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 司命,文君,新蔡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28 02:39
  • 125
  • 小虎历史故事网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二、楚卜筮祭禱簡中的“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29]
根據上面對楚遣策中的車器“釱”的考察,我們可以知道,在文字學層面上來説,“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與“大”是形、音關係皆近的兩個字,因此可以在“釱”、“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兩字中作爲聲符互相替換。這與楚卜筮祭禱簡的“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或作“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是相互平行的現象。
我認爲,楚卜筮祭禱簡的“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或“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字均應從“大”聲讀為“厲”。這個看法可以從字音、通假、文例三個方面來論證。
在上古音系統中,“大”與“厲”都屬祭部字,“大”爲透紐,“厲”為來紐。“大”與“厲”在聲類上雖有所不同,但“厲”字的基本聲符“萬”與“蠆”為同源詞,“蠆”為透紐祭部字,與“大”字聲、韻皆同,上古讀音應該比較相近。
“大”與“厲”音近可通,從音理和諧聲分析來看,並不奇怪。但在傳世文獻中

哪本书有中国历史人物故事

,缺乏這兩個字聲系相通的例證。通假之例見於出土文獻。今本《禮記·緇衣》“《甫刑》曰: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在郭店簡《緇衣》第13簡作:“《呂刑》云:一人有慶,萬民贎之。”與“賴”或“贎”相當的字,在上博簡《緇衣》第8簡作“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應分析為從言、大聲,三本《緇衣》對照,可知“剌”、“萬”與“大”三個聲系可以相通,從而也可証明“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與“厲”在語音層面上確實能夠相通。
下面主要從楚簡文例來説明“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字讀為“厲”的合理性。先稍微介紹一下楚卜筮祭禱簡的一般格式和研究狀況。
從楚卜筮簡所見龜卜與筮占的記錄來看,一組占卜通常可分為兩個相關的步驟:第一次占卜的目的是問是否有祟,若有祟則求其祟為何,求祟之占的結果若是得祟,就接著做第二次占卜,目的是除祟。除祟之占是卜問舉行某種祭禱能否除去此祟。
近年關於楚卜筮祭禱簡的研究論著,首推2006年沈培先生撰寫的《從戰國簡看古人占卜的“蔽志”——兼論“移祟”說》一文[30]。此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有很多創獲。我們下面的討論,是以沈先生的這項研究為基礎的。
(一)求祟之占中出現的“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在楚簡求祟之占中出現的“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迄今為止共有以下三例(以下釋文中,不作重點討論的部分,均根據時賢所論,並結合我的看法作寬式釋文,不一一出注):
(8)有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祟),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見琥。 包山218
(9)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無咎。有敚(祟)與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同,敚(祟)見於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新蔡甲三:3
(10)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篤]一巳。或以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求其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祟),有祱(祟)於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北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新蔡甲三:110
求祟之占中常見“有祟見於”(或省略作“有祟於”、“有祟見”)某種鬼神,都是指在視卦或視兆以後,來判斷祟之所出。同類楚簡文例尚有:
(11)有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祟)見新(親)王父殤 包山222
(12)有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祟)見於絕無後者與漸(斬)木立(位) 包山249
(13)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有祱(祟)見於大川有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小臣成敬之懼之,敢用一元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牂,先之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新蔡零:198、203+乙四:48+零:651
(14)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有]祟見於昭王、文君、文夫人、子西君▄。是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新蔡乙一:6
從句法結構上看,例(9)、(10)中“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是介詞賓語,與例(11)的“親王父殤”、(12)的“絕無後者與斬木位”、(13)的“大川有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14)的“昭王、文君、文夫人、子西君”所處的語法位置相同。它們應該是屬於同一範疇的鬼神名稱,其共同特點,是都與“祟”密切相關。因此我們先來說“祟”。
楚簡中讀為“祟”的字或者寫作“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敚”、“祱”等形。在楚簡中,同樣寫法的字,又常常讀為《周禮》“六祈”之一的“說”。但在楚簡中讀為“說”的這個字都是動詞,意思是“攻除”、“說解”,而“祟”則是名詞。二者語法地位不同,容易分辨。
《說文》“祟,神禍也。”徐鍇《說文解字繫傳》:“祟者,神自出以警人者,亦厲鬼無故而為者。”古人認爲疾病災禍之起,在於鬼、神為祟。為祟之鬼稱爲“厲”即厲鬼。楚卜筮簡所見的嵗貞或疾病貞,常因卜筮指示有咎殃、戚憂、不順、疾病等,其原因在於禍祟,因而又有必要進一步尋求禍祟之所由,即找出是哪一種厲鬼為祟。尋求禍祟之所由,即例(10)所謂的“求其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祟)”,在古書中稱爲“問祟”;而求得祟之所由,在古書中稱為“得祟”:
1、《抱樸子·至理》:“(俗人)寧煞(殺)生請福,分蓍問祟,不肯信良醫之攻病,反用巫史之紛若。”
2、《論衡·辨祟》:“人之疾病,稀有不由風濕與飲食者。當風臥濕,握錢問祟,飽飯饜食,齋精解禍,而病不治謂祟不得,命自絕謂巫不審,俗人之知也。”
3、《論衡·解除》:“不脩其行而豐其祝,不敬其上而畏其鬼;身死禍至,歸之於祟,謂祟未得;得祟脩祀,禍繁不止,歸之於祭,謂祭未敬。”
上古以卜筮問祟來尋求疾病災禍之由,是很流行的做法。例(10)是楚簡求祟與得祟的一個實例。此例是說,因爲平夜君成的疾病“一篤一已”即時好時壞,所以“或以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求其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祟)”,即又以名為“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的一種卜龜來尋求其祟之所由,其結果是“有祱(祟)於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北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即作祟的是“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由此例可見,“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是為祟之鬼。所以把“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讀為“厲”,正合於厲鬼為祟這種古代觀念。
例(9)“有敚(祟)與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同敚(祟),見於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句,沈培先生認為前半部分是“此次某貞人所得之祟與‘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這個貞人所得之祟相同”的意思。我贊同沈先生的看法。“與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同敚(祟)”是“有敚(祟)”的補語,此句的基本結構仍是“有敚(祟)見於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意為據卜筮而求得作祟的是“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即厲鬼為祟。
例(8)的“有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祟),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見琥”是說:有祟,具體來講是“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見琥”即厲鬼見於“琥”。“琥”是玉器之名,古人認爲玉器有精氣,鬼神也是精氣所化,[31]因此厲鬼可附於玉琥作祟。接下來的擬議除祟的辦法是:“壁(辟)琥,擇良月良日饋之。”也就是辟除遠離這塊玉琥,並且選擇吉日將玉琥送給鬼神。
以上三例都是得祟的記錄,“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在文例中都是充當作祟之鬼。除了前引徐鍇《繫傳》:“祟者,神自出以警人者,亦厲鬼無故而為者。”之外,《新書卷十·禮容語下》:“鬼不厲祟,民不謗怨”,也是說鬼成為厲鬼作祟。因此,將作祟之鬼“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釋為厲鬼之“厲”是合適的。
雖然古人認為占卜可以辨祟,但並不是每一次占卜都能把真正作祟的鬼神辨清。楚簡所見,也常常泛泛而言“有祟”,而不說出到底是哪種鬼神作祟。例如:
(15)占之吉,將得事,少有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慼)於躳身與宮室,有敓(祟)。望山23+24
(16)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北方有敓(祟)□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望山1-76
(17)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恆貞吉,有見祟。以其故敓(說)之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望山1.49
(18)有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祟)見。 包山223
不說出為祟之鬼具體名稱的原因,有時候是上下文已經說明;有時候是因尚不明確而不能說出。古人為求得有祟的真確原因(作祟之鬼的真確名號),有時或作多次占卜。[32]可見,從求祟到得祟是一個比較複雜的過程。
見於例(4)的“新王父殤”、(5)的“絕無後者與漸木立(位)”、(6)的“大川有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7)的“昭王、文君、文夫人、子西君”則都是明確了作祟的鬼神名稱。“厲”是一個集合的概念,因此例(1)~(3)所見的“有祱(祟)於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等語,也是屬於泛泛而言有厲鬼作祟而並非指明。
下面討論兩個小問題,以補充上文的討論。
第一,“有祟見於某某”是楚簡所見表達求祟結果的特殊句式。這種句式或者省略動詞“見”或者省略介詞“於”,在“有祟見”或“有祟於”後面也加作祟的鬼物名稱為介詞賓語。在不說出為祟之鬼的具體名稱時,則都省略介詞“於”,只說“有祟”或“有祟見”、“有見祟”。“見”的意思可能是指卜兆所顯現,或可以讀為“現”。相同的表達方式,在傳世文獻中是看不到的。
傳世文獻中,表達“祟之緣由”這類意思的句子,有以下幾種結構:
1、“某某見”。
《左傳》襄公十年,宋公享晉侯以《桑林》之樂,“舞師題以旌夏(大旗),晉侯懼而退入于房。去旌,卒享而還。及著雍,疾。卜,桑林見。荀偃、士匄請奔禱焉。”杜預注“祟見於卜兆。奔走還宋禱謝”。這個故事把晉侯生病之由歸為“桑林”作祟,“卜,桑林見”是通過占卜視兆來知道,是桑林作祟。[33]
2、“某某為祟”。
《左傳》昭西元年“晉侯有疾,……卜人曰:實沈、台駘為祟。”哀公六年“昭王有疾,卜曰:河為祟。”[34]《呂氏春秋·精諭》:“卜以守龜,曰三途為祟”《史記·秦始皇本紀》:“涇水為祟。”
3、“祟在某某”。
《漢書·江充傳》“奏言上疾祟在巫蠱”,顏師古注:“祟,謂禍咎之徵也。”《晏子春秋卷一·內篇諫上第一·景公欲祀靈山河伯以禱雨晏子諫第十五》“吾使人卜,云:祟在高山廣水。”《史記·龜策列傳》講衛平答宋元王若放走神龜,則“王行仁義,其罰必來,此無佗故,其祟在龜。”
4、“被某某之祟”。
《戰國策·齊策四》“齊人有馮諼者”章:“寡人不祥,被於宗廟之祟,沉於諂諛之臣,開罪於君。”《風俗通義·卷九·怪神》:“會稽俗多淫祀,好卜筮,民一以牛祭。巫祝斂財受謝,民畏其口,懼被祟,不敢拒逆。”。“某某之祟”又見於《風俗通義·卷九·怪神》:“荀罃不從《桑林》之祟,而晉侯之疾間。”
楚簡的“有祟見於某鬼”與以上表達均不甚相同,可能是某种説法的省略式。因爲我們目前難以了解在占卜中的龜策是怎樣知祟並告訴占卜者,所以尚不能復原其完整形式。褚少孫補《史記·龜策列傳》記載視龜兆求祟的方法:“卜病者祟曰:今病有祟,無呈[兆]無祟,有呈兆有[祟],中祟有內,外祟有外。”[35]可以參看。
第二,《左傳》中關於於厲鬼的記載。
《左傳》中有好幾次關於厲鬼的記載。比較著名的是“晉景公夢大厲”的故事:
1、成公十年:晉侯夢大厲,被髮及地,搏膺而踊,曰:殺余孫,不義,余得請於帝也。壞大門及寢門而入。
杜預注“鬼怒言:殺余孫,不義。必是枉死者之祖也。景公即位以來唯有殺趙同、趙括,故知是趙氏之先祖。”這是趙氏先祖的厲鬼替子孫報仇。此外還有“晉侯夢黃熊”的故事:
2、昭公七年:鄭子產聘于晉,晉侯疾,韓宣子逆客,私焉,曰:“寡君寢疾,於今三月矣,並走群望,有加而無瘳。今夢黃熊入於寢門,其何厲鬼也?”[36]對曰:“以君之明,子為大政,其何厲之有?昔堯殛鯀於羽山,其神化為黃熊,以入於羽淵,實為夏郊,三代祀之,晉為盟主,其或者未之祀也乎?”韓子祀夏郊,晉侯有間,賜子產莒之二方鼎。
這個故事中,子產以為晉侯所夢黃熊不是厲鬼,而是鯀神未得祭祀而作祟。
還有“鄭人驚伯有”的故事:
3、昭公七年:鄭人相驚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則皆走,不知所往。鑄刑書之歲二月,或夢伯有介而行,曰:“壬子,余將殺帶也,明年壬寅,余又將殺段也。”及壬子,駟帶卒,國人益懼。齊燕平之月壬寅,公孫段卒,國人愈懼。其明月,子產立公孫泄及良止以撫之,乃止。子大叔問其故,子產曰:“鬼有所歸,乃不為厲。吾為之歸也。大叔曰:公孫泄何為?子產曰:說也。為身無義而圖說,從政有所反之,以取媚也。不媚,不信;不信,民不從也。”
及子產適晉,趙景子問焉,曰:“伯有猶能為鬼乎?”子產曰:“能。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用物精多,則魂魄強。是以有精爽,至於神明。匹夫匹婦強死,其魂魄猶能依憑於人,以為淫厲。況良宵,我我先君穆公之胄,子良之孫,子耳之子,敝邑之卿,從政三世矣。鄭雖無腆,抑諺曰:蕞爾國,而三世執其政柄,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其族又大,所馮厚矣。而強死,能為鬼,不亦宜乎?”
這個故事中兩個“鬼”字都是指“厲鬼”。子產言論的因果邏輯應當從後往前看,即:人活著的時候因取精用弘,所以魂魄強,則死後能為淫厲,但鬼若有同姓後人來祭祀而有所歸附,就不會作厲鬼為祟了。[37]
上述三個故事裏雖然沒出現“祟”字,但種種災禍疾病,都是那些厲鬼為祟的結果。[38]《論衡·解除》說“得祟脩祀”,從古書和竹簡來看,解除厲鬼為祟的主要方法,是下面將要討論除祟之占中所見的祭祀禱祠。
(二)除祟之占中出現的“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我們所說的“除祟”,即沈培先生所謂的“移祟”。除祟之占的主要內容,通常是擬定祭禱的對象、方式並説明祭禱的目的,卜問方案是否行之有效。有時還在後面記錄祭禱的實行經過以及祭禱以後的結果。
除祟之占中出現“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等字的簡文,可分爲兩類。先討論第一類。其例如下:
(19)以其故敓(說)之:舉[39]禱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祠)[40]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一全豢-;舉禱社一全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舉禱宮行一白犬、酒食-。 包山210
(20)以其故敓(說)之-:迻故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賽禱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佩玉一環;后土、司命、司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祿)各一小環-;大水佩玉一環;二天子各一小環;坐山一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后土-、司命-、司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祿)-、大水-、二天子-、坐山-旣皆成-。 包山213、214、215
(21)以其故敓(說)之:舉禱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后土、司命各一牂-;舉禱大水一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二天子各一牂;坐山一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 包山236、237
(22)以其故敓(說)之:與盬吉之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祟),舉禱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一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后土、司命各一牂-;舉禱大水一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二天子各一牂-;坐山一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 包山243
(23)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吉,不死,有祱(祟)。以其故敓(說)之:舉禱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佩玉一環,后土、司命各一小環,大水佩玉一環。魏豹 望山1-54
(24)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吉。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一牂,后土、司命各一羯,大水一環。舉禱於二王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望山1-55
(25)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舉禱於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一環,后土、司[命]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望山1-56
(26)秋三月擇良月良日,舉禱大地主一豭、舉禱太……纓之吉玉。疾速瘥,速賽之。占之吉。 秦家嘴M99-14(29)
(27)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衛葦忻(祈)福於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牡、一熊(?)牡,司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折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新蔡甲一:7
(28)以其故敓(說)之-:舉禱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祠)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一全豢-;舉禱兄弟無後者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卲良-、卲乘-、縣貉公各冢豕,酒食蒿(犒)之-。 包山227
(29)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無咎,疾遲瘥,有篤。以其故敚(說)之: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祠)禱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一牂,纓之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玉。定占之曰:吉。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新蔡乙三:39+乙二:20+甲三:170
(30)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之日薦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纓之以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玉,旂(祈)之-。既成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逾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之,是日或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新蔡甲三:111
(31)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舉禱於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新蔡甲三:146
(32)賽禱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天星觀(29)
(33)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薾享薦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一佩玉環。 天星觀(29)
在例(19)至例(25)中,排在前三位的祭祀祈禱對象都是: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社(或曰“后土”)、司命。這種次序組合可以參看《禮記·祭法》。在《祭法》篇中,先後講到的祭祀對象有“社”和“七祀”:
王為群姓立社,曰大社。王自立為社,曰王社,諸侯為百姓立社,曰國社,諸侯自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
王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曰戶,曰灶;王自為立七祀。諸侯為國立五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國門,曰國行,曰公厲;諸侯自為立五祀。大夫立三祀,曰族厲,曰門,曰行。適士立二祀,曰門,曰行。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
除去中霤、“門”、“行”、戶、灶這五種祭祀對象,剩下的是“社”、司命與“厲”這三種祭祀對象。鄭玄注:“司命,主督察三命。厲,主殺罰。”文獻中的“厲”可以與“社”、“司命”先後列舉,楚簡中則是“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與“社”、“司命”共同受祭,綜合起來看,“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就應該是“厲”。在楚簡除祟之占的擬議祭禱中,“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常常排在首位,這是因爲,從我們對求祟之占的討論來看,古人認爲疾病禍祟是“厲”所導致的,所以要首先祭禱“厲”,以解除“厲”所做的“祟”,同時也請求“社”、“司命”等神的干預。因爲對“厲”的祈求最爲直接,所以祭祀“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的祭品也常常比社、司命略重。
《禮記·祭法》所稱“厲”有三類,據鄭玄注,是因其生前的身份不同,古帝王無後者稱“泰厲”、古諸侯無後者稱“公厲”,古大夫無後者稱“族厲”,其中心詞只是一個“厲”。《左傳》昭公七年“鄭人相驚以伯有”《正義》引《尚書五行傳》有“六厲”之稱,並說“《五行傳》有禦六厲之禮”。其詳情今已亡佚無存。據傳世文獻,“厲”是個泛稱,是個集合概念。
在例(26),以“大地主”列于“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之前,大地主即大社,見《禮記·祭法》,是王為群姓所立社;例(27)以“忻(祈)福於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為首,其後不見社與司命,而是“司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折”二神;例(28)先祭禱“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接著又禱“兄弟無後者卲良、卲乘、縣貉公”,後三者應都是有可能為厲作祟的人鬼,應即《祭法》所稱的“族厲”之屬。這三個例子都是特殊的情況。例(29)至(33)所見,都是單獨祭祀“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
下面來討論除祟之占中出現 “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的第二類簡文。目前只有如下兩例:
(34)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於父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與新(親)父,與不辜,與盟詛,與……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望山1-78
(35)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文君與啻-。□(攻?)解於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迻其疋(作)祱(祟)。八月壬午之日廌(薦)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犧馬,先之以一璧,乃而歸之。迻文君之祱(祟) 新蔡甲三:300、307、99[41]
從例(34)可見“父”與“新(親)父”不同。“新(親)父”又見望山殘簡1-80。包山簡也有“新(親)父”、“新(親)母”兩個稱謂(簡202、202反)。我認爲,望山1號墓竹簡中“新(親)父”與“父”對稱,這是兩個概念,“親父”是生身之父,“父”是宗法上的父。古代擇立後嗣繼承者,嗣子並不一定是親生子,這在文獻中屢見不鮮,不煩舉例。望山1號墓竹簡又稱:
(36)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折(哲)王,各戠牛饋之;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禱先君東宅公,戠牛饋□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望山1-112
簡文稱東宅公為“先君”,可見望山1號墓墓主悼固應是東宅公之族人。悼固可能因過繼給族內他人為子,因此有宗法之父與親生之父。
按照楚卜

中国历史故事集分享ppt

筮祭禱簡的通例,常在擬議祭禱時說“囟攻解/攻除/攻說於……”,“於”之後列舉各種鬼神名稱。則例(34)“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於父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與親父,與不辜,與盟詛,與……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其前面殘掉的應是“攻解”一類的詞,後面“父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與親父,與不辜,與盟詛,與……”都是被攻解的對象。這些鬼之所以受到攻解,當是因爲他們爲厲作祟。
“父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應指病者之父所為的厲鬼。《左傳》襄公十七年有“爾父為厲”的説法:
衛孫蒯田于曹隧,飲馬於重丘,毀其瓶。重丘人閉門而訽之,曰:“親逐爾君,爾父為厲,是之不憂,而何以田為?!”
杜預注:“厲,惡鬼。林父逐君在十四年。”竹添光鴻《左氏會箋》:“爾父身親逐君,非人所為,死當為惡鬼也。是之不憂,言不憂父之將為惡鬼也。”孫蒯是孫林父之子,參與其父驅逐衛獻公之事。古代臣逐君是大逆不道,至少違反了效忠的盟誓,古人的宗教信仰認為這種人將會成爲厲鬼,不能得到的正常祭祀。所以重丘人說孫林父死後將為厲鬼。這種厲鬼,即使對自己的後嗣子孫,也會作祟加害,不一定都能為善。
例(35)簡文說“迻文君之祱(祟)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情況也與(34)類似。 “文君”即平夜文君子良,是墓主平夜君成的父親,[42]但因文君作祟為害平夜君成,所以需要移除文君之祟。“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文君與啻-”之“啻”見於望山簡:
(37)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南方有敓(祟)-與啻﹦(啻啻-讁,讁)見 望山1-77
例(37)“祟”與“啻”並列,整理者讀“啻”為“譴讁”之“讁”,很正確。[43]例(35)簡文“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文君與啻-。”似是“[有祟見於]文君與啻”之殘文,是說文君與“譴讁”為祟。在其下的“□(攻?)解於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迻其疋(作)祱(祟)。八月壬午之日廌(薦)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犧馬,先之以一璧,乃而歸之。”中,“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字兩見,沈培先生討論這段簡文說:
“解”與“迻”連用,大概跟包山簡211“囟攻解於盟詛,且除於宮室”的“解”、“除”連用近似。由此可見,“迻”當解釋為“移去”、“移除”。“疋祱”之“疋”疑讀為“作”,“迻其疋祱”讀為“移其作祟”,即“移去太所作之祟”的意思。
簡文前面出現的因作祟而受到攻解的“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應該也是指墓主平夜君成的父親平夜文君所為的厲鬼,與例(34)之“父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道理相同。後面記對“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進行祭祀,是為移去“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即厲鬼所作之祟而採取的具體措施。在這個例子中,“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受到祭祀是爲了“□(攻?)解於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迻其疋(作)祱(祟)”,也就是“迻文君之祱(祟)”,可見,此厲即文君之厲。
至此,我們能夠有個比較明晰的認識。在楚簡除祟之占中,“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既受到祭禱,又是被攻解的對象。“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應是作祟的厲鬼,祭禱厲鬼的目的,是希望移除厲鬼所作之祟。
下面討論兩個小問題,以補充上面討論所未及。
第一,天星觀簡所見的殤厲與殤鬼。
天星觀簡有如下兩條記錄:
(38)享祭葙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肥…… 天星觀(21、34、67、346)
(39)食(祠)如殤,各殺。範雘志占:吉。 天星觀(110、259、336、856)
其中“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字寫作: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這裡的“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極有可能是“厲”的另一種寫法,與“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或“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字是聲符替換的關係。如這點可以成立,就能為“大”讀為“厲”添一個更為直接的證據。
暫以上述為基礎作些推論。“葙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結構與“父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厲)”相同,可能是指某種“厲”。頗疑例(38)之“葙”字應讀為例(39)所見的“殤”。《詩·周南·采蘋》“於以湘之”,《漢書·郊祀志》顏師古注引韓《詩》作“鬺”。照此解釋,例(38)是說以“肥…”享祭“殤厲”,而例(39)是說祠祭其它鬼神的祭品與享祭“殤”的一樣,但隨鬼神等級不同,各有減殺。簡文所見“葙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與“殤”都是受祭祀的對象。這兩條簡文內容很有可能是相聯繫的。
從古書來看,古人之所謂“殤”或“殤鬼”是包含廣泛的概念,未成年而死、戰死、以及各種非正常死亡都可以統稱為“殤”。[44]《小爾雅》“無主之鬼謂之殤”,“無主”又是“殤”的另一個特徵。就是説,“殤”指非正常死亡的無主之鬼。從包山簡也可以看到戰國楚地的“殤”:
(40)有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祟)見新(親)王父殤。以其故敓(說)之。舉禱特牛,饋之。殤因其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常)生。占之曰:吉。 包山222
(41)舉禱於殤東陵連嚻(敖)子發,肥冢蒿(犒)祭之。 包山225[45]
例(40)“親王父”是司馬子音(見包山簡224),是包山2號墓主之祖父,已繁育後代,他與例(41)的“東陵連嚻(敖)子發”生前都已從政為官,他們死時都應該已是成年人,並非夭殤。
殤是古人認爲容易為厲作祟的一種鬼。《楚辭·九章·惜頌》:“昔余夢登天兮,魂中道而無杭。吾使厲神占之兮,曰有志極而無旁。”王逸《章句》:“厲神,蓋殤鬼也。”這與我們把天星觀簡“葙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讀為“殤厲”相合。
“親王父殤”與“殤東陵連嚻(敖)子發”也都是“殤鬼”,他們既為祟,但又是受祭禱的對象。《楚辭·九歌》之一為《國殤》,洪興祖《楚辭考異》云:“一本自《東皇太一》至《國殤》上皆有‘祠’字”,即一本作“祠國殤”。《九歌》之“國殤”受到禱祠,與包山簡、天星觀簡所見祭祀“殤”也相合。
由上討論可見,“殤”是“厲鬼”這個範疇中的一個重要類別。
第二,厲鬼的種種具體名義。[46]
《禮記·祭法》所稱的“三厲”,據鄭玄注,三者的共同特點是“無後”。無後就得不到正常的祭祀。這在楚簡中稱為“絕無後”。
另一類情況,是“非正命”而死,即今語所謂的“死於非命”。《孟子·盡心上》曾談到所謂“正命”,說“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於岩牆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禮記·檀弓》云:“死有不吊者三,畏、壓、溺。”趙歧注《孟子》即取《禮記·檀弓》釋“非正命”。《公羊傳》定公“奔喪,非禮也。”何休《解詁》“禮有不吊者三,兵死,壓死,溺死。”徐彥《疏》謂,此乃《春秋說》文。兩相比較,可知“畏”即“兵死”。
楚簡所見“水上及溺人”即“溺”;“兵死”即“畏”。這是顯而易見的。尚有“強死”、“不辜”、“不壯死”(即夭殤,見望山1-176 “下之人不壯死”)“盟詛”(包山241,或稱為“詛”)等名義,都是屬於“非正命”而死之類。
三種非正命而死的鬼屬於“不吊”之類,當然也得不到正常祭祀。以“兵死”爲例來説,古代有“兵死不入兆域” 的觀念,見《左傳》二十九年“齊人葬莊公于北郭”杜預注,《周禮·春官·冢人》也說“凡死於兵者,不入兆域。” 不入兆域,當然也不會列入正常的祭典。
除了上述兩大類人鬼為厲作祟的情況,在古書及楚簡還可見另一類為祟的鬼神,是有“精爽”、“精氣”的自然物。上面已經舉過不少名山大川作祟而使人生病的例子,這裏不再贅述。包山簡所見為祟的自然物,有:1、玉器“琥”,“厲見琥”即厲鬼憑依於玉琥作祟,其根本原因仍是人鬼爲厲;2、“漸(斬)木立(位)”即老樹樁;3、“歲”;4、“日月”。後三者可能也是有鬼神依附其上作祟。
綜上,“絕無後”以及“死於非命”這兩種鬼都是難以得到正常祭祀的,大概為厲作祟是他們索要祭祀的一種方式。自然物作祟的道理可能也一樣。
以上分析了各類楚簡文例所見的“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應讀為“厲”的各方面證據。總結起來,主要有:
1、在求祟之占所見的“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根據古書所見的厲鬼為祟的觀念,應是為祟的厲鬼;
2、在除祟之占所見“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與社、司命的地位相當,合於《禮記·祭法》所見的“厲”與“社”、“司命”的組合;
3、在除祟之占又見墓主之父或親父爲厲鬼作祟,受到攻解或祭禱,與《左傳》襄公十七年“爾父為厲”句可以互証;
4、天星觀簡所見的受祭對象“葙(殤)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厲)”、“殤”與包山簡所見的“殤”、王逸注《惜頌》“厲神,蓋殤鬼也”、《楚辭·九歌》之《國殤》一本作“《祠國殤》”相互發明;
5、根據文獻分析了古人觀念中的鬼神為厲作祟的種種情況和原理,並指出祭祀的缺乏與索取是厲鬼作祟的起因。
這些討論,可以説明我們把“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讀為“厲”的觀點。
三、餘論
從以上兩節的考察,我們可以看出:楚簡中的“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及從“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的字,都可以從“大”聲出發,最終得到比較合理的解釋。由此來看,“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就應該是從“大”分化出來的一個字,所以其讀音與“大”相同或接近。古文字中還有些從“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的字,以及從“大”分化出來的不同寫法的字,在此對相關的問題做些簡單的説明。
1、楚簡文字材料中,稱“楚簡王”為“柬(簡)大王”。[47]對於“大王”這一特殊稱呼,研究者習焉不察。我認爲“柬大王”之“大”是諡法,應讀為“簡厲王”或“簡烈王”。 出土文獻所見春秋戰國時代的楚王常有雙字諡法,例如楚平王稱“競(景)平王”、楚惠王稱“獻惠王”、楚聲王稱“聲桓王”,“競(景)”、“獻”、“桓”都不見于文獻記載。“大”不是先秦諡法用字,讀為“厲”或“烈”則見於諡法,“烈”(金文作“剌”)與“厲”常常可通,且戰國晚期楚有“考烈王”。這個解釋若能成立,就可以為楚文字“大”、“厲”相通假再提供一個實例。
2、最近發表的荊門左冢楚式中,在最外一周位於一角的兩個漆書文字可以隷定為“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滴”,與“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滴”處於對角位置的字是“澰牝”:[48]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從“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為聲符,大概相當於《説文》中的“汏”或“汰”字,“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滴”可讀為“汰侈”,“啇”與“多”聲系相通,《說文》“鉹,曲鉹也。從金、多聲。一曰:鬵鼎。讀若摘。(小徐本作‘讀若擿。’)一曰《詩》云:侈兮哆兮。(小徐本作‘一曰:若《詩》曰侈兮之侈。’)”。“汰侈”詞數見《左傳》:
襄公三十年:“伯有汰侈,故不免。”
襄公三十一年:“大人之忠儉者,從而與之;泰侈者,因而斃之。”
昭西元年:“楚王汰侈而自說其事。”
昭公五年:“楚王汰侈已甚。”
昭公二十年:“汏侈無禮已甚,亂所在也。”
“澰牝”可能有兩種讀法。1、讀為“儉卑”,《韓非子·外儲說左下第三十三·經五》:“臣以卑儉為行,則爵不足以勸賞。” “儉卑”謂節儉謙卑,與“泰侈”詞義正相反。《左傳》莊公二十五年:“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左傳》襄公三十年:“其君弱植,公子侈,大子卑,大夫敖,政多門,以介於大國,能無亡乎?。”2、讀為“斂閉”,《月令》:“修鍵閉”鄭玄注“閉,牝也。”“斂閉”即收斂閉藏之意,與“汰侈”詞義相反,與“儉卑”義近。
3、中山王方壺銘云:“因載所美,卲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皇工(功)” [49],我認為“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字應該仍與“大”聲接近,可讀為“列”,訓為“論”、“著”,《禮記·祭統》“功烈、勳勞、慶賞、聲名,列於天下”。《論衡·答佞篇》:“太史公記功……以秦、儀功美,故列其狀。”這兩例的謂語動詞“列”後的賓語,可據上下文補為“功烈”或“功狀”,可與方壺銘“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列)”的賓語是“皇功”比較。方壺銘“載”是記載的意思,與“論”、“著”義的“列”字義近對文,“卲(昭)列”是“明列”的意思。
4、關於“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的造字本義。李零先生在《包山楚簡研究(占卜類)》[50]一文中,將我們討論的這個字釋寫作“太”,認為是“太一”神,並在注釋中分析字形說:
古文字中的“蔡”、“叕”等字皆像人形而鉗其手足,字形都是從大字分化,讀音也與大字相近(都是月部字)。估計應與釱字含義有關。中山王鼎“爾毋大而泰”,“泰”字從心從蔡字的古體,中山王方壺“昭綴皇功”,綴字寫法同此。
李零先生所說的“叕”即其下文提到的中山王方壺銘的“綴”,其字即本文讀為“列”的“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這個字不能釋為“叕”或“綴”,也與“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的寫法不同。
除去“太一”與“綴”這兩點,李先生的其餘講法,是有啟發性的。無論在是“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字還是“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字,這些加在人形肢體上的筆劃,可能有類似的表意功能,也許是象徵人的手腳附麗有械具。《說文》:“釱,鐵鉗也。從金、大聲。”又“鉗,以鐵有所劫束也。從金、甘聲。”也許部分保存了“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或“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字的本義。至於本文開頭所羅列的那些字形中的幾個特殊寫法: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包山213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包山215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新蔡乙二:20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天星觀(29)[51]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秦家嘴99-14(29)
應該是在字形演變過程中,爲了與“大”造成區別,又附加了一些筆畫的結果。
5、關於“蔡”字。古文字“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因爲與魏三體石經《春秋》僖公中用為“蔡”的古文“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字寫法類似,所以很早就被釋為“蔡”字,一般隷定為“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52]“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也是從“大”分化出來的一個字,其通常寫法,是在一側腿部加兩筆。鳥蟲書為求對稱,在“蔡”字雙腿都加兩筆。[53]“蔡”與“大”韻類都屬祭部,所以“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蔡)也是從“大”得聲的字。其聲類不同,是分化的結果。
曾侯乙墓遣策經常在記載一輛車上所有裝備之後,以“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作爲結束,統計結果凡32見。[54]綜觀曾侯乙簡,我認爲“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似是指車軎而言。“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從“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蔡)”得聲,與“軎”都是祭部

中国历史故事连环画 目录

字,“蔡(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為清母字,“軎”是邪母字(據《廣韻》“祥歲切”),從音理看,“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也可以做形聲結構的“軎”字“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的聲符。[55]
由此可以聯想到九年衛鼎銘文所記車馬器“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虎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畫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等物中的“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裘錫圭先生在《釋“舝”》 [56]一文的正文中說“‘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字究竟借為何字,尚待研究。”(《古文字論集》,14頁)又在注釋20中說:“如果把‘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當讀為車轄之轄,當然是很直捷的,可是從上下文看,這裡似乎不該說到轄。”(同上,16頁)從本文以上的討論來看,“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就是應該讀為“軎、轄”。

2007-5-22
(編者按:[29]過去有些學者討論過楚卜筮祭禱簡中的“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或說為“太一”,或說為“酺”,詳情見李家浩先生《包山卜筮簡218-219號研究》,載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長沙三國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書局,2005年,183-204頁。由於本文觀點與他們不同,所以本文沒必要一一稱引他們的看法。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看上引李家浩文。
[30]沈培:《從戰國簡看古人占卜的“蔽志”——兼論“移祟”說》,“第一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學術討論會”提交論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臺北,2006年9月。
[31]參看裘錫圭:《稷下道家精氣說的研究》,《文史叢稿》,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15-50頁。
[32]包山楚簡記載“東周之客許?歸胙於戚郢之歲,爨月己酉之日”先後有四次占卜(218至223簡),其中許吉之占卜記錄末云:“甲寅之日逗於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陽。”苛光之占謂:“不逗於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陽,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祟)。”弄羌之占說:“又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祟)見親王父殤”,屈宜習之:“又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祟)見,輿(與)弄羌之敓(祟)。”綜觀這四次占卜記錄,因爲苛光之占與許吉之占的得祟結果剛好相反,所以又有一次弄羌之占,而屈宜習之並贊同弄羌之辨祟結果。“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應是“在有祟這一點上相同”的意思。
[33]“桑林”既是樂舞名,又是宋國的社稷所在,即古書常見的商湯禱旱之地,為祟者應該是桑林中之樹神,《淮南子·說林》“桑林生臂手”高誘注“桑林,神名”,所以晉臣才說要“奔走還宋禱謝”。
[34]新蔡簡所見“有祱(祟)見於大川有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與之相類,天星觀簡文有:“嗌(縊)死為芥”(90、230、338),頗疑“芥”與“大川有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之“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是同一個詞。
[35]根據清代胡煦:《卜法詳考》卷二引文校改並標點。
[36]《國語·晉語八》“鄭簡公使公孫成子來聘”章作“今夢黃熊入於寢門,不知人殺乎,抑厲鬼邪?”
[37]又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引鄭玄答何休《箴膏肓》說:“伯有,惡人也,其死為厲鬼。厲者,陰陽之氣相乘不和之名。”
[38]參看林素娟:《先秦至漢代禮俗中有關厲鬼的觀念及其因應之道》,第二節“厲鬼為祟”,臺灣成功大學中文系:《成大中文學報》第十三期,2005年12月,頁59-94。
[39]“舉”字原寫作“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或“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我認爲均應讀為《周禮·天官》“膳夫”職“王日一舉”的“舉”,鄭玄注:“殺牲盛饌曰舉。”所以都直接釋寫作“舉”。《大雅·云漢》“靡神不舉,靡愛斯牲”,鄭玄箋:“求於群神,無不祭也”。《禮記·王制》:“山川神祇,有不舉者為不敬”,鄭玄注:“舉猶祭也。”《正義》:“山川是外神,故云不舉。不舉,不敬也。”前引《左傳》昭公七年之“三代祀之”、“其或者未之祀也乎”,在《國語·晉語八》“鄭簡公使公孫成子來聘”章作“三代舉之”、“其或者未舉夏郊邪”,兩相對讀,尤可証“舉”為“祭祀”義。
[40]“禱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讀為“禱祠”。九店M56簡41“利以祭祀禱祠”之“祠”字寫作從“飤”聲,簡26寫作“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參看《九店楚簡》81頁注[七八]、101頁注[一五〇]。
[41]新蔡甲三:300、307為簡足,與甲三:99簡首連讀,以及“迻其疋(作)祱(說)”,是沈培先生的意見。
[42]參看宋華強:《試論平夜君成即平夜文君之子》,簡帛研究網,2006-5-26,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6/songhuaqiang001.h

中国历史故事手抄报字多

tm,又見其博士學位論文:《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第三章“平夜君成的世系及新蔡簡年代下限的考訂”。
[43]《望山楚簡》98頁注釋[六九]。
[44]《禮記·曾子問》記載曾參與孔子討論喪禮問題,其中有關祭殤的部分以“殤”為未成人,是狹窄的概念。可參看。
[45]可參看包山楚簡243:“舉禱東陵連嚻(敖)冢豕,酒食蒿(犒)之。”簡210、211“賽禱東陵連嚻冢豕,酒食蒿(犒)之。”
[46]參看林素娟:《先秦至漢代禮俗中有關厲鬼的觀念及其因應之道》第一節:“禮書中有關厲鬼的定義及因應態度”。
[47]多見於望山1號楚墓竹簡、新蔡葛陵楚簡。《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有《柬大王泊旱》篇。
[48]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荊門市博物館、襄荊高速公路考古隊編著:《荊門左冢楚墓》,文物出版社,2006年12月,179-189頁,彩版四三。
[49]《殷周金文集成》17.11284號戈銘也有這個字,是嗇夫的名字。
[50]李零:《包山楚簡研究(占卜類)》,《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一)》,中華書局,1993年,425-448頁。參看李零:《“太一”崇拜的考古學研究》,《中國方術續考》,東方出版社,2001年,221-223頁。
[51]若此摹不誤,這個字或有可能是從“夭”的,若此,可能是“祅”字,古書通作“妖”。“妖厲”詞見《呂氏春秋·開春論·察賢》“疾病妖厲”。
[52]有學者認爲此字形本是“殺”字古文,實則是“蔡”之訛體,假借為古文“殺”字,與“殺”字形無關。
[53]何琳儀、黃德寬:《說蔡》對“蔡”與“衰”字構形有所討論,可以參看。見《東南文化》1999年第五期(總127),頁105-108。
[54]據譚維四著《曾侯乙墓(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曾侯乙墓出土車軎76件,可裝配38輛車(文物出版社,2001年,185頁)。曾侯乙墓遣策、賵書所記車數,去除重複,約有43乘,因遣策簡文有殘失以及所記車不一定都入葬,所見出現32次出現的“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與出土38對車軎比較,相差不算太多。
[55]參看鄭張尚芳:《上古音系》第二節“基本聲母”,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82-90頁。又李天虹女士認爲曾侯乙墓出土的車軎文字“君廣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集成》12025)之“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
”當讀為“軎”或“轊”(篇名、出處待補),其音韻關係有待研究。
[56]裘錫圭:《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734.html

以上是关于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司命-楚簡中從“大”聲之字的讀法(二);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6273.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
  11. 11
  12. 12
  13. 13
  14. 14
  15. 15
  16. 16
  17. 17
  18. 18
  19. 19
  20. 20
  21. 21
  22. 22
  23. 23
  24. 24
  25. 25
  26. 26
  27. 27
  28. 28
  29. 29
  30. 30
  31. 31
  32. 32
  33. 33
  34. 34
  35. 35
  36. 36
  37. 37
  38. 38
  39. 39
  40. 40
  41. 41
  42. 42
  43. 43
  44. 44
  45. 45
  46. 46
  47. 47
  48. 48
  49. 49
  50. 50
  51. 51
  52. 52
  53. 53
  54. 54
  55. 55
  56. 56
  57. 57
  58. 58
  59. 59
  60. 60
  61. 61
  62. 62
  63. 63
  64. 64
  65. 65
  66. 66
  67. 67
  68. 68
  69. 69
  70. 70
  71. 71
  72. 72
  73. 73
  74. 74
  75. 75
  76. 76
  77. 77
  78. 78
  79. 79
  80. 80
  81. 81
  82. 82
  83. 83
  84. 84
  85. 85
  86. 86
  87. 87
  88. 88
  89. 89
  90. 90
  91. 91
  92. 92
  93. 93
  94. 94
  95. 95
  96. 96
  97. 97
  98. 98
  99. 99
  100. 100
  101. 101
  102. 102
  103. 103
  104. 104
  105. 105
  106. 106
  107. 107
  108. 108
  109. 109
  110. 110
  111. 111
  112. 112
  113. 113
  114. 114
  115. 115
  116. 116
  117. 117
  118. 118
  119. 119
  120. 120
  121. 121
  122. 122
  123. 123
  124. 124
  125. 125
  126. 126
  127. 127
  128. 128
  129. 129
  130. 130
  131. 131
  132. 132
  133. 133
  134. 134
  135. 135
  136. 136
  137. 137
  138. 138
  139. 139
  140. 140
  141. 141
  142. 142
  143. 143
  144. 144
  145.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49
  150. 150
  151. 151
  152. 152
  153. 153
  154. 154
  155. 155
  156. 156
  157. 157
  158. 158
  159. 159
  160. 160
  161. 161
  162. 162
  163. 163
  164. 164
  165. 165
  166. 166
  167. 167
  168. 168
  169. 169
  170. 170
  171. 171
  172. 172
  173. 173
  174. 174
  175. 175
  176. 176
  177. 177
  178. 178
  179. 179
  180. 180
  181. 181
  182. 182
  183. 183
  184. 184
  185. 185
  186. 186
  187. 187
  188. 188
  189. 189
  190. 190
  191. 191
  192. 192
  193. 193
  194. 194
  195. 195
  196. 196
  197. 197
  198. 198
  199. 199
  200. 200
  201. 201
  202. 202
  203. 203
  204. 204
  205. 205
  206. 206
  207. 207
  208. 208
  209. 209
  210. 210
  211. 211
  212. 212
  213. 213
  214. 214
  215. 215
  216. 216
  217. 217
  218. 218
  219. 219
  220. 220
  221. 221
  222. 222
  223. 223
  224. 224
  225. 225
  226. 226
  227. 227
  228. 228
  229. 229
  230. 230
  231. 231
  232. 232
  233. 233
  234. 234
  235. 235
  236. 236
  237. 237
  238. 238
  239. 239
  240. 240
  241. 241
  242. 242
  243. 243
  244. 244
  245. 245
  246. 246
  247. 247
  248. 248
  249. 249
  250. 250
  251. 251
  252. 252
  253. 253
  254. 254
/ 254