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秦半两-秦半两钱

  • 秦半两,考古,战国,中国古代史,文物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25 23:48
  • 小虎历史故事网

秦半两-秦半两钱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秦半两-秦半两钱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秦半两钱


[日]水出泰弘著秦仙梅译
众所同知,秦始皇帝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六国,同时采取了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其中,关于统一货币有:
及至秦,中国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宝、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史记·卷三十·平准书》)。
秦并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之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下》)。
作为秦始皇帝统一政策中的一节,秦半两钱的发行多有论述。但是,随着近年来新的考古文物资料的不断出土,又有了新的看法。从各地区出土的半两钱看,其重量有着明显的差异。
“半两”二字的文体也多有不同,乍一看,很难判定是统一后的货币。同时,1976年发现的《睡虎地秦简》中,可以了解到战国时秦的货币制度的情况,其中,在《文物》1982年第一期上刊载了四川省青川县战国墓出土的有关田律记录的木简以及半两钱的出土情况。这一发掘成果,至少如实地报告了战国时的秦国已经发行半两钱的情况。以上事例说明,关于半两钱,并非秦始皇帝统一货币之后的半两钱,而一定是战国时在秦国流通中出现的半两钱。
那么,秦前后共发过两次货币。《史记·六国年表》中记载:“惠文王二年,天子贺。行钱。”
“始皇三十七年,复行钱。”
由此得知,前336年与前210年,秦发行了货币。半两钱与这些记载究竟有何关系?半两钱是汉武帝发行五铢钱之前,长时期内连续发行的重量有相当变化的一种货币。半两钱的形状为圆形方孔。钱面上重量的记载对后代货币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本文想就最近了解到的关于战国时期与统一后的半两钱的出土报告以及当时货币制度的实况作以探讨。
一、秦半两钱的出土情况
最近关于半两钱的出土事例,有大量出土报告,下面表格中列举了中国各地发表的报告及秦半两钱的出土情况。表中的时期一栏记的是根据报告等推断的半两钱的埋藏时期。认为埋藏于汉代的钱币明确认为是四铢、半两钱的,在此谨做省略(表1)。
如表1所列,很明显,秦半两钱的出土集中在陕西、四川等地。陕西是秦之旧地,四川尽管战国前期属巴蜀,但于前316年归属了秦。而雍城又是秦的旧都,孝公十二年(前350)迁都于咸阳后,仍为重要都市。更何况作

描写成功的故事中国历史

为秦的中心咸阳,以及在始皇陵周围的遗址中,无疑有大量的文物出土。至于其他地方的出土报告就很少。即使偶然发现秦半两钱的地方也与秦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山西省河津县在战国时称作皮氏,属魏国之地,前329年为秦所攻占。前272年,秦于河南省南阳一带,设置南阳郡。另外,关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等出土地,均在秦筑长城附近。
表中可看出几个较为特殊的出土例子。
首先,表1-29的青川县战国墓,自1979年-1980年,先后发掘了三次,清理了72座墓。其中50号墓中出土了有田律记载的木简,又出土了7枚半两钱(表2)。根据木简的记载得知,在中国,这座墓的年代当是秦昭王元年(前306),同时,有不少情况是以出土的7枚半两钱为标准来对战国秦半两钱编年的。但是就其埋藏年代来说,间濑收芳先生从出土文物及其他条件来看,认为这座墓的年代应在楚都郢陷落(前278)以后,而且枚半两钱的重量从2.1g-9.5g不等,差额较大,以此为编年标准似乎不太合适。
关于表1-1的雍城遗址高庄秦墓,1977年,发掘清理了46座,共出土580枚半两钱,属战国晚期的1号墓中出土了15枚,其中最大的一枚直径3.2cm,重6.75g,为最早类型的钱币。
表1-6的咸阳遗址长安张堡,于1962年冬发现有“杜市”印的釜里装有1000枚古钱。除了有两甾钱1枚,,7贝益化钱2枚外,其余均为半两钱。这与《睡虎地秦简·金布律》中的“官府受钱者,千钱一畚”相符。报告作者将这些半两钱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钱径较大,最大者3.7cm,一般的3cm以上,最重者11g,一般为6-7g之间,钱穿大多不规则,周边有流铜现象。钱文古朴、粗放,没有一定的规格,认为使用的是泥范。总计148枚,占全体的16%。
第二类:钱体大小厚重不一,较为小、轻、薄,一般钱径2.5-2.8cm,重3-6g,铸造粗劣。共738枚,占79.80%。
第三类:规格重、大、厚,规范化,直径均在3-3.2cm,重为6g左右,相当于秦制的八5,6钅KG-*2朱;厚0.15cm,钱穿方正。铸造技术先进。钱文规整。有38枚,占4.2%(表3),这些半两钱为何时所埋,根据陶釜为战国器物及第三类半两钱与四川巴县冬笋坝战国墓、青川县50号战国墓出土的半两钱基本相同等情况来看,与汉半两有明显的区别。认为第一、二类为民间私铸,年代应为秦惠文王二年以前;第三类则是国家统一的铸行钱币,即惠文王二年以后的钱币。同时,作者将半两钱的铸行时期追溯至秦献公七年的“初行为市”时期。至少确定其贮藏时期应在秦统一六国以前。因为这一出土资料可以说明在战国时期,尽管这些半两钱发行时期的早晚、钱形大小、钱的轻重有很大差异,但都同时流通,并且以1000枚为单位将其收藏便于使用。此外,在这里,有战国时齐国的,贝益化钱、两甾钱与半两钱同时出土。两甾钱钱径3.1cm,穿0.9cm,重5g,贝益化钱2枚,1枚钱径2.3厘米,穿0.8厘米,重3克,另一枚钱径2.4厘米,穿0.6厘米,重3克。关于两甾钱与半两钱同时出土,已由1954年四川巴县冬笋坝49号战国墓的发掘报告中得知,可同样在表1-27的长庆桥镇,1988年12月出土的铁罐内,发现了2万余枚半两钱及贝益化钱1枚,两甾钱2枚。两甾钱为战国秦货币的可能性较大,可何时在何种状况下铸造而成尚不明确。贝益 化钱为战国齐国货币,这属秦国领地且在当时的都城出土,资料非常重要。两甾钱、贝益化钱与半两钱的组合中,也许有着什么特殊的意义。
表1-9的咸阳遗址长陵车站附近,1962年3月在沙坑中出土了15种战国货币140枚与铜料块。
其中有秦半两钱,魏安邑2釿,梁充釿金当 ,梁正尚金当 ,楚殊布当忻,齐法化刀,燕易(明)刀,尖首刀,古刀与楚蚁鼻钱五种等。报告作者明确认为此遗址为秦代所属。江村治树先生根据这些资料认为:“这些货币与铜片出土时几乎均已破碎,似乎不是储藏之币,而是作为铜屑来埋藏。因此,并不能作为秦时流通战国各国货币的证据。”但也很难认定这些战国货币是作为青铜材料专门从战国各地运输而来。稻叶一郎则认为“虽属于秦代的出土事例,但在咸阳近郊长陵车站南沙坑中的陶瓮中同时出土已破损的齐刀、明刀、布钱、蚁鼻钱及半两钱等情况,则雄辩地证明了咸阳周边并用着这些货币。这里应注意到,将遥远东方齐国、燕国等刀币运往远在西方的咸阳。”假如没有与半两钱同时出土,则可以认为是将战国各地货币回炉而统一铸成半两钱。但也没有必要将其专门运往咸阳,而就在当地造钱所铸造即可,最后作为货币流通到秦国。这也许是有意图地破坏了货币的功能而埋下去的。不管怎么说,战国六国货币在秦流通的证据似乎欠妥。
以下就秦始皇陵周围遗址中出土的半两钱做以探讨,以澄清秦始皇帝是否果真实行了货币的统一。
根据表1-23的鱼池遗址调查报告得知,538枚半两钱在一个穴洞里南北向排列,共有三排。
除半两钱以外,再无他物发现,这样排列又有什么目的?据实测,半两钱直径由2.6厘米到2.8厘米,重由2.3克至5.45克,由于这些半两钱较为规格化,因此,推测可能属于官铸货币。同时也看出,当时的半两钱与其重量相比,它的形状较受重视。
表1-20的一号兵马俑坑出土的4枚半两钱。其中一枚直径3.1厘米,穿径1厘米,厚0.9厘米,另一枚
直径2.4厘米,穿径0.9厘米,厚0.08厘米。关于兵马俑坑的建筑,鹤间和幸先生认为是二世皇帝进行的短暂的工事。如果这样,那么半两钱则为二世皇帝时所埋。有着明显差异的这2枚半两钱与上述鱼池遗址不同,表明了形状相异的半两钱在二世时是通行的。这可以说与表1-25的为始皇帝灵魂供奉饮食的“丽山饲官”建筑遗址中出土的2枚半两钱(直径1.9cm和3cm)相同。始皇时代,一方面发行的确实是有一定规格的半两钱,但另一方面,则是在通行阶段,具有相当差异的半两钱仍然在混用。
表1-37的内蒙古赤峰新窝铺发现的陶罐已经破碎,但里面钱的排列依然规则有序。已经确认其中有方足布245枚,尖足布12枚,半两钱1枚,贝益化钱2325枚,刀币6枚。埋藏时间尚不能断定,但村北7.5公里处有燕国长城遗址,所以,认为新窝铺村分布有战国时期的居住遗址。半两钱直径2.8厘米。在同一陶罐中出土除楚国外的战国各国货币,说明半两钱与战国货币同时流通,并存在着一定的交换关系。
二、秦的半两钱范
一直认为,秦半两钱原来是用泥范铸造而成,基本为一范一钱。因此,钱币形状不一、轻重有别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然而,最近才知道秦半两钱钱范的存在。如下表(表4)。
表4-1的雍城遗址东社村出土的半两钱铜范背面带一T字形把手,长17.1厘米,宽8厘米,厚1厘米,钱左右各3枚,共6枚,钱径3.3-3.4厘米,穿径0.6-0.8厘米。为“分流直铸式”,出土地点在雍水河南岸的台地上,隶属战国秦的小型墓葬范围。因同时出土有战国晚期陶片,所以,此陶范应是战国晚期平民墓葬内的随葬品。这与表4-2的岐山县故郡乡亢家村出土(岐山博物馆藏)的2枚及表4-3秦阿房宫遗址出土的半两钱铜范属同一类型。从半两钱的大小、钱文等判断,认为可能是秦统一前的战国时秦国铸造。
表4—7陕西临潼县韩峪乡油王村的秦芷阳宫手工业作坊遗址中出土了半两钱铜母范。
左右各排列7枚,共14枚,钱径为2.7厘米。周围还发现有很多铜渣、残铜料、废骨料、石材料,以及泥范残块、筒瓦残片、板瓦残片等,还有战国时秦的陶釜、陶罐等器物残片出土。
由此断定,此铜范应为战国末至秦统一时期所铸。另外,秦俑二号坑出土的半两钱与鱼池遗址出土的半两钱形态非常相似,所以认为此地为比较理想的铸钱场所。
表4-4及5中是1991年4月于秦始皇帝陵以东2.5公里处的代王镇孟家村遗址发现的2枚半两钱铜范。各有12枚和14枚半两钱数。在此出土范围内,还发现了烧土坑和冶炼铜用的炉壁残块以及残瓦片等。钱范与秦陵周围出土的半两钱相近,报告作者认为这里是秦代铸钱作坊遗址。表4-7与表4-4及5为同一类型,可能为秦统一时国家所铸。
表4-8是1977年同家村东南土壕里出土的半两钱范。此地位于秦都栎阳近郊。土壕周围发现战国时期陶片,断崖上发现烧土块和炉渣。经确认,同家村一带很有可能是秦的冶铜铸币遗址。
表4-10宝鸡市博物馆所藏的半两钱范本是作为秦统一时期的钱范,但是就其钱文字样判断,怀疑其属汉代钱范。
以上就半两钱以及钱范的出土情况做了介绍,从这些资料大概可以看出以下问题,同一墓或遗址中出土的大小明显不同的半两钱咋一看,对其国家的货币政策是否实施存在怀疑,可是当时政府对于在国内流通的货币采取了严格的管理体制都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况且,从被认为是战国时期的秦半两钱与五銖钱同时出土的这一情况来看,战国时期的半两钱一直到西汉武帝发行五銖钱为止仍在使用。这个可能性很大。虽然半两钱的出土不能全部判明其遗址年代,但仍是一个决定性的重要因素,同时钱形大小、轻重不一的半两钱同时流通,并不能说明其铸造时间不好区别。比如,战国时期的半两钱,一般看来型比较大,直径在3厘米以上,钱文下半横棒较短,两个上横棒也短。由钱范的出土报告中也可以看出战国时期与统一以后的半两钱的区别。很可能当时的政府发行的半两钱的确有一定的规格。那么,当时,为什么型较大的半两钱却受到驱逐呢,依据这一问题下面就半两钱的发行时间做一探讨。
三、半两钱的发行
半两钱可以追溯到什么时代?首先,《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记载:“惠文王生十九年而立,立二年,初行钱。”还有,《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里也载有:“二年,天子贺。行钱。”关于“行钱”,加藤繁氏所述,应理解为钱的发行。如此考虑的话,那么根据记载,秦国在惠文王二年(前336)便开始发行自己的货币,政府也掌握了铸造权应该没有问题。可是这时的钱是什么钱则众说纷纭。当然,已知战国半两钱存在的现在,发行半两钱应不无妥当之理,惠文王二年发行半两钱一说王家佑先生已有所指出,不过吴镇烽先生则认为一两圆钱、半环钱、十二銖钱、两甾钱、半两钱等是惠文王以前,将民间铸造的钱币统一为半两钱而作为国家专门铸造发行的钱币的。山田腾芳先生又认为是国家废除了以前的“重一两十二(四) 銖”钱而发行半两钱。另外,王裕巽先生认为是孝公十二年至十六年间,为商鞅所实行。
那么,在此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六国年表》中的“天子贺”与“行钱”的关系。一般来说,根据记载,在商鞅变法之后,到惠文王二年,秦国才开始铸造自己的铜钱,为此天子贺。
可是同样,在《六国年表》中有“周显王三十三年,贺秦”的记载,虽然没有“行钱”字样记载,但仍可另作考虑。另外,“重一两十二(四) 銖”钱是为了与黄金交换而铸造,所以,不是半两钱的先行货币。是不是在圆孔圆钱之后出现的方孔圆钱?在战国秦的货币中大量出土半两钱的情况说明惠文王时,发行的钱是半两钱。
由此而知,秦在惠文王以前已经使用货币:
简公七年(前408),初租禾(《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献公七年(前378),初行为市(《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从而得知,公元前378年,“市”始得到公认。可最近在雍城发现了“市”建筑遗址。“市”的规模,西166.5米,南230.4,东156.6米,北166.5米,面积约34030平方米,并且在周围各建有“门塾”。1983年,经过对“西门塾”遗址的考古调查,从中出土了大量瓦片,另外,还有半两钱和陶器残片。其中一个陶器底部,记有“咸□里□”四个字样。从这些出土文物推断这个“市”遗址使用于战国早期至秦汉时期。由此认为当时已实施了具有严格的市场管理制度的“集中市制”。从半两钱的出土可看出,在严格的管理制度中进行着货币交换。
此外,商鞅的重农抑商政策,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当时,商业活动还是相当活跃的。他实施变法法令,为了取得人们的信任,立三丈之木于城门外,使得货币使用更贴近了人们的生活。
商鞅统一度量衡政策,完全是为了商业交易的顺利发展。这一政策,彻底地开始了货币的发行。在度量衡统一后不久,国内一系列的货币统一政策也实施了。这一事实暗示了对始皇三十七年的“复行钱”做出同样的解释。关于“复行钱”《史记·六国年表》始皇三十七年一条中记载:“三十七年,帝之会稽,琅邪,还至沙丘崩。子胡亥立为二世皇帝。杀蒙恬。道九原入,复行钱。”稻叶一郎先生将这段记载理解为始皇帝统一货币,即“秦实行统一货币的制度,为时已晚,尚未普及即为灭”,但是,是不是仍然可以做这样的推测:胡亥即位以后,并行了三字的记载,那么,“复行钱”就为二世皇帝所实行的了?
可是,关于对二世皇帝的评价,到底如何?鹤间先生则谈到:“应把他作为一个继始皇帝死后,为了维持秦帝国体制,不得不借助先帝权威,越加图谋其权威化,从而来推进秦的伟大事业之发展的人物来看待”,二世皇帝是一个想殊死继承伟大的始皇帝的后继政策的皇帝。
如果这样理解,那么,“复行钱”就不是二世皇帝新发行的货币。这在传世的或是已出土的货币当中,至今尚未看到除半两钱以外这样的货币。属于二世皇帝所做事业的兵马俑坑中出土的半两钱也不能说明是二世皇帝特别发行的货币。另外,如果“行钱”是由国家发行的半两钱,那么,在“复行钱”之前,就应该有停止“行钱”的记载,何况,放弃一次国家的铸造权更是令人难以想像。着眼半两钱重量的变化,既然照钱文“半两”的重量来统一其重量发行,那后来的八銖钱、五分铢钱、四銖钱等这样的记载似乎出于何处都无关紧要了。以上考察,目的是对二世皇帝“复行钱”的记载实则为战国秦以来的货币制度的再认识。从而调整现实与法定的货币制度不符的情况。
对“初行钱”与“复行钱”做再一次整理,得出下面结论,商鞅在国内很彻底地实行了度量衡的统一,之后,惠文王时开始废除秦国内半两钱以外的货币,也严禁民间私铸。“复行钱”是始皇帝在全国彻底实行度量衡的统一以后,在半两钱逐渐渗透的过程中,废除战国六国的货币,即以半两钱的统一为最终目标的。而二世皇帝的意图也是在难以实现一国之威的状态下才使得政策不能彻底地实施于全国。而且,楚汉战争当中,战国各国的货币也被废除,最终统一成钱文为“半两”形式的货币。
四、半两钱的实态
半两钱如何使用?《睡虎地秦简·金布律》里记载:“钱十一为一布”,就是说,秦货币与半两钱的交换是1布换11枚钱。黄金则可能是1斤换1万钱,有关半两钱的高额授受,同样在金布律中有记载:“官府受钱者,千钱一畚,以丞令印印。不盈千者,亦封印之。钱善不善,杂实之。”即以千枚为单位进行交换。此时,钱的善恶不成为问题。咸阳遗址长安张堡出土的半两钱证明了以千为单位的重要性,至于钱的大小、种类不同,并没有什么问题。
较一枚钱的重量,其形状大小倒更为重要些。从表2青川出土的7枚半两钱来看,其重量为14.3克到3.2克不等,差异相当大。可直径基本为3厘米左右却是确切无疑的。通过高额交换以及政府征收各项税款并向官吏支付等发行并回收半两钱,政府是有严格的管理体制的,在政府绝对保证的前提下使之通行无误。
另外一个方面,关于小额单位的一枚钱兑换,市场上难免出现讨价还价的情形,对于型小、轻少、质量较劣的半两钱,市场上也有拒绝兑换的场合。或许市场上也有计算钱的重量的。《郊律中》记载:“黄金衡羸(累)不正,半朱(銖)[以]上,赀各一盾”,就是说黄金有秤半銖的秤和分铜,在长沙等战国各地出土的秤与分铜看来,当时一些有能力的商人们交易时,也许亲自携带着秤。当然,富有经验的商人则用手即可掂来重量。
有关一钱的价值,法律答问中记载:“盗十五(伍)甲一羊,羊颈有索,索直(值)一钱。论问何”(399简)。由此得知,羊首所带绳索值一钱。还有:“有人盗采桑叶,藏,不盈一钱,论何,赀徭三旬”(377简)。从中而知,桑叶不值一钱。
金布律中还有记载:
“有买及卖,各婴其价,小物各不能一钱者勿婴”(136简)。
即就是说,商品各有其价,不满一钱的东西即不值。由此可见,在小额单位的兑换中,半两钱是一枚一枚授受的姿态。
五、结语
以上所见,半两钱是一贯作为秦的货币而流通。今后,将有越来越多的有价值的出土报告发表。我期待着新的报告来解答下面列举的几个探讨性问题。
惠文王以前秦的货币制度如何?如何理解继半两钱之后,西汉前期的半两钱?
半两钱埋藏的理由如何?大量半两钱的出土是为了储备,而一、二枚的出土又意味着什么?
兵马俑坑的出土中,是否可以这样推测,与其说是偶然掉进去还不如说是为了工程顺利完成而祭祀土地神的一种有意识的埋藏。
战国六国货币及被看做是秦国国内的货币与半两钱的关系如何?当时商人是采取什么样的交换比率?
进一步详细研究货币的出土情况仍是今后必须做的一项工作,自战国惠文王至汉武帝时期一贯实行的货币制度状况,还须做更深的研究。
表1

出土地

内容

时期

报告书

雍城遗址高庄秦墓
雍城遗址高家河村
雍城(凤翔县西关外)
雍城八旗屯秦墓
岐山县京当礼村
咸阳遗址长安张堡
咸阳遗址黄家沟战国墓
咸阳遗址滩毛村陶窑遗址
咸阳遗址长陵车站附近
咸阳遗址长陵车站排水沟侧壁
咸阳遗址长窑店镇北二道原
咸阳近郊墓
陕西兴平砖厂墓
大荔县朝邑镇战国墓
广衍故城附近八垧地梁墓
耀县城郊战国秦墓
汉中杨家山秦墓
西安西边
郑庄石料加工场遗址
1号兵马俑坑
2号兵马俑坑
上焦村秦墓
鱼池村遗址
赵背户村刑徒墓
骊山食入 官建筑遗址
甘肃省庆阳县马尺马乡
甘肃省宁县长庆桥镇
甘肃省西和县苏合乡
青川县战国墓
四川郫县红光公社
战国土坑墓
四川巴县冬笋坝墓
四川昭化县宝轮院墓
楚皇城雷家坡
云梦睡虎地
河南南阳市郊战国墓
山西河津县东辛封村
内蒙古赤峰地区新窝铺
赤峰蜘蛛山遗址
内蒙古敖汉旗燕秦长城北侧
内蒙古敖汉旗老虎山

半两钱580枚M1半两钱15枚
1罐半两钱1557枚
半两钱28枚使用泥土钱范
M10半两钱10枚
1罐半两钱4600余枚
窖藏半两钱997枚、两甾钱1枚、贝益 化钱2枚
M34长方形天井洞室墓半两钱4枚
半两钱3枚
1窖铜料块和破碎铜器
战国各

中国历史故事网美女

国货币15种、半两钱3枚
半两钱460余枚
1个陶瓮内约25千克半两钱
半两钱124枚
半两钱37枚1枚12.9克
天井洞室墓半两钱42枚
M2长方形竖坑墓半两钱10枚
半两钱共92枚、最小1.9厘米、0.88克
半两钱1246枚
窖藏半两钱2000余枚
始皇陵临建设施半两钱2枚
秦半两钱4枚
T2底部铺地砖上半两钱1枚
M15半两钱1枚
始皇陵北侧半两钱540余枚
M29半两钱37枚、M32半两
钱3枚
半两钱2枚
窖藏半两钱625枚
窖藏半两钱2万余枚两甾钱2
枚,贝益 四化1枚
窖藏半两钱100枚
M50半两钱7枚、田律木简
半两钱1枚
M49两甾钱1枚、半两钱20枚
共半两钱89枚
船棺葬、狭长坑墓共22枚
M3半两钱18枚、M9半两钱
34枚(38)
M23秦半两2枚
半两钱7枚
罐内半两钱605枚
方足布245枚、尖足布12枚、半两钱1枚、
贝益 化钱2325枚、刀币6枚
T3第二层半两钱1枚、第一层半两钱2枚
半两钱多数
半两钱2500余枚

战国晚期
~秦代
秦代
战国晚期~统一初期
秦代
秦中期偏晚
战国晚期
战国末~秦代
秦代
秦代
战国晚期
秦代
先秦私铸
先秦
战国晚期~统一秦
秦代
战国晚期、秦代
秦代
战国晚期
秦始皇~秦二世时
二世皇帝
二世皇帝
秦始皇死年
秦始皇
始皇二十六年~二世二年
秦代
前272年
~秦末
战国晚期
秦统一后
秦昭王元年(前306)
战国晚期
战国晚期
战国晚期
~秦代
战国晚期统
一前
秦代
战国晚期
战国晚期
战国末期~秦代
战国末期~秦代
秦统一后
战国末期~秦代

考古与文物1981-1
陕西金融10
陕西金融15
文博1986-3
陕西金融15
中国钱币1987-3
考古与文物1982-6
考古1974-1
考古1974-1
中国钱币1991-2
中国钱币1988-2
陕西金融10
陕西金融10
文物资料丛刊二辑
文物1977-5
考古1959-3
文博1985-5
陕西金融15
考古与文物1981-1
文博1989-3
吴镇烽论文
吴镇烽论文
考古与文物1983-4
文物1982-3
文博1987-2
陕西金融10
陕西金融15
陕西多种15
文物1982-1
文物1976-1
四川船棺葬发掘
报告
四川船棺葬发掘
报告
考古1980-2
考古学报
1986-4
陕西金融10
中国钱币1986-1
考古学报1979-2
中国钱币1988-2
考古1976
考古1984-2

表2 青川县战国墓出土半两钱

标本号

穿宽(厘米)

直径

重量

今制(厘米)

秦制(寸)

今制(克)

秦制(銖)

1

0.8

2.90

1.05

9.5

14.3

2

0.8

3.10

1.12

6.8

10.2

3

0.85

3.10

1.12

5.8

8.7

4

0.9

3.20

1.16

4.8

7.2

5

0.85

3.20

1.16

4.2

6.3

6

0.8

3.00

1.09

3.8

5.7

7


2.60

0.94

2.1

3.2

出处:吴镇烽《半两钱及其相关的问题》。
表3咸阳遗址长安张堡出土半两钱

今制(厘米)

秦制(寸)

数量

11.0
10.0
9.0
8.5
8.0
7.5
7.0
6.5
6.0
5.5
5.0
4.5
4.0
3.5
3.0
2.5
2.0
1. 8
2. 1.7

16.5
15.0
13.5
12.8
12.0
11.3
10.5
9.8
9.0
8.3
7.5
6.8
6.0
5.3
4.5
3.8
3.0
3.7
2.6

3
4
4
7
11
19
14
45
60
63
146
158
186
104
113
41
17
1
1

出处:吴镇烽《半两钱及其相关的问题》。

今制(厘米)

秦制(寸)

数量

3.70
3.55
3.40
3.30
3.25
3.20
3.15
3.10
3.05
3.00
2.95
2.90
2.85
3.80
2.75
2.70
2.65
3.60
3.50
3.45
2.40
2.30
2.20
2.15
2.10
1.90
1.50

1.34
1.28
1.23
1.19
1.18
1.16
1.14
1.12
1.10
1.09
1.07
1.05
1.03
1.01
0.99
0.98
0.96
0.94
0.90
0.89
0.87
0.83
0.80
0.78
0.76
0.69
0.54

1
1
3
13
4
35
12
119
17
70
1
64
8
217
1
301
5
71
38
2
5
3
2
1
1
1
1

表4 半两钱范出土状况

场所

内容(单位厘米)

时期

报告书

雍城遗址东社村战国秦墓

两行各3枚、钱径3.3~3.4、穿0.6~0.8

战国晚期

陕西金融10

岐山县故郡乡亢家村出土

两行各3枚、钱径3.2、穿0.8,两行各3枚钱径3.2、穿0.8

秦统一前较东社村稍晚

中国钱币1989-4
中国钱币1989-4

西安未央区秦阿房宫址

彻底改变的中国历史故事

行各3枚、钱径3.1~3.2、穿0.8~0.9

统一秦前、秦始皇统一时期

中国钱币1989-4

始皇帝陵代王镇孟家村出土
始皇帝陵代王镇孟家村出土

两行各6枚、钱径2.8、穿0.8
两行各7枚、钱径2.6、穿0.7

秦统一时期
秦统一时期

秦陵秦俑研究动态1993-1

陕西丹凤县出土

两行各6枚、钱径2.4~2.7、穿0.9~1

民间私铸所用?

陕西金融10

秦芷阳宫遗址出土

两行7枚、钱径2.7、穿0.9

秦统一后

中国钱币1987-4

陕西省南县

恶搞中国历史故事

同家村出土

每行10枚、钱径2.3、穿0.7

战国晚期

考古与文物1981-2

陕西安康县恒口新街村出土

共23枚、钱径2.5、穿1

秦汉时民间私铸?

考古与文物1982-4

宝鸡市出土
宝鸡市出土

外列18、内列6枚、钱径2、穿1
两行各5枚、钱径2.1、穿1

秦统一时期秦统一时期

文博1985-6
文博1985-6

安徽贵池县出土

23枚、钱径3、穿0.7

秦代中期地方铸钱?

中国钱币1989-4

四川高县文江乡水江村

7行共28枚、钱径3、穿0.7

有秦半两的可能性

考古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9/527668.html

以上是关于秦半两-秦半两钱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秦半两-秦半两钱;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5259.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