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 文物,金文,曾侯乙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28 01:15
  • 130
  • 小虎历史故事网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
戰國早期的曾侯乙墓竹簡中記有一種旗,作“A旃”,辭例爲:
A1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旃),墨毛之首。簡46
A2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旃),朱毛之首。簡86
A3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旃),翠首,貂定之頸。簡89
A分別作: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A1、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A2、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A3
雖然不算太清晰,但它們的筆畫還是可以很容易的分辨出來。爲了明瞭起見,我們再把《曾侯乙墓竹簡文字編》中簡46、簡86、簡89有關此字的摹本轉揭於下:[1]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A1(摹)、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A2(摹)、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A3(摹)
就筆者所見,到目前爲止,學者們對此字主要有以下幾種釋法:
1、裘錫圭、李家浩二先生說:“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從“鳥”從“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即“堆”字。174號簡“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字所從“隹”旁原文作“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與此字右半相同。據此,“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當是“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字的異體。望山二號墓竹簡記車上的旌旗有“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堆)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旌)”,“堆”亦當讀為“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說文·鳥部》:“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祝鳩也。從鳥隹聲。隼,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或從隹一。一曰鶉字……古代旌旗上畫有鳥。《周禮·春官·司常》:“鳥隼為旟。”此謂畫隼於旟。《禮記·曲禮上》:“前有水,則載青旌;前有塵埃,則載鳴鳶;前有車騎,則載飛鴻。”此謂鳥畫於旌。簡文“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旃”疑是指畫有隼的旃。望山二號墓竹簡“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旌”疑是指畫有隼的旌。[2]
2、滕壬生先生說: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說文所無。[3]
3、何琳儀先生說:隼,從隹,下加圓點(筆者按,此指“集成”122.1《者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鐘》之“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形)或短橫(筆者按,參下文“隼”字所列字形)爲分化符號。短橫或與豎筆演變爲厹,遂作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或簡省作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4]
4、李守奎說:曾簡《考釋》所釋“鵻”、“難”二字聲旁,當隷作“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隼”、“隹”聲可通轉,用為聲旁可構成異體,“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可視爲“堆”字異體,“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二字最終依舊可釋爲“鵻”“難”二字。[5]又,李守奎先生的《楚文字編》把A收入“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字條。[6]
5、李零先生說: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應釋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7]
第1種釋法認爲A應隸定爲“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是“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字異體,又引《說文》“隼,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或從隹一”,認爲“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即“隼”字。但其關鍵的一點是把A字右半“隹”下“土”上的“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形忽略掉了,從字形角度看是有缺陷的,其所釋“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自然難於成立。
第2種說法考慮到了A字右半邊“隹”下“土”上的“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旁,但把其隸定爲“冂”,於“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形不能吻合。
第3種說法有兩個問題:一是《者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鐘》(“集成”122.1)的所謂“隼”字作“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形,實是“隹”形加圓點贅飾,參同銘的“隹”(“集成”132.1)作“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且其辭例爲“隹(唯)越十又九年”,自不能讀爲“隼”。二是戰國文字“隼”形很多見,作“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曾侯乙簡45)、“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曾侯乙簡206)、“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包山簡24)、“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鄂君啓車節》,“集成”12110)等形,[8]和A差別很大。何先生認爲“(隼的)短橫或與豎筆演變爲厹(筆者按,即“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遂作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或簡省作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其問題是其假設的字形演變不合理。首先,上舉“隼”字所從的“隹”的左邊一豎全都下延,而“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上部所從皆爲“隹”,一豎並不下延。其次,即使我們假設“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所從“隹”左邊的一豎確實下延的話,我們可以“萬”字爲例,看其字形的演變方式:“萬”下所從的 “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或“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可繁化爲“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但其演變方式是“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或“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 [9]而不是“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更不是“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其中關鍵的一點是“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是居於豎筆中上部與之交叉,而不是位於豎筆之下。從這幾方面看,何先生的結論是不可信的。
第4種說法認爲A的右半邊爲“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並認爲“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可視爲“堆”字異體,與第3種說法一樣,也存在對“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旁認識不足的毛病。
所以,以上這些說法都是有問題的。我們認爲A字所從的“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實爲“勹”。
于省吾先生在《釋勹、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一文中談到:[10]
甲骨文從勹的字常見,例如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字(陳一四九)從勹作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字屢見,從勹作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象人側面俯伏之形,即伏字的初文……說文:“匍,手行也,從勹甫聲。”又“匐,伏地也。從勹畐聲。”匍匐二字係由象形的勹字附加甫和畐以爲音符,遂發展爲雙聲謰語……說文勹部凡十四字,除去勻、旬二字本應從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甲骨文以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爲旬),其餘諸字均應從勹……第一期甲骨文……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字作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字上從隹,古文從隹從鳥每無別。下從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即伏之本字。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字後世典籍中作鳧。說文:“鳧,舒鳧,鶩也,从鳥、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聲。”又:“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鳥之短尾飛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也,讀若殊。”林義光文源謂鳧“不從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從人,人所畜也,取其近人。”按許氏謂鳧從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是錯誤的,林氏從人之說也不足據。周代金文的鳧字,爯簋(筆者按:見“集成”3913)作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鳧叔匜(筆者按:見“集成”10181)作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均從勹。
裘錫圭先生在《釋“鳧”》一文中也談到[11]:
(甲骨文的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合集”18328)也見於周代金文: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仲鳧父簋》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爯簋》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鳧叔匜》[12]
前人釋爲鳧。古文字隹旁,鳥旁通用。釋此字爲鳧應該是可信的。《說文》鳧字小篆從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隸書、章草和早期楷書裏的鳧字,下部從力,[13]都是金文鳧字下部所從人形的訛變……細審甲骨、金文下部所從,實象俯身人形,而非一般人字。頗疑此即俯字表意初文(原編按,高亨《文字形義學概論》1716頁謂“勹疑即俯之古文”,可參考),鳧字蓋以此爲聲旁。
于、裘二先生所言確切可信。劉釗先生在此基礎上又有深入論證,可參看。[14]A和以上甲骨文、金文相比,只多了一土旁,在古文字中,土旁是常見的贅符,多不表義。劉釗先生曾指出:金文中從“勹”得聲的“陶”作“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金文編》2231“陶”字條),或加“土”作“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金文編》0427“鞄”字條),如果其言不誤的話,那其構形方式正與A類同。[15]所以,A應隸定爲“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從“勹”得聲,就是“鳧”字。可注意的是,在典籍中有“鳧旌”一辭,《逸周書·王會解》“堂後東北,為赤弈焉,浴盆在其中。其西,天子車立馬乘,亦青陰羽鳧旌。”孔晁注:“鶴鳧羽爲旌旄”。 [16]王應麟云:“公羊說《王度記》云:‘天子駕六,析羽爲旌。’鳧似鴨而小,長尾,背上有文。陸璣曰:‘青色、卑腳、短喙。’《曲禮

十小时中国历史故事

》:‘前有水則載青旌。’注:‘青,青萑,水鳥。’”。朱右曾云:“陰羽以飾,蓋鳧羽以爲旌,皆建於車上”。[17]此處的“鳧旌”恰可以和曾侯乙墓竹簡的“鳧旃”對照。“旃”和“旌”都是旗名,“鳧”是修飾語,自可施於二者。可見我們把A釋爲“鳧”還是很合適的。這裏的“鳧旃”依諸家注及竹簡裏的“墨毛之首”、“朱毛之首”、“翠首,貂定之頸”[18]來看,其義很可能是飾鳧羽於旃旗之義,而

中国历史的十大悲剧故事

不是畫鳧形於旃上。由於羽毛易朽,現在不好說清此鳧羽裝飾在旃的哪個部份,依出土文物所畫的圖像來看,它們或許以某種方式綴於旃的邊幅。[19]
在望山簡2-13中,有一個字做下形: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B 其辭例爲“B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旌),白巿(旆)[20],翡翠之首[21]”。
李家浩先生把B釋爲“堆”,並說:“曾侯乙墓竹簡記車上載的旗有‘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旃’。‘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旃’之‘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與此‘堆旌’之‘堆’當是同一個字的異文。‘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從‘鳥’‘堆’聲,而‘堆’又從‘隹’得聲,疑‘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即‘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字的異體。《說文·鳥部》:‘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祝鳩也,從鳥隹聲。隼,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或從隹一。一曰鶉字。’古代旌旗上畫有鳥。《禮記·曲禮》:‘前有水,則載青旌;前有塵埃,則載鳴鳶;前有車騎,則載飛鴻’。此皆謂畫鳥於旌。鳶與隼同類,並是鷙鳥。簡文‘堆旌’當指畫有隼的旌。”[22]
李家浩先生認爲B與曾侯乙墓的A爲一字之異,從辭例上看,應該是正確的。和A相比,B省略了“勹”形,但其右半“隹”和“土”二形還保留下來。不過李家浩先生隸作“堆”,在字形上看還有問題,此字應嚴格隸定爲“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上文已考釋A爲“鳧”字,那麽,此處的“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旌”正是《逸周書·王會解》的“鳧旌”。
在曾侯乙墓簡174中,還出現過一個字,作“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曾侯乙墓竹簡文字編》摹作“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其左旁所從的“黃”多摹一橫,李守奎先生所摹不誤。[23]右旁不是很清楚,似亦從“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辭例爲“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駁[24]爲右驂”,其中“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爲人名,“駁”爲馬名。
《九里墩鼓座》(“集成”429.1)亦出現過與A形類同的字,辭例爲“自乍(作)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鼓”,舊釋“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爲“建”[25]、“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雋-晉)”[26]、“雋(晉)”[27]、“隼(晉)”[28],從字形看,都是有問題的。從此字的上半“隹”看,此字爲反文。我們利用圖象處理軟件把它反轉,即成“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形。[29]這樣我們可以看出,此字所從仍是“勹”,應隸定爲“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而釋成“鳧”,所謂的“鳧鼓”是一種鼓名。按馬王堆M3簡9有“建鼓一,羽旌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飾);卑(鼙)二。鼓者二人,操枹。”[30]古時鼓上多以鳥羽爲飾,其狀見於漢畫像石者甚夥。[31]或許此鼓以鳧羽爲飾,故名“鳧鼓”。
在包山簡183中,也有三個字與A相類的字:
郯人C1芻
己未,C2公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陽C3司敗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其字形分别作: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C1、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C2、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C3
何琳儀先生認爲這些字都從“隼”,[32]如上文所言,C所從爲“隹”, “隹”左邊的一豎不下延,且其中的“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明顯處於豎筆之下而不是居於豎筆中上部與之交叉,所以,釋從“隼”是不可信的。另外,乍看起來,C1、C2、C3,尤其是C1的右半“隹”下“土”上所從之形和“九”字相類,因此,有的學者就把它們隸作從“九”。 [33]但從C2、C3二形的所從的“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看,其撇後的“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頗平直,不如古文字中的“九”彎曲(參包山簡90“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包山簡175“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等[34]),可見二者還是有一定的區別。我們懷疑C1、C2、C3所從的“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實是“勹”的訛變。可能有些書手在書寫此字的時候,習慣上把“勹”一撇用一橫穿出,即形成此種“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形。我們再看C2這個字,除了“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中的一橫探出一撇外與“勹”不同外,其他部份和“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完全相同,也很難認爲會是不同的字。這種“勹”訛變與漢隸“勹”訛變爲“力”的情況相類。[35]所以,此處的C1、C2、C3都從“勹”,應隸定為“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可釋爲“鳧”。C1的“鳧”是姓;C2“鳧公”應是“鳧”地的官長;C3的“陽鳧”也是地名,此二地不詳所在。按《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吳地傳第三》:“壽春東鳧陵亢者,古諸侯王所葬也。”不知和“鳧”或“陽鳧”有無關係。
最後,我們再看一下包山簡258中的“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二字,李家浩先生說:“‘鳧茈’之‘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原文寫作從‘艸’從‘隹’從‘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的左側一畫與‘隹’的左側一豎公用,左側一劃的中間加有一點,這種筆畫公用和加點的情況,在戰國文字中常見。金文‘鳧’字所從‘鳥’旁作‘隹’。於此可見,簡文此字應該釋爲“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包山》釋爲‘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謂是‘蒦’字之誤,非是。《玉篇》艸部:‘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音符,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茈。’‘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茈’即荸薺。《後漢書·劉玄傳》‘王莽末,南方飢饉,人庶群入野澤,掘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茈而食之’,李賢注:‘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茈,《續漢書》作“符訾”。’包山2:52-2號、2:188-1號竹笥所繫竹簽‘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茈’作‘苻茈’。‘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符’、‘苻’都是並母侯部字,‘茈’、‘訾’都從‘此’得聲,故可通用。2:52-2號竹笥內盛的是荸薺,與簡文所記相合。”[36]
對照包山竹簽的“苻茈”,可見李先生釋“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爲“鳧”可信, “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字‘艸’下所從和戰國文字中常見的“隼”確有一定的區別,不過要如李家浩先生所說“‘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的左側一畫與‘隹’的左側一豎公用,左側一劃的中間加有一點”,在字形上講也比較曲折。我們認爲此字也有可能仍如《包山楚簡》整理者所言從“艸”從“隼”,[37]但其“隼”旁爲“鳧”旁誤寫。
(編者按:[1]張光裕、滕壬生、黃錫全:《曾侯乙墓竹簡文字編》,藝文印書館,1997年1月。
[2]裘錫圭、李家浩:《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與考釋》,注113,《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7月,第516頁。
[3]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條,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第311頁。
[4]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隼”字條,中華書局,1998年9月,第1207頁。
[5]李守奎:《楚簡文字考釋三種》,《簡帛研究》第三輯,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第26~28頁。
[6]李守奎:《楚文字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第241頁。
[7]李零:《讀〈楚系簡帛文字編〉》,《出土文獻研究》第五集,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第144頁。按,李零先生所訂正第二個“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字與第一個字完全同形,肯定有印刷錯誤。正因爲此,我們下面的考釋中這不再提及這個意見了。
[8]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隼”字條,中華書局,1998年9月,第1207~1209頁。
[9]參看裘錫圭:《釋“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8月,第13頁;何琳儀:《九里墩鼓座銘文新釋》,《文物研究》,第十一輯,黃山書社,1998年10月,第295~296頁,按,此文“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形多處誤摹,應注意。
[10]于省吾:《釋勹、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甲骨文字釋林》,中華書局,1999年11月,第374~378頁。
[11]裘錫圭:《釋“鳧”》,《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8月,第45頁。
[12]筆者按,除于、裘二先生所引的數例外,金文中的“鳧”字還可補一例: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鳧叔盨》(“集成”4425)。
[13]筆者按,隸書的“鳧”字字形參看漢語大字典字形組:《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鳧”字條,四川辭書出版社,1985年8月,第207頁;陳松長、鄭曙斌、喻燕姣:《馬王堆簡帛文字編》,“鳧”字條,文物出版社,2001年6月,第123頁。
[14]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60~166頁。
[15]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63~164頁。
[16]按,《王會解》上文有“墠上張赤弈陰羽”一句,孔晁注:“弈,帳也。陰,鶴也。以羽飾帳也。”王引之云:“今案陰羽與赤帟對文,謂淺黑色之羽也。《說文》‘陰,闇也。’闇謂之陰,故淺黑色亦謂之陰。《爾雅·馬》:‘陰白雜毛駰。’孫炎曰:‘陰,淺黑也。’是其證。下文青陰羽亦謂青黑色之羽也,孔亦誤以爲鶴羽。”何秋濤云:“《說文》:‘陰,侌聲。’而黑部黔,黧也,亦從今聲,蓋陰、黔古音相同,故可假借也。”見黃懷信:《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第851~852頁。
[17]黃懷信:《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第868~869頁。
[18]裘錫圭、李家浩:《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與考釋》注53釋“墨毛之首”、“朱毛之首”、“翠首”:古代旗杆之首系有鳥羽或牦牛尾。《詩·鄘風·干旄》“孑孑干旄”,毛傳:“注旄於干首。”《周禮·春官·司常》“全羽爲旞,析羽爲旌”,鄭玄注:“全羽、析羽皆五采,系於旞、旌之上,所謂注旄於干首也。”“翠首”是指用翠鳥之羽系於旗杆之首。“玄羽之首”是指用黑色的鳥羽系於旗杆之首。“墨毛之首”、“朱毛之首”之“毛”和“白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之首”之“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疑皆讀爲“旄”,分別指用黑色的、朱色的和白色的“旄牛尾”系於旗杆之首。望山二號墓竹簡記旌有“翡翠之首”、“冡(蒙)毛之首”,也是指用翡翠鳥之羽和雜色的牦牛尾繫於旌旗杆首。見《曾侯乙墓》第509頁。注65釋“貂定”:《詩·召南·麟

中国历史趣味故事30字

之趾》“麟之定”,毛傳:“定,題也。”或從“頁”作“顁”。《爾雅·釋言》:“顁,題也。”陸德明《釋文》:“顁,本作定。”疑“貂定”之“定”用爲“顁”。“貂定”猶11號等簡的“貂首。”見《曾侯乙墓》第511頁。注69釋“頸”:《文選·魏都賦》“旍(旌)旗躍莖”,劉良注:“莖,旗杆也。”“頸”、“莖”二字並從“巠”聲,疑簡文“翠頸”、“貂定之頸”之“頸”當讀爲“莖”。見《曾侯乙墓》第511頁。
[19]王厚宇、谷玲二先生曾論證“羽旌”一物爲“多支羽毛和纖維類物質編綴而成”,可與此“鳧旃”相較。參看王厚宇、谷玲:《戰國時代的羽旌》,《社會科學戰線》,1997年第5期,第169~173頁(此文爲田河先生示知)。其文中又引《周書》“樓煩黑旌,鳧羽旗也”,正是用鳧羽飾旗的例證,但其引文的原始出處尚待檢覓。
[20]朱德熙、裘锡圭、李家浩:《释文与考释》注58:“‘巿’亦作‘韍’,從‘犮’聲,古音與‘旆’相近。旆是古代旌旗正幅之下所接的一段旗的名稱。《詩·小雅·六月》‘白旆央央’,毛傳:‘白旆,繼旐者也。’”見《望山楚簡》,中華書局,1995年6月,第121頁。
[21]朱德熙、裘锡圭、李家浩:《释文与考释》注59:“《周禮·春官·司常》‘全羽爲旞,析羽爲旌’,鄭注:‘全羽、析羽皆五采,系於旞、旗之上,所謂注旄於干首也。’旌以繫鳥羽於旗杆之首爲特徵,此旌蓋用翡翠鳥之羽,故稱翡翠之首。”見《望山楚簡》,中華書局,1995年6月,第121頁。筆者按,此簡的“翡翠之首”猶曾侯乙墓竹簡簡89的“翠首”,參上文注15。
[22]李家浩:《信陽楚簡“澮”字及從“?”之字》,《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204頁。筆者按,朱德熙、裘锡圭、李家浩:《释文与

英文讲中国历史秦朝的故事

考释》注57又曾言:“‘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
’當即‘堆’字,在此疑當讀為‘緌’。古代稱旌旗上所加的羽旄之類裝飾為‘緌’。”與上揭考釋不同。見《望山楚簡》,中華書局,1995年6月,第120~121頁。
[23]李守奎:《楚簡文字考釋三種》,《簡帛研究》第三輯,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第27頁。
[24]有關“駁”字的隸定參看蕭聖中:《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訂補(十則)》,“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6論文集”,2006年11月,武漢,第118~119頁。
[25]安徽省文物工作隊:《安徽舒城九里墩春秋墓》,《考古學報》1982年第2期,第234頁。
[26]陳秉新:《舒城鼓座銘文初探》,《江漢考古》,1984年第2期,第73~74頁。
[27]殷滌非:《舒城九里墩墓的青銅鼓座》,《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輯,中華書局,1986年6月,第28~30頁。
[28]何琳儀:《九里墩鼓座銘文新釋》,《文物研究》,第十一輯,黃山書社,1998年10月,第295~297頁。
[29]另,此句的“乍”和“鼓”也是反文。何琳儀先生已指出,此銘多反書,其中亦提到了此字。參看何琳儀:《九里墩鼓座銘文新釋》,《文物研究》,第十一輯,黃山書社,1998年10月,第294頁。
[30]此從伊強釋,參看伊強:《談〈長沙馬王堆二、三號漢墓〉遣策釋文和注釋中存在的問題》,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5年5月,第5~7頁。
[31]參看張從軍:《黄河下游的汉画像石艺术》,圖43“建鼓舞”所列諸圖,齊魯書社,2004年8月,第178頁。
[32]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中華書局,1998年9月,第1208~1209頁。
[33]施謝捷:《包山楚簡釋文》,未刊稿。
[34]參看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九”字條,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第1051~1052頁。
[35]參看上文注12。
[36]李家浩:《信陽楚簡中的“杮枳”》,《簡帛研究》第二輯,法律出版社,1996年9月,第6頁。
[37]湖北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包山二號楚墓簡牘釋文與考釋》,注529,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第60頁。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761.html

以上是关于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物-談戰國文字中的“鳧”;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6245.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
  11. 11
  12. 12
  13. 13
  14. 14
  15. 15
  16. 16
  17. 17
  18. 18
  19. 19
  20. 20
  21. 21
  22. 22
  23. 23
  24. 24
  25. 25
  26. 26
  27. 27
  28. 28
  29. 29
  30. 30
  31. 31
  32. 32
  33. 33
  34. 34
  35. 35
  36. 36
  37. 37
  38. 38
  39. 39
  40. 40
  41. 41
  42. 42
  43. 43
  44. 44
  45. 45
  46. 46
  47. 47
  48. 48
  49. 49
  50. 50
  51. 51
  52. 52
  53. 53
  54. 54
  55. 55
  56. 56
  57. 57
  58. 58
  59. 59
  60. 60
  61. 61
  62. 62
  63. 63
  64. 64
  65. 65
  66. 66
  67. 67
  68. 68
  69. 69
  70. 70
  71. 71
  72. 72
  73. 73
  74. 74
  75. 75
  76. 76
  77. 77
  78. 78
  79. 79
  80. 80
  81. 81
  82. 82
  83. 83
  84. 84
  85. 85
  86. 86
  87. 87
  88. 88
  89. 89
  90. 90
  91. 91
  92. 92
  93. 93
  94. 94
  95. 95
  96. 96
  97. 97
  98. 98
  99. 99
  100. 100
  101. 101
  102. 102
  103. 103
  104. 104
  105. 105
  106. 106
  107. 107
  108. 108
  109. 109
  110. 110
  111. 111
  112. 112
  113. 113
  114. 114
  115. 115
  116. 116
  117. 117
  118. 118
  119. 119
  120. 120
  121. 121
  122. 122
  123. 123
  124. 124
  125. 125
  126. 126
  127. 127
  128. 128
  129. 129
  130. 130
  131. 131
  132. 132
  133. 133
  134. 134
  135. 135
  136. 136
  137. 137
  138. 138
  139. 139
  140. 140
  141. 141
  142. 142
  143. 143
  144. 144
  145.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49
  150. 150
  151. 151
  152. 152
  153. 153
  154. 154
  155. 155
  156. 156
  157. 157
  158. 158
  159. 159
  160. 160
  161. 161
  162. 162
  163. 163
  164. 164
  165. 165
  166. 166
  167. 167
  168. 168
  169. 169
  170. 170
  171. 171
  172. 172
  173. 173
/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