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商鞅-商鞅变法与当代改革

  • 商鞅,社会改革,法治国家,当代历史,中国法制史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25 21:54
  • 小虎历史故事网

商鞅-商鞅变法与当代改革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商鞅-商鞅变法与当代改革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商鞅变法与当代改革


世事沧桑,秦之商鞅变法奠定民族统一大业;风云际会,当代改革之路重振中华之雄风。前 有古人,后有来者,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历史上秦人建国后,在春秋中期曾出现繁荣昌盛的局面。但随着周文化衰落的时代走势,按 照周制立国的秦,在穆公之后很快也衰落了。面对落后挨打的现状,秦自献公时代便开始鼎新,实行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效。秦孝公即位后,进一步把改革事业推向纵深。在他支持下 实行的商鞅变法,使秦国打了一个彻底的翻身仗。从此秦由落后变为先进,成为时代的排头兵。这段历史,发人深省,对当代中国人来说,显然富有启迪价值。
一、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商鞅变法经历了两次大的动作,其内容涉及许多方面,主要有:
(一)重农抑商
商鞅注重的农业是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农业,也可以称“耕织”农 业。这种农业,是人类本身存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重视农业和关于发展农业的思想,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和奴隶社会初期,就已经有了萌芽,只是当时尚没有形成发展农业与家庭 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家经济的思想。随着历史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农业是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其重要性已被人们所认识。商鞅变法十分重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 然经济的发展,他在法令中明文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小小 力本业耕织,粟帛多者复其身。”[1]显然,他用经济的手段促使大家 庭分户,建立一夫一妻的小家庭,以调动每个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发展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个体小农经济。
商鞅把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称为本业,指出“凡将立国”“事本不可不搏”,“事本搏, 则民喜农而乐战”[2]。这就把耕织相结合的小农经济提到了“立国”的根 本的高度。为什么农业如此重要呢?首先他认为农业是财政收入的源泉,只有发展农业,才 能使国家“入多”,“入多”才能国富。其次,他认为农业可以为战争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保证战争的胜利,否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恃”。前者是从农业能创造出必要的物质生 活资料着眼的,后者则从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上立论的。其根本目的是富民、强国。
商鞅认为重农业须“禁末”。他的变法令规定:“眀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 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3]。虽然他指的末业只限于 “雕文刻镂”和“锦绣纂 组”的高级奢侈品,实际上他的“禁末”思想也包含了抑制商业及商人的内容。他提出的“ 重关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的三家

市之赋”“商无得粜”和“农逸而商劳”[4]等,都包含着抑制商业 及商人的因素。应该看到,“重农抑商”政策对稳定并保证农业生产有足够的劳动力,保持 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适当的比例关系,防止商贾高利贷者兼并土地,促进农业发展,有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过分强调耕织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农业形式,以致使家庭手工业外的其他 手工业,受到不应有的歧视,也使商业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而不利于整个经济的发展。因为这个政策在促进农业生产的同时,又加深了自给自足性的封建小农经济的封闭性,抑制了 刚刚萌发的小商品经济的发展。好则因重视农户内的手工业发展弥补了抑商带来的损失。即是如此也不可避免地妨碍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抑末”政策的作用十分有限,随着农 业和家庭手工业发展,商品交换及其商业也大大地发展起来。
(二)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
每次重大改革都会涉及土地问题。西周时期实行的是土地王室所 有制度。当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天子是土地所有者,他是依附于土地的广大农奴和自由民的主人。周天子按照封建等级制原则把疆域之内的土地分封给他的子弟、亲戚、功臣,为诸侯 。诸侯把封区之中的土地,以同样的方式封给自己的卿、大夫、士。天子拥有土地所有权,诸侯和卿大夫、士拥有不同程度的土地占有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反抗,土地 分封制逐渐演变为“井田制”。井田制虽有公田、私田之分,但仍然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
商鞅变法颁布了“废井田,开阡陌”的法令,打破了秦孝公以前分封给宗室贵族、世袭大臣 的采邑之间的界限,没收他们的采邑,剥夺他们手中的土地所有权,开辟田间道路为良田,承认农户新开土地为己所有,按各人所占土地面积定赋税,允许土地买卖。所以,汉董仲舒 认 为“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耕地买卖关系的出现,虽然会导致两极分化,但瓦解了宗室的公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变领 主为地主。从此以后,无军功的宗室,一概废除他们的名位,按军功重新规定尊卑爵秩等级,各依等级占有田宅臣妾,许多无军功的贵族失去了特权,即使有功的宗室也失去了原有的 特权。
土地私有制确立之后,不仅出现了领主变地主的情况,但更重要的是小农由国家佃农转变为 自耕农。自耕农因而成为秦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层。他们拥有自己的小块土地和基本生产资料,身份与经营均较以前的爱田农民有更多的自由,产品也更多,交换水平有很 大提高。秦国当时和后来经济的高度发达,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土地私有制决定了秦国社会独特的阶级、经济和政治结构及其社会的发展进程。可以说没有土地制度的改革 ,秦国就不会很快地发展起来。
(三)强化法治
社会实践产生社会理论,社会理论反过来又指导社会实践。变法运动是春秋 以来社会变革的实践。这种社会实践需要而且必然产生指导它的社会理论,这个理论就是先秦法家学派的理论。这个学派的倡导者和追随者,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竭力主张制定 并公开颁行成文法,主张以法治国。在变法实践中,商鞅把法治理论发展为成熟的理论,并在秦国付诸实践,获得了富国强兵的统一战争的胜利,使秦成为一个法治国家。
商鞅变法中公开颁行的法律,既有法治方面的法律,又有富国方面的法律,还有强兵方面的 法律,这与其规定的法治、富国、强兵等项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关于法治方面的法律有《刑律》和《什伍连坐法》。早在秦献公进行社会改革时,就宣布过“为户籍相伍” [5]的法令,它在确立户口制度的同时,还按五户为伍的原则把居民强行组织起来。商鞅在这个基础上,赋于同伍的人有连带的刑事责任,从而制定了《什伍连坐法》。关于富 国的法律,商鞅把重农抑商的政策、限制贵族的政策、愚民政策加以法律化,都在《垦草令》中予以规范。同时商鞅又颁行了《分户令》,以法律的力量把为数众多的大家庭分成小家 庭,以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关于强兵法律,主要是《军爵律》,规定各级爵位占有田宅、臣妾奴婢的数量和衣服的等次。为激励民众的积极性,还制定了一套爵制,用以奖励有功 者,特别是有军功者。故这套爵制又被称作“军功爵”。
变法使秦人普遍树立了较强的法令意识。商鞅等法家视法令为“民之令”“治之本” [6]。出于“明法”的需要,秦从中央到地方均置法官法吏,负责核对和解释法 令,对民众进行法令教育,使法律观念深入人心。史载变法后“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 。在中国历史上,像秦人这样具有强烈的法令意识者,实属罕见。加上商鞅执法无私无畏, “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⑦,这就有力地保证了法令的公正性,使“ 法大用”,“秦人治”[8]。
商鞅变法,在秦建立了比较严格的法制。以后又经过几代君主的努力,特别是经过惠文王、 昭王的努力,使秦不仅有比较完善的刑律,而且也逐步地制定并颁行了一系列行政法规和经济法规,使各级官吏和百姓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秦始皇继承了秦的法治传统,在法律制 度日益完善的基础上又提出全面实行法治原则。不但在维护社会秩序、惩罚罪犯和解决民事纠纷方面,而且在管理军事、外交、社会治安、司法、交通、劳务、文化教育、手工业、商业、外贸、货币和物资等方面都实行法治,即所谓“事皆决于法”。
法制建设与体制改革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密切,犹鱼之于水,不能断然分之,若仅有体制改 革而无法制建设与之相应,其必行之不远而枯竭。商君变法对后世的影响,封建体制之形成与发展均得之于商君之法制建设。秦的以法治国,对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 制具有历史借鉴作用。
二、商鞅变法的成就及其意义
商鞅在秦国掌权二十余年,他的新法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得到较为彻底的推行。惠王即位后 ,商鞅虽然遭车裂,但新法未变,最终实现了秦由落后变强盛的巨大飞跃。
(一)经济繁荣,兵力强大
商鞅两次变法破坏了领主的宗族制度,也限制了地主的家族制度 ,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富强国家。由于新法鼓励农耕,使秦国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出现了“家给人足”的局面。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说:“秦国新法十 年,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不穷乏)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农村)邑(城市)大治,秦成为第一大强国”。同时,由于推崇战功,使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 增强。统一度量衡,使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推动了商品交换。县制、爵制以及什伍连坐制等的推行,虽有压制人民的一面,但给民众带来某种安定,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 于富国强兵。
(二)天下人才汇集于秦
由于商鞅变法,秦国强大,经济繁荣,天下济世之才广集到秦。秦 惠文王到秦昭王期间,出现了吸收和使用外国人才的高潮,特别是出现了以客入仕的高潮,即吸收、使用外国人才,让其入仕为官。具体表现在:1高级官员多由外国人才充任。比 如武王、昭王两代先后为相者13人,其中12人非秦人。2形成了一套吸收、使用外国人才 的制度即客卿

适合高中生演讲的中国历史故事

制度。就是把由客入仕分为两步,第一步由客拜客卿,第二步由客卿再拜卿相 ,使人才的储备、考察、使用趋于完善。
客卿制度不仅使天下人才汇集于秦,而且造就了清明吏治。著名思想家荀况对此描写说, “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眓”,士大夫“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 朋通而公”,朝廷“听决百事不留,怡然如无治者”。[9]显然可以看出, 由于实行客卿制度使秦吏治清明廉洁而富有生气。

上海地图中国历史故事视频


(三)军事胜利,领土扩张,国力增强
商鞅变法除了取得了经济、政治、法治方面的成就外,对外战争也取得了重大胜利,领土也 有了很大扩张,国力进一步增加,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落后被动的局面。
公元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相会,结束了秦长期“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的局面 ,提高了秦国在诸侯国之间的地位。同时由于商鞅变法奖励力耕力战,经济发展,兵力增强,对外作战连连取得胜利。公元前330年—前329年秦连胜魏军,黄河以西的地区全部归秦所 有 ,前318年击退韩、赵、魏、燕、楚五国联军于函谷关,前316年灭巴、蜀、汉中、宛、郢、上郡、河东(山西西南部)、太原、上党等郡。函谷关外有荥阳及周国旧地,地势险固,宜于 守御又宜于出击,被称为天府雄国。秦所之地关中,土地肥沃,关阵渠造成后,溉田四万余亩,农产更加丰富。秦昭王时,蜀郡太守李冰又造都江堰,开辟稻田,大兴水利,蜀地沃野 千里,无水旱灾,富饶无比。秦拥有这两个农业区,再加上巴蜀出铜铁、木材,西北戎狄地区出牛马,资源丰富,可谓富足也。正如《汉书·食货志》说“关中土地约占天下三分之一 ,人口不过十分之三,财富却占十分之六”。
总之,商鞅变法在秦国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里程碑,使一个“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 强、百姓乐用”[10]的新秦国,出现在中国西部大地上,对以后中国 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商鞅变法对当代改革的启示
商鞅变法距今已有两千几百年的历史,但对当代改革仍有启迪作用:
(一)只有坚持走改革之路,才会有光明前程
改革是经济发 展,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商鞅变法精兵强国,报一腔爱国热情;当代改革任重道远,再书古人之伟志宏图。两者共同说明,走改革之路才会使国家变得强大起来。商鞅变法是历史上 最伟大的一次改革运动,改革力度之深,涉及面

中国历史故事都有什么故事

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大,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它是一次有计划、有组织、有准备和自觉性最高的社会改革运动,而且进行得 比较彻底,使秦国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奠定了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的基础。
商鞅的改革以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证明当代中国的改革无比正确,虽然两者面对的时代不同 , 改革的内容不一样,但改革焕发出的能量是相同的。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就进行了改革,首先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没收官僚、买办资本,然后将土地等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从1979年起又进行了以改革经济管理体制为主的当代最大的改革运动。这个改革可以说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改革。在改革进行的20年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丰硕 成果,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民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24亿元上升到1997年的73453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79元上升到6079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265亿元上升到26843 亿元。改革使当代中国重新走上了富强之道。
无论商鞅变法,还是当代改革,所以能产生如此大的作用,是因为它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 合生产力发展规律。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生产力是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它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与原来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这时就得调整 或改革生产关系,否则,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由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断地由适应到矛盾,所以改革就不断进行,使生产关系及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需要。商鞅变法和当代 改革正是顺应这个规律的需要,才取得了这样的伟大成就。
(二)改革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坚持改革才会取得成功
任何一次真正的社会改革,不遇 到这种或那种阻力和反对,是不可能的。商鞅变法的矛头,明白无误地指向宗室贵族和世袭大臣,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剥夺他们的各种特权,必然受到他们的抵制和反对,甚至他们怂恿 太子犯法借以破坏这次变法运动。此外,这次变法也傍及所谓“戎翟之教”等落后习俗,也受到更广泛的抵制和反对。然而,商鞅却坚持他公开颁行的法令,对于敢于违犯新法的,坚 决依法给予处罚,以大无畏的精神冲破层层阻力,将新法推行到底,取得了重大胜利。但是,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即位,公子虔报复商鞅,告其谋反,商鞅被杀,又车裂以循,并族 灭 其家。商鞅赤胆忠心,最终劫难难逃。由于变法各项措施代表了秦国新兴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尽管商鞅变法得罪王室亲信惨遭非命,但他为秦国制定并付诸实行的一整套新法,却并没 有因他本人的死去而废止。这个事实说明,改革要付出代价,最重要的是坚持。
当代中国改革比商鞅变法要广泛深刻得多,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社会变革,它涉及经济社会 关系的组合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同样会遇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抵抗,有些人也会付出沉重代价,在改革的进程中也出现过险阻。不过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改 革措施,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也使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改革尚未完成,当前进入攻坚阶段,仍需努力,坚持不懈。只有这样,中国才会有光辉灿烂的前景。商鞅实行的改革 ,是秦统一大业的前奏,当代中国改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基本保障。我们要锐意进取,坚持改革,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
(三)改革必须以法治为辅
商鞅变法所以较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强化法治。他把变法中行之有效的措施用法律形式 固定下来,强制贯彻,或者通过制定法律改变旧有的经济关系和某些阶层的特权,保证变法有效地进行,并巩固它取得的成果。如果不以法治,而以人治,那 么随着统治者的变化,变法就有可能终止或废弃。商鞅虽死,其法未废,改革仍在延续,就是由于法律保障的缘故。今天的改革虽不同于商鞅的改革,但是,离开法律的保障照样是不 行的。改革以来,已制定了许多法律,保障了改革的顺利进行,但是,今后的改革仍很艰巨,还必须强化法治,否则改革将会遇到更大困难。
(四)改革必须广纳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商鞅变法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纳人 才,使天下人才云集于秦,为秦所用。张仪、范睢等天下著名人才为秦效力,使商鞅变法的效果更加突出。今天的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步进行。改革促进现代化建设,而现代 化建设又巩固改革的成果。这中间特别需要各类人才为其努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今天的改革,面对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更需要众多的高级的人才为其服务,否则,改革难以深 入进行。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广纳人才、尊重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是搞好改革必不可少的。

[1][3]《史记·商君列传》。
[2]《商君书·壹言》。
[4]《商君书·垦令》。
[5]《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附《秦记》。
[6]《商君书·定分》。
[7]《战国策》卷3《秦策一》。
[8]《史记》卷5《秦本纪》。
[9]《荀子·强国》。
[10]《史记》卷87《李斯列传》。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9/527706.html

以上是关于商鞅-商鞅变法与当代改革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商鞅-商鞅变法与当代改革;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5221.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