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竹書《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考釋三則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楚竹書《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考釋三則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楚竹書《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考釋三則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
一、 《競建》簡10、《鮑叔牙》簡4“殽而頪之”[1]
“殽”,簡文原從告、爻聲,或釋為“告”、“誥”、“酷”、“教”、“覺”[2],此從蘇建洲釋為“殽”[3],訓為混雜。《說文》:“殽,相雜錯也。” 段玉裁《注》:“〈食貨志〉:‘鑄錢之情,非殽雜為巧則不可得贏。’按,殽謂雜以鉛鐵也。〈董仲舒傳〉:‘賢不肖混殽’。”[4]“頪”字,簡文上從人、從米,下從癸,或釋為迷、播、詭、睽、乖。[5]愚疑
中国历史故事绘本7岁
此字當分析為從人、從米會意,即“頪”之異體。字又從“癸”得聲,與“頪”脂微旁轉。《說文》:“頪,難曉也。從頁、米。”段玉裁云:“謂相似難分別也。頪、類古今字。類本專謂犬,後乃類行而頪廢矣。”林義光謂:“頁米者視米之象。米繁碎難審視,故訓為難曉。類從頪得聲,類似之義,亦從難曉引申。纇為絲節,絲節難解,並與難曉義近。”[6]簡文“殽而頪之”謂使賢愚混雜而難以辨別。
二、 《鮑叔牙》簡四至簡五“百姓皆怨恨”
“怨”字簡文作“
楚竹書《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考釋三則
”,整理者隸定作“邑(從宀)”,讀為“悒”,李學勤、方勇從之。[7]季旭昇、李天虹、李守奎則釋為“怨”。[8]按,此字又見于包山簡及上博《緇衣》簡6,當釋為“怨”或“宛”,馮勝君及趙平安有專文詳論[9],此不贅述。“恨”字原作“
楚竹書《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考釋三則
”,或釋為“厭”、“悁”[10],但於字形不合。李守奎則指出,此字右上所從疑為“真”之變形,遂釋此字為“嗔”。[11]按,“
楚竹書《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考釋三則
”疑即“恨”字異體,下從心,上部則改“艮”字[12]為左右式,惟右上與楚文字“真”混同[13],左上則改“匕(反人)”為“人”遂成此一奇字。《說文》:“艮,很也。從匕、目,匕、目猶目相匕,不相下也。《易》曰‘艮其限。’匕、目為艮,匕、目為真。”“真,僊人變形而登天也。從匕、目、
∟。”可見“真”、“艮”形構近似,字形可能混同。怨、恨二字輾轉互訓,《說文》:“怨,恚也。”“恚,恨也。”“恨,怨也。”“怨恨”二字連用已見於先秦文獻,如《墨子‧兼愛中》:“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是以仁者非之。”《國語‧周語下》:“今財亡民罷,莫不怨恨。”
三、 《鮑叔牙》簡七“齊邦至惡死而上穆(繆)其刑”
“穆”字,整理者隸定為“秋”,讀為手揪之“揪”。季旭昇讀為“修”(訓為治、備)或“緧”(訓為迫)。李學勤則讀為“稠”,訓為多。[14]何有祖指出此字與包山簡47“穆”字同,當隸作“穆”。[15]按,何說是。包山簡47與此“穆”字左下所從“
楚竹書《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考釋三則
”皆訛為“刀”。[16]簡文“穆”,學者或視為“秋”之訛(讀為“遒”,訓為迫、急)[17],或如字讀[18],或改讀為“戮”(訓為刑戮)、“慕”(訓為私愛、依仗)[19],疑皆非。典籍中“穆”與“繆”往往通用[20],疑簡文“穆”亦當讀為“繆”,訓為繫縛。《說文》:“繆,枲之十絜也。一曰綢繆也。”段玉裁《注》:“《唐風》‘綢繆束薪’,《傳》曰‘綢繆猶纏緜也。’《鴟鴞》鄭箋同,皆
中国历史蛇的传说故事简短
謂束縛重疊。”[21]《管子
中国历史故事精选怎么做
8231;勢》:“逆節萌生,天地未刑,先為之政,其事乃不成,繆受其刑。”郭沫若指出此文“繆”乃“形容受刑之深固,糾結不解也。”[22]用法正與簡文同。
(編者按:[1]二簡可連讀,參考陳劍:《談談〈上博(五)〉的竹簡分篇、拼合及編聯問題》(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年2月19日)。
[2]整理者釋為“告”,張振謙《上博(五)札記二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年2月27日)從之,惟以為此字乃“嚳”之初文。釋“誥”見李守奎《〈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補釋》(“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上博簡卷,頁31);釋“酷”見季旭昇《〈上博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試讀》(同上,頁18,注33);釋“教”見蕭聖中《上博竹書(五)劄記三則》(同上,頁156)、李學勤《試釋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文物》2006年第9期,頁93。);釋“覺”見侯乃峰《上博(五)幾個固定詞語和句式補說》(“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上博簡卷,頁175)。
[3]蘇建洲:《〈上博(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豎刁與易牙為相”章字詞考釋》,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年3月17日。
[4]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經韻樓藏版,1989年2月六版),頁121。
[5]釋作“迷”見蘇建洲《〈上博(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豎刁與易牙為相”章字詞考釋》;釋為“播”見季旭昇《〈上博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試讀》;釋作“詭”見李守奎《〈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補釋》;釋為“睽”見蕭聖中《上博竹書(五)劄記三則》、李學勤《試釋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釋作“乖”見楊澤生:《〈上博五〉零釋十二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年3月20日)。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简写版
[6]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頁426;林義光:《文源》,卷六。
[7]李學勤:《試釋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文物》2006年第9期,頁93;方勇:《釋上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中的“悒悁”一詞〉》,武大簡帛網,2006年12月23日。
[8]季旭昇:《上博五芻議(上)》(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年2月18日);李天虹:《上博五〈競〉、〈鮑〉篇校讀四則》(同上,2006年2月19日);李守奎:《〈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補釋》。
[9]趙平安:《戰國文字中的“宛”及其相關問題研究》,頁529至538;又載武大簡帛網,2006年4月10日。馮勝君:《釋戰國文字中的“怨”》,《古文字研究》第25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0月),頁281至285。
[10]釋為“厭”見李天虹《上博五〈競〉、〈鮑〉篇校讀四則》。釋為“悁”見張富海《上博簡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補釋》(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年5月10日);李學勤《試釋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方勇《釋上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中的“悒悁”一詞〉》。
[11]李守奎:《〈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補釋》,“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上博簡卷),頁32。
[12]按,楚簡中“艮”字見於上博三《周易》簡48、49艮卦,皆從目從匕,與小篆合。
[13]關於戰國楚簡中“真”之字形參考李守奎《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頁501。
[14]季旭昇:《上博五芻議(上)》;李學勤:《試釋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
[15]何有祖:《上博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試讀》,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年2月19日。
[16]參看李守奎《楚文字編》,頁441“穆”字。
[17]張富海:《上博簡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補釋》。
[18]陳偉先生《〈競建內之〉〈鮑叔牙與隰朋之諫〉零釋》(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年2月22日)從正面解釋“齊邦至惡死而上穆其刑”等三句,以為“穆”有恭敬義,穆其刑猶言慎刑。
[19]讀為“戮”見何有祖前揭文;讀為“慕”見黃人二《上博藏簡第五冊競建內之和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試釋》(發表於臺灣大學中文系“戰國學術研究計畫”系列演講,2006年10月18日)。
[20]參考宗福邦等編:《故訓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7月),頁1775。
[2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頁668。
[22]郭沫若:《管子集校》,收入《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頁63。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777.html
以上是关于楚竹書《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考釋三則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楚竹書《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考釋三則;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6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