾临未央宫收取了皇帝玺绶,朝廷大权重新回到王氏手中。她环顾四周,当年声威煊赫的王氏诸侯尽已凋零,子弟中几无可任事者,老妇人不由倒吸一口冷气。世事无常,人命危浅,皇帝驾崩,群臣惶惑,哀帝近臣,眈眈虎视,倘有心怀叵测之徒乘危作难,则国事倾覆,命运翻转,只在顷刻之间。如今,王氏可依恃者唯有侄儿王莽一人,于是,火速派使者召王莽进宫。诏命王莽暂行朝政大权。王莽立即派人收大司马董贤印绶。董贤畏罪自杀。太后命群臣商议大司马人选,大司徒孔光等人举荐王莽,前将军何武,后将军公孙禄互相举荐(这两个人还想挑战王莽的权力,很快就会自食苦果)。太后岂能让大权旁落异姓,立即封拜王莽为大司马总揽朝政。如今帝位尚空,朝廷第一等大事即选一刘姓子孙填充帝位,太后与王莽商议的结果,是让年仅九岁的中山王继成帝之后。哀帝刘欣在位六年,已伤透了王氏之心,幸其早死,暴其恶而未鞭其尸,已算对他的宽容,所以,把他从帝王序列中排除掉了。
西历纪元公元元年,东方的大汉帝国,一个九岁的孩子登上了帝位。在中国历史上,是为汉平帝元始元年。形式上,太后王政君临朝称制,代行国事,实际权力尽在大司马王莽手中,
他才是帝国真正的主人。这一年,王莽四十六岁,他的时代开始了。
专制权力是最能放大人性之恶的魔杖,它不仅有着嗜血的本性,而且决不宽容。王莽从前也当过大司马,但那时尚有诸多限制和禁忌,皇帝虽然昏聩败德,但毕竟是君主,而且皇帝身边的臣子还有众多公开和潜在的敌人奈何不得。如今,对少年天子完全可以视如无物,太后虽在高位,不过仅有象征性的权力,左右一个老妇人,逼她就范,易如反掌。王莽先是拿两个女人开刀立威,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其妹赵昭仪已于成帝死时自尽)曾挟宠害皇子,汉哀帝傅皇后曾有骄僭之行,皆令其自杀。如果说赵罪有应得,则傅一年轻女子,被人做主嫁一痿痹、性错乱的男子,虽有皇后之名,不过是深宫的囚徒,如今被逼令自杀,未免冤枉。但王莽恨的是死去的刘欣,所以,她也就成了冤死鬼。还有两个人,也是王莽不待见的,那就是何武和公孙禄,因互相举荐,一概免职。还有一个是太后亲弟弟红阳侯王立,虽无官职,但是最能和太后说上话的人,一旦他在太后面前说自己的坏话,就会动摇自己的地位,所以,即便是自己的叔叔,也决不留情。他让人上奏王立的旧恶,逼迫太后把王立赶往封地,不久,又迫其自杀。至于哀帝当年异己旧臣,不归顺者,对其家人,诛灭流放,更是毫不手软。以上所为,不能说王莽就是阴狠凶暴,有些人或许是罪有应得。附顺者拔擢,忤恨者诛灭,是权力的内在逻辑,否则也无法建立权威和执政班底。大司马代天子号令群臣,为使国家长治久安,肃清前朝皇帝遗毒余孽,立威慑众,重开新局,不过是铁碗宰相应行之事。帝国历经两代庸劣窳败之君,戾气、暮气、腐败和淫邪之气弥漫庙堂,臣子们太盼望一个雷厉风行,敢作敢为的人来扭转危局了。天降大任于斯人,王莽杀伐决断的作风正是群臣们长久期待的,大家对王莽的拥戴,上表为其请功,把他比作古代的周公和开国贤相萧何,也并不完全是人身依附和对权力的谄媚。
王莽是权力场上的老手,他知道如何恩威并施培植自己的心腹,巧妙地利用大众的情绪为自己造势。在庙堂和公众场合庄严肃穆,用不容置疑的口气说些冠冕堂皇的话,使人们对他肃然起敬,如果他要达到某一目的,先把他的想法暗示给心腹,让他们秉承其旨意上书显奏,下面推波助澜,鼓动起臣民狂热的情绪,他自己再谦恭推让,甚至磕头流泪,上以迷惑太后,下以煽惑群氓,一而再,再而三,把戏做足之后,才把不断推升的声望和实惠收入囊中。他先让南方边远小国献贡"白雉",然后将其献祭于宗庙,这是远古典籍所载的国泰民安的祥瑞之兆,周公辅政,方有此瑞,如今大司马居周公之位,祥瑞再现,所以,大司马宜如古代周公,赐"安汉公"之号。"上应古制,下准行事,以顺天心"。大臣们上书后,王莽开始三番五次地推辞"谦让"。他先是说,国家能有今天,是我和几个主要的大臣共同制定国策,朝廷要赏,也要赏他们,把我放一边。这显然不是真心话。你是众臣之首,赏别人不赏你,说得过去吗?于是心腹臣子再让太后下诏,引古籍"无偏无党,王道荡荡"之言,说明朝廷赏赐你,不是因为你和太后有骨肉之亲,乃是遵从先古圣人之道。但是王莽装病不出席"授勋"仪式。臣子们三番五次登门敦请,他还是不肯出来。大臣们又说,朝廷先封赐下面的臣子,他就会出来了。于是,把王莽手下的四个心腹之臣(所谓"四辅")下诏封赏,授太师、太保、少傅等荣号,增加封邑。可是王莽还是不出来。他知道,"四辅"既已有封号,增爵位,居于"四辅"之上的大司马安有不封之理?"安汉公"这个名号除了他王莽,谁又当得起呢?他是决心要把戏做到底的。于是,群臣们再次联名上书,请求王莽接受封赐,不要使朝廷失去尊严和面子,更不要使臣下和百姓们失望。太后以朝廷的名义下诏,封王莽为太傅,赐号"安汉公",增加了两县二万八千户的食邑和其他赏赐。王莽这才起来接受封赐,但他只肯接受太傅的职位和"安汉公"的名号,至于赏赐的食邑,等到百姓丰衣足食后再接受。群臣再争,太后无奈下诏,把其他赏赐增加了一倍,这才把王莽"安汉公"的名号落实了。
王莽的野心是时势造成的,随着他的声望和权威的提升,他的野心在慢慢地苏醒。他暗示臣子上书,让倦于政事的太后安心养老,把朝廷大权全都揽在手中。为了巩固权力,他把自己一个尚未成年的女儿配给少年天子做皇后。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同样使出了表面谦退,实则造势的手段,使众臣集体请愿,呼天抢地一般,非得"安汉公"女儿做"天下母"不可,终于在少年天子十三岁那年,把女儿定为了皇后。为了取悦太后,他让太后及其姐妹在春暖花开时节坐着车子巡幸宫阙园囿,代表国家礼节性地接待采桑女,使太后等几位老贵妇心花怒放。他还带头捐出百万金钱和三十顷土地救助贫民,使朝廷公卿百官人人效法,推高自己的声望。于是,有臣子引经据典,呈上歌功颂德的文章,要朝廷继续封赏王莽及其家人。这次,不但是朝廷大臣上书,还带动了民间百姓八千余
中国历史故事演变过程简述
人为王莽呼吁,于是,太后又代表朝廷下诏,加王莽封号为"宰衡",取殷之贤相伊尹为阿衡,周之辅政周公为太宰,王莽之功,度越前代圣贤,合而用之,故称"宰衡"。封王莽的母亲为"功显君",食邑两千户,赐予黄金印绶,又封王莽儿子王安为褒新侯,王临为赏都侯。仿周公故事,王莽增加的封地,堪为国中之国。王莽又是装病谦让,直至求见太后,叩头流涕固辞,把从前的戏码又演了一遍,最后,当然还是"委屈"地接受了。此时,王莽的声望和地位已达于极致,古今为臣者无人可及。如其自述所言":臣莽伏自惟,爵为新都侯,号为安汉公,官为宰衡、太傅、大司马,爵贵号尊官重,一身蒙大宠者五,诚非鄙臣所能堪"。的确,他的名号地位已经无以复加了,于是,他让朝廷给他刻一方金印,曰"宰衡太傅大司马印"。因为新都侯,安汉公都属名誉头衔,而刻在印上的才是号令四方的实权。朝廷当然无不照准。接着,公卿王侯百姓继续上书,还要朝廷再赐王莽以荣衔,史载因其不受朝廷封赐的新野之田,吏民上书者前后达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而王莽派出各地考察观览民风的使者,更听到四方莺歌燕舞,山野城郭一片万岁的欢呼声,他们采集来歌颂朝廷和大司马的民歌就有三万余言,这真是前所未有的盛世。问到村妇野叟,贩夫走卒:你幸福吗?没有人脸上不洋溢着幸福的光辉,回答说:托安汉公的福,幸福极了!于是,朝廷又俯从民意,历数其安社稷之功,赐安汉公"九锡"之礼,曰"九命之锡",是活着的人和宗庙祖宗祭祀时所享有的最高礼仪,包括:车马、衣服、乐悬(编钟、悬磬之类)、朱户(府门之色)、纳陛(登堂之阶)、武贲(卫队)、斧钺(出行仪仗)、柜鬯(酒宴祭祀之器),其规制几乎等同皇室。
就在王莽的地位和声望达于鼎盛之时,汉平帝竟然暴病而亡。他九岁为帝,在位五年,仅仅活了十四岁。他的死疑窦丛生,史书语焉不详,据《汉注》云:少年天子身体很好,因王莽将他的母亲和外家隔绝在封地,不许见面,因对王莽生怨。于是王莽生篡杀之心,于腊日上椒酒,置毒酒中,将平帝毒死。在这之后,翟义起兵反王莽,移书天下,所列王莽之罪就有毒杀平帝这一条。
或曰,当时的大汉帝国,天子年幼不亲政,太后临朝称制,王莽又是大司马,江山社稷表面上还是刘姓王朝,其实已是王家的天下,群臣谄媚鼓噪,权力私相授受,王莽早有"篡夺"之实,已是实际上的君主,建立新朝,登基称帝,不过就是走个过场而已。的确,历史已经给王莽搭好了舞台,序幕已近尾声,充当历史主角的王莽的的正戏就要开演了。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10/532024.html
以上是关于周树山:终结者:王莽和他的短命王朝(上)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周树山:终结者:王莽和他的短命王朝(上);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3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