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郭店楚简《老子》甲8、9、10简重读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道德经-郭店楚简《老子》甲8、9、10简重读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郭店楚简《老子》甲8、9、10简重读
(首发)
第8、9、10简的大部分文字对应于《道德经》第十五章的内容,但今本比简本多出一些词句,此外,就本人解读的结果来看,流行本,包括帛书本在内,相对于简本的内容都发生了严重的衍变。
本文将就这部分简文进行重点解读,并将给出新的注解和译文。
相关的简文如下(对应于今本《道德经》第十五章内容):
長[1]古之善為士者,必非[2](微)溺[3]玄達,深不可志(識),是以為之頌[4](容):夜[5](豫)
道德经-郭店楚简《老子》甲8、9、10简重读
(乎)奴(若)冬涉川,猷[6](猶)
道德经-郭店楚简《老子》甲8、9、10简重读
(乎)其奴(若)愄(畏)四
道德经-郭店楚简《老子》甲8、9、10简重读
[7],敢[8](嚴)
道德经-郭店楚简《老子》甲8、9、10简重读
(乎)其奴(若)客,
道德经-郭店楚简《老子》甲8、9、10简重读
[9](渙)
道德经-郭店楚简《老子》甲8、9、10简重读
(乎)其奴(若)懌[10](釋),屯[11]
道德经-郭店楚简《老子》甲8、9、10简重读
(乎)其奴(若)樸,坉[12]
道德经-郭店楚简《老子》甲8、9、10简重读
(乎)其奴(若)濁。竺[13](孰)能[14]濁以朿[15](静)者,
道德经-郭店楚简《老子》甲8、9、10简重读
(將)舍[16](徐)清。竺(孰)能庀[17]以
道德经-郭店楚简《老子》甲8、9、10简重读
[18]者,?(將)舍(徐)生。保此
道德经-郭店楚简《老子》甲8、9、10简重读
(道)者不谷(欲)
道德经-郭店楚简《老子》甲8、9、10简重读
[19](尚)呈(盈)[20]。
现在,笔者将按照标记的顺序逐字进行解析:
[1]“长”:此字之前简上有一个分句符号,因此有学者认为它属于本章。但是这样一来前一章的最后一句话就变成了“其事好”,与今本的“其事好还”相比差一个字。另有学者认为本字后边夺一“还”字。笔者的初步意见是:第一, “长”、“偿”音韵相近,应该可以通;第二,“长”本身具有影响长久不去,拖而不决,最终将有报应的意思,故可以划归前句。本句“古”已经有远古之意,不需要“长”字补充。
[2]《玉篇•非部》:“非,隐也。”流行本的“微”也具有“隐”的意思。老子认为“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因此,“士”必须具有此美德。
[3]“溺”:通“弱”。清朝许梿《读〈说文〉记》:“盖弱、溺古本一字,故《易•大过》王弼注‘承弱兴衰’救其弱,《释文》‘弱,本作溺’。《春秋•昭八年》‘陈侯溺’,《汉书•古今人表》作‘弱’,是其证也。”(以上引自《汉语大字典》)老子强调“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观点,因此,“弱”也是“士”必备的美德之一。
[4]“颂”:“颂”与“容”是同源字。
[5]“夜”:通“弈”。《管子•侈靡》:“圣人者,省诸本而游诸乐,大昏也,博夜也。”郭沫若等集校:“博夜即博弈。”“夜乎其若冬涉川”指做事谨慎、自律。今本为“豫”,他本为“与”,二者互通,且与“预”通。简本胜,因为其符合“繟然而善谋”(《道德经》第七十三章)的意境。
[6]“猷”:“犹”与“猷”同源。一般将其释为“犹豫”、“警觉”、“戒惕”、等等,这与今本上一句的“豫”意思十分相近,这里面有问题。简本前一句为“夜”,这一句为“猷”距离就拉开了。“猷”并非“犹豫”的“犹”,《尔雅•释诂下》:“猷,言也。”郭璞注:“猷者,道;道亦言也。”
[7]“
道德经-郭店楚简《老子》甲8、9、10简重读
”:笔者在《也谈“绝伪弃诈”》一文中否定了刘钊的释义:“吝”,并这样分析该字的字义:“
道德经-郭店楚简《老子》甲8、9、10简重读
”并不等于“吝”,对于这个字,笔者从结构上是这样分析的:让我们拿“哭”字作一个参考:“哭”字古字都是含有四个口的(如“器”),这四个“口”代表“众口”的意思,而“文”一则表音,二则也可能表义——因为“文”与“闻”相通,而“闻”又与“问”相通。因此这个字的读音很可能是“问”,意思是“众口指责”。今本均已经衍变成为“四邻”,而帛书乙本仍为“四
道德经-郭店楚简《老子》甲8、9、10简重读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解释这个字呢?难道笔者的解释错了吗?让我们来看一看前面的“四”字,这个字中潜伏着揭开“
道德经-郭店楚简《老子》甲8、9、10简重读
”字之谜的“钥匙”。既然有“四”,似乎释为“四邻”有道理,可是,我们必须仔细盘查这个“四”字的本义:“四”与“
道德经-郭店楚简《老子》甲8、9、10简重读
”同源,有多个读音(如“似”、“斥”、“灵”)。本文应取“灵”音,为“众人的声音之意”。《集韵》:“郎丁切。音灵。众声也。”据此,“
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的好句
道德经-郭店楚简《老子》甲8、9、10简重读
”应为“议论,责问”的意思。
[8]“敢”:一般认为“敢”是“嚴”字的省写,其实“敢”字本身就有“不敢、岂敢”的意思,表示谦逊貌。《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敢辱高位,以速官谤。”杜预注:“敢,不敢也。”本句表达“士”的谦逊性格,“与百姓心同心”,坚持“处下”的原则。
[9]“
道德经-郭店楚简《老子》甲8、9、10简重读
”:此字各字典均查不到,整理组及各学者均据帛书和各流行本释为“涣”。笔者根据经验判断,这是一个失传的偏僻字,应该与“涣”没有瓜葛,因为从汉字的结构特点来看二者根本不搭界:一个表义符是“见”,一个是“水”!笔者再次启用了对于特繁字体的结构综合分析法,得到了这样的释义:“不贵难得之货”(见到难得之货可以心平若止水——简文中“袁”字底部写得如同一个“心”字)!如何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呢?关键在于对其中的“袁”字的解读:《说文》:“衣长貌。”但是这
给孩子们写的中国历史故事
种解释不是该字的本义,而是其引申义。根据《汉字源流字典》,它的本义为“环璧”。字典的作者是这样分析它的结构的:“篆文从衣,中间为璧玉形,上像系带,会当胸处佩戴璧玉之意。”[1]这个“璧玉”当然就是“难得之货”!又“袁”与“環”字同源,《说文》:“環,璧也。肉好若一谓之環。”意思是璧的质地均匀才称之为“環”。因此,“環”、“袁”当然是指“难得之货”。此字的读音应该从“an”韵,但是声母在目前还比较难以判断。
[10]“懌”:基本字义有三个:一是“乐”、“喜悦”;二是“悦服”、“服从”;三是“更改”。此字虽有通假的情况,但未见与“释”相互通假的例子(但是“释”有通“懌”的例子,但是仅限于“欢悦”的字义)[2]。当然,如果能够证明“
道德经-郭店楚简《老子》甲8、9、10简重读
”确实可以借为“涣”,那么,这种情况并非完全不可能。但是,如上所述,“
道德经-郭店楚简《老子》甲8、9、10简重读
”并非“涣”,二者除了韵母相似,并无其他关系。在本文中,“懌”取其第二个义项:“悦服”、“服从”,表示不贵难得之货,而内心尚能坦然相处的高尚意境:“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道德经》第三章)、“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第三十七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第六十四章)。
[11]“屯”:今本为“敦”,被释为“敦厚朴实”,与这个意义对应的“屯”字在《汉语大字典》中被读为“zhūn”。《玉篇•屮部》:“屯,厚也。”《国语•晋语四》:“文武具,厚之至也,故曰屯。”韦昭注:“屯,厚也。”《说文•屮部》:“屯,难也。象艸木之初生屯然而难。从屮贯一。一,地也。尾曲易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陟伦切。”可见,这个字当被借为“敦”之后,人们便
仅仅以“敦”的意义来理解了。其实,“屯”的本义更为适合本文:像初生的艸木一样,会老子所提倡的“婴儿”、“季子”和“赤子”之意。这样的理解,与后面的“朴”字意义更为相合。在翻译时,只能采取初生草木的纯洁之义(其“性”之纯,犹如“婴儿”、“季子”——这可能正是“屯”与“纯”相通的根本原因之一),并将“屯”字蕴涵的“初生艸木”的意思置后,而将“朴”视为形容词。由“
道德经-郭店楚简《老子》甲8、9、10简重读
”字开头的一句的翻译采用了类似的技法。
[12]“坉”:与“沌”同。今本为“浑”,如今被广泛释为“浑朴纯厚” [3]或“浑厚宽容”[4],并将后面的“浊”释为“浊水”、和“江河浊流”。此字读为“dùn”时与“忳”同,为“愚昧无知貌”,但是当读为“tún”时,其意思指水流貌。《广韵•魂韵》:“沌,水势。”《类篇•水部》:“沌,水流儿。”因此,无论是“坉”、“沌”、还是“浑”、“混”,这些字均应取“水势浩大”的字义。后面的“浊”则为水名,即河流名。本句以急流隐喻“士”替天行道时的果决性格,体现了老子的“动善时”思想(《道德经》第八章)。
[13]“竺”:此字目前被普遍地释为“孰”。的确,“竺”与“
道德经-郭店楚简《老子》甲8、9、10简重读
”“笃”同源,本义为“厚”。从甲组第35和36号简来看,也的确可以作为“孰”的借字,因为不仅音韵相近,而且“孰”的古字之中含有“
道德经-郭店楚简《老子》甲8、9、10简重读
”字下面的结构,来自于古“孰”字(象形字)中“庙”的形象。但在本文中能否解为“孰”字可商榷。之所以人们普遍将其释为“孰”,关键的一点是今本有两个并列的以“孰能”开头的排比问句,而且,这两句似乎言之凿凿,颇有以反问扣题之势。因为帛书甲、乙本中相应的句子均没有“孰能”二字,高明在其《帛书老子校注》[5]中讨论了这种现象,认为“经文原为陈述句,非疑问句,今本中‘孰能’二字,无论出现一次或两次,皆后人所增,非《老子》原有。”后来聂中庆在他的《郭店楚简〈老子〉校释》[6]中评论道:“今验之简本,高说非是。”笔者认为,这两句中的“者”与“将”字很重要,它们的存在说明句子为陈述句,因为第一,“者”字的存在否定了“将”字作为连词的可能性,如果其作为副词表示“将要”的意思,则显得多余,因为“孰能浊以束舍清?”已经能够完整表达句子的意思;第二,“者”字的存在也说明“竺”不能读为“孰”:前面的“竺”如果做“谁”讲,那么还需要这个“者”干什么呢?最后一点,如果本句是设问句,那么后面的句子应该是它的答案,可是,本文后面的句子既与“清”无关,也与“生”无关。毫无疑问,这两个句子即便在古代也是非常不好理解的句子,所以帛书本就舍弃了“竺能”二字,并改变了后面的一些字。关于“能”字,请详见下一个注释。
[14]“能”:此字看似简单,耳熟能详,其实,它非常复杂。从字源上来讲,它与“态”、“耐”、“耏”同源,因而,在现代的通假字字典中,读者可以找到一大串相互通假的不同的汉字。比如:“耐”、“台”、“怠”、“态”、“而”、“乃”、“胎”、“治”、“宁”等等,往往给人以目不暇接,无从定夺
秦桧改写中国历史故事
的感觉。本文的“能”字就是“耏”字的通假字,而后者就是如今的“而”字,读作“ér”。《广韵》:如之切,平之日。之部。与“而”字同,均表示“颊须”,如《玉篇》:“耏,颊须也。”后借作连词。本文中的“能”字就是做连词用的,联结“竺”和“浊”。《易•履》:“眇能视,跛能履。”李鼎祚集解引虞翻曰:“能,本作而。”《诗•卫风•芄蘭》:“虽则佩觹,能不我知。”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六:“能,当读为而。”
[15]“朿”:绝大多数学者认同该字“读作‘静’”。尹振环提出异议,认为应该读作“束”:“束,捆缚、约束、控制也。”[7]笔者也尽力查找过“朿”的各种古字字形,与简本确有差别,《楚系简帛文字编》中虽无“束”本字,但有与之形似的“柬”、“東”,此二字的楚系竹书中确实很多情况下都在下面多一短横,因此,此字确实应该读“束”。尹振环虽然对这个字的解析很正确,正如他对“给”(非“绐”)等字的研究一样,但是整个句子却解读错了:“谁能对混乱加以管束、控制?那将会慢慢澄清”!错误的原因就是他只解对了一个字,而解错了“竺能”二字。根据以上对“竺”、“能”、“束”的考证,我们可以得出这句话确实不是问句的结论。总体意思待笔者解析完与之并列的下一个句子后一并给出译文。甲组14号简也出现了这个字,同样被隶定为“朿”,并释为“静”。此字也应该是“束”,“知足以束”就是“以知足来进行自律”,“万物将自定”。
[16]“舍”:同样与“徐”没有关系。本文中,“舍”为“保留”的意思。《墨子•节葬下》:“无敢舍余力,隐谋遗利。”《汉书•谷永传》:“窃恐陛下舍昭昭之白过,忽天地之明戒。”颜师古注:“舍为留也。”
[17]“庀”:治理,办理。《集韵•纸韵》:“庀,治也。”整理组认为“庀”为“安”之误是没有道理的,相反,恰恰是帛书和今本误写了这个“庀”字。事实证明,用今本套古本是郭店楚简《老子》解读的一个重要败笔。
[18]“
道德经-郭店楚简《老子》甲8、9、10简重读
”:对于这个字,武断一点的将其直接“读作‘动’”(如聂中庆),细致一点的将其根据《正字通》释为“古文‘往’字”(如尹振环),将其释为“过往的人”,笔者则进一步捅破了最后一层“窗户纸”——“往”通“王”!《通假字汇释》第248页:往,通“王”。称王,君临。编者们收集了两个例证:一,《吕氏春秋•顺说》:“是用万乘之国,其霸犹少,桓公则难与往也。”注:“往,王也。言其难与致于王也。”二,《敦煌文献作品选•悉达太子修道姻缘》:“大王闻之,非常惊讶:‘我是金轮王,往四天下;银轮王往三天下,铜轮王往二天下,铁轮王往一天下,粟散太
中国历史著名英雄故事图文
子往一国……’”另外,朱俊声《说文通训定声》:“往,叚借为王。”
综合[13]-[18]的注解,我们可以对这两句被误为疑问句的句子做一个重新的解读:
(坚持用)敦厚而平和的原则来约束自己的人,将保持清静;
(坚持用)敦厚而安治的原则来治理天下的人,将保持生气。
这里有必要对“浊”和“庀”做一点进一步的说明:“浊”,在老子的字典里就是“为天下浑其心”(《道德经》第四十九章)的“浑”,表示与百姓的心联结在一起。而“庀”为积极地治理好的意思。故用“安治”来表示。“浊”和“庀”这两个字是很难用一个词来充分表现的,它们之间的对比性很强,一个是对民众的平和态度,一个是对不善者的强硬态度;一个是对自己的自律,一个是王者的正义。
经过这样的重新解读之后,这两句话的整体意思体现了“内圣外王”的境界。 [19]“
道德经-郭店楚简《老子》甲8、9、10简重读
”:“尚”与“商”、“赏”是同源字,在甲骨文中都呈酒器的形状。整理组隶定的这个字在所有的字典中都查不到,简单地释为“尚”会引起误解,比如,将其释为“崇尚”的“尚”。笔者以为这是一个将甲骨文“商”字上下结构进行了交换并将“立”字颠倒了的异体字(只是“尚”字未颠倒),表示特定的意思。如果说原来的“商”字表示的是一个正向放置的酒器,那么,这个字表示的就是一个被颠倒了的酒器,与郭店楚简《老子》甲组第38号简中的“不”字的甲骨文本义相类似。
道德经-郭店楚简《老子》甲8、9、10简重读
这个字的本义就是“倒置的酒器”,作为动词用时,其字义为“将酒器翻倒”。甲骨文的“商”字上面用以表示容器的部分是一个倒写的甲骨文“立”字,在简文中,这个“立”字被颠倒了,因此,“
道德经-郭店楚简《老子》甲8、9、10简重读
”字不能反映楚简原字的字义。但是这个字有很强的图画性质,很难用现有汉字偏旁重构。此字的读音没有大的问题,仍应该从“尚”或“商”。
[20]“呈”:此字应为本组第37号简上“浧”字的简写。“浧”与“盈”通。
通过这样的解读,最后一句话(“保此
道德经-郭店楚简《老子》甲8、9、10简重读
者不谷
道德经-郭店楚简《老子》甲8、9、10简重读
呈”)的意思应该是:
保持此道的人不希望像酒杯那样因为过分盈满而倾倒。
在古代,“酒”通常是人们可欲望的“货”,因此老子用贪酒过分使酒器翻倒的现象来警示人们“知足可以不殆”。
通篇的译文如下:
古代善于为“士”的人,一定是隐、弱、玄、达之人,深不可识。只能这样(大致地)描述他们:做事(广义的“博弈”)像在冬天过冰河一样(步步小心谨慎),说话好像怕惹起众人的非议一样(字斟句酌),谦逊好像做客一样(面面周到),无欲(不贵难得之货)好像(心如止水般地)心悦诚服,纯真好像初生的草木一样朴实无华,替天行道好像奔腾的黄河一样(雷霆万钧)。(坚持用)敦厚而平和的原则来约束自己的人,将保持清静;(坚持用)敦厚而安治的原则来治理天下的人,将保持生气。保持此道的人不希望像酒杯那样因为过分盈满而倾倒。
对于这个译文,笔者觉得仍然有必要再做一点必要的说明:第一,“隐”、“弱”、“玄”、“达”都是老子所提倡的优良品质,不能以“微妙玄通”来代替,因为“妙”无法代表“弱”;第二,“坉乎其奴浊”中的“浊”与后面的“浊”用法不同(后面的“浊”也不同于一般的具有贬义的“浊”,如同“智”在老子词典中有贬义一样,“浊”在老子词典中有褒义,表示“为天下浑其心”的意境):它代表黄河的意思。黄河距老子故里鹿邑非常近,大约不出百里,因此老子以黄河的急流比喻“士”替天行道时的表现。笔者的根据是《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中有关“浊河”的一条描述:汉以前大河(河水)的别称。《战国策•燕策》:苏代说燕王:“齐有清济、浊河,可以为固。”《史记•高祖本记》:齐“西有浊河之限”。皆指黄河。[8]
[2006年8月31日星期四01:22完稿;2006年9月1日补充对“竺”字的说明]
(编者按:[1]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华夏出版社2003年1月北京第1版,第527页。
[2]冯其庸、邓安生:《通假字汇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第624、931页。
[3]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第1版,第131页。
[4]孙以楷:《〈老子〉注释三种》,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51页。
[5]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5月第1版,第296页。
[6]聂中庆:《郭店楚简〈老子〉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2月第1版,第198页。
[7]尹振环:《楚简老子辨析》,中华书局2001年11月第1版,第186-189页。
[8]史为乐等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911.html
以上是关于道德经-郭店楚简《老子》甲8、9、10简重读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道德经-郭店楚简《老子》甲8、9、10简重读;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6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