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上博五•三德》札记二则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上博五•三德》札记二则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上博五•三德》札记二则
(首发)
一
简5:
文化-《上博五•三德》札记二则
(变)
文化-《上博五•三德》札记二则
(常)惖(易)豊(礼),土地乃
文化-《上博五•三德》札记二则
(坼),民乃嚣死。
李天虹先生认为:“嚣死”的读法整理者存疑。“嚣死”疑当读为“夭死”。古音“嚣”是晓母宵部字,“夭”是影母宵部字,非常接近。《大戴礼记·易本命》云:“故王者动必以道,静必以理。动不以道,静不以理,……人民夭死,五谷不滋,六畜不蕃息。”湖北随州孔家坡汉简日书《岁》篇云“七月并居申,以行秋气,必寒;温,民多疾病,五谷夭死。”[1]
侯乃锋先生认为:李先生之说虽可通,然“夭”字读来似乎含有未成年而早死之义,先秦古籍
中国历史故事阅读计划
中常与“寿”相对使用。因“嚣”字楚简中常与“敖”字相通,如楚官“莫嚣”又作“莫敖”,例不胜举;而“敖”声之字可与“高”声之字相通,如《汉书·食货志下》:“故大贾畜家不得豪夺吾民矣。”颜师古注曰:“豪谓轻侮之也,字本作
文化-《上博五•三德》札记二则
,盖通用字耳。”简文中“嚣”疑读为枯槁之“槁”,字又通作“
文化-《上博五•三德》札记二则
”、“薧”,《集韵》:“
文化-《上博五•三德》札记二则
,音犒,与薧同,枯也。”“槁死”谓民不得地产衣食之助,像草木一样枯槁而死。[2]
按:在此我们提供另外一种可能,我们怀疑“嚣”字当如字读,义为“众怨愁声”,字亦作“嗸”、“嗷”、“敖”等,如:
《汉书·董仲舒传》:“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下不能足,而况人乎!此民之所以嚣嚣苦不足也。”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故事
颜
中国历史上优秀女人的故事
师古注:“嚣,读与‘嗸’同,音敖。嗸嗸,众怨愁声也。”《说文·口部》:“嗸,众口愁也。”
《新书·过秦中》:“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史记·秦始皇本纪》作“嗷嗷”。
《汉书·王莽传赞》:“是以四海之内,嚣然丧其乐生之心,中外愤怨。” 颜师古注:“嚣然,众口愁貌也。”
《后汉书·宦者传序》:“窦武、何进位崇戚近,乘九服之嚣怨,协羣英之埶力,而以疑留不断,至于殄败。”
《管子·海王》:“吾将籍于诸君吾子,则必嚣号。”
《荀子·强国》“无爱人之心,无利人之事,而日为乱人之道,百姓讙敖,则从而执缚之,刑灼之,不和人心。”杨倞注:“敖……亦读为嗷,谓叫呼之声嗷嗷然也。”
值得注意的是同书《三德》简16:“丧
文化-《上博五•三德》札记二则
(以)系乐,四方来嚣。”其中“嚣”字用的也是“喧嚣怨怒”之义。
二
简8:邦四益,是谓方芋,虽盈必虚。宫室过度,皇天之所恶,虽成弗居。衣服过制,失于美,是谓违章,上帝弗谅。
何有祖先生认为:“方”后一字原释“芋”,颇不辞,疑当改释为“华”,形近而误。《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涂。”“邦四益,是谓方华”大意指迅速开疆拓土,国势就象花儿刚开一样生机旺盛。“虽盈必虚”指较快充起来的盛势,如花儿凋谢一样,会变成虚无。[3]
按:“芋”从“于”得声,所以我们怀疑在此可能当读作“盂”。《仪礼·既夕礼》:“两杅。”《释文》:“杅本又作芋。”《后汉书·吕强传》:“君如杅,民如水。”李注:“杅,字亦作盂。” [4]“盂”从“于”得声,而“于”有“大”义,
日本人讲述中国历史故事
如《方言》卷一:“于,大也;于,通语也。”《礼记·文王世子》:“为人臣者,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郑玄注:“于读为迂,迂犹广也,大也。”孔颖达疏:“于,广大也。”所以“盂”也是一种大型盛食器,兼盛水盛冰。[5]如,《汉书·东方朔传》:“置守宫盂下。” 颜师古注:“盂,食器也。若盋而大,今之所谓盋盂也。”
“方”也有“广大、广博”义。如,《国语·晋语一》:“ 晋国之方,偏侯也。”韦昭注:“方,大也。”《广雅·释诂一》:“方,大也。”王念孙疏证补:“墨子非攻篇云:其土之方未至有数百里也。楚策:方船积粟。史记张仪传作大。是方与大同义。”[6]
所以简文中“方芋”,可能即是“方盂”,义为“大盂”。[7]“四益”一词见于文献,如:《吕氏春秋》卷二十:“子罕之时,无所相侵,边境四益。”由此,简文“邦四益,是谓方盂,虽盈必虚。”大意似为“国家四处开拓疆土,这正如大的食盂,虽然是满的,但必定是中空的。”此句可同《鹖冠子·学问》:“表术里原,虽浅不穷,中虚外博,虽博必虚。”一句相对照。
文化-《上博五•三德》札记二则
郾侯盂[8]
[1]李天虹《上博(五)零识三则》,简帛网(http://www.bsm.org.cn/),2006年2月26日。
[2]侯乃锋《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简帛网(http://www.bsm.org.cn/),2006年2月27日。
[3]何有祖《上博五零释二则》,简帛网(http://www.bsm.org.cn/),2006年3月3日。
[4]高亨《古字通假会典》,齐鲁书社1989年,第826页。
[5]马承源《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48页。
[6]参见 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主编《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990页。
[7]此外,“盂”可能也有方形的,如《荀子·君道》:“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为人君者,犹盂也,民犹水也,盂方水方,盂圜水圜。”按此,简文中“方盂”也可能即指“方形的盂”。
[8]马承源《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50页。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5073.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上博五•三德》札记二则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上博五•三德》札记二则;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5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